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6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 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动词。踮脚。 立:动词。站得高。 跨:动词。大迈步。 见:动词。(坚持)看法。 明:形容词。明智。 是:动词。(认为自己)对、正确。 彰:形容词。彰显。 伐:动词。通“阀”,(认定自己)功劳。 矜:动词。(认为)骄傲。 长:动词。(作为)首领。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武汉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陈老师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德:动词。(施以)恩德,感激。最早见于《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怨:名词。仇恨。 德:名词。恩德。 直:动词。坦诚。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1936年留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66年定居台湾省台北市,用中文写了后来收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 (1967)中的许多说古论今的杂文随笔。自1936年以后,还用英文写了《京华 烟云》(1939)、《风声鹤唳》(1941)等8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 文选及词典、译作等共达30余部。
恶:动词。厌恶。 察:动词。仔细看。 好:动词。喜爱,爱好。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名言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名言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名言集锦先秦的时候,涌现出的诸子百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治国思想,当然也留下了不少很经典的'名言语录。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有用。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热门版】1.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2.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4. 孔子哲理之人生态度5.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为人谦恭,处事忠信,仁义之所。
)6.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8.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9.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2.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3.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4. 听其言而观其行。
15.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精选版】1. 听其言而观其行。
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 过,则匆惮改。
9.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经典版】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诸子的语言技术论语以当时的口语为主,明白易懂,只述观点而不加论证,富于哲理和启发性。
孟子通俗流畅,喜欢使用排比句式,行文富裕气势。
荀子论断缜密,结构严谨巧譬博喻反复论证老子无所修饰而有深意庄子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墨家质朴实用墨子以语言质朴条理清晰而著称重点句及翻译子曰:“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共:同拱,环抱围绕直接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集中,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岂有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病:为难,不足。
诸:“之乎”的和音。
近:就进,指自身。
取譬:即引譬连类,由己及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为仁虽:即使。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社会指出了社会与各级的关系,孔子追求和而不同。
和:和谐、协调。
同:这里指单一、一律。
“和而不同”以为技能和衷共济,又不强求一律,承认和容许个体的独立、自由。
同而不和:至表面一致而实际勾心斗角。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提出仁政主张。
以:意动用法,以…为乐然:这样。
王:用作动词,以仁政治理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尽心下》提出民贵君轻学说。
社稷:指代国家。
社,土神;稷,谷神。
丘,古代的土地单位,一丘等于十六井。
丘民,指老百姓。
变置:废旧立新。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能,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子,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如下: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9.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1. 子曰:“君子和而不流。
”
1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我国教材由于长期来使用单一的社会发展理论,往往有失公正,不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本文尝试引入文化学上的“轴心时代”理论,揭示出先秦诸子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背景,目前国内许多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①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变化急剧”。
这显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类社会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按照这种理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那只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时代的思想,封建时代今天早已超越,而且还应该受到批判。
所以教材说“(诸子)有些见解因受历史的局限而带有明显的封建印记”(p1),“从总体上讲,老子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色彩”(p5),“有论者以为,老子是以退为进,从利己主义的立场来对待辩证法”(p6),“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图”(p47),“孔子(关于世界大同)的这一理想固然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想改变现实的意愿,但在小生产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这种理想,实属无法实现的乌托邦”(p47),墨子倡导“兼爱”,“这反映了当时一般劳动人民和小生产者改善生活的愿望。
动机可嘉,但却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p48),庄子“对一切功名的绝对否定也会导引人们消极避世,逃避应负的社会责任”(p16)……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所以有必要换一种历史的眼光。
马克思从来不把他的理论视为惟我独尊,而且即使马克思在划分历史时,也不是仅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一种,比如,他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就以“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的标准把社会划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先秦诸子语录是指先秦时期的各位思想家所说的一些名言或语录,这些语录包含了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
以下是对其中十二则语录的解释:1.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话,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表达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善待他人的重要性。
2.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性善》一篇,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让人的本善性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开篇,意思是道是不能被言说或言说所捕捉到的。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原则,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限制,只能通过内心的体悟和领悟来认识。
4. 庄子:“逍遥游,世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一篇,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烦恼和追求是虚妄的,而他自己则通过悟道达到了超越世俗的境地,独自清醒。
5. 韩非子:“以力服人者,不如以德服人。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喻老》一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以德服人,使人们内心愿意追随和服从,比使用武力和暴力更为有效且持久。
6. 荀子:“人贵有疾如不剖。
"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劝学》一篇,意思是人应该珍惜艰苦和困难,像切剖自己一样,努力修身养性。
他认为通过面对困境和挑战,人才能够不断成长和完善。
7. 墨子:“兼爱非爱。
”这句话出自墨子的《兼爱》一篇,意思是广泛地爱护他人,并不局限于个别的爱。
他主张推崇普遍博爱的思想,认为应该平等地关心和帮助所有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8. 阳明:“知行合一。
”这句话出自阳明的《传习录》一篇,强调了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道德的原则,知行合一才能达到个人的完善与成就。
9. 荆轲:“为国捐躯。
”这句话是描述战国时期的荆轲,他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7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1.孔子曰:“道听途说不如见闻。
”2.孟子曰:“人生而知之者寥寥无几。
”3.荀子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墨子曰:“兼爱非攻,非攻则守。
”5.韩非子曰:“法者,治国之纲纪也。
”6.老子曰:“不知足者常不足。
”7.庄子曰:“蝴蝶梦与人间梦,不同之处在于蝴蝶醒后忘之,人间醒后知有梦。
”8.荀子曰:“人非贪天下之富,亦贪天下之名。
”9.墨子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10.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11.韩非子曰:“君子富而不厚,仁而不多,知而不博。
”12.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孟子曰:“人皆知有利之求,而少知有德之求。
”14.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5.荀子曰:“非有道而有变者,天地之间未尝无变也。
”16.墨子曰:“百姓贫者,百姓之罪也。
”17.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18.韩非子曰:“贤者不明,明者不贤。
”19.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20.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莫之忍也。
”21.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2.庄子曰:“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23.墨子曰:“兼爱,宜人。
”24.韩非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王之治也。
”25.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6、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 子·离娄下》)
元·詹道传《孟子纂笺》卷八:“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 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非:动词。否定。 当:动词。恰当,合宜。 是:动词。肯定。 谄谀:动词。阿谀奉承。 贼:名词。敌人。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0、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 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修身》)
务:动词。致力于,从事。 来:动词。招徕,后多作“徕”。 远:形容词作名词。距离远的人。 亲戚:《礼记.曲礼上》:“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
闻:动词。听。 不若:比不上。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2、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 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庄子·胠箧》)
善:形容词。好。
《庄子·胠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 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 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 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4、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 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逆:动词。预测。 矜:动词。珍爱。 贵:形容词。社会地位高。 要:动词。通“徼”,求。 货:名词。财物,代指财富。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பைடு நூலகம்、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下》)
林语堂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又改作语堂,笔名有毛驴、宰予、宰我、岂青、萨天 师等,福建龙溪人。散文家,小说家。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起,先后赴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获哈 佛大学硕士、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女子师 范大学任教。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院秘书。1927年春,去武汉 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7月到上海,始专事著述。是《语丝》周刊主要撰稿 人之一。这一时期发表的杂文如《祝土匪》、《说文妖》、《读书救国谬论 一柬》、《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揭露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抨击文化 界一些学者名流的丑恶行径,表现出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勇气和对群众革命行 动的热情支持,风格朴实隽趣。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 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图:动词。谋划。 难:名词。难的(事情)。 易:名词。容易的(事情)。 作:动词。兴起。 为:动词。认为。 难:名词。困难。 犹:通“猷”。谋划。 难之:以......为困难的东西。
孔颖达《正义》:“亲指族內,戚言族外。” 附:动词。依傍。 外交:与外人、朋友的交往。 业:名词。事业。 举:动词。言也。言说,解释。 暗:形容词。昏昧,不明白。 闻:见识。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 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武汉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陈老师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德:动词。(施以)恩德,感激。最早见于《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怨:名词。仇恨。 德:名词。恩德。 直:动词。坦诚。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 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 水》)
甘:形容词。甜。 醴:名词。美酒。 以:介词。表转折。 故:名词。缘故。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 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7、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与:动词。交往,交好。《庄子·大宗师》:“孰能相与无相与。”释
文:“犹亲也。” 狂:形容词。狂放冒进。 狷:形容词。拘谨无为。《国语·晋语二》:“小心狷介,不敢行也。”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 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 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三十年代初,曾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文学方面,积极推动小品文的创 作。从1932年起,陆续创办《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半月刊和《宇宙风》 半月刊,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 表人物。这一时期著有《大荒集》(1934)、《我的话》(上册《行素集》,下 册《披荆集》 1936)等。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动词。踮脚。 立:动词。站得高。 跨:动词。大迈步。 见:动词。(坚持)看法。 明:形容词。明智。 是:动词。(认为自己)对、正确。 彰:形容词。彰显。 伐:动词。通“阀”,(认定自己)功劳。 矜:动词。(认为)骄傲。 长:动词。(作为)首领。
1936年留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66年定居台湾省台北市,用中文写了后来收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 (1967)中的许多说古论今的杂文随笔。自1936年以后,还用英文写了《京华 烟云》(1939)、《风声鹤唳》(1941)等8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 文选及词典、译作等共达3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