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名句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
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
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论语•述而》。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名言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名言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名言集锦先秦的时候,涌现出的诸子百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治国思想,当然也留下了不少很经典的'名言语录。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希望对你有用。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热门版】1.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2.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4. 孔子哲理之人生态度5.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为人谦恭,处事忠信,仁义之所。
)6.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8.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9.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2.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3.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4. 听其言而观其行。
15.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精选版】1. 听其言而观其行。
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 过,则匆惮改。
9.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4.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先秦诸子的经典语录【经典版】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先秦诸子语录(一)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空想役使万物,哪如治理万物使它不失掉自己的作用?指望物类的自然发生,哪如掌握物类生长的规律帮助它成长?
赏析提示:
1.思想内涵:诸子散文充满智慧、经验、哲理,富含人文精神。是提高现代人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可贵借鉴。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罔无所得;只苦思冥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危殆,神思不安。孔子指出求知的重要条件,是学思结合,只从单方面去做,是不会作好学问的。今之求知者,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者皆有,遵从孔子如上教导,能使求知达到高境界。
指出“至诚”的方法:要广博地学习,周详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实行。这种方法今天仍值得借鉴。
指出求学的精神: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需百倍其功。这种精神是成功的必须品质。
《荀子》: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进步意义在于: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应该适应自然规律。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征服、改造、利用自然。今天,人定胜天的思想,使人类从自然中获取了无尽的财富,但自然也遭到了严重损害,甚至危机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为人类对自然过分追求“用之”而忽视了“制天命”。后现代科学的思想认为,今天的人类应该更多虑及的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做自然的朋友。这种思想更接近于道家“顺应自然”的主张。
《老子》:故长
一词多义:
《论语》:恶
《荀子》:物
《中庸》:知
通假字:
《荀子》:错人
虚词:
《论语》:而焉
《大学》:其
《中庸》:之
《老子》:于
特殊句式:
《大学》:未之有也。
难句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如下: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9.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1. 子曰:“君子和而不流。
”
1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VIP专享]先秦诸子语录
![[VIP专享]先秦诸子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0a9e0aa5998fcc22bdd10d0e.png)
先秦诸子语录(一) 离骚 1)颛顼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 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 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 号叫灵均。 2)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我披 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光阴似箭,我惟恐 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 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 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 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 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 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 3)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 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蕙草与 白芷散发芳芬?哦!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 进。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 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难道我担心自己会 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驾将要覆倾! 急匆匆,我为王朝的复兴前 后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脚印。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 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我明明知道直谏忠会招灾惹祸,但我怎么能看着祖国沉 沦!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证,我对你完全是一片忠心!。你以前既然和我有 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2006年经省农业厅,南平市政1府94批1准年,毛南泽平东农在校《与改建造阳我农们业的工学程习学》校一合文署中办,学把,这强句强原联指合治,学实态行度一的套话班古子为,今两用个,校从区哲的学管的理高体度制做,了从新而的使分学析校,的深办化学了规对模实,事办求学是实的力理都解有,长并足为的其发提历展出史,了的逐一经步个验发经教展典训成的告为注诉有释我着,们广指:泛出什发:么展“时空‘候间实坚和事持良’实好就事发是求展客是前观,景存党的在和闽着国北的家唯一的一切事一事业所物就集,会文第‘顺理一是利、个’发农问就展工题是;商,客什实贸实观么事为事事时求一求物候是体是的背是,地内离一面看部实个向待联事老全我系求话国们,是题招的即,,生学规党实和校律和事就。性国求业职,家是的业‘的一,教求事一语办育’业、,学明就就实出规显是会事自模不我遭求东最同们遇是汉大于去挫地班、高研折看固师等究。待所资教”同学著力育。时校《量和毛,、汉最中泽只学书雄学东有生河厚教对坚和间、育中持学献办,国实校王学不社事当传质同会求前》量点、是工。和就中,作书办在国党以中学于革和及称声职命人存赞誉业的民在刘高教分的的德的育析事问“综所无业题修合有不才学性工贯能好国作穿顺古家和着利,级任实前实重何事进事点事求,求中情是一是专都的旦。和必精背”省须神离其级靠。实意文自因事思明己而求是学完他是根校成才就据。。能必实而找然事这到遭求些中到索成国挫真绩革折理的命甚。取的至得规倒是律退得,。益制实于定事学出求校适是党合是政中马领国克导国思的情主坚的义强路世领线界导方观,针的得政根益策本于,要全指求体导,党中是员国马干革克部命思和走主教向义职胜的工利精的,髓辛实。勤事工求作是和是共中同国努革力命的实结践果经,验但的最高主度要总的结一和条概是括得,益中于国学革校命始和终建坚设持的实经事验求表是明的,原实则事,求可是以是说胜,利坚之持本实,事只求要是坚原持则实是事我求们是学,校我各们项党事就业会健永康远、立稳于6年经省农业厅,南平市政1府94批1准年,毛南泽平东农在校《与改建造阳我农们业的工学程习学》校一合文署中办,学把,这强句强原联指合治,学实态行度一的套话班古子为,今两用个,校从区哲的学管的理高体度制做,了从新而的使分学析校,的深办化学了规对模实,事办求学是实的力理都解有,长并足为的其发提历展出史,了的逐一经步个验发经教展典训成的告为注诉有释我着,们广指:泛出什发:么展“时空‘候间实坚和事持良’实好就事发是求展客是前观,景存党的在和闽着国北的家唯一的一切事一事业所物就集,会文第‘顺理一是利、个’发农问就展工题是;商,客什实贸实观么事为事事时求一求物候是体是的背是,地内离一面看部实个向待联事老全我系求话国们,是题招的即,,生学规党实和校律和事就。性国求业职,家是的业‘的一,教求事一语办育’业、,学明就就实出规显是会事自模不我遭求东最同们遇是汉大于去挫地班、高研折看固师等究。待所资教”同学著力育。时校《量和毛,、汉最中泽只学书雄学东有生河厚教对坚和间、育中持学献办,国实校王学不社事当传质同会求前》量点、是工。和就中,作书办在国党以中学于革和及称声职命人存赞誉业的民在刘高教分的的德的育析事问“综所无业题修合有不才学性工贯能好国作穿顺古家和着利,级任实前实重何事进事点事求,求中情是一是专都的旦。和必精背”省须神离其级靠。实意文自因事思明己而求是学完他是根校成才就据。。能必实而找然事这到遭求些中到索成国挫真绩革折理的命甚。取的至得规倒是律退得,。益制实于定事学出求校适是党合是政中马领国克导国思的情主坚的义强路世领线界导方观,针的得政根益策本于,要全指求体导,党中是员国马干革克部命思和走主教向义职胜的工利精的,髓辛实。勤事工求作是和是共中同国努革力命的实结践果经,验但的最高主度要总的结一和条概是括得,益中于国学革校命始和终建坚设持的实经事验求表是明的,原实则事,求可是以是说胜,利坚之持本实,事只求要是坚原持则实是事我求们是学,校我各们项党事就业会健永康远、立稳于定不和败谐之发地展。的重要保证。
8.《论语十则》

先秦诸子语录(一)·论语一、孔子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秦时期儒家代表:孔、孟、荀【补充】孟子:“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性善论”: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诸子百家: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法家:韩非子、商鞅;兵家:孙武、孙膑、庞涓;墨家:墨子;阴阳家:邹衍;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名家:公孙龙(白马辩);医家:扁鹊;杂家:吕不韦。
3.核心思想:“仁”4.政治主张:克己复礼,仁者爱人。
【补充】发乎情、止乎礼。
5.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6.被誉为“大成至圣”“万世师表”;【补充】《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
到清朝时,康熙皇帝亲自写了楷书的匾额"万世师表"下诏挂在孔庙大成殿梁上。
二、《论语》1.文体:语录体散文集2.主要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3.编纂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孔门十哲】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中表现出类拔萃的十位弟子。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4.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熹将《大学》归为四书之首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三、正文分析(见下页)四、总结归纳1.关于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通“智”,智慧。
厌:通“餍”,满足罔:通“惘”,迷惘无所得2.修辞手法排比、反问、比喻、对偶3.艺术特色通俗易懂,善用修辞,具有格言色彩.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字词】习:时常的复习之:代指学习的内容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恼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去复习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解说】不···乎:反问句,不也···吗?“温故而知新”【小结】学习方法;常复习、切磋;个人修养:谦虚谨慎、不患得患失修辞:反问、排比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1.孔子曰:“道听途说不如见闻。
”2.孟子曰:“人生而知之者寥寥无几。
”3.荀子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墨子曰:“兼爱非攻,非攻则守。
”5.韩非子曰:“法者,治国之纲纪也。
”6.老子曰:“不知足者常不足。
”7.庄子曰:“蝴蝶梦与人间梦,不同之处在于蝴蝶醒后忘之,人间醒后知有梦。
”8.荀子曰:“人非贪天下之富,亦贪天下之名。
”9.墨子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10.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11.韩非子曰:“君子富而不厚,仁而不多,知而不博。
”12.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孟子曰:“人皆知有利之求,而少知有德之求。
”14.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5.荀子曰:“非有道而有变者,天地之间未尝无变也。
”16.墨子曰:“百姓贫者,百姓之罪也。
”17.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18.韩非子曰:“贤者不明,明者不贤。
”19.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20.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莫之忍也。
”21.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2.庄子曰:“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23.墨子曰:“兼爱,宜人。
”24.韩非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王之治也。
”25.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先秦诸子语录(一)

先秦诸子语录(一)先秦诸子语录(一)学习目的: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素养。
学习难点:古为今用的契合点。
阅读提示:实词:常用生词:《论语》:罔殆处去《大学》:齐格物《中庸》:审篤措《老子》:恶伐衿敝词类活用:《大学》:明明德厚薄《荀子》:物畜多之大天《老子》:故长一词多义:《论语》:恶《荀子》:物《中庸》:知通假字:《荀子》:错人虚词:《论语》:而焉《大学》:其《中庸》:之《老子》:于特殊句式:《大学》:未之有也。
难句翻译:《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古代想要使天下人都能发扬自己天赋美德的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天子到老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自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其根本紊乱而末节想治好,是不可能的。
应该重视的反而轻视,应该轻视的反而重视,没有过这样的事。
《中庸》:及其知之一也:到了懂得的时候,那效果是同样的。
及其成功一也:到了成功的时候,那结果是同样的。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喜好学问近乎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接近勇敢。
《荀子》: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空想役使万物,哪如治理万物使它不失掉自己的作用,指望物类的自然发生,哪如掌握物类生长的规律帮助它成长,赏析提示:1.思想内涵:诸子散文充满智慧、经验、哲理,富含人文精神。
是提高现代人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可贵借鉴。
《论语。
为政》:孔子认为,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罔无所得;只苦思冥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危殆,神思不安。
孔子指出求知的重要条件,是学思结合,只从单方面去做,是不会作好学问的。
今之求知者,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者皆有,遵从孔子如上教导,能使求知达到高境界。
孔子说: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智者。
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有不尽知的,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学无止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之道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
●第一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 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 结合。 罔:蒙蔽,欺骗。 殆:危险。
而不畏牺牲。
●第九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
《诗》呀?《诗》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 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 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 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
【参考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 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 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
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研习与思考】
三、论述题
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 有借鉴意义。
大 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第八章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论语 卫灵公》)
【参考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 义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义的。 【本章大旨】强调要舍生取义。 思考: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有哪些? 你认为他们死得其所吗?
太史公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中说: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说:‚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固
有一死,人活着要有意义,与其泯灭良知,
蒙蔽羞恶是非之心而屈辱苟活,不如为正
义为人民更为自己的良心而死,死得其所,
问心无愧!
苏武、岳飞、文天祥、夏完淳等古代为国为民舍 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一样,近世为人民、为国家民族之
解放而慷慨捐生的莫过于辛亥烈士林觉民(18871911)与台湾光复先驱罗福星(1884--1914)二君。 1911年4月26日,广州起义的前夜,林觉民写下 著名的《与妻书》,他在书中对已经怀孕的妻子说: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
简单而言,学习《诗经》一可以抒发情感(兴), 二是可以了解社会(观),三是可以与人交流 (群),四是可以表达诉求(怨)。
其中,‚兴‛主要是一种正面肯定的情感,比如 说对姑娘的爱恋、自然的热爱、圣人君子的歌颂 等,主要是表达情绪; ‚怨‛则是一种反面否定的情感,更侧重诉求的 内容,比如指责暴政; ‚观‛所要了解的社会,这里主要是指诗经里反 映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状况;
●第五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
【参考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 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本章大旨】强调要珍惜时间。 川上:河岸上。 逝者:流逝的东西,此指时间。 斯:这,此指流水。 夫(fú):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 表示感叹、议论 舍:停止。
的人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有的人通过解决疑难问题获得 知识,但只要他们最终都获得了知识,也就是一样的了。 有的人出于本能,自然地行道,有的人出于对自己有利 而行道,有的人条件或力量不够,仍勉为其难,发愤用
功去行道:等到最终道实行成功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 乎勇。‛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
●第三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 于是。(《论语 里仁》)
道:正当的途径。 处:接受。 恶(wù):厌恶,不喜欢。 去:摈弃,摆脱。 恶(wū):怎以 终食之间:在吃完一 顿饭那样的短时间里。 造次:紧迫,匆忙。 颠沛:跌倒,挫折, 流离失所。
●第四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参考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 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 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 自己的缺点。 【本章大旨】强调善于学习,从善如流。
善者:优秀、正确、善良、美好之处。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 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
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
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
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第七章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论语 子路》)
【参考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 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 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 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本章大旨】强调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行为表率。 其:在上位的人。 身:自己。 不令而行: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 旨去做。盖受感化的原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 《论语》是孔子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 子言行的记录,共二 十篇,是一部儒家学 派的经典著作,是研 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 东汉时,《论语》 被列为“七经”之 一。南宋时,朱熹 把它和《大学》、 《中庸》、《孟子》 合为“四书”。
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
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 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 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第二十章)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 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 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有的人生来就以自然地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有
二、翻译题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3.致知在格物。
【研习与思考】
三、论述题
谈谈你对“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八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看法。
中庸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
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
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 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
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
同样是不可能的!
【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欲治其国 者, ;欲齐其家者, ;欲修其身 者, ;欲正其心者, ;欲诚其意 者, 。 2.致知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 诚而后心正, ,身修而后家齐, , 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六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子罕》)
【参考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 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本章大旨】强调在艰苦或污浊的环境中,才知道 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后以“松柏后凋”比喻有志 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以“岁寒松柏” 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耐得住困苦,受得住磨 难,保持高尚节操的人。 凋:凋零,残落。
‚群‛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学 诗无以言‛,可见诗经是要用来交流的。
字词解析
大道之行也 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行:施行 之……也:的时候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丘未之逮也 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逮‛ 的宾语。 有志焉 焉:兼词,于此(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 代)。 引出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的话题。
【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仁, ,颠沛必于是。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 改之。 3.其身正,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二、翻译题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章大旨】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 ‚感发意志。‛ 即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 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 得审美享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 ‚考见得失。‛即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 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 ‚和而不流。‛即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 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即强调诗歌 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先秦诸子语录(一)
《论语》
《大学》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