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都市生活(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部编⼈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点⼀繁华的都市⽣活1.背景(1)宋元时期有很多⼤的城市,在商业、贸易、⽂化、教育等⽅⾯⼗分发达,⽽且社会⽣活也丰富多彩。

(2)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市。

2.表现(1)娱乐⽣活①北宋开封②南宋临安:⽂化娱乐业更为发达,⽡⼦的种类和数量多。

相关链接1.⽡⼦⼜叫⽡舍或⽡肆。

之所以叫“⽡⼦”是因为当时没有⼀个现成的名称,古⼈发现这些玩闹之徒忽聚忽散,犹如砖⽡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作“⽡舍”“⽡⼦”。

南宋末年吴⾃牧在《梦粱录》中写道:“⽡舍者,谓其‘来者⽡合,去时⽡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2.宋代的元旦并不是指今天阳历的新年,⽽指的是现在农历的春节。

思维拓展宋代城市娱乐出现的新趋势。

提⽰:(1)商业化趋势。

⽡⼦既是娱乐中⼼,⼜是商业中⼼,因⽽也叫⽡市,⽡⼦中除表演外,也有卖饮⾷、药物、古玩、字画的。

勾栏内商业⼴告琳琅满⽬,艺⼈的演出乃⾄体育表演都以挣钱为⽬的。

(2)专业化趋势。

由于商业化娱乐趋势的形成,观众就要求观看⾼质量演出,专业程度相当⾼的艺⼈和社团也相应产⽣。

(3)通俗化趋势。

⽡⼦、勾栏⾥的⽂娱活动能满⾜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爱好,以⾄有“勾栏不闲,终⽇团圆”的说法。

(4)⼤众化趋势。

宋代⼤的勾栏可以容纳数千⼈,游⼈看客上⾄达官贵⼈,下⾄平民百姓。

不少从前为上层独享的娱乐活动如今成为⼤众共同的爱好。

(2)宋元杂剧①地位: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

②特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城市和地⽅郡⾢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舍等场所进⾏演出。

③发展(3)节⽇风俗:宋代已经有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些节⽇的习俗流传⾄今。

思维拓展两宋时期社会⽣活丰富多彩的原因。

提⽰:两宋军民抗击北⽅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持续发展环境;契丹、⼥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在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明,农耕⽂化和游牧⽂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丰富了华夏⽂明;两宋时期,农业和⼿⼯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南移;指南针、⽕药、印刷术三项重⼤发明与应⽤以及海内外贸易兴起,中国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明的⾼峰;两宋统治者推⾏“重⽂轻武”的国策,推动了⽂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共2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件(共24张PPT)

D

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黄 帝
战 国
汉 《资治通鉴》 五 武 代 帝
1、宋代城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 的场所——瓦子、瓦子出现的原因有( )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A. ① ③ B.② ③ C.① ② ③ D. ① ②
A
2、下列文学家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有( ①李白 ②苏轼 A. ① ② ③ ④ C. ② ③ ④ ③李清照 ④辛弃疾 B. ① ② ③ D. ① ② ④
瓦子
演出
勾栏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瓦子内说书
斗茶
蹴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斗蟋蟀
卜卦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吹口 哨 ︑ 舞 蹈
吹笛 ︑ 宋元时期杂剧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它形成于宋, 击 节 兴盛于元。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 板
技艺。元朝时期,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 广大民众所喜爱。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二、宋词和元曲
(一)宋词
1.概况:是一种新体诗歌,又称 2.发展:唐朝出现,经五代到 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长短句 ,便于歌唱。
两宋 得到发展,成为宋代
3.词牌:每首词根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常用的词牌
有《念奴娇》《满江红》等。
二、宋词和元曲
4.代表词人: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
(1)苏轼:词风
1都市经济发达。 2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3词灵活多变,利于抒发个人的情愫。 4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诗词表达感情。
二、宋词和元曲
(二)元曲
1.概况:元曲包括 综合性的艺术。 2.代表:关汉卿的《 窦娥冤 马致远 》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算卦
蹴鞠
唱曲
第一篇章:繁华的都市生活
戏剧表演: 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 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形成于宋代,在元朝兴盛起来。
传统节日: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
元 日元受到人们的重视。
旦宵
中端 秋午
猜一猜:这些诗词分别描述的是什么节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南宋:临安
元朝:大都
开封
杭州西湖
2.地位: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 园
3.开封最繁华: 大相国寺 每月举办 多次庙会
第一篇章:繁华的都市生活
大相国寺 特点:
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室内 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各种表演。
开封最繁华的地方
第一篇章:繁华的都市生活
最马优秀的杂剧作郑家是


关汉卿
,白朴代表作是悲剧《关汉窦娥冤》。
远 关汉卿:《祖窦娥冤》

关键词:
血溅白练、六月飞元雪、曲三四年大大家旱
元代杂剧家: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王实甫
关汉卿 —— 《窦娥冤》
第三篇章: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作者: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体例: 编年体通史 内容: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
巩固提升
5.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文学作品的世俗化
C 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列作品中适应了这种趋势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窦娥冤》 D.《天工开物》
6.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
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材料三:应知汗八里城(即元大都)内外人户繁多,有若干城门即有若干附郭。

此十二大郭之中,人户较之城内更众。

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

所以城内外皆有华屋巨室,而数众之显贵邸舍尚未计焉……”——《马可·波罗行纪》由一组学生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2.(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不知起于何时。

……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如清泠桥西熙春楼下,谓之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楼前谓之中瓦子;市西坊内三桥巷名大瓦子,旧呼上瓦子……石碑头北麻线巷内则曰旧瓦子。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材料二:汴京粱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三:元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南宋戏剧剧本《张协状元》宋代杂剧雕砖读材料,由二组同学展示市民生活丰富的表现,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课题:《梦回繁华》课型:读写课型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这幅画作描绘了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华而热闹的市井景象,画中人畜船只、房屋楼宇、车轿树木众多。

整体画作恢宏,内容繁复,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这幅画说明清楚、讲解到位,就必须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理解并归纳作者在画作三部分采用的空间顺序以及运用三种不同空间顺序原因。

本单元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有序有趣说明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

”基于上述基本问题,《梦回繁华》这单篇课文所提供的教学价值是“依据主要特征安排空间顺序的写作方法”,进而为学生实现本单元的核心活动“中轴线建筑旅游指南”而服务。

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活动——“争作优质讲解员”这一核心任务。

将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引到”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能近距离反复欣赏真迹,并进行图文对比阅读,“触摸”说明对象并在这个真实情境下分析课文的空间顺序,并切实体会到要抓住特征来安排合理的空间顺序。

(二)了解学生需求,进行学情分析:1.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过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知识,能够成为八年级语文学习的知识储备,《梦回繁华》的说明对象是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美术课上老师也对这幅画作进行过介绍。

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这篇课文。

2.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说明文,但是对于尝试写说明文段存在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本文能够提供给学生帮助的增长点,结合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空间顺序。

二、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三、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图文比对,分析归纳作者采用三种空间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根据主要特征安排空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二)重难点突破的方法设计:借助《清明上河图》画作,让学生进行对照式阅读,小组归纳出长卷画的三部分的空间顺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宋著名词人:苏轼
北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 并称“三苏”。
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 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编年体 通史《资治通鉴》。记载 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1300多年的 史实。 与 司马迁 并称“史学两司马”。
朝代 人物
著作
体例
内容
西 司马迁 《史记》 纪传体 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

史,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豪迈而飘逸,“……豪放派 ”。
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2.宋著名词人:李清照
生活在两宋之间,她的词风 委婉、细腻、清秀。代表作: 《如梦令》、《声声慢·寻寻觅 觅》
前期:多写自然风光、夫妻感情 后期:充满血泪,反映战乱带来
的灾难,书写忧患情怀。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春节
二、 灿烂的 文学艺术
楚辞 汉赋(散文) 晋书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 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 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 形式之一。
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 照、辛弃疾等 。
想一想,
三个著名词人 的风格是什么?

李清照
词 两宋之交
《声声慢·寻 寻觅觅》
特点(或内容)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参考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参考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本课展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设问:你能猜出来这些艺人陶俑在做什么吗?知道宋元时期的杂剧演出遍及城乡各地,为民众所喜爱。

人们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从出土的文物中了解历史,让学生知道文物也是史料的其中一种形式。

本课讲授一、宋元时期的都市1.繁华兴旺的大都市结合图片展示,思考:结合所学,北宋都城开封的商业区在时空分布上有何变化?展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示意图,结合三则各都城的史料,进行阅读。

展示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宋朝城市出现了哪一阶层?2.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展示大相国寺的图片,以及《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

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繁华的贸易市场。

结合地图册图片,以及《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了解瓦子的分布。

思考:什么是瓦子?材料中提到的瓦子中的“勾栏”,又是什么?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寻找其中的娱乐活动和勾栏、瓦子。

阅读《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以及教材的“相关史事”介绍,知道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

结合教材的元墓出图的陶俑和宋代墓葬散乐壁画,了解此时的杂剧艺术。

展示四首诗词,设问:宋人笔下的诗词,讲述的是哪个节日。

教材“课后探究”,思考:宋代市民学生结合第9课《宋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所学,回答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成为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知道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大相国寺,既有商品交易,也有娱乐演出,是东京城内的一个大瓦子。

结合视频《中国通史》的介绍,了解: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观看名画进行寻找。

感悟市民阶层的娱乐性文化,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消费特征。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歌舞等技艺。

学生活动,阅读和思考。

学生从城市的发展和结合地图所示,以及课文上下文联系,培养学生时空素养和历史学习的联系的思维。

将地图与史料联系,培养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地图结合史料的记载,突出大相国寺的功能,从中体现出北宋市民的生活特色。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知识拓展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内容
体例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
叙述从战国到 五代的历史
编年体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叙述从黄帝到 汉武帝的历史
纪传体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并列为中国史学 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拓展延伸
宋元时期的书法和绘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D
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都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丰富多彩
3.下图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C )
A.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
B.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D.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繁华的都市生活——瓦子
瓦舍(瓦子)者,为其来时瓦合,去时瓦 解,易聚易散也。—[宋]吴自牧《梦梁录》
瓦子《清明上河图》勾栏
算命解字 说书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药材
旅店
吹口哨 舞蹈
勾栏:专供演出的圈子
说书
Kuǐ lěi 吹笛子 击节板
傀儡戏 元墓出土杂剧陶俑
吹 口 哨 、 舞 蹈
吹 笛 、 击 节 板

A.市 B.瓦子 C.勾栏 D.邸店
2、从文学作品看,宋人恐怕是迄今为止最多情的。试读:“伤高怀远几
时穷?无物似情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这一时期,最耀目的文学体裁是( )
C A.赋 B.诗
C.词
D.小说
3、关于“瓦肆”(也称“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体现的就是“社会变化”这一主题,包括都市的变化(都市繁华)和文学的变化(宋词元曲),本次选题位于第12课的第一子目,所以应该突出的是“都市的变化”,表现为都市生活的繁华。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是这一时期城市的代表,三择其以,所以这节课以北宋都城开封为例讲解都市生活的繁华,主题定为“游京都开封,见都市繁华”。
《繁华的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繁华的都市生活
学科
中学历史
年级
七年级
时长
支持材料
1.上网络平台简介:这次选择的钉钉直播平台。
2.线上教学支撑材料列表
材料
文件名
材料1
《繁华的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材料2
《繁华的都市生活》教学课件
材料3
《繁华的都市生活》教学微课
材料4
《繁华的都市生活》说课课件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教学活动建议:欣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
教材分析
“繁华的都市生活”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第一个子目。教材内容包括宋元时期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府的大相国寺、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瓦子勾栏、宋元杂剧和节日生活。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
教学难点: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清明上河图》、大相国寺和瓦子勾栏的学习,学生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通过对节日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宋朝就有了传统节日。
2.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学生和感悟和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出示《杂剧陶俑》
提出问题:你能猜出这些杂剧艺人在做什么吗?
出示娱乐图片。
教师:勾栏里除了可以表演杂剧,还可以进行多种活动。我们来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
总结:人们的娱乐生活真是花样百出。
1.了解北宋东京城里城的城市布局。
2.让学生了解瓦子勾栏的含义。
3.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进而感受到两宋时期娱乐生活的丰富
根据以上分析,加上课标要求,我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建构了四个主题:观赏清明上河、闲逛相国寺院、进出瓦子勾栏、感悟节日文化,四个主题依次从街市、庙会、娱乐和节日方面感悟繁华的都市生活。
此外,这节课的内容除了大的都市、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还隐形存在都市发展的特点,如唐朝坊市分离的格局在宋代被打破了;经营时间改变,出现了早市、夜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生活便利和商业的日益繁盛。关于这部分补充内容,我就将其融入四个活动中,渗透知识点。
在经验积累的同时,我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时间把握不够精准。这节课内容过多,而我的处理方式过于繁杂,所以最后导致了占用时间过多,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第二,史料过多。这节课本身的内容较多,而我选择的史料过于丰富,反而不利用教学的实施。第三,知识讲解不够到位。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一些内容的讲解不够到位。
掌握节日学习的方法。
感悟节日生活的丰富多彩,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小结
教师:到这里,我们沿着开封城走了一大圈。在外城街市,重游清明上河,知道了街市贸易的繁荣景象。走入内城,参加了热闹非凡的大相国寺庙会,又进出瓦子勾栏,体验花样百出的娱乐生活。最后在皇城边上,感悟五彩缤纷的节日文化。由此可见,繁华的都市生活。同学们,学习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简单具备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但是线上教学学生容易跑神,不利于集中注意力。
学生知识贮备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初一学生能列举宋朝的大都市,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宋朝都市繁华的表现,但是不能够将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第9课 宋代经济》一课,学生知道了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格局的变化。
出示图片,解读图片。
教师:这幅图生动形象的再现了瓦子里的生活。我主要带领大家参加娱乐活动,有舞台的这块,就是勾栏。下面观看的人很多,围了好了大圈,有老人、有小孩。
提出问题:舞台上可能在表演什么?
教师:老师觉得可能是杂剧。杂剧就是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活动四 感悟节日文化
出示图片:《北宋开封图》
出示材料:《鸿鹄天·上元》
教师讲解皇帝与民同乐
出示诗句:《元日》
提问:猜一下这是什么节日,并说出判断理由。
教师讲解宋代春节。
教师讲解今日春节。
教师:从宋代到今天,春季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我们是如何过节的?有同学说了,贴对联,吃团圆饭,晚上吃饺子,看晚会,出去逛庙会。每年的春节大家过的很开心和快乐。春节是中华民族亲人团聚朋友相聚的日子,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现在的春节跟宋代相比,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都市街景部分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四个角度切入,让学生生感受北宋都市街市商业的繁华。
活动二:闲逛大相国寺
出示:《北宋开封图》。
教师讲解: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商业繁华地区更多了,还有好几处夜市。前面我们学习了唐朝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的局面在宋代被打破了,店铺可以开在街道和居住区,店铺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经商的时间也改变了,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由此可见里城内商业的繁华。不过说起来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大相国寺。
出示图片:大相国寺。
教师具体讲解大相国寺内的商品交易。
总结:由此可见,大相国寺各类商品交易齐全,庙会热闹非凡,由此可以看出大相国寺不愧是开封城内最繁华的地方!
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通过交易感受北宋时期大相国寺庙会的热闹非凡。
活动三:进出瓦子勾栏
出示图片:《北宋开封图》
教师讲解瓦子勾栏
提问:画卷中有哪些交通工具?
教师讲解:交通,得出街市的车水马龙。
观察图片,讲解宋代的住宿:久停久住。
观察图片,出示材料、
教师讲解宋代酒楼豪华、数量多、饮食丰富。
出示图片。讲解外卖,得出宋代城市生活便利。
总结:北宋时期街道交通车水马龙,居住可以久停久住,饮食丰富多样,还有外卖小哥所透露出当时城市生活的便利。所以,这就印证了我们之前讲到的,宋元时期街市商业的繁华。
出示节日图。
问题: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个节日(名称、时间、习俗、诗句或故事、意义)
总结:我们是不是发现每个节日都有它特定的习俗,特定的活动内容。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节日生活的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体会了我们传统节日的这种文化内涵。这些节日是宋代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诗句、日期。和习俗和春节的意义。
影视作品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选取典型图片,为新课作铺垫。
活动一 观赏清明上河
出示图片:《北宋开封图》。
教师:这是它的城市布局图。从图中我们发现城外有护城河,城周边有十二座城门,从城门进去就是外城。
问题:有一副特别出名的画作,它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出示图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教学方法
与策略
针对不同环境、不同程度学生学习指导、互动沟通策略和方法,针对重难点的策略方法等
教学方式:讲授法、材料解析法、探究法等
技术准备: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学案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文字材料、图片材料
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联系现实。充分利用地图和文字材料,采用师生互动、启发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课前调查、访谈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习内容目标的要求,筛选典型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线上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பைடு நூலகம்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导入
出示图片: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教师:最近,一部以北宋为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正在热播。这部剧的背景设于宋朝宫廷和士人阶层,因而注重对这种风雅生活的表现。那百姓的生活呢?电视剧也给我们进行了解答。
过渡: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宋朝是否真的如电视剧演的一样呢?宋朝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最后,梳理本节课的线索,进行归纳总结。
既突出重点,又提炼主题
问题框架
核心问题: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什么?
观赏清明上河;闲逛大相国寺;进出瓦子勾栏;感悟节日文化。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教学中用到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教学支持的分析
钉钉屏幕共享
支持在线教学,展示信息
钉钉语音
传递信息,交流互动
钉钉讨论区
交流互动,学生展现成果或提出疑问,教师点评、答疑
WPS
支持PPT演示,展示信息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第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活动的方式,以四个活动来带都市繁华的生活,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得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喜欢。第二,史料丰富。这节课中,采用了丰富的史料,有图片、文字、诗词等等,史料丰富。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有学法的指导和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比如说,让学生说一说节日生活,既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也内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