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读教学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培养文学修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真正做好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学,需要有一些有效的策略。
本文将就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有所帮助。
一、注重选材要想进行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学,首先要注重选材。
经典古诗文数不胜数,有的涉及历史典故,有的蕴含哲理智慧,有的反映生活百态,选材时要注重挑选那些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文,既能吸引学生,又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选材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水平,不能选用太过晦涩或太过简单的诗文,而应选择那些既有一定难度,又能引发学生共鸣和思考的诗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选材过程,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二、激发兴趣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古诗文可能并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用一些真实的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诗文,让学生对诗文产生认同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比如通过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让学生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加他们的兴趣和理解;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接龙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诗文的魅力。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愿意投入和学习。
三、注重理解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解。
古诗文通常比较晦涩,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逐渐领会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
可以通过解读诗文中的比喻、修辞手法、句法结构等,让学生逐步领会其中的奥妙;也可以通过文学赏析、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受诗文的内涵。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古诗朗读的方法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朗读的方法篇1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
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 ,如果读成平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
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
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
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
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
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
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
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
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朗读指导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朗读指导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朗读指导:
1. 了解诗词背景:在朗读之前,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和情感,为朗读做好准备。
2. 确定朗读基调:根据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确定朗读基调。
例如,《山居秋暝》的清新明快、《枫桥夜泊》的忧郁感伤、《长相思》的深沉绵长,要使基调准确、声音自然。
3. 划分节奏:根据诗词的语法结构和韵律,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一般来说,四言诗每句两拍,五言诗每句三拍,七言诗每句四拍。
同时要注意节奏的抑扬顿挫,以突出诗词的音乐美。
4. 确定语调:根据诗词的情感和表达意图,确定语调。
例如,《山居秋暝》可以用轻快、明朗的语调朗读,而《枫桥夜泊》则可以用低沉、感伤的语调朗读。
5. 运用表情和动作:在朗读时,可以适当运用表情和动作来传达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读到《长相思》中“夜深千帐灯”时,可以适当仰头、眼神放远,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反复练习:要想朗读好古诗词,需要反复练习。
通过反复朗读,可以逐渐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和意境,使朗读更加自然、流畅。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的朗读指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你如何朗读古诗词的七年级语文教案二

教你如何朗读古诗词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并能朗读。
2、掌握形声、声调、韵律等基本的朗读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诗词是文化遗产:培养爱好文化、尊重文化的态度。
2、朗读古诗词的技巧:形声、声调、韵律。
三、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感受文化魅力。
2、认真分析并掌握形声、声调、韵律等基本的朗读技巧。
四、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2、掌握朗读技巧,并能熟练地应用技巧。
五、教学方式:1、讲授方式。
2、朗读实践操作。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朗读古诗词。
古诗词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魅力。
学好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生活,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探究古诗词的内涵、感受文化的魅力,并学习朗读古诗词的技巧,使我们更能深入地理解古诗词,更能感受文化的魅力。
2.分析古诗词的内涵和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学习古诗词,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寓意以及情感。
这些形象、寓意和情感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歌,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更能热爱古代文化。
3.学习朗读古诗词的技巧在学习朗读技巧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朗读。
教师可以教学生多角度去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学会运用嗓音表达。
(1) 识字发音及字义:对于古汉字,我们要学会认识、理解、吐字,还要注意正确的朗读重音。
例如,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在朗诵中,要注意这些字的重音,将有重音的字母,快速响起,将没有重音的字母,缓慢响起。
(2) 体会或领会古诗词的意境:朗读古诗词时,必须掌握其意境,因为只有领悟了古诗词的意境,才能更好地呈现出它的感染力和美感。
例如,在朗诵《登高》时,应注意将描绘壮美的山势作为它的主题,并需要在回味高山的同时,将沿途的花草、流云、飞鸟等一一描绘出来。
《古诗两首》朗读指导

《古诗两首》朗读指导
1.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小组合作,试读诗歌,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交流自学。
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4.学生提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6.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模仿读。
7.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8.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9.想一想,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古诗的朗读技巧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的朗读技巧
情感基调
❖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在这样的朗读感受中 逐渐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Fra bibliotek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的朗读技巧
情感基调
❖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 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
❖ 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 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 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 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 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
古诗的朗读技巧
❖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古诗的朗读技巧
降语调,分别用“↑”“↓”表示。
❖ 注意诗句前后部分的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就整首诗而言, 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 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 明月何时↑照我↓还? ↑ 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 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第减弱,语速平缓。
❖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在这样的朗读感受中 逐渐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的朗读技巧
情感基调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 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 丽,诗人的喜悦之情;
望庐山瀑布
古诗的朗读技巧
古诗的朗读技巧
古诗的节奏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 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古诗诵读》教案(精选5篇)

《古诗诵读》教案(精选5篇)《古诗诵读》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诵读》教案篇2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有一定节奏。
2.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背诵这两首古诗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2.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1.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2.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3.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4.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5.听录音,跟着读(两遍)6.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7.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登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高》的诗意,背诵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登高》这首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登高》,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诗意解析文章。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豪放洒脱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背诵这首词。
2. 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词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写一篇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解析文章。
第三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朗读教学刍议【摘要】古诗教学应该从朗读入手,来欣赏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作者思想情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朗读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关键词】古诗;朗读;文学素养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在文学的长河中闪烁着无数耀眼的星星,唐诗、宋词更是皇冠上的明珠,如何使我们文学遗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指导学生理解、体会、欣赏这些古典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唐诗、宋词,可以说朗读至关重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读出来,较之于写出来的,有着更直接、更生动、更适合情感表达的优势。
朗读是文章全方位的立体显现,那语气、语调、语势及音色共同构成了声音的抑扬顿挫,极富于魅力。
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是以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在古诗教学中,诗的意境和诗的语言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教师们往往认为只要分析了诗歌的意境和语言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不然,朗读在古诗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沟通读者与诗人的感情,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没有反复朗读,就无法了解诗的意境美,无法感受诗人深藏的思想感情,更无法体会诗的语言美。
朗读是阅读古诗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古诗的过程中,如果能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语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寻找蕴涵在诗中的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得到美的熏陶,而学生的文学创作思维也得以开发,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无形中提高了文学素养。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在教学古诗过程中,朗读需贯穿诗歌教学的始终,是诗歌教学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通过朗读,欣赏诗的意境美意境是诗歌意象通过艺术组合而创造出来的。
诗歌的意象组合成生活场景,通过这个生活场景,或表现为喜,或表现为悲;或表现为激昂,或表现为哀怨……古诗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诗的意境的过程。
例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抓住雨后春天早晨的情景,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啼鸟落花交织而成的秀丽清新的春晨田园画,而要体会这首诗如画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反复体会来理解。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录好音,找出与诗相匹配的画面、音乐来增加教学效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朗读之初,引导学生步入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春天,鲜花开放,春色宜人,贪睡起晚,不知不觉迎来又一个早晨,窗外,一阵婉转的鸟鸣声传来,给明媚的春晨增添了几分诗意,这鸟语花香、清新宜人的世界,真让人心旷神怡!这时引导学生朗读要用赞叹、舒展的语调,强调春晨的美好景象,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妙意境。
“春眠”可用缓慢的音调稍低地轻轻吐出”不觉”音调咯高,尾声略为延续后稍顿读”晓”。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会春天气候暖和,使人倦怠,睡意很浓,不知不觉醒来,天已大亮这一情景。
接着”处处”用略高音调读,以表示诗人此刻欢快的心情。
“闻”要读得情真意切,然后缓缓读“啼鸟”领会一幅春天的美好景象:林间小道,柳树花丛,到处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侧耳聆听,传来阵阵清脆的鸟鸣声。
多么美妙,多么令人陶醉!教师通过朗读引领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痴如醉。
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一幅秀丽清新的春晨田园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一步真切鲜活地感知诗的意境美。
好的朗读,入耳动听,了然于心,它的直接性、感染性,事半功倍。
通过不断朗读,不断加深体会,加深理解,读出韵味,读出诗意,最终达到诗歌教学的完美境界。
二、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诗人在创作中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自己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这个情景交融的世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如《春晓》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前句形成鲜明对照,写花落预示着春残,表达作者对春光将逝的惋惜心情,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诗人被喧闹的鸟鸣声唤醒,朦胧中想起昨夜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朗读时”来”字应延长读音,表明诗人在回忆、思索昨夜的事,诗人从风雨声中联想到柔弱的花朵能经得起风雨的摧残吗?于是,发出”花落知多少”的感叹。
朗读时引导学生用低沉哀伤的语调,体会诗人同情和惋惜的心情,读”多少”指导学生用较暗的声音色彩,体会诗人不仅抒发对鲜花被风雨打落这一自然现象的伤感情绪,而且触景生情,流露出自己仕途坎坷的苦闷心情。
朗读时,引导学生回味如画的意境,触景生情,体会诗人伤春的悲壮情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达到形象与感情的交融,更好地品味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再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概括了作者几十年漫长的人生之路,讲述了一个曲折的人生故事,短短28个字包含着多少人生经历,多少风霜雨雪!朗读时,用感叹的语气读出作者落叶归根的喜悦和感慨,以及面对时光流逝无可奈何的感情。
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拔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讲授时,可以借助音乐、图片、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同喜同悲,在古典诗歌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三、通过朗读,品味诗的语言美古诗在乐曲的韵律、节奏,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古诗朗读中,要讲究节奏、格律,诗中平仄互相交错,声音就抑扬顿挫,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体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一般来说,古诗按表音节奏划分,四言诗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五言诗为”二二一”节奏,或”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立,长河/落日/圆”。
七言有”二二三”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朗读不仅要按诗的节奏读,韵脚也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其中,一、二、四行押ao韵,可用拉长字音和加大音量的方法读好韵脚。
要体会诗的语言美,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孟浩然的《春晓》的清新自然、伤春惜春;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悲喜交加、无可奈何;李白的《望天门山》想象瑰丽、豪迈奔放;李商隐的情诗《无题》的缠绵悱恻、委婉含蓄,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清新自然、与世无争;杜甫《春望》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在朗读中要很好把握,学生通过这些富于变化的诵读,再加上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名家朗诵,从整体上感受到了诗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
诗歌教学包含领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品味诗的语言三方面。
而反复朗读能引领学生从语言中领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进一步品味它的语言,即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的反复。
诗歌教学的过程就是反复朗读和分析相结合的过程,朗读一遍,分析一遍,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达到诗歌教学的完美境界。
四、通过朗读,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从诗中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受到美的熏陶,但古诗教学更为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这才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最终目的,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古诗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古诗,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
朗读中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学生积累了大量丰富生动的语言,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在无形中提高了文学素养。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通过诗人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魄。
教师在带领学生尽情诵读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其沉郁顿挫的情感。
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朗读应该带着悲怆的情感;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朗读者悲凉的情绪表露无疑;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学生读到如泣如诉、飒飒有声的落木,滚滚而来、咆哮不止的长江,脑海中必展现出一幅悲凉壮阔、沉郁顿挫的画面!品味出作者沉郁顿挫的情感。
以下各句也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愫: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
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
朗读时,应连读“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缓读“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等音节。
整体上,应轻而流畅地读前两联,沉而缓慢地读后两联。
这样才能读出情景交融,气象恢宏,意境开阔、沉郁顿挫来。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出作者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感,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审美情愫。
而通过反复诵读,语音的轻重、缓急、情感的配合都可以得到体现,诵读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带动对古诗的理解,进一步陶冶情操,激发思维,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得到真正的提高,而这正是语文课的最终目标。
朗读从来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更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艺术,并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牢牢牵住学生,以情激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沉浸在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