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数轴上的线段与动点问题
数轴上动点问题(电子蚂蚁)

h f o一、与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概念: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d=|a-b|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两点中点公式:线段AB中点坐标=(a+b)÷2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1、表示出题目中动点运动后的坐标(一般用含有时间t的式子表示)。
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题目中相关线段长度(一般用含有时间t的式子表示)。
3、根据题目问题中线段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和、差关系)列绝对值方程。
4、解绝对值方程并根据实际问题验算结果。
(解绝对值方程通常用0点分类讨论方法)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c-5)2+|a+b|=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P为易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0到2之间运动时(即0≤x≤2时),请化简式子:|x+1|-|x-1|+2|x+5|(3)(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p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r二、典例分析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专题09 难点探究专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压轴题五种模型全攻略(原卷版)

专题09 难点探究专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压轴题五种模型全攻略【考点导航】目录【典型例题】 .................................................................................................................................................. 1 【考点一 数轴上的动点中求运动的时间问题】 ............................................................................................. 1 【考点二 数轴上的动点中求定值问题】......................................................................................................... 3 【考点三 数轴上的动点中找点的位置问题】 ................................................................................................. 5 【考点四 数轴上的动点中几何意义最值问题】 ............................................................................................. 7 【考点五 数轴上的动点规律探究问题】 (9)【典型例题】【考点一 数轴上的动点中求运动的时间问题】例题:(2023秋·江苏徐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数轴上有两个点AB 、,分别表示的数是2 ,4.请回答以下问题:(1)A 与B 之间距离为___________;(2)若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作匀速运动,点Q 从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作匀速运动,P Q ,同时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①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和点Q 重合?②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变式训练】1.(2023春·安徽安庆·七年级统考期末)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B 是数轴上在A 左侧的一点,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t t>秒.动时间为()0(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当点P运动到AB的中点时,它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追上点Q?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2.(2023秋·河北沧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综合与实践:A、B、C三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点C表示的数为6,BC=4,AB=12.(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2)动点P,Q同时从A,C出发,点P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①求数轴上点P,Q表示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t为何值时,P,Q两点重合;③请直接写出t为何值时,P,Q两点相距5个单位长度.3.(2023秋·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12-,点B表示12,点C表示20,我们称点A和点C在数轴上相距32个长度单位,记L=.动点M从点A出发,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C出发,沿着“折线数为32AC轴”的负方向运动,它们在水平轴AO,BC上的速度都是2单位/秒,在O,B之间的上行速度为1单位/秒,下行速度为3单位秒.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t=秒时,M,N两点在数轴上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1)当4(2)当M,N两点相遇时,求运动时间t的值.(3)若“折线数轴”上定点P与O,B两点相距的长度相等,且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两点M,N与点P相距的长度之和等于6,请直接写出t的值为____________.【考点二数轴上的动点中求定值问题】2().130a b【变式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 b a=-.可表示为AB b a【考点三数轴上的动点中找点的位置问题】例题: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所示).(1)操作一:折叠纸面,使表示数1的点与表示数﹣1的点重合,则此时表示数4的点与表示数的点重合;(2)操作二:折叠纸面,使表示数6的点与表示数﹣2的点重合,回答下列问题:①表示数9的点与表示数的点重合;②若这样折叠后,数轴上的A,B两点也重合,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0(点A在点B的左侧),求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③在②的条件下,在数轴上找到一点P,设点P表示的数为x.当P A+PB=12时,直接写出x的值.【变式训练】1.已知在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6.(1)请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点B;(2)若同一时间点M从点A出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向右运动,点N从点B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向左运动,点P从原点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在数轴上运动.①若点P向右运动,几秒后点P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②若点P到A的距离是点P到B的距离的三倍,我们就称点P是【A,B】的三倍点.当点P是【B,A】的三倍点时,求此时P对应的数.2.如图,已知A B,为数轴上的两个点,点A表示的数是60-,点B表示的数是20.(1)直接写出线段AB的中点C对应的数;(2)若点D在数轴上,且30BD=,直接写出点D对应的数;(3)若熊大从点A出发,在数轴上每秒向右前进8个单位长度;同时熊二从点B出发,在数轴上每秒向左前进12个单位长度它们在点E处相遇,求点E对应的数;(4)若熊大从点A出发,在数轴上每秒向左前进8个单位长度;同时熊二从点B出发,在数轴上每秒向左前进12个单位长度,当它们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时,求熊大所在位置点F对应的数.-,3.(2023秋·山东滨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A,B为数轴上的两个点,点A表示的数是90点B表示的数是30.(1)直接写出线段AB的中点C对应的数;BD=,直接写出点D对应的数;(2)若点D在数轴上,且50(3)若李明从点A出发,在数轴上每秒向右前进8个单位长度;同时王聪从点B出发,在数轴上每秒向左前进12个单位长度它们在点E处相遇,求点E对应的数;(4)若李明从点A出发,在数轴上每秒向左前进8个单位长度;同时王聪从点B出发,在数轴上每秒向左前进12个单位长度,当它们在数轴上相距20个单位长度时,求李明所在位置点F对应的数.【考点四数轴上的动点中几何意义最值问题】例题:(2023春·湖北武汉·七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例如,代数【变式训练】1.(2022秋·江苏·七年级期中)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的几何意义知:当﹣2≤x ≤1时,|x ﹣1|+|x +2|恒有最小值3,所以要使|x ﹣1|+|x +2|=4成立,则点P 必在﹣2的左边或1的右边,且到表示数﹣2或1的点的距离均为0.5个单位. 故方程|x ﹣1|+|x +2|=4的解为:x 1=﹣2﹣0.5=﹣2.5,x 2=1+0.5=1.5. 阅读以上材料,解决以下问题:(1)填空:|x ﹣3|+|x +2|的最小值为 ;(2)已知有理数x 满足:|x +3|+|x ﹣10|=15,有理数y 使得|y ﹣3|+|y +2|+|y ﹣5|的值最小,求x ﹣y 的值. (3)试找到符合条件的x ,使|x ﹣1|+|x ﹣2|+…+|x ﹣n |的值最小,并求出此时的最小值及x 的取值范围.【考点五 数轴上的动点规律探究问题】例题:(2022秋·河北沧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一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某点k 0处,第一步从k 0向左跳一个单位到k 1,第二步从k 1向右跳2个单位到k 2,第三步由k 2处向左跳3个单位到k 3,第四步由k 3向右跳4个单位k 4…按以上规律跳了100步后,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数是0,则k 0表示的数是( ) A .0 B .100 C .50 D .﹣50【变式训练】1.(2022秋·广东佛山·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一只跳蚤在数轴上从0点开始,第1次向右跳2个单位,紧接着第2次向左跳4个单位,第3次向右跳6个单位,第4次向左跳8个单位,…,依此规律跳下去,当它跳第100次落下时,落点处表示的数为 .2.(2022秋·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1,现将点A 沿数轴做如下移动:第一次将点A 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点1A ,第2次将点1A 向右平移6个单位长度到达点2A ,第3次将点2A 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到达点3A ⋯则第6次移动到点6A 时,点6A 在数轴上对应的实数是 ;按照这种规律移动下去,至少移动 次后该点到原点的距离不小于41.3.(2022秋·七年级课时练习)如图,数轴上O 、A 两点的距离为4,一动点P 从点A 出发,按以下规律跳动:第1次跳动到AO 的中点1A 处,第2次从1A 点跳动到1A O 的中点2A 处,第3次从2A 点跳动到2A O 的中点3A 处,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跳动到点456,,,...,n A A A A (3n ≥,n 是整数)处,问经过这样2021次跳动后的点与O 点的距离是 .。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运动问题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行程问题。
【题 1】甲乙两地相距 200 米,小明从甲地步行到乙地,用时 3 分钟,小明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分析】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剥离出来,抽象成了简单的数学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解;初学时,老师会画线段图,用线段的长度来将两点间的距离具象化,如下:小明 甲地 乙地【解法一】直接利用:速度=路程÷时间解决。
200 ÷180 = 10(米/秒)9 【解法二】用方程解。
设速度为 x 米/ 秒,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得: 200 = 180x ,解得 x = 10。
9如果在线段图上,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甲地和乙地,从甲往乙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建立数轴,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数轴上的运动问题了。
【题 2】如图,数轴上有两点 A 、B ,点 A 表示的数为0 ,点 B 表示的数为 200 ,一只电子蚂蚁 P 从 A 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 A 往 B 运动,到 B 点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 t 。
(1) 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运动的距离;(2) 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表示的数;(3) 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电子蚂蚁 P 到数 B 的距离。
(4) 当电子蚂蚁运动多少时间后,点 P 为线段 AB 的三等分点?【分析】引入数轴后,其本质是把线段图换成了带方向带单位长度的直线,将有限的实际距离推广到了无限的距离问题。
所以,对于运动的点,处理的核心思想依然是路程=速度×时间。
其余的点的距离,利用数 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
(1) 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有: AP = t ;(2) AP = t ,故点 P 表示的数为t ;(3) 点 B 表示的数为 200,点 P 表示的数为t ,且 P 在 B 左边,故 PB = 200 - t 。
(4) 若 P 为 AB 的三等分点,有两种情况: ①AP=2PB ,即: t = 2 ⨯ (200 - t ),解得t =400 秒;3 ②2AP=PB ,即: 2t = 200 - t ,解得t = 200 秒;3 现在,我们将【题 2】一般化,线段 AB 一般化为在数轴上的一条定长线段,便得到如下的题:【题 3】如图,数轴上有两点 A 、B ,点 A 表示的数为 a ,点 B 表示的数为b ,且数 A 和数 B 的距离为 200 个单位长度,一只电子蚂蚁 P 从 A 出发,以1个单位每秒的速度由 A 往 B 运动,到 B 点运动停止。
用方程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七年级数学解析版)

专题06 用方程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1. 已知数轴上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在点A的右侧,点C表示的数与点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2)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PC=.(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运动,点Q到达C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当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时,求此时点P表示的数.【答案】(1):﹣24,﹣12,12.(2):2t,36﹣2t.(3)﹣2,2,,.【解析】解:(1)如图,点A表示的数为﹣24,点B表示的数为﹣12,点C表示的数为12.故答案是:﹣24,﹣12,12.(2)由题意知,PA=2t,PC=36﹣2t.故答案是:2t,36﹣2t.(3)设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时,点Q的运动时间为m秒,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12+2m.①当m≤9时,m秒时点Q表示的数是﹣24+4m,则PQ=|﹣24+4m﹣(﹣12+2m)|=2,解得m=5或7,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2或2;②当m>9时,m秒后点Q表示的数是12﹣4(m﹣9),则PQ=|12﹣4(m﹣9)﹣(﹣12+2m)|=2,解得或,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或.综上,当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时,此时点P表示的数可以是﹣2,2,,.2.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8和12,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Q同时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0<t<4时,用含t的式子表示BP和AQ;(2)当t=2时,求PQ的值;(3)当PQ=AB时,求t的值.【答案】(1)BP=4﹣t,AQ=8﹣2t.(2)6 (3)10或6.【解析】解:(1)∵当0<t<4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8+t<12,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t<8,∴BP=12﹣(8+t)=4﹣t,AQ=8﹣2t.(2)当t=2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8+2=10,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2=4,所以PQ=10﹣4=6;(3)∵t秒时,P点对应的有理数为8+t,Q点对应的有理数为2t,∴PQ=|2t﹣(8+t)|=|t﹣8|,∵PQ=AB,∴|t﹣8|=×(12﹣8),解得t=10或6.故t的值是10或6.3.阅读理解: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和b(b>a),则线段AB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P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Q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P,Q两点的位置;(2)若将图②中的点P向左移动xcm,点Q向右移动3xcm,则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多少?并求此时线段PQ的长.(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P、Q两点分别从第(1)问标出的位置开始,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和1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多少时PQ=2cm?【答案】(1)见解析.(2)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2﹣x)和:(5+3x);(3)当t为5或9时PQ=2cm.【解析】解:(1)P,Q两点的位置如图所示:(2)由题意得,点P所表示的数为:﹣2﹣x;点Q所表示的数为:5+3xPQ=5+3x﹣(﹣2﹣x)=7+4x;∴移动后点P、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2﹣x)和:(5+3x);(3)由题意得运动时间为t(秒)后点P和点Q表示的数分别为:﹣2+2t和5+t,则由PQ=2cm得:|5+t﹣(﹣2+2t)|=2∴|7﹣t|=2∴7﹣t=2或7﹣t=﹣2∴t=5或t=9.∴当t为5或9时PQ=2cm.4.已知,数轴上点A、C对应的数分别为a、c,且满足|a+7|+(c﹣1)2020=0,点B对应点的数为﹣3.(1)a=,c=;(2)若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3个单位长度/秒;点Q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求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的距离为;(3)在(2)的条件下,若点Q运动到点C立刻原速返回,到达点B后停止运动,点P运动至点C处又以原速返回,到达点A后又折返向C运动,当点Q停止运动点P随之停止运动.求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两点P,Q同时到达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答案】(1)﹣7,1.(2)经过秒或秒P,Q两点的距离为.(3)﹣1,0,﹣2.【解析】解:(1)由非负数的性质可得:a+7=0;c﹣1=0,∴a=﹣7,c=1,故答案为:﹣7,1.(2)设经过t秒两点的距离为由题意得:,解得或,答:经过秒或秒P,Q两点的距离为.(3)点P未运动到点C时,设经过x秒P,Q相遇,由题意得:3x=x+4,∴x=2,表示的数为:﹣7+3×2=﹣1,点P运动到点C返回时,设经过y秒P,Q相遇,由题意得:3y+y+4=2[1﹣(﹣7)],∴y=3,表示的数是:﹣3+3=0,当点P返回到点A时,用时秒,此时点Q所在位置表示的数是,设再经过z秒相遇,由题意得:,∴,∵+=<4+4,∴此时点P、Q均未停止运动,故z=还是符合题意.此时表示的数是:,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两点P,Q同时到达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1,0,﹣2.5.【背景知识】数轴上A点、B点表示的数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若a>b,则可简化为AB=a﹣b:线段AB的中点M表示的数为.【问题情境】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10,8,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综合运用】(1)A、B两点的距离为,线段AB的中点C所表示的数;(2)点P所在的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点Q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P、Q两点经过多少秒会相遇?【答案】(1)18,﹣1;.(2)﹣10+5t,8﹣3t..(3).【解析】解:(1)A、B两点的距离为8﹣(﹣10)=18,线段AB的中点C所表示的数[8+(﹣10)]÷2=﹣1;(2)点P所在的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10+5t,点Q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8﹣3t(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依题意有5t+3t=18,解得t=.故P、Q两点经过秒会相遇.故答案为:18,﹣1;﹣10+5t,8﹣3t.6.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a是最大的负整数,a、b、c满足|a+b|+(c﹣5)2=0.(1)填空:a=,b=,c=;(2)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是x,当P在线段AC上,且PA+PB+PC=7时,求x的值.(3)若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运动,点P的速度为3个单位/秒,点Q的速度为1个单位/秒.当点P运动到C后迅速以原速返回A;点Q运动至B点后停止运动,同时P点也停止运动.求在此运动过程中P,Q的相遇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答案】(1)﹣1,1,5;.(2)0或2.(3)3.5或2.【解析】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a+b|+(c﹣5)2=0,|a+b|≥0,(c﹣5)2≥0,∴a+b=0,c﹣5=0,∴b=﹣a=﹣(﹣1)=1,c=5.故答案为:﹣1,1,5;(2)∵PA+PB+PC=7,∴|x+1|+|x﹣1|+|x﹣5|=7,①当点P在线段AB上,即当﹣1≤x<1时,x+1+1﹣x+5﹣x=7,解得:x=0;②当点P在线段BC上,即当1≤x≤5时,x+1+x﹣1+5﹣x=7,解得:x=2.综上所述,x的值是0或2.(3)设运动时间为t,①当P、Q第一次相遇时,有:3t+t=5﹣(﹣1),解得:t=1.5,此时,相遇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5﹣1.5=3.5;②当P到达C点返回追上Q时,有:3t﹣t=5﹣(﹣1)解得:t=3,此时,相遇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5﹣3=2.∴在此运动过程中P,Q的相遇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5或2.7.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8和4,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若规定:点P到A的距离是点P到B的距离的3倍时,我们就称点P是关于A→B的“好点”.(1)若点P到点A的距离等于点P到点B的距离时,求点P表示的数是多少;(2)①若点P运动到原点O时,此时点P关于A→B的“好点”(填是或者不是);②若点P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原点O开始向右运动,当点P是关于A→B的“好点”时,求点P的运动时间;(3)若点P在原点的左边(即点P对应的数为负数),且点P,A,B中,其中有一个点是关于其它任意两个点的“好点”,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答案】(1)﹣2;.(2)1秒或10秒.(3)﹣4,﹣5,﹣12,﹣14,﹣32,﹣44.【解析】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8和4,∴AB=4﹣(﹣8)=12,∵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P为AB的中点,∴BP=PA=AB=6,∴点P表示的数是﹣2;(2)①当点P运动到原点O时,PA=8,PB=4,∵PA≠3PB,∴点P不是关于A→B的“好点”;故答案为:不是;②根据题意可知: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PA=t+8,PB=|4﹣t|,∴t+8=3|4﹣t|,解得t=1或t=10,所以点P的运动时间为1秒或10秒;(3)根据题意可知:设点P表示的数为n,PA=n+8或﹣n﹣8,PB=4﹣n,AB=12,分五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点A是关于P→B的“好点”时,|PA|=3|AB|,即﹣n﹣8=36,解得n=﹣44;②当点A是关于B→P的“好点”时,|AB|=3|AP|,即3(﹣n﹣8)=12,解得n=﹣12;或3(n+8)=12,解得n=﹣4;③当点P是关于A→B的“好点”时,|PA|=3|PB|,即﹣n﹣8=3(4﹣n)或n+8=3(4﹣n),解得n=10或1(不符合题意,舍去);④当点P是关于B→A的“好点”时,|PB|=3|AP|,即4﹣n=3(n+8),解得n=﹣5;或4﹣n=3(﹣n﹣8),解得n=﹣14;⑤当点B是关于P→A的“好点”时,|PB|=3|AB|,即4﹣n=36,解得n=﹣32.综上所述: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是:﹣4,﹣5,﹣12,﹣14,﹣32,﹣44.8.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5,B点对应的数为55,现有一动点P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从B点出发,同时另一动点Q恰好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1)若P向左运动,同时Q向右运动,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2)若P向左运动,同时Q向左运动,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3)若P向左运动,同时Q向右运动,当P与Q之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长度时,求此时Q点所对应的数.【答案】(1)19.(2)﹣125,(3)11或27.【解析】解:(1)设运动时间为x秒,4x+6x=55﹣(﹣5),解得:x=6,因此C点对应的数为﹣5+4×6=19,(2)设运动时间为y秒,6y﹣4y=55﹣(﹣5),解得:y=30,点D对应的数为﹣5﹣4×30=﹣125,(3)①相遇前PQ=20时,设运动时间为a秒,4a+6a=55﹣(﹣5)﹣20,解得:a=4,因此Q点对应的数为﹣5+4×4=11,②相遇后PQ=20时,设运动时间为b秒,4b+6b=55﹣(﹣5)+20,解得:b=8,因此C点对应的数为﹣5+4×8=27,故Q点对应的数为11或27.9.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10,点B表示11,点C表示1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数轴负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2)在点Q出发后到达点B之前,求t为何值时,点P到点O的距离与点Q到点B的距离相等;(3)在点P向右运动的过程中,N是AP的中点,在点P到达点C之前,求2CN﹣PC的值.【答案】(1)当t=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2)3或,(3)28.【解析】解:(1)根据题意得2t+t=28,解得t=,∴AM=>10,∴M在O的右侧,且OM=﹣10=,∴当t=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2)由题意得,t的值大于0且小于7.若点P在点O的左边,则10﹣2t=7﹣t,解得t=3.若点P在点O的右边,则2t﹣10=7﹣t,解得t=.综上所述,t的值为3或时,点P到点O的距离与点Q到点B的距离相等;(3)∵N是AP的中点,∴AN=PN=AP=t,∴CN=AC﹣AN=28﹣t,PC=28﹣AP=28﹣2t,2CN﹣PC=2(28﹣t)﹣(28﹣2t)=28.10.数轴是学习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若a>b,则可简化为;AB=a﹣b线段AB的中点M表示的数为.如图,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10,8,点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运动开始前,A、B两点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线段AB的中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A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点B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式子表示)(3)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A、B两点经过多少秒会相距4个单位长度?(4)若A、B按上述方式运动,A、B两点经过多少秒,线段AB的中点M与原点重合?【答案】(1)18;﹣1.(2)﹣10+3t;8﹣2t,(3)2.8秒或4.4秒.(4)2秒【解析】解:(1)运动开始前,A、B两点的距离为8﹣(﹣10)=18;线段AB的中点M所表示数为.故答案是:18;﹣1(2)点A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10+3t;点B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8﹣2t.故答案是:﹣10+3t;8﹣2t(3)设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A、B两点经过x秒会相距4个单位长度.根据题意得3x+2x=18﹣4,解得x=2.8;3x+2x=18+4,解得x=4.4.答:A、B两点经过2.8秒或4.4秒会相距4个单位长度.(4)由题意得解得t=2.答:经过2秒A、B两点的中点M会与原点重合.11.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结合.研究数轴时,我们发现有许多重要的规律:例如,若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中点M表示的数为.如图,在数轴上,点A,B,C表示的数分别为﹣8,2,20.(1)如果点A和点C都向点B运动,且都用了4秒钟,那么这两点的运动速度分别是点A每秒个单位长度、点C每秒个单位长度;(2)如果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C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问当这两点与点B距离相等的时候,t为何值?(3)如果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且当它们分别到达C点时就停止不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线段AB的中点为点P;1.t为何值时PC=12;2.t为何值时PC=4.【答案】(1)2.5;4.5;(2)4或7,(3)1.t=.(3)2.t=20.【解析】解:(1)由题意知,=2.5(单位/秒).=4.5(单位/秒).故答案是:2.5;4.5;(2)设运动时间为t秒,此时点A表示的数是﹣8+t,点C表示的数是20﹣3t.所以AB=|﹣10+t|,BC=|18﹣3t|.那么|﹣10+t|=|18﹣3t|.解得:t=4或7.(3)1.当0<t≤6时,点A表示的数是﹣8+t,点B表示的数是2+3t,AB的中点P表示的数是﹣3+2t,PC=|﹣3+2t﹣20|=12,解得t=;2.当6<t≤28时,点A表示的数是﹣8+t,点B表示的数是20,AB的中点P表示的数是|6+|,PC=|6+﹣20|=4,解得t=20.12.【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问题情境】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60,点A对应的数是40.【综合运用】(1)点B表示的数是.(2)若BC:AC=4:7,求点C到原点的距离.(3)如图2,在(2)的条件下,动点P、Q两点同时从C、A出发向右运动,同时动点R从点A向左运动,已知点P的速度是点R的速度的3倍,点Q的速度是点R的速度2倍少5个单位长度/秒.经过5秒,点P、Q之间的距离与点Q、R之间的距离相等,求动点Q的速度;(4)如图3,在(2)的条件下,O表示原点,动点P、T分别从C、O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点A出发向右运动,点P、T、R的速度分别为5个单位长度/秒,1个单位长度/秒、2个单位长度/秒,在运动过程中,如果点M为线段PT的中点,点N为线段OR的中点.请问PT﹣MN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相应的数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20..(2)100,(3)9个单位长度/秒.(4)30.【解析】解:(1)40﹣60=﹣20.故点B表示的数是﹣20.(2)如图1,∵AB=60,BC:AC=4:7,∴=,解得:BC=80,∵AB=60,点A对应的数是40,∴B点对应的数字为:﹣20,∴点C到原点的距离为:80﹣(﹣20)=100;(3)如图2,设R的速度为每秒x个单位,则R对应的数为40﹣5x,P对应的数为﹣100+15x,Q对应的数为10x+15,PQ=5x﹣115或115﹣5xQR=15x﹣25∵PQ=QR∴5x﹣115=15x﹣25或115﹣5x=15x﹣25解得:x=﹣9(不合题意,故舍去)或x=7∴动点Q的速度是2×7﹣5=9个单位长度/秒,(4)如图3,设运动时间为t秒P对应的数为﹣100﹣5t,T对应的数为﹣t,R对应的数为40+2t,PT=100+4t,M对应的数为﹣50﹣3t,N对应的数为20+t,MN=70+4t∴PT﹣MN=30,∴PT﹣MN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是30.13.已知多项式﹣2m3n3+4中,含字母的项的系数为a,多项式的次数为b,且a、b分别是点A、B在数轴上的对应的数,如图所示:(1)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2)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甲小球所在的点表示的数为,乙小球所在的点表示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求经过多长时间甲、乙小球相距2个单位长度?③试探究: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求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答案】(1)﹣2,6;(2)①﹣2﹣t,6﹣2.②6秒或10秒③或8秒.【解析】解:(1)∵多项式﹣2m3n3+4中,含字母的项的系数为a,多项式的次数为b,且a、b分别是点A、B在数轴上的对应的数,∴a=﹣2,b=6,∴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6;(2)①甲小球所在的点表示的数为﹣2﹣t,乙小球所在的点表示数为6﹣2t;②甲在左边时,依题意有6﹣2t﹣(﹣2﹣t)=2,解得t=6;乙在左边时,依题意有﹣2﹣t﹣(6﹣2t)=2,解得t=10.故经过6秒或10秒长时间甲、乙小球相距2个单位长度;③原点是甲乙的中点时,依题意有﹣(﹣2﹣t)=6﹣2t,解得t=;甲乙相遇时,依题意有﹣2﹣t﹣(6﹣2t)=0,解得t=8.故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可能相等,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秒或8秒.14.如图,数轴上有A,B两点,A在B的左侧,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a,b,已知AB=12,原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OA=2OB.(1)a=,b=;(2)若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与点Q重合时,P,Q两点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2OP﹣OQ=4.(3)在(2)的条件下,若当点P开始运动时,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也向右运动,当点M追上点Q后立即返回,以同样的速度向点P运动,遇到点P后再立即返回,以同样的速度向点Q运动,如此往返,直到点P,Q停止时,点M也停止运动,求在此过程中点M行驶的总路程和点M停止运动时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有理数.【答案】(1)﹣8;4;(2)1.6秒或8秒,(3)点M行驶的总路程为36和点M最后位置在数轴上对应的实数为16.【解析】解:(1)∵AB=12,AO=2OB,∴AO=8,OB=4,∴A点所表示的实数为﹣8,B点所表示的实数为4,∴a=﹣8,b=4.故答案是:﹣8;4;(2)当0<t<4时,如图1,AP=2t,OP=8﹣2t,BQ=t,OQ=4+t,∵2OP﹣OQ=4,∴2(8﹣2t)﹣(4+t)=4,t==1.6,当点P与点Q重合时,如图2,2t=12+t,t=12,当4<t<12时,如图3,OP=2t﹣8,OQ=4+t,则2(2t﹣8)﹣(4+t)=4,t=8,综上所述,当t为1.6秒或8秒时,2OP﹣OQ=4;(3)当点P到达点O时,8÷2=4,此时,OQ=4+t=8,即点Q所表示的实数为8,如图4,设点M 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由题意得:2t ﹣t =12,t =12,此时,点P 表示的实数为﹣8+12×2=16,所以点M 表示的实数是16, ∴点M 行驶的总路程为:3×12=36, 答:点M 行驶的总路程为36和点M 最后位置在数轴上对应的实数为16.15.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且AB =1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为 ,当t =2时,点P 表示的数为 ;(2)动点R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R 同时出发,问经过多长时间P ,R 两点相遇?(3)动点R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R 同时出发,问点R 运动多长时间P ,R 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答案】(1)4-,2;(2)2秒;(3)85或125秒. 【解析】(1)根据点A 表示的数为6,且AB =10,点B 在点A 的左则,列出算式求解即可;根据点P 从点A 出发,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列出算式求解即可;(2)设经过t 秒后P ,R 两点相遇,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根据两种情况:当P ,R 两点还没有相遇,相距2个单位长度;当P ,R 两点相遇后再相离,相距2个单位长度,据此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B 点表示的数为6104-=-;当2t =时,点P 表示的数为:6222-⨯=;故答案是:4-,2;(2)设经过t 秒后P ,R 两点相遇,依题意得:2310t t +=,解之得:2t=;∴经过2秒后P,R两点相遇;(3)设P,R两点运动的时间是t当P,R两点还没有相遇,相距2个单位长度,依题意得:23102t t+=-,解之得:85t=;当P,R两点相遇后再相离,相距2个单位长度,依题意得:23102t t+=+,解之得:125t=;综上所述,85或125秒后,P,R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要注意分类讨论.16.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点A在原点的左侧且到原点的距离是4,点B在原点的右侧,且到原点的距离是点A到原点的距离的4倍.(1)a=,b=,AB=;(2)动点M、N分别从点A、B的位置同时开始在数轴上做没有折返的运动,已知动点M的运动速度是1个单位长度/秒,动点N的运动速度是3个单位长度/秒.①若点M和点N相向而行,经过几秒点M与点N相遇?②若点M和点N都向左运动,经过几秒点N追上点M?③若点M和点N的运动方向不限,经过几秒M、N相距6个单位长度?【答案】(1)-4,16,20;(2)①5秒,②10秒,③72秒或132秒或7秒或13秒【解析】(1)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及两点之间的距离解答即可.(2)①相遇问题,两者的路程和等于两点间的距离;②追及问题,两者的路程差等于两点的距离;③分类讨论,根据相向运动及同时向左运动,然后分相遇前和相遇后,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已知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a,b,∵A在原点的左侧,且距离为4,∴a=-4.当B在原点的右侧,且到原点的距离是A到原点距离的4倍,∴b=|a|×4=16,∴AB=|AO|+|OB|=4+16=20.即a=-4,b=16,AB=20.故答案为:-4,16,20.(2)①若M,N相向而行,设x秒相遇,则1×x+3x=20,解得x=5.∴5秒M与N相遇.答:5秒M与N相遇.②当M,N都向左运动,设x秒相遇,则3×x-x×1=20,解得x=10.答:10秒点N追上点M.③当M,N运动方向不限时,设y秒M,N相距6个单位长度.有两种情况:①当M,N相向运动,相遇前相距6个单位长度.则20﹣y×1﹣y×3=6,解得y=72,当M,N相向运动,相遇后相距6个单位长度.则y×1+y×3=20+6,解得y=13 2②当M,N都向左运动,N追上M前相距6个单位长度.则3y+6-1×y=20,解得y=7.当M,N都向左运动,N追上M后相距6个单位长度.则3y-1×y=20+6,解得y=13,综上所述,当M,N相向运动时72秒或132秒时,M,N相距6个单位;当M,N均向左运动时,7秒或13秒时M,N相距6个单位.【点拨】本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相遇知识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是关键.17.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c﹣5)2+|a+b|=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b;c=;(2)在(1)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答案】(1)-1;1;5;(2)不变,BC-AB=2.【解析】(1)根据b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b,c的值;(2)先求出BC=3t+4,AB=3t+2,从而得出BC-AB=2.【详解】解:(1)∵b是最小的正整数,∴b=1.根据题意得:c-5=0且a+b=0,∴a=-1,b=1,c=5.故答案为:-1;1;5;(2)不变.理由如下:t秒时,点A对应的数为-1-t,点B对应的数为2t+1,点C对应的数为5t+5.∴BC=(5t+5)-(2t+1)=3t+4,AB=(2t+1)-(-1-t)=3t+2,∴BC-AB=(3t+4)-(3t+2)=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与绝对值,通过数轴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18.已知数轴上,点A和点B分别位于原点O两侧,点A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a-b|=7(1)若b=-3,则a的值为__________;(2)若OA=3OB,求a的值;(3)点C为数轴上一点,对应的数为c.若O为AC的中点,OB=3BC,求所有满足条件的c的值.【答案】(1)4;(2)a=±5.25;(3)C点对应±2.8,±4.【解析】(1)根据|a-b|=7,a、b异号,即可得到a的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依据OA=3OB,即可得到a的值;(3)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根据O为AC的中点,OB=3BC,即可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c 的值.【详解】(1)∵|a﹣b|=14,∴|a+3|=14,又∵a>0,∴a=4,故答案为:4;(2)设B点对应的数为a+7.3(a+7﹣0)=0﹣a,解得a=﹣5.25;设B点对应的数为a﹣7.3[0﹣(a﹣7)]=a﹣0,解得a=5.25,综上所得:a=±5.25;(3)满足条件的C有四种情况:①如图:3x+4x=7,解得x=1,则C对应﹣4;②如图:x+2x+2x=7,解得x=1.4,则C对应﹣2.8;③如图:x+2x+2x=7,解得x=1.4,则C对应2.8;④如图:3x+4x=7,解得x=1,则C对应4;综上所得:C点对应±2.8,±4.【点拨】此题考查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数轴的知识,用到知识点还有线段的中点,关键是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出线段的长度.19.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代表﹣40,2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甲沿线段AB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运动,甲到达点B处时运动停止,乙沿BA方向以4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运动.(1)A,B两点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乙到达A点时共运动了秒.(2)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3)多少秒时,甲、乙相距10个单位长度?(4)若乙到达A点后立刻掉头并保持速度不变,则甲到达B点前,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所对应的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1)60,15;(2)甲,乙在数轴上的﹣28点相遇;(3)10秒或14秒时,甲、乙相距10个单位长度;(4)甲,乙能在数轴上相遇,相遇点表示的数是﹣20【解析】(1)根据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40﹣20|,根据题意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4)设甲到达B点前,甲,乙经过a秒在数轴上相遇,根据题意得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1)A、B两点的距离为AB=|﹣40﹣20|=60,乙到达A点时共运动了60÷4=15秒;故答案为:60,15;(2)设甲,乙经过x秒会相遇,根据题意得:x+4x=60,解得x=12,﹣40+x=﹣28.即甲,乙在数轴上的﹣28点相遇;(3)两种情况:相遇前,设y秒时,甲、乙相距10个单位长度,根据题意得,y+4y=60﹣10,解得y=10;相遇后,设y秒时,甲、乙相距10个单位长度,根据题意得,y+4y﹣60=10,解得:y=14,即10秒或14秒时,甲、乙相距10个单位长度;(4)乙到达A点需要15秒,甲行驶了15个单位长度,设甲到达B点前,甲,乙经过a秒在数轴上相遇根据题意得方程:4(a-15)=15+1×(a-15)解方程得:a=20由于甲到达B点需要时间为60秒,而20<60此时甲运动的个单位长度为:20×1=20此时甲在数轴上的位置表示的数为:-40+20=-20故甲,乙能在数轴上相遇,相遇点表示的数是﹣20.【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0.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7,用符号“AB ”来表示点A 和点B 之间的距离.(1)求AB 的值;(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使2AC BC =,求点C 表示的数;(3)点P 和点Q 是数轴上的两个动点,点P 从A 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Q 从B 出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1秒,当12PB AQ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答案】(1)9;(2)4或16;(3)2t =或10t =【解析】(1)数轴上点B 在点A 的右侧,故用电B 的坐标减去点A 的坐标即可得AB 的值;(2)设点C 表示的数为x ,根据AC =2BC ,列绝对值方程求解即可;(3)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用含t 的式子表示出PB 和AQ ,再列方程即可.【详解】解:(1)数轴上两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2,7,∴AB = 7-(-2)= 9,答:A B 的值为9;(2)设点C 表示的数为x ,由题意得:| x -(-2)|= 2|x - 7|,∴|x +2|=2|x - 7|,∴x =16或x =4..答:点C 表示的数为4或16;(3)t 秒后,PB = |2t - 2- 7|= |2t - 9|,AQ =|7- t + 2|= |9- t|,当PB + AQ = 12时,|2t - 9|+|9-t |= 12,当0≤t ≤4.5时,解得:t =2;当4.5 < t ≤9时,解得:t = 12(舍);。
第四讲: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基本问题1、数轴上两点A、B的中点公式:(a+b)/22、若数轴上的一个点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3、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二、应用单动点问题例:如图,A点的初始位置位于数轴上的原点,现对A点做如下移动:第1次从原点向右移动1个单位长度至B点,第2次从B点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至C点,第3次从C点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至D点,第4次从D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至E点――,(从第3次起,下次移动的长度比上次多3个单位长度),依此类推,这样移动第5次后该点所表示的数是,这样移动第40次后该点所表示的数是,这样移动至第41次后该点所表示的数是-5-4-3-1同类练习1、已知A为数轴上的一点,将A先向右移动7个单位,再向左移动4个单位,得到点B,若A、B两点对应的数恰好互为相反数,求A点对应的数2、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的数为x (1)若P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P点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P点,使P点到A、B距离和为10,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A、点B、点P(P点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是1、2、1个单位长度/分钟,则第几分钟时P为AB的中点?相遇和追及问题例:已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有理数为a、b,且(a-1)2+|b+2|=0 (1)求a、b的值(2)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c,且与A、B两点距离的和为9,求值a(bc+3)-|3(a-13b2)|(3)蚂蚁甲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其左边30个单位长度处的食物M 爬去,10秒后位于点A的蚂蚁乙收到它的信号,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迅速爬向食物,蚂蚁甲到达M后用了2秒时间背上食物,立即返回,速度降为1个单位长度/秒,与蚂蚁乙在数轴上D点相遇,则点D表示的有理数是,从出发到此时,蚂蚁甲共用去时间为同类练习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1)求AB中点M对应的数(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20。
(完整版)数轴上动点问题(电子蚂蚁)

一、与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概念: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d=|a-b|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两点中点公式:线段AB中点坐标=(a+b)÷2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二、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基本解题思路和方法:1、表示出题目中动点运动后的坐标(一般用含有时间t的式子表示)。
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题目中相关线段长度(一般用含有时间t的式子表示)。
3、根据题目问题中线段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和、差关系)列绝对值方程。
4、解绝对值方程并根据实际问题验算结果。
(解绝对值方程通常用0点分类讨论方法)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c-5)2+|a+b|=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P为易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0到2之间运动时(即0≤x≤2时),请化简式子:|x+1|-|x-1|+2|x+5| (3)(3)在(1)(2)的条件下,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p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请问: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二、典例分析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月朔数教数轴上动面问题解题本领之阳早格格创做
数轴上的动面问题离没有启数轴上二面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月朔年级教死对于那类问题的分解,无妨先精确以下几个问题:1.数轴上二面间的距离,即为那二面所对于应的坐标好的千万于值,也即用左边的数减来左边的数的好.即数轴上二面间的距离=左边面表示的数-左边面表示的数.
2.面正在数轴上疏通时,由于数轴背左的目标为正目标,果此背左疏通的速度瞅做正速度,而背做疏通的速度瞅做背速度.那样正在起面的前提上加上面的疏通路途便不妨曲交得到疏通后面的坐标.即一个面表示的数为a,背左疏通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背左疏通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分离的产品,分解数轴上面的疏通要分离图形举止分解,面正在数轴上疏通产死的路径可瞅做数轴上线段的战好闭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面,分别代表-24,-10,10,二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二面共时相背而止,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几秒后,甲到A、B、C的距离战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二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二面共时相背而止,问甲、乙正在数轴上的哪个面相逢?
⑶正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战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正在数轴上相逢吗?若能,供出相逢面;若没有克没有及,请证明缘由.。
专题02 数轴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之八大考点(解析版)

专题02 数轴及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之八大考点【考点导航】目录【典型例题】 (1)【考点一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1)【考点二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3)【考点三根据点在数轴的位置判断式子的正负】 (4)【考点四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求运动时间】 (6)【考点五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求定值】 (8)【考点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找点的位置】 (11)【考点七数轴上新定义型有关问题】 (14)【考点八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几何意义最值】 (16)【过关检测】 (20)【典型例题】【考点一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将上述的有理数填入图中相应的圈内.【答案】(1)见解析(2)解:【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和有理数的分类,认真掌握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非负数的定义与特点,注意整数和正数的区别,注意0是整数,但不是正数.【变式训练】分数集合:{ }分数集合:{0.5-,112,}(2)把(1)中各数填在表示集合的相应的大括号中:-};(2)整数集合{2,0,311æö【考点二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例题:(2023上·四川成都·七年级统考期末)如果点A是数轴上表示4-的点,将点A在数轴上向右移动6个【变式训练】【考点三根据点在数轴的位置判断式子的正负】例题:(2023下·黑龙江哈尔滨·六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A .0a b +>B .【变式训练】【考点四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求运动时间】例题:(2023上·河南鹤壁·七年级统考期末)数轴上有A,B两点,点B在点A的右边,若点A表示的数为AB=.2-,线段12(1)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2)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速度向右运动,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当P,Q两点重合时对应的数是多少?(3)在(2)的条件下,P,Q两点运动多长时间相距6个单位长度?【答案】(1)10(2)2(3)当P,Q两点运动2秒或6秒时,P,Q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分析】(1)将2-向右平移12个单位得点B表示的数便可;(2)设用时t秒两点重合,根据重合时P、Q点表示的数相等,列出方程进行解答便可;(3)设运动x秒,P,Q两点运动多长时间相距6个单位长度,分两种情况:在相遇前,两点相距6个单位;在相遇后,两点相距6个单位.分别列出方程解答便可.-+=,【详解】(1)解:21210∴点B表示的数是10,故答案为:10;(2)设用时t 秒两点重合,则2102t t-+=-解得4t =,∴P 、Q 两点重合时对应的数是:242-+=;(3)设运动x 秒,P ,Q 两点运动多长时间相距6个单位长度,在相遇前时,有()()10226x x ---+=,解得2x =,②在相遇后时,有()()21026x x -+--=,解得6x =,答:P ,Q 两点运动2秒或6秒相距6个单位长度.【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两点之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答的关键是会表示数轴上的数,找准等量关系,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列出对应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式训练】(1)当6x =时,点P 到点A 的距离PA = ______ ;此时点【考点五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求定值】例题:(2022上·湖南长沙·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线段AB 和CD 在数轴上运动,开始时,点A 与原点O 重合,且32CD AB =-.(1)若8AB =,且B 为AC 线段的中点,求点D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2)在(1)的条件下,线段AB 和CD 同时开始向右运动,线段AB 的速度为3个单位/秒,线段CD 的速度为2个单位/秒,经过t 秒恰好有24AC BD +=,求t 的值.(3)若线段AB 和CD 同时开始向左运动,且线段AB 的速度大于线段CD 的速度,在点A 和C 之间有一点P (不与点B 重合),且有AB AP AC DP ++=,此时线段BP 为定值吗?若是,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答案】(1)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38;∴AP=AB-1,∴BP=1,为定值.【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动点问题,熟练地掌握直线动点知识及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考点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找点的位置】(1)操作一:折叠纸面,使表示数1的点与表示数﹣1的点重合,则此时表示数【答案】(1)-4(2)①-5;②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3,7;③x的值为-4或8.【分析】(1)先求出中心点,再求出对应的数即可;(2)①求出中心点是表示2的点,再根据对称求出即可;②求出中心点是表示2的点,求出A、B到表示2的点的距离是5,即可求出答案;③根据点P在数轴上的位置,分类讨论,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当点P在点A、B之间时,当点P在点A的右侧时,根据各种情形求解即可.【详解】(1)解:∵折叠纸面,使数字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可确定中心点是表示0的点,∴4表示的点与-4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4;(2)解:①∵折叠纸面,使表示数6的点与表示数﹣2的点重合,可确定中心点是表示2的点,∴表示数9的点与表示数-5的点重合;故答案为∶ -5;②∵折叠后,数轴上的A,B两点也重合,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0(点A在点B的左侧),∴A、B两点距离中心点的距离为10 ÷2= 5,∵中心点是表示2的点,∴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3,7;③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PA+PB=12,∴-3-x+7-x=12,解得x=-4;当点P在点A、B之间时,此时PA+PB=12不成立,故不存在点P在点A、B之间的情形;当点P在点A的右侧时,∵PA+PB=12,∴x-(-3)+x-7=12,解得x=8,综上x的值为-4或8.【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的应用,能求出折叠后的中心点的位置是解此题的关键.【变式训练】1.已知在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6.(2)解:①MP=2t+2-t=t+2.当点NP=5t-6【点睛】本题考查数轴,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及画法,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注意对于动点问题需要进行分情况讨论.【考点七 数轴上新定义型有关问题】例题:(2021上·陕西榆林·七年级统考期中)数轴上有A ,B ,C 三个不同的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到其他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时,则称该点是其他两个点的“中点”,这三个点为“中点关联点”.例如在图中的数轴上,点A ,B ,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5,此时点B 是点A ,C 的“中点”.(1)若点A 表示数2-,点B 表示数1,当点B 是点A 与点C 的“中点”时,求点C 表示的数;(2)点A 表示数10-,点B 表示数15,点P 为数轴上一个动点,若点A ,B ,P 是“中点关联点”,求此时点P 表示的数.【答案】(1)4(2)40或2.5或35-【分析】(1)根据题意求得CA 与BC 的关系,得出答案;(2)分点P 为A 、B 的中点关联点,A 为P 、B 的中点关联点,B 为A 、P 的中点关联点列式解答即可.【详解】(1)解:因为点A 表示数2-,点B 表示数1,且点B 是点A 与点C 的中点,所以()123BC AB ==--=,所以点C 表示的数为134+=;(2)解:分三种情况:①若点B 是点A ,P 的“中点”则点P 表示的数是:15+[5-(-5)]=40;②若点P 是点A ,B 的“中点”则点P 表示的数是:15-[15-(-10)]/2=2.5;③若点A 是点B ,P 的“中点”则点P 表示的数是:-10+[15-(-5)]=-35.故点P 表示的数为40或2.5或35-.【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理解新定义,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变式训练】1.(2023上·浙江台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以下材料: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数轴上给定不重合两点A ,B ,若数轴上存在一点M ,使得点M 到点A 的距离等于点M 到点B 的距离,则称点M 为点A 与点B 的“雅中点”.解答下列问题:【考点八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几何意义最值】例题:(2022下·广东汕头·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变式训练】【过关检测】一、单选题....【答案】DA.1x-B.x-A .b a>-B .a b -<根据越在数轴右边的数越大,即0b a a <-<<A .()3a --B .()3a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5.(2023上·河南信阳·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圆的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该圆上的点A 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将该圆沿数轴滚动1周,点A 到达点B 的位置,则点B 表示的数是( ).A .1p -B .1p --C .1p -+或1p --D .1p -或1p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先求出圆的周长为p ,点A 沿数轴滚动1周滚动的路程为圆的周长,分向左和向右两种情况讨论即可解答,理解点A 沿数轴滚动1周滚动的路程为圆的周长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圆的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这个圆的周长为p ,∵该圆上的点A 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将该圆沿数轴滚动1周,点A 到达点B 的位置,∴当圆沿数轴向左滚动一周时,点B 所表示的数是1p --;当圆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时,点B 所表示的数是1p -+,即1p -,故选:D .二、填空题【答案】n m m n<-<<-【答案】52-【分析】由折叠性质及2A 、B 之间的距离为3,可得1A 表示的数,再由点三、解答题【答案】数轴见详解,()21301-<-<<-∴()213012-<-<<-.(1)表示有理数3-的点是______,点B 表示的有理数是______;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77-和2.4,这两个数之间所有的负整数是:3-,2-,1-;2(1)若AP BP=,求x的值;AP=,求x的值;(2)若3(1)如图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点(2)在数轴上,若将点B移动到距离点A两个单位长度的点(3)如图2,小明将刻度尺放在了图1的数轴下面,使刻度尺上的刻度【答案】(1)3-;5;8(2)将点B 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或向左移动10个单位长度(3)1-【分析】本题考查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及数轴上动点问题:(1)根据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方法即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解;(2)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可求解;(3)根据A ,B 两点的距离可得数轴与刻度尺之间的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即可求解;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方法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详解】(1)解:由数轴得:点A 表示的数是3-,点B 表示的数是5,则A ,B 两点的距离为:()538--=,故答案为:3-;5;8.(2)将点B 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或10个单位长度,故答案为:将点B 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或向左移动10个单位长度.(3)由(1)得:8AB =,4.880.6¸=(cm ),则数轴上1个单位长度对应刻度尺为0.6cm ,1.20.62¸=,\点E 距离点A 两个单位长度,故点E 所表示的有理数为:321-+=-,故答案为:1-.16.(2023上·福建宁德·七年级福鼎市第一中学校考期中)综合与探究:数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揭示了数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小明在一条长方形纸带上画了一条数轴,进行如下操作探究:∴6233a a BC CD DE -====-,∴剪切处D 对应的点所表示的数523a æö=--=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1、已知线段AB=12,CD=6,线段CD在直线AB上运动,(A在B的左侧,C在D的左侧)
(1)M、N分别是线段AC、BD的中点,若BC=4,求MN。
(2)当CD运动到D点与B点重合时,P是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一点,下列两个结论:
○1 PA + PBPC 是定值,○
2 PA - PBPC 是定值。其中有一个正确,请你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出其定值。
2、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 12 AC,点C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A点所对应的数;
(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
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
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
(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
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点D运动到点
A的过程中,32 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
3、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为-5,B点在A点右边,电子蚂蚁甲、乙在B分别以2个单位/秒、1个单位/秒的速度
CB
A
RQPCA
200
-800
DEC
A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向左运动,电子蚂蚁丙在A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
(1)若电子蚂蚁丙经过5秒运动到C点,求C点表示的数;
(2)若它们同时出发,若丙在遇到甲后1秒遇到乙,求B点表示的数;
(3)在(2)的条件下,设它们同时出发的时间为t秒,是否存在t的值,使丙到乙的距离是丙到甲的距离的
2倍?若存在,求出t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4、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为-2、4,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的数为x。
⑴若P为AB线段的三等分点,求P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P,使P到A点、B点距离和为10,若存在,求出x;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⑶A点、B点和P点(P在原点)分别以速度比1 :1 :2(长度:单位/分),向右运动几分钟时,P为AB的中
点。
5、如图,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b,且a,b满足
0122ba
-5
B
A
-5
B
A
-5
B
A
432
10-1-2
BA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1)求线段AB的长;
(2)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x是方程2x-1= 12 x+2的根,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PC,
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若P是A左侧的一点,PA的中点为M,PB的中点为N,当P点在A点左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1PM+
PN的值不变;○2PN-PM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结论,并求出其值。
6、如图,在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20cm,AB=60cm,BC=10cm(如图所示),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
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
上向点O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
(1)当P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AB的三等分点,求点Q运动的速度;
(2)若点Q运动的速度0.5cm/s,经过多长时间P、Q两点相距70cm;
(3)当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取OP中点E和AB的中点F,求EFAPOB的值。
7、已知数轴上有顺次三点A, B, C。其中A的坐标为-20.C点坐标为40,一电子蚂蚁甲从C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
向左移动。
(1)当电子蚂蚁走到BC的中点D处时,它离A,B两处的距离之和是多少?
0
BA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2)这只电子蚂蚁甲由D点走到BA的中点E 处时,需要几秒钟?
(3)当电子蚂蚁甲从E点返回时,另一只电子蚂蚁乙同时从点C出发,向左移动,速度为秒3个单位长度,如果两只电子
蚂蚁相遇时离B点5个单位长度,求B点的坐标
8、数轴上有顺次三点A、B、C,其中A的坐标为-20,C的坐标为40,有一只电子蚂蚁,从C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
位向左移动,至BA中点E时并返回,另一只电子蚂蚁同时从C出发,向左移动,速度为3个单位/秒,两只蚂蚁
在距B点5个单位时相遇,求B点的坐标。
9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 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
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ABPQ 的值。
⑶在⑴的条件下,若C 、D运动5秒后,恰好有ABCD21,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
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ABMN的值不变,可以证明,只有一个结论是
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10、已知直线l上A、B、C三点,线段AB=45,AC=41BC,动点M、P、Q分别从A、C、B出发沿直线L向左运动,
速度分别为2个单位长度/秒、1个单位长度/秒和2个单位长度/秒,动点N从A出发沿直线L向右运动,速度
为3个单位长度/秒,动点N运动到B后按原速度返回向终点A运动,动点Q运动到A后按原速度返回向终点B
的运动,当N运动到终点时,其他点也停止运动,设N点的运动时间为t
⑴求线段AC的长;
⑵若BC>AB,在点的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满足NQ=2MP。
B
A
B
A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