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要背的(带翻译)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
颜回真贤德!”3.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
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7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10.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
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先秦诸子语录的翻译(范文)

先秦诸子语录的翻译先秦诸子语录的翻译先秦诸子语录的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团结。
一个三里内城、七里外城墙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取胜。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甲并非不坚利,粮草也并非不足,但还是弃城而逃,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齐心协力。
【原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百姓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百姓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百姓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国君为轻。
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就能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就能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就能做大夫。
国君诸侯危害到国家的时候,就废旧立新。
【原文】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译文】马在驾车时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百姓在政治上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
先秦诸子选读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先秦诸子选读翻译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5、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4、见义不为,无勇也。
1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8、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2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21、今有人日其攮邻之鸡者。
2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3、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24、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25、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6、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27、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28、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0、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4、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3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36、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先秦诸子语录是指先秦时期的各位思想家所说的一些名言或语录,这些语录包含了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
以下是对其中十二则语录的解释:1.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话,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表达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善待他人的重要性。
2.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性善》一篇,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让人的本善性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开篇,意思是道是不能被言说或言说所捕捉到的。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原则,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限制,只能通过内心的体悟和领悟来认识。
4. 庄子:“逍遥游,世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一篇,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烦恼和追求是虚妄的,而他自己则通过悟道达到了超越世俗的境地,独自清醒。
5. 韩非子:“以力服人者,不如以德服人。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喻老》一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以德服人,使人们内心愿意追随和服从,比使用武力和暴力更为有效且持久。
6. 荀子:“人贵有疾如不剖。
"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劝学》一篇,意思是人应该珍惜艰苦和困难,像切剖自己一样,努力修身养性。
他认为通过面对困境和挑战,人才能够不断成长和完善。
7. 墨子:“兼爱非爱。
”这句话出自墨子的《兼爱》一篇,意思是广泛地爱护他人,并不局限于个别的爱。
他主张推崇普遍博爱的思想,认为应该平等地关心和帮助所有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8. 阳明:“知行合一。
”这句话出自阳明的《传习录》一篇,强调了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道德的原则,知行合一才能达到个人的完善与成就。
9. 荆轲:“为国捐躯。
”这句话是描述战国时期的荆轲,他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高三素材积累先秦诸子名人名言语录再辑

名人名言语录再辑·先秦诸子《老子》(《道德经》)(读老得智)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8章【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7章【译文】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3.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23章【译文】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4.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9章【译文】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
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
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
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22章【译文】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6.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26章【译文】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33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41章【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第43章【译文】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58章【译文】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1.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60章【译文】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
先秦诸子的翻译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生说:“由呀!(让我)教导你…知道‟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自身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3.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做了莒父(地名)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勿图快,勿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行得通。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天气冷了,这样之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6.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7.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贵,这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那么)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那么)就不逃避。
君子离开了仁德,怎么成就他的美名?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里(也)不违背仁德,在慌乱的时刻一定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这样。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摘要:1.引言2.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及解释3.结语正文:【引言】先秦诸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批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成果对中国文化及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其中,语录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诸子们的智慧,还彰显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本文将选取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对其进行解析,以期对读者提供启示。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及解释】1.《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
2.《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强调,君子和小人的价值观不同,君子注重道义,而小人看重利益。
3.《孟子·梁惠王上》:“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认为,仁者关爱他人,有礼者尊敬他人。
4.《孟子·公孙丑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表示,承担大任的人,必须先经历心灵上的磨砺和身体上的劳累。
5.《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认为,整天思考不如短时间内学习更有收获。
6.《荀子·性恶》:“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7.《墨子·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提倡兼爱,要求人们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
8.《墨子·非攻》:“非攻,吾闻曰:‘杀人者,杀其人也。
’”墨子反对攻战,认为攻击他人等于伤害自己。
9.《庄子·逍遥游》:“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自由与平和。
10.《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认为,生命有限,知识无限,要珍惜时间学习。
11.《韩非子·喻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韩非子认为,了解道理的人不如喜欢道理的人,喜欢道理的人不如享受道理的人。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
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译文】(国君)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把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
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
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
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
刑峻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注释施:旧读shì,动词。
众:指众人。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儒家认为是“圣人”。
病诸:病,担忧。
诸,“之于”的合音。
夫:句首发语词。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
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
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
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
做到了“仁”。
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都说明了孔
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
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
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
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
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国君)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
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把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
愁当做自己的忧愁。
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
孟子曰:“桀纣之失
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
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
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
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
心
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
土神谷神。
”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与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
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他们实惠。
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
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
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的道不正
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
天
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
谁能把
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
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
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非命上》) 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
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墨子说: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
那么,从哪儿去
推究来历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
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
睹的实情。
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
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能佚乐之,则-
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
灭绝。
(《管子·牧民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
人
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
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
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
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
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