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之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合集下载

「黄庭坚」诗词六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诗词六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诗词六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清明宋代: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文学诗词清平乐·春归何处宋代:黄庭坚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文学诗词登快阁宋代: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文学诗词寄黄几复宋代: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文学诗词牧童诗宋代: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文学诗词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宋代: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文学诗词你喜欢黄庭坚的哪首诗词?欢迎分享、补充和斧正……。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寄黄几度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曾经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他的诗歌曾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

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

有《山谷集》传世。

他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根据作者对这首诗的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

”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

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与他有过不少的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

这首《寄黄几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

首联写两人所居之处相距甚远。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左传》“僖公四年”中楚国使者所说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一语。

春秋时齐国处于北方近海之地,楚国处于南方近海之地,故一称北海一称南海。

诗人为此诗作跋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德平与四会都为滨海之地,但是一南一北,故诗人把它们比作北海南海,极言相隔之远。

与友人天各一方,诗人不禁“思”从中来。

但山高水阔,要与挚友互通问讯,只能凭借“寄雁传书”,但大雁却“谢不能”,因为“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秋日登府滕王阁饯别序》)大雁也不能飞到衡阳以南的地方,何况四会呢?熔经铸史是黄庭坚在诗歌语言运用上的一个特点,黄庭坚极力倡导语言革新开拓新的诗风,提出打破传统诗歌的语言陈规,广泛开拓诗歌语言的取材范围,他提倡不仅从前人的诗歌中汲取语言材料,而且从诗歌之外的经史子集中提炼诗歌语言。

黄庭坚《寄黄几复》之赏与析

黄庭坚《寄黄几复》之赏与析

黄庭坚《寄黄几复》之赏与析诗人黄庭坚非常的崇拜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

其中诗人黄庭坚的这首诗《寄黄几复》,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艺术感染。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

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

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甚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

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

其实,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译文及赏析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译文及赏析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译文及赏析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译文及赏析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意思:(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如今)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此句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1)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2)“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3)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4)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5)蕲: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6)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全诗赏析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全诗赏析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全诗赏析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此时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其事迹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三)。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

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

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秦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

《王直方诗话》云:“张文潜谓余曰: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寄黄几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庭坚《寄黄几复》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①。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③。

注释:①“寄雁”句:衡山有回雁峰,相传雁飞至此而回,不再南去。

几复已在衡山之南,所以托大雁传书,大雁也要辞谢了。

②蕲(qi):求。

三折肱:一说借用的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为他是个好医生,因他积累了经验。

这里反用其意,以治病喻治政,说几复不求“良医”虚名而三次把手臂折断。

意谓几复办事求实,不图虚名。

③瘴(zhang):瘴气。

旧指南方山林间温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里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你治理国家就像三折肱的良医一样,不需要去请求别人的经验。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赏析:这是一首反映老友间离别之情的诗。

诗的内容情真意厚,感人至深。

在写法上充分利用了对照的手法,“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哀”与“乐”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少”与“多”的对照。

“一杯”欢情显得那么短暂,“十年”又是那么绵绵无期。

快乐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眼前的思念都在强烈的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另一个特点就是善于用典,“寄雁传书”这是一个用得很普遍的典故。

杜甫在秦州作《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强调音书难达。

说“几时到”已是用法娴熟,然而,黄诗却在信手拈来之时,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点铁成金。

“三折肱”,本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黄诗化用了“三折肱,知为良医”的典故,称赞了他的老朋友黄几复善于治国为民的政绩。

寄黄几复原文及翻译

寄黄几复原文及翻译

寄黄几复原文及翻译
原文: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翻译: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
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
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
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
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作者介绍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
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
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
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
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
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
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

黄庭坚的诗句

黄庭坚的诗句

黄庭坚的诗句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译文: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如今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译文:山上树叶飘落,显得天更加远大,清澈湖水也因为月光变得更加清澈.3、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翘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这就是醉翁亭。

4、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译文: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5、黄菊枝头生晓寒。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译文:菊花开满枝头之时,正是重阳季节,早晨已有凉意了。

6、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译文: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7、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黄庭坚《牧童诗》译文:骑着牛远远的从村前走过,听见有淡淡的笛声从篱笆那边传出来8、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译文:黄花是指年轻人,白发是指老人。

年轻人和老人互相牵着挽着,让别人愿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9、春无踪迹谁知。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译文: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10、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黄庭坚《寄黄几复》译文: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之黄庭坚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袁大才子的感叹
北宋熙宁4 年(1071 ),26 岁的黄庭坚被任命黄州知府。

黄州,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不错,8 年后,黄庭坚的老师苏轼因“乌台诗案”也被发配于此。

也是造化弄人,学生黄庭坚无意间给老师苏轼打了个前站。

更令人感觉诡异的事情还在后面。

在黄州,黄庭坚没梦到老师的未来,却梦到自己的前世。

相传,某日黄庭坚午睡,梦到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乡村,见一满头银发的老妈妈摆着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念着一个人的名字。

黄庭坚走过去,端起那碗热气腾腾的面吃了个精光,一觉醒来,只觉得嘴中尚留芹菜余香。

虽说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庭坚觉得这始终不过是梦而已,当时并未在意。

次日出门,黄庭坚路过某户门前,果然见到了梦中的老大娘。

便上前施礼,问她是否时常站在门前,喊人吃芹菜面。

老大娘极为诧异地看着
眼前这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哀怨地说:“昨天是我女儿忌日,
因她生前最爱吃芹菜面,我便在门外喊她名字,年年如此。


黄庭坚大吃一惊,心下顿生不祥预感,慌忙问道:您女儿去世多久了?”“已经26 年了。

”天下竟有如此诡异之事!黄庭坚心想,自己今年正好26 岁,昨日也恰是自己生日,天下
竟有如此之巧合?简直不可思议。

黄庭坚越发好奇,强压怦怦乱跳之心,问老大娘道:“我能否看看您女儿生前的闺房?” 老大娘也心觉奇怪,今天这人怎么啦?便指着一间房说:来男女有别,但女儿已故去多年,你就看看吧,我给你倒茶。

” 黄庭坚走进房中,只见有一大柜被锁着,遂问老大娘柜中所装为何物,老大娘说全是女儿的书,只是不知钥匙放在哪里,也怕睹物思人,故而一直不曾打开。

黄庭坚忆起梦中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大娘试着找找。

果然放在那里!老大娘惊得老泪纵横,黄庭坚接过钥匙,打开书柜,发现里所存多为文稿。

他略加翻阅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我的天啊,这些文稿正是自己平日所写的文章!黄庭坚的脑袋当时轰了
时不知所措。

过了好一会,才渐渐地缓过神来。

此时,
黄庭坚已基本断定,自己回到了前生的老家,眼前这位老大娘便是他前生的母亲。

于是,赶紧跪拜在地,说自己是她女儿转世,您老就是我前生的母亲。

然后立即回府带人抬着轿子,将老大娘迎进府衙,并奉养终身。

后来,黄庭坚在自画像上自题诗句:“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袁枚700 多年后,当清代大才子袁枚读到此事时,感慨难抑,挥笔写下7 字评语:“书到今生读已迟”。

意思是说,如黄庭坚这般的诗书画三绝大家,绝非今生才开始读书的,他累世已经读了很多书了。

所以,像咱们这种今生才开始读书的人,哪有办法超越黄庭坚呢。

2、桃李春风一杯酒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骆宾王七岁写就《咏鹅》,黄庭坚七岁写就《牧童诗》,神童的机敏总是相似的。

只是,《咏鹅诗》自然天成,童趣十足;《牧童诗》却老气横秋,咋一看,好似老僧入定,看破红尘。

似乎,这个不过才七岁的孩童,此时已然料到自己的一生将要波折不断,不免让人有些惊讶。

黄庭坚(1045 -1105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年(1067 ),23 岁的黄庭坚高中进士,春风得意。

先后任职叶县县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等职。

步入官场,黄庭坚诗名远播,也就是这段时间,他的诗文吸引到了文坛盟主苏轼。

面对苏轼这样的文坛领袖,黄庭坚景仰之余,难免心生怯意。

在他的《上苏子瞻书》中恭谦的写道:庭坚齿少且贱,又不肖,无一可以事君子,故尝望见眉宇于众人之中,而终不得备使令于前后。

意思是说:“我年少无知而出身低微,能力平平,实在是没什么可拿出手的东西侍奉先生。

我曾于人流之中仰望先生,却自觉惭愧,未敢上前拜见。

数年后,苏东坡由黄州赴汝州,夜行武昌,顺江而下,抵达
寻阳,与参寥和尚同游庐山,参拜圆通寺,信步东、西二林庐山一时心情大好,题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后,在山中盘桓。

某日,他正与参寥和尚游走于东林寺的林中,却不期与黄庭坚相遇。

人久传书信,神交已久,斯逢会于庐山,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是时,苏轼评黄诗为:“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

” 此后,黄庭坚得以投苏轼门下,执弟子礼,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虽以学生自居,但是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黄庭坚之功
力却绝不让其师,他开“江西诗派”,与苏轼并称“苏黄”。

他书
法造诣之深,幅《松风阁诗贴》,被后世拜服为:天下
大行书之一,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

在词上,黄庭坚与秦观齐名,他最为后人称道的,应该就是这首
《寄黄几复》了吧?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
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得读书
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两句诗写罢,黄庭坚已经四十岁了。

本为元丰八年(1085 )寄送少时同窗好友黄几复之作,读罢
却分明有股沧桑之感袭来,不免令人一声叹息。

这分明,是黄庭坚在说自己。

3、江湖夜雨十年灯庐山一别后,其实苏轼对黄庭坚还有
丝担忧,他说:“从诗文看,此人个性太强,此后恐难得到朝廷重用。

”苏轼的判断丝毫不差,宦海沉浮,朝廷一直不见启用黄庭坚,直到哲宗即位,他才担任校书郎,又应司马光之邀,编修了《神宗实录》,似乎他的仕途正在闪过一丝曙光。

但是,正是这本《神宗实录》,让黄庭坚的后半生,饱经坎坷,直到死去。

神宗实录》完成之后,黄庭坚先后担任起居舍人、宣州知府、鄂州知府等职。

此时,司马光等旧党失势,章惇、蔡卞等新党执政。

他们借
神宗实录》打压旧党,凡参与修史之人,被全部召回,被监管至京城附近以备随时传唤。

章惇、蔡卞及其党羽从实录中罗织罪名一千余条,经过层层审查,最后仍有三十二条。

财狼当道,当宵小之徒审问黄庭坚的时,黄庭坚面无惧意,据实而答,时人赞其:胆气豪壮。

其实,《神宗实录》只是新旧党争的一个突破口而已,黄庭坚被人盯上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他跟苏轼过从甚密。

章惇等人上台之后,苏门秦观、张耒、黄庭坚等人,无不被视为除之而后快的政敌。

实录》案后,黄庭坚被扣了个“诽谤先皇”的帽子,被贬涪州别架,赴黔州上任。

但是,黄庭坚孤傲刚直的性格并没未因此次贬谪而改变,孤芳自赏又使他得罪了不少人。

官场险恶,人心惟危,黄庭坚又一再被贬。

赋到沧桑句便工。

徽宗崇宁元年(1102 )九月,黄庭坚与友人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诸人休憩,耳闻松涛阵阵,襟怀大畅,于是在此过夜,并写就所见之景及对友人之怀念的“松风阁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松风阁诗帖》《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不可多得至佳作,其一生所创作数以千百的行书
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

此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

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

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是尚意书风的典型,其风神洒荡,意韵十足,堪称行书之精品。

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九。

《宋史》称被贬期间的黄庭坚“通脱自解”。

且看他的词《定风波》:“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一介文人,自比项羽、刘裕、谢瞻,何其潇洒自信。

黄庭坚黄庭坚的最后一个被贬之地是宜州,
地处偏僻,甚至连驿站都没有,住在狭小的城楼上的他,阴冷潮湿,却丝毫不为意,终日与朋友对酒当歌,月下夜语。

崇宁四年(1105 )某日,天夜雨,宜州戍楼上的黄庭坚痛饮后,醉意正浓,斜躺窗下的他,把脚伸到栏杆外淋雨,回头大笑地对好友范廖说:“信中,回想平生,我平生从未有过今日这般快乐啊!”当晚,他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

斯人已去,而那些九百年前的党争恩怨,早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是,那个刚强倔强的黄庭坚,却一直留存在他的诗词书法中,在你我也遭遇人生苦痛彷惶之际,总会无声走近,一如他的豪迈豁达,不时温暖着你我凄冷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