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合集下载

16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6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孔颖达《正义》:“亲指族內,戚言族外。” 附:动词。依傍。 外交:与外人、朋友的交往。 业:名词。事业。 举:动词。言也。言说,解释。 暗:形容词。昏昧,不明白。 闻:见识。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 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动词。踮脚。 立:动词。站得高。 跨:动词。大迈步。 见:动词。(坚持)看法。 明:形容词。明智。 是:动词。(认为自己)对、正确。 彰:形容词。彰显。 伐:动词。通“阀”,(认定自己)功劳。 矜:动词。(认为)骄傲。 长:动词。(作为)首领。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武汉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陈老师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德:动词。(施以)恩德,感激。最早见于《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怨:名词。仇恨。 德:名词。恩德。 直:动词。坦诚。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1936年留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66年定居台湾省台北市,用中文写了后来收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 (1967)中的许多说古论今的杂文随笔。自1936年以后,还用英文写了《京华 烟云》(1939)、《风声鹤唳》(1941)等8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 文选及词典、译作等共达30余部。
恶:动词。厌恶。 察:动词。仔细看。 好:动词。喜爱,爱好。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先秦诸子经典名句

先秦诸子经典名句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繁荣兴盛,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名句。

以下是一些先秦诸子经典的名句:
孔子(《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而》)
孟子: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何也?以其有义务也。

"(《梁惠王上》)"人皆可以为圣,何以别之?以其先觉也。

"(《尽心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告子上》)
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墨子:
"兼爱非攻,是以能胜天下。

"(《兼爱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修身上》)韩非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说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六韬·权谋》)
这些名句体现了先秦诸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价值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九、农家十、小说家十一、兵家十二、医家《〈论语〉八则》(《孔子语录》)(七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孔子《论语》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论语·子路》)孔子说:“刚正不阿、果敢坚决、朴实无华、谨言慎语,这样就快接近仁了。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读后感想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读后感想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读后感想1. 读了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哇塞,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智慧的宝库!就说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多在理呀!这不就像你不喜欢吃香菜,你也别硬塞给别人吃一样嘛!这让我明白要多换位思考。

2. 看到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哎呀,真的太对了!这不就好比一只鸟,如果一直在温暖的窝里不出去锻炼,遇到危险就没办法应对了嘛!让我知道不能总是贪图安逸呀。

3.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里荀子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可太深刻了!这不就跟盖房子一样,一砖一瓦积累起来才能建成高楼大厦呀!让我懂得了要脚踏实地。

4. 想想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真的好神奇啊!就好像有时候你觉得倒霉透顶了,说不定好运就在后面等着你呢!这让我面对生活更坦然了。

5. 读到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哇,这不是在提醒我们不要随便揣测别人嘛!就像你不是那条鱼,你怎么知道它快不快乐呢!让我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

6. 那韩非子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太有意思了!这不就是说自己打自己脸嘛!这让我知道做事要前后一致呀。

7. 看到墨子说的“兼爱非攻”,真的好伟大呀!这就像我们都希望世界和平,大家相亲相爱,多美好呀!让我也想要多付出爱。

8.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真的是让我收获满满啊!比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不是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嘛!就像在学校里,每个同学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呀!9. 再看看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简直太重要了!就跟比赛一样,你了解对手又了解自己,那赢的机会不就大多了嘛!让我知道做事要有准备。

10. 哎呀呀,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真的给了我好多启发!每一则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我前行的路呀!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思考的宝藏呀!我的观点结论: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启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将这些宝贵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让自己变得更好。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原文如下: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1. 子曰:“君子和而不流。


1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解释先秦诸子语录是指先秦时期的各位思想家所说的一些名言或语录,这些语录包含了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

以下是对其中十二则语录的解释:1.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话,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表达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善待他人的重要性。

2.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性善》一篇,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让人的本善性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开篇,意思是道是不能被言说或言说所捕捉到的。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原则,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限制,只能通过内心的体悟和领悟来认识。

4. 庄子:“逍遥游,世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一篇,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烦恼和追求是虚妄的,而他自己则通过悟道达到了超越世俗的境地,独自清醒。

5. 韩非子:“以力服人者,不如以德服人。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喻老》一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以德服人,使人们内心愿意追随和服从,比使用武力和暴力更为有效且持久。

6. 荀子:“人贵有疾如不剖。

"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劝学》一篇,意思是人应该珍惜艰苦和困难,像切剖自己一样,努力修身养性。

他认为通过面对困境和挑战,人才能够不断成长和完善。

7. 墨子:“兼爱非爱。

”这句话出自墨子的《兼爱》一篇,意思是广泛地爱护他人,并不局限于个别的爱。

他主张推崇普遍博爱的思想,认为应该平等地关心和帮助所有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8. 阳明:“知行合一。

”这句话出自阳明的《传习录》一篇,强调了知识和行动的统一。

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道德的原则,知行合一才能达到个人的完善与成就。

9. 荆轲:“为国捐躯。

”这句话是描述战国时期的荆轲,他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答案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答案

二、当仁,不让于师一、熟语积累及运用1.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2.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3.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4.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5.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水。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运用】(判断下面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1.从神态看,他面带微笑,非常耐心,和蔼可亲,可以说是循循善诱....,身边人听得全神贯注,看起来对他是非常信服的。

(√)2.干了四十年航天,他好像永远诲人不倦....,只要是说起火箭的事儿,便激情澎湃,充满活力。

(×。

应用“不知疲倦”)3.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下,制止餐饮浪费现象,食堂当仁不让。

.....(×。

应用“责无旁贷”)4.说到底,立法对广场舞进行限制,让大妈们不再任性,并非割鸡焉用牛.....刀.,而是城市化精细治理或者说城市升级管理的必然要求。

(×。

应用“小题大做”)5.这位中国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四川师范大学著的学者本色。

(√)名教授,虽登上学术顶峰,但依然不失箪食瓢饮....二、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的学生颜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老师学识丰富,博大精深。

2.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

这是在一般情况下。

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

3.《论语·先进》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论语·先进》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

第06章 《吕氏春秋》-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6章 《吕氏春秋》-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

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如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一、自然之道。

吕不韦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

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

因此,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确定。

例如,《吕氏春秋》强调天下之公,做事要无所私偏,就是以自然现象作为推理证据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贵公》)“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去私》)二、博采众长《吕氏春秋》杂采诸家,但又不死守一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后人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评价,褒之贬之,都因于此。

褒之者认为它融各家为一家,“大出诸子之右”(高诱语);贬之者认为它不过是杂货铺,“不足以成一家言”(梁启超语)。

说《吕氏春秋》之长者,恨不能把它看作百家争鸣的大总结。

如许维遹在对该书做集释时说:“夫《吕览》之为书,网罗精博,体制谨严,析成败升降之数,备天地名物之文,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虽未必一字千金,要亦九流之喉襟,杂家之管键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难点
重点:1.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影响;
2.学习诸子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提升人格,提高素养。
难点:古为今用的契合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分组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教材:《大学语文》 主编:王荣生、吕志敏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参考书:《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主编:朱东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4.法家
(1)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2)作品:《韩非子》
(3)思想主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第四单元16.先请诸子语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认识先秦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
2.使学生既获得诸子的睿智来启迪智慧,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圆融,又受到思想情感、审美体验、思想境界、人生价值多方面的感悟和熏陶;
3.滋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精神成人”。
教学重点
(二)布置本节课的解读文本的任务。
任务一:布置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直,伐,彰,要,狷,醴,谄谀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任务二:师生共同疏通文句
第一则:
1.学生结合注释,试翻译本则。
2.教师明确:有人问:“用恩惠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坦诚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3.墨家
(1)代表人物:墨子。
(2)作品:《墨子》
(3)思想主张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主编:袁行霈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一、导入。
有人说,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润可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先秦诸子的思想涉及面很广,其中的很多思想极具启发性,有着永久的价值。就“为人处世”而言,他们并不是一些死板、严肃的“老古董”,也不是一群死守门户之见的“老顽固”,而是一批“活透”“悟透”人生、社会的“大明白”。让我们好好读一读这些“大明白”的话,看看自己能不能变得更明白。本课精选先秦诸子语录12则,内容涉及为人、立世、交友、治学多个层面。让我们用诸子的睿智来启迪智慧,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圆融。
在教育上强调其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以德报怨”看起来宽容至极,代表了谦和、隐忍的中华美德,但实际上,这却不是孔子的本意。缺乏原则性和底线的宽容是对恶行的姑息和纵容。孔子不仅反对“以德报怨”,而且还明确提出“以直报怨”的观点。所谓“直”,《说文》:“直,正见也。从∟,从十,从目。”“正见”,就是正视、直视。孔子还曾说:“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这样看来“以直报怨”作为一种处世态度,其基础在于儒家的“直道”。这种“直”,作为一种人格标准,应该是以“坦诚”为特征的。不隐瞒、不修饰,让施怨之人知其不足、反躬自省,也让自己活的坦然、潇洒。为人率直、方正,是给人生创造的最重要的底色。
二、讲授新课。
(一)知识链接。
1.儒家
(1)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3)思想主张。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先秦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录十二则
———————————————————————————————— 作者:
———————————————————————————————— 日期: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专业班级
15高职财会1、2班,15高职护理3、4班
授课教师
吴亚亚
授课序次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3.教师讲解:
《论语注疏》:“此章论酬恩报怨之法也。‘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者, 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问。孔子曰:‘以恩德报仇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者,孔子答言,若报怨既用德,若受人恩惠之德,不知何以报之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者,既不许或人以德报怨,故陈其正法,言当以直道报仇怨,以恩德报德也。
2.道家
(1)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2)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思想主张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