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章 认知过程-感知觉
心理学第四章 感知觉

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感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对刺激进行辨别、组织、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本章将详细介绍感知觉的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⒈感知觉的定义和基本流程感知觉是指人类感觉系统接收外部刺激并对其进行加工与理解的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知器官、感知系统、感知信息加工、感知刺激识别和感知意义解析等几个重要环节。
⒉感知觉的感官器官人类拥有多种感官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
每个感官器官都有其专门的功能和特性。
⑴视觉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后传递给大脑进行加工与分析。
⑵听觉听觉是人类感知声音、声音的来源和性质的能力。
耳朵是人类的听觉器官,它接收到的声波信号被转化为神经脉冲,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⑶嗅觉嗅觉是人类感知气味和味道的能力。
鼻子是人类的嗅觉器官,它接收到的气味分子会触发嗅觉细胞,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加工与辨识。
⑷触觉触觉是人类通过皮肤感知物体形状、温度、质地等信息的能力。
皮肤上的感觉受体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通过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人类可以通过触摸、压力等感知到不同的触觉感受。
⑸味觉味觉是人类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
舌头上的味蕾接收到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后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味觉辨识。
⒊感知觉的组织与加工感知觉的组织与加工是指在感觉器官接受到的刺激基础上,大脑对刺激进行整合、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⑴感知觉组织的原则感知觉组织的原则包括近似性、接近性、连续性、闭合性、对称性、简洁性等。
⑵感知觉的加工过程感知觉的加工过程涉及底层加工和高层加工两个阶段。
底层加工包括感知觉特征的辨别和分类,高层加工则涉及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和解释。
⒋感知觉的意义解析感知觉的意义解析是指将感知到的刺激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互动,使之具有意义和感知到的刺激的解释。
⑴知觉的主动性和主观性知觉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个体的期望、目标、情感等因素会对感知过程产生影响。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幼儿心理学各章测试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各章测试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心理学2.关键期3.生理成熟二、填空题1.影响幼儿比较多的具体环境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3.动机的基础是人的__________。
4.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__________。
5.人的个性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6.心理是__________的机能。
7.__________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
8.__________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9.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__________的作用。
三、选择题1.幼儿心理学中的“幼儿”,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_______。
A.0-3岁B.3-6岁C.6-12岁D.0-18岁2.一个小黑点,有的孩子看后说像蚂蚁,而有的孩子则说像芝麻,但在成人看来那只是一个小黑点。
上述这段话说明________。
A.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B.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被动的。
C.小孩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准确的。
D.成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准备的。
四、简答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一、名词解释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二、填空题1.1-3岁是儿童___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时期。
2.幼儿前期出现的新的心理活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3~4岁是学前时期,也是幼儿园小班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
A.生活范围扩大B.认识依靠行动C.情绪作用大D.爱模仿2.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_______。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象3.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_______。
心理学第四章 感知觉

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在心理学的广袤领域中,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它如同我们心灵的窗户,让我们能够接纳外界的各种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认知。
感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
感觉是我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让我们先来谈谈感觉。
视觉是我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我们的眼睛能够捕捉到光线的变化,分辨出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一朵鲜艳的花朵,眼睛会接收到花瓣的色彩、花朵的轮廓等信息。
听觉则让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从悦耳的音乐到嘈杂的噪音。
当我们走在街头,车辆的鸣笛声、人们的交谈声,都是通过听觉被我们感知到的。
嗅觉能让我们辨别各种气味,美食的香气、雨后清新的空气,都能通过鼻子被我们察觉。
味觉让我们品尝到酸甜苦辣咸等不同的味道,而皮肤的触觉则能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压力。
每种感觉都有其特定的感受器官和生理机制。
例如,眼睛中的视网膜上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分别负责在明亮和昏暗的环境中感知光线。
耳朵内的耳蜗则是听觉感受的关键部位。
而且,感觉还有一些有趣的特性。
比如感觉阈限,它指的是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我们常说的“阈下刺激”就是指那些强度低于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可能意识不到,但它们仍然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说完感觉,再来说说知觉。
知觉是一个更加复杂和高级的心理过程。
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不仅仅是看到了它的形状和颜色,还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将其识别为某个具体的东西。
比如看到一个圆形、红色、带有梗的物体,我们会知觉为这是一个苹果。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点。
整体性是指我们在知觉时,会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部分。
比如看到一张脸,我们会立刻认出这是一张脸,而不是分别注意到眼睛、鼻子、嘴巴等各个部分。
第八讲认知过程感知觉篇-资料.ppt

2.人的知觉任务、知识、经验等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 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 相对的稳定性。
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 度、颜色恒常性等。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类型
分类方法及类别 1.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第八讲 认知过程—感知觉篇
内容提要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知觉及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类型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感觉的含义 主要的感觉 感觉的测量 感觉的基本规律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感觉的含义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
感觉产生的条件
1.刺激物: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引起人们感 官活动的客观事物。
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错觉
错觉
视错觉的妙用
在运动员跳高训练中,有经验的教练员,会将 跳高架的两根支撑架尽量摆得开些,以增加横杆 得长度感,高度就会错觉成矮些了。或者把沙池 里的沙堆得高高的,或把海绵垫放高一些,在这 样的背景衬托下,横杆的高度会被错觉成矮了。 这种错觉会减少或消除运动员过杆时的恐惧心理 ,增加相对平静和轻松的心理,会使运动员的爆 发力和技巧得到最好的发挥。
韦伯定律:K=△I / I (中等强度适用)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感觉的基本规律
1.后像 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之后,感觉并不立即消
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2.感觉适应:
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 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简述认知的过程范文

简述认知的过程范文认知是指人类通过感知、知觉、思考等方式,获得、处理、储存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和理解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探求真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思维和判断等环节。
认知过程首先从感知开始。
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接收,将外界的信息传递给大脑。
感知可以通过五个主要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实现。
感知的结果往往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第一印象和直观认识。
感知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和现象,还能够感知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内心体验。
感知不仅依赖于感觉器官的工作,还受到人们的情绪、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
在感知的基础上,注意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意是指有意识地将精力集中在其中一对象或任务上的过程。
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庞杂性和复杂性,人们必须通过选择性注意将有限的认知资源集中在一部分相关信息上,忽略其他无关信息。
选择性注意的结果决定了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接收的质量。
同时,注意力的强度和持久性也决定了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学习效果。
记忆是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记忆是指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储存和保持的过程。
记忆分为感性记忆和概念记忆两种形式。
感性记忆是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思维的储存能力,它是认知的基础和基本要素。
概念记忆是指对抽象思维和知识的储存和表达能力,它是人类思考和智力活动的核心。
记忆过程受到人们的注意力、情绪、兴趣和理解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时间的影响。
人们不同的记忆方式(即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运动记忆等)会影响到记忆的保持和提取效果。
思维是认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思维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概念化、符号化和抽象化的思维活动。
在思维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新信息的加工,进行逻辑推理、概念形成和概念演绎等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新的思想和观点。
思维不仅是人类对外界现象的反映,还是人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心理学 感知觉

02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觉系统具有专门的特征觉察器,这些觉察器对特定的刺激特征进行检测和识别。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理论
03
该理论认为,知觉过程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即由刺激本身特征引起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即由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望引起的加工)。
该理论认为,感知觉过程是由神经元完成的,神经元通过接收和传递信息来产生感觉和知觉。
生存和适应
感知觉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感知觉的刺激和经验,个体能够形成概念、记忆和思维等高级认知功能。
认知发展
感知觉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不同的感觉刺激能够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
情感体验
感知觉在人类社会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感知觉信息,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社会交往
感觉
CATALOGUE
02
总结词: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觉之一,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息,转化为视觉信号,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总结词: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耳朵接收声音信息,转化为听觉信号,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总结词:触觉是人们与外界环境互动的重要感知觉之一,通过皮肤接触感受外界刺激,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空间知觉对于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定位、导航和操作物体等活动至关重要。
空间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其中视觉在空间知觉中起主导作用。
空间知觉的障碍可能导致方向迷失、判断失误等问题,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时间的流逝和持续时间的感知能力。
时间知觉依赖于多种线索,如物体运动的速度、光线的明暗变化、生理节律等。
运动知觉的障碍可能导致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等问题,影响个体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
护理心理学第四五章

二、访谈技术
(一)访谈的概念 访谈技术是护士与病人所进 行的有目的的会晤。
怎么?
(一)倾听 耐心、专注、诚恳地倾听是 访谈取得成效的关键。
“倾听病人的诉说,他将告诉你问题的 存在” ——希波克拉 底
非言语行为
直接的目光接触
注视或固定在某人或物上 双唇紧闭 左右摇头 坐在椅子上无精打采或离开 发抖、双手反复搓动不安 脚敲打地板 耳语 沉默不语 手心出汗、呼吸浅、瞳孔扩大、脸 色苍白、脸红、皮疹
可能表明的意义
人际交往的准备就绪或关注
全神贯注、刻板或焦虑 应激、决心、愤怒、敌意 不同意、不允许、无信心 悲观、观点不一致、不愿讨论 焦虑、愤怒 无耐心、焦虑 难以泄露的秘密 不愿意、全神贯注
害怕、正性觉醒(兴奋、感兴趣)、 负性情绪(焦虑、窘迫)、药物中
毒
(二)提问
开放式会谈: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提问的方法。 如:你是怎么样看待你这次生病的? 你为什么不喜欢做这方面的检查? 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害怕输液? 特点:句中含有“什么”、“怎么”、“为什么” 等句子 作用:寻找事件发生经过、原因,弄清来龙去脉。 患者多处于主动地位
一、焦虑心境 二、紧张 三、害怕 四、失眠 五、认知功能 六、抑郁心境 七、肌肉系统症状 八、感觉系统症状 九、心血管系统症状。 十、呼吸系统症状 十一、胃肠消化道症状 十二、生殖、泌尿系统症状 十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十四、会谈时的行为表现
(三)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剥夺实验
Heron 1957 视觉-半透明眼罩 听觉-U型枕及噪音 触觉-棉手套及护腕 绝对卧床
数小时出现急躁 第一天部分失定向,时空含 混不清退出实验 更长的出现烦恼,不安定, 不满,出现幻觉, 两三天几个人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二、感觉的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第四章 感觉
生理与心理的交汇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现象、 特征、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 意等心理现象。
主要内容
一、感觉概述 二、感觉的测量 三、视觉与听觉 四、其他感觉 五、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感觉概念
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 刺激量 下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上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 感受性范围:下感觉阈限和上感觉阈限之间 S (绝对感觉性)=1/觉阈限: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5)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6)色觉缺失
对红、绿、蓝三种颜色不能分辨的,我们就把它
叫做色觉缺失。色觉缺失包括色弱与色盲。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四、听觉 1、听觉刺激
听觉的刺激是声音,它产生于物体的振动。物体振动 时能量通过媒质传入人耳,就产生了听觉。声波振动的 三个物理属性—振幅、频率和相位分别引起了听觉的三 个心理感觉量—响度、音高和音色。
主要在明亮光线下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传导机制:经由杆状细胞和锥体细胞中某些化学
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而释放的能量,激发感受细
胞发放了神经冲动,光能从而转换为神经电信号
通过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经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
纤维传至丘脑外侧膝状体,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 状区。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这一量值又 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 K=△I/I (I=原刺激量,△I=差 别感觉阈限) 常数K(韦伯分数) 适用范围:中等强度刺激100g~500g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一、视觉的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光,是由一种放射的电磁 波而形成的。波长在380-760毫微米的范围内的 光波称为可见光波,就是人眼所能看见的光波。 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人眼是无法看到的。如
感觉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三、感觉的特点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 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 不是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节 感觉概述
四、感觉的生理基础及分类
产生:
外界刺激及相应的感觉分析器
分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 性的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 臵、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
2、折光机制:瞳孔和水晶体构成了视觉的聚光 器,光线透过角膜穿入瞳孔经过水晶体折射,最 后聚焦在视网膜上。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 、视觉的生理机制
3、感光机制: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受光刺激的
神经细胞,杆状细胞和锥体细胞。杆状细胞多分
布于中央窝以外的整个网膜上,主要在昏暗光线
下起作用,锥体细胞则多分布于视网膜中央窝,
红外线和紫外线。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1、眼球之结构功能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 作用(外层);虹膜:调节瞳孔大小(中 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 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
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要7-10分钟。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3)颜色混合 互补律。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和它混合能产生白色或灰 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就是互补色。 间色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可以产生一种新的介于这 两者之间的颜色。 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的相同颜色,可以彼此互
相代替。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4)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 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之。分 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假如我们呈现多次闪光,并且间隔时间足够短,人眼就 不能再分辨一个个的单个闪光,而是把它们感觉为一个稳 定的连续的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闪烁刚达到融合时 闪光的频率叫临界融合频率。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1、视觉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在可见光波范围内,人 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有差别。在明视觉时,人眼对波长
555nm的光(黄绿色)最敏感。在暗视觉时,人眼对波长
511nm的光(蓝绿色)最敏感。捷克学者浦肯野发现,当
明度相同时,最敏感的光波波长向偏短波方向移动,其感
受性上升。这个现象称为浦肯野现象。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四、听觉
1、听觉刺激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16 —20000Hz。对 1000Hz左右频率的声音感受性最高。人对音调的感受性 受年龄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对不同频率的声
第三节 视觉与听觉
三、视觉现象及规律
2、视觉适应
明适应。从黑暗的地方突然进入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 光下时,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什么也 看不清,而几秒钟后就会逐渐看清。这期间感受性的变
化现象即为明适应。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感受性增高的过程即为 暗适应,只不过暗适应的时间要比明适应时间长,大约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 感受性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
能力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
能力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
时间的刺激量,是用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 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