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1、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第一篇: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意识对物质有能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4、联系的普遍性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5、联系的客观性新联系。
6、发展的普遍性内容: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喝酒事务的灭亡,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7、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即前途是光明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的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两者相互联结(1)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内容: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件下相互转化。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第4—6课)

《南水北调》(刘铁军摄)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
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
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
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Array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高中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⑴起源: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作用: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⑴从本义上:爱智慧、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⑵与世界观的关系上: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⑶与方法论的关系上: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⑷与具体知识的关系上: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⑴思维与存在何为本源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⑵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一览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⑴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哲学老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源于生活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哲学与世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是什观和方法论思想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响世界观。
么哲学与差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样。
详尽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想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奇特;哲学是对个别规详尽科学律和特点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广泛的规律。
联系详尽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详尽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详尽科学供给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什么?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想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的基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②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以知论的标准)。
本问为何?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第一遇到和没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全部哲学都不可以回避、必然回答的问题。
③贯穿哲题(依据)学发展的素来,决定哲学的基天性质和方向。
哲学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环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张开的)。
(各自看法)两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概括为详尽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基本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为原子是世界本源,拥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等限制性。
门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把主观精神(目的、感觉、意志等)夸张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物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绝对精神、理念、天、神)夸张成第一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到政治课程,了解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开始探索哲学的世界。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结合,对于学生们的成长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政治,学生们对于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开始关注国家的政策和社会问题。
这种关注和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在政治生活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模拟选举、社团活动等方式,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哲学课程的学习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思考人生、价值观和人类存在等问题的机会。
通过学习哲学,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哲学家的观点,拓展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哲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思考能力。
在哲学的世界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的运行机制,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哲学的学习也能够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结合,对于学生们的成长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唯物论部分1、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2、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正确说法: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正确说法: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错误)P38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错误)P387、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P40(错误)(正确的意识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8、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误)P409、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错误)P40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说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一定是正确);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正确说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特点。
1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正确说法: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1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P4116、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正确)17、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误)18、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正确)19、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错误)20、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错误)21、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可改变的;(错误)2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正确)24、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知识整理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题)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