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药升降浮沉详解

中药升降浮沉详解

中药升降浮沉详解中药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趋势,是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一直卓有成效地指导着中药的临床实践。

为了更好地探讨中药的升降浮沉关系和更好地指导临床配伍用药,对中药升降浮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1.【升降浮沉与疾病趋向的关系】升降浮沉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的运用最早见于《内经》,即“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机紊乱“出入废则神机气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若由外感、内伤或痰食等导致气之运行障碍,可出现郁滞、逆乱、上逆、下陷、内闭、外脱等病证,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从药物作用于疾病的趋向上对其功效的概括。

中药中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功效,可用来改善或消除疾病趋向是向下或向内的病证,如腹泻、脱肛、崩漏或表征不解等。

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潜阳熄风、利水渗湿等功效,可用来改善或消除病势趋向上或向外的病证,如呕吐、喘咳、肝阳上亢、自汗或盗汗等。

大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是明显的,但少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不明显或存在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

川芎既能上行巅顶止头痛,又能下行血海通月经,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应用中辨证施治。

2.【升降浮沉与性味和质地的关系】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由药物气味厚薄、四气五味和质地共同决定的,它同时也是中药临床运用时具体功效的生动体现。

药物气味厚薄能够决定其作用的升降浮沉,张元素之《医药启源》创造了“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以阴阳为纲对每味药的气味厚薄加以分析;汪昂在《本草备要》中云:“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精辟地概括了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一般来说,辛夷花、薄荷、麝香等味厚之品药性多升;大黄、黄芩、丁香等气薄之品药性多降;防风、荆芥等气厚之品药性多浮;五味子、浮小麦等味厚之品药性多沉。

中药四气即寒热温凉,不同气性的药物升浮之性不同,即四气也能决定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它们的意义如下:(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

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要意义。

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

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

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物来治疗。

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沿革及应用纂要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沿革及应用纂要

1 o王岩岩. 从 五行学说析 内伤咳嗽 的治法用方[ j ] . 长春 中医药大学
学报 , 2 0 0 9 。 2 5 ( 2 ) : 1 6 1 -1 6 2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0 — 1 7 )

文 献 文摘 ・
基于数据挖掘对名老中医治疗胃病中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议 。2 . 形成 因素 。其 决定 因素为药物的 气味厚薄 以及质地 , 气厚 、 味 薄、 质轻及性 温热、 味辛甘 的药物 多主 升浮, 气薄 、 味 厚、 质
社. 2 0 0 7 : 6 2 - 6 3 .
6 明・ 江 7 李
罐. 名 医类案 [ M] .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2 0 0 5 : 1 1 4 - 1 2 1 .
航. 杨 少 山. 浅谈 阴 虚 血 瘀 的 机 理 及 其 治 法 [ J ] . 中 医杂
志. 2 0 1 1 。 5 2 ( 2 3 : ) : 2 0 5 2 — 2 0 6 4 .
选取 《 中华名 医名 方薪传 ・ 胃 肠 病》 中全 国1 2 5 位名老 中医运 用 中医药方法治疗 胃病 。共计方刘 1 6 2 首, 涉及 中药 1 9 9 种,
总 用药次数 为 1 5 6 3 次。在 1 9 9 种 中药 中, 使 用频 率> 0 . 5 %的 中药共 5 8 种, 依 次为甘 草、 白芍、 陈皮、 党参 、 白术 、 半夏 、 茯苓 、 黄 连、 枳 壳、 木香 、 黄 芪、 柴胡、 香附、 3归、 - " 砂仁 、 生姜、 吴茱萸等。 药物 类别归纳为 1 8 类, 其 中补虚 药、 理 气药为治疗 胃病的基本 配伍 药类 。 而化痰平喘 药、 清热药和 活血化瘀 药是主要 的增效 配伍 药类 , 解表 药和 温里药等类也有 一定的使 用频 率。对 药性 药味 的统计 , 1 、 药性 以温、 平、 寒 为主 , 累计 频率达 9 4 . 3 4 2 %, 根据 胃病 恣食 生冷 , 寒积 于 中, 或 寒邪直 中 胃脏 最常见 , 治 胃初期 以温药为主。2 、 药味 以苦 、 甘、 辛为主 , 累计频 率达 8 5 . 4 3 6 %, 本 病为 恣食 生冷、 寒邪直 中、 脾 胃运化 失常 , 气血 不畅 , 痰瘀 互结

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是什么

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是什么
与药物的质地轻重的关系 凡花、叶、 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桑叶、 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 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 代赭石等。清初医家汪昂在 《本草备要》中 云: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 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但某些药 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为 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蔓 荆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为疏散风热,清利 头目,药性升浮而不沉降, “因其体轻力薄, 藉之易于上升也(《本草新编》)”故有“诸花 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之说。 此外,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如川芎 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 外彻皮肤,因此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
□韩呈
轩岐纵横 橘井一瓢
中药的升降浮沉 指的是什么
中药理论中有“升降浮沉”之说。中药的 “升降浮沉”到底指的是什么?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 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 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 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它是与疾病所 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其中,升与降,浮 与沉是相对立的,升与浮,沉与降,既有区 别,又有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在实际应用中 升与浮,沉与降又常相提并论。按阴阳属性 区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降浮沉理论 也是医家根据不同的病位、病势,采用不同 药物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而总结出来的用药 规律。各种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势:向上 如 呕 吐 、呃 逆 、喘 息 ,向 下 如 泻 痢 、崩 漏 、脱 肛,向外如盗汗、自汗,向内如病邪内传等。 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头痛,在下如腹水尿闭 等。消除或改善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 需要分别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趋向。升浮 与沉降是两种对立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 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有升阳举陷、解散表邪、 透发麻疹、托毒排脓、涌吐、开窍、散寒等作 用,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的宜用升 浮药;沉降药能下行向里,有泻下通便、清热 降火、利水消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 导滞、降逆止呕、止呃、平喘、收敛固涩等作 用,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宜用沉

中药中的升降浮沉

中药中的升降浮沉
潜 阳熄 风 等 沉 降 作 用 。
敛 , 泻 利 下行 , 主里 。升 降浮 沉 也就 是 指 药
物 对 肌 体 有 向上 、 向下 、 向# 1 - 、 向 内 四种 不
脏 腑 气 机 的 升 降 出 入 与 春 夏 秋 冬 四 时 之 气 也 有关 系 , 即春夏 宜 加辛 温 升 浮药 , 秋
药 物 的炮 制 可 以影 响 转 变 其 升 降 浮 沉 的 性 能 。酒 炒 则 升 , 姜 炒则 散 , 醋炒 收敛 , 盐
炒 下 行 。如 大 黄 泻 热 通 便 主 治 下 焦 热 结 便
秘 , 若用酒炒 , 可 治 疗 目赤 肿 痛 上 焦 热 证 。 而 知 母 主 清 肺 胃 之 火 ,盐 炒 知 母 则 主 泻 下

中药中的升降浮沉
口 吴 有 磐
中 药 中 的 升 降 浮 沉 ,是 对 药 物 作 用 定 向 规 律 的 总 结 。这 一 理 论 , 始 见 于 金 元 时 期
轻 的药 物 大 都 为 升 浮 药 , 如苏叶 、 菊花 、 桂 枝 、 蝉衣等 , 分别有解表散邪 、 透 发 麻 疹 等
焦 肾火 。
向# 1 - , 有 升 阳发 表 、 散 寒催 吐 的作用 ; 沉 、 降 药 同属 下行 而 向 内 , 有潜 阳降逆 、 清热 泻 下
的作用 。 药 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 四气五味 、 质地轻重 、 炮制 方 法 、 配伍 应 用 等 多种 因素
的影 响 。

花 及 桔梗 、 柴胡 、 枳壳等升达清 阳、 开 胸 行
般认为 , 凡 味属 辛 甘 , 气 属 温热 的药
物 大 都 为升 浮 药 , 如麻 黄 、 桂枝 、 黄芪等 , 分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沿革探讨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沿革探讨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沿革探讨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沿革探讨提要:升降浮沉药性理论萌发于《内经》中的气机升降出入和气味阴阳厚薄。

汉唐医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药性的升降浮沉。

宋代理学的气机、水火升降之说为其提供了哲学基础。

金元医家的整理概括使之成为完整的药性理论。

明医家又进一步完善了升降浮沉的药性内容。

主题词:中草药药性升降浮沉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六气运化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为理论基础,以药物的气味阴阳厚薄为依据,通过药物功效的概括而形成理论体系。

从升降出入概念的产生到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就其形成与发展概况分阶段简述为下。

1.基础理论萌发期类似升降浮沉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论述。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在论述自然界“生化极变”的规律时说:“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进而又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矣。

”文中既论述了“升降出入”是宇宙间各种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形式,而且强调此类运动变化必须保持正常,否则就会产生“灾害”。

人体脏腑的气机也必须保持正常的升降出入,如果失常,就会出现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论述了人体清阳、浊阴之气的正常运行规律。

如果这种运行规律失常,就会产生疾病。

该篇接着又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当阴阳清浊之气升降失常,则当以相对应之方法调节或治疗。

故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乾,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此类治法均包含了药物趋向性能的初步概念。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不同的中药在我们的身体中走向不同,有的中药是往上升的,有的中药是往下降的,有的药物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

如何清楚地知道什么药是上升什么药物下降的呢,这个从一些药物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比如升麻,就是往上升的,比如沉香就是往下沉的。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花和叶是升散的。

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属于散,叶子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也是属于散,用于人体也由升散的作用。

也有例外比如旋复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

凡子必将,植物的种子,比如五味子,车前子,等,植物的种子一般都是在枝头成熟后掉落在地上。

这往往就是下降,它的药性也有下降的作用。

还有桃仁,杏仁,柏子仁等,他们虽然是种子,但是带有油性所以他们便还有一个作用,通便润肠。

这些种子都有一个特点,偏温性。

但是也有例外,蔓荆子性凉,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植物的枝丫会走人体的四肢,比如桂枝,桑枝等都是走向四肢的,像四肢痛,胳膊发麻引经药可以用桑枝。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植物的养料主要是从植物根通过梗往上运输。

叶子光合作用的能量也是通过茎,运输到根部进行储藏。

所以茎能升能降。

在人体内能起到,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是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根部入药要复杂一些,往上的根和往下的根它所治疗的病都是不一样的,偏向上部的根他是属于给植物输送养料的,往下部的跟是属于再土地里吸取养分。

所以往下部的根往下走一般都是治疗下焦的病的,中间的那一节则为守中,治疗中焦的病。

比如当归,当归可以分为三部分,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

当归头上行而活血。

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

谈谈药物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药物的作用趋势,是药物性能的形象概括。

随着医学的发展,药性理论讲究的深入,单凭四气、五味,已经难以全面地概括药物作用的多样性。

到了金元时代,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药物气味厚薄的阴阳属性结合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对药物的作用趋势,应用自然界动植物的升降浮沉现象,作了生动的形象概括,从而形成了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

这不仅在当时推动了药性理论的研究,沿用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药物功效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了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现将药物升降浮沉的基本内容归纳整理,简要介绍如下。

(一)升降浮沉的基本概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首先观察到很多植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在它们的生活周期中,有着升降浮沉的自然现象。

进而发现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有这一类似现象,大而五星七曜,小而一草一木,无不存在升降浮沉或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

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从而升降浮沉就成了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武器。

不仅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如此,人体脏腑也是处在不断的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之中。

在正常情况下,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从而维持气机升降的协调,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失调,就会出现气机紊乱,产生—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也可通过升降出入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肺气上逆而为咳喘;胃气上逆而为呕吐;脾气下陷而见脱肛;肾气不固可见遗泄等。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针对人体上下表里的不同部位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也有升降浮沉四种趋向。

如升提举陷的作用就是升,下降平逆的作用即为降,上行发散之机为浮,下行泻利之效属沉。

由于升和浮、降和沉,它们在作用趋向上有其相似之处,所以常常把升浮、沉降分别相提并论。

升浮的趋向是上行向外,沉降的趋向是下行向内。

药物的这种趋向性能,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得到的反应而概括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