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一词的起源
“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

“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作者:何昭旭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清末以来,“迷信”就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一直到今天,讨论“迷信”问题的文章也并不鲜见,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从历史的角度,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有的从心理的角度等等。
可是对于“迷信”一词的渊源流变,人们则注意甚少,凡是涉及这一问题的,大多是采取笼而统之的说法,一般而言有这么三种说法,其一、“迷信”一词为我国古典汉语所固有。
其二、该词源自佛教。
其三、来自于日本对西方概念的转译。
第一种观点认为,“‘迷信’这个词,原来常被宋明理学家用来批评庶民执迷不悟的信仰行为形式,与‘淫祠’、‘ 淫戏’等概念在意义上相一致,指与理学提倡的正统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相对立、有碍正统伦理秩序推行的社会和思想活动。
”但是当笔者按图索骥去找寻宋明理学家们使用“迷信”一词的具体实例的时候,却发现一无所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沈洁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在《“ 反迷信” 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里讲“迷信”一词唯一的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古典文献里是在唐朝的一篇墓志铭当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脱衣辍食,竭产施与。
”沈洁博士的观点大概是正确的,因为笔者曾用尽办法去搜寻查找,亦未见其他古典文献中有类似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注意到在这篇墓志铭当中所使用的“迷信”一词的词性与含义与今天所使用的“迷信”决然不同,此二者显然没有有继承关系。
因此认为“迷信”一词自古有之的观点不妥。
至于第二种观点所认为的“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在书籍、网络中有不少人持有这种看法。
例如朱越利在《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中说“迷信一词是来自于佛教经典的,是佛教称那种不能正确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义理的人,对充满贪心、怨恨心和痴迷心的人为迷信。
”又如蒋劲松、杨新宇在《佛教与科学面面观》里说“由于佛教强调觉悟自心,反对迷信,主张因果自作自受,反对个人崇拜,就连‘迷信’一词本身就是佛教首先提出的,所以从古以来就是反对各种邪教迷信的重要力量。
“迷信”一词的渊源辨析

清末以来,“迷信”就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一直到今天,讨论“迷信”问题的文章也并不鲜见,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从历史的角度,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有的从心理的角度等等。
可是对于“迷信”一词的渊源流变,人们则注意甚少,凡是涉及这一问题的,大多是采取笼而统之的说法,一般而言有这么三种说法,其一、“迷信”一词为我国古典汉语所固有。
其二、该词源自佛教。
其三、来自于日本对西方概念的转译。
第一种观点认为,“‘迷信’这个词,原来常被宋明理学家用来批评庶民执迷不悟的信仰行为形式,与‘淫祠’、‘淫戏’等概念在意义上相一致,指与理学提倡的正统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相对立、有碍正统伦理秩序推行的社会和思想活动。
”但是当笔者按图索骥去找寻宋明理学家们使用“迷信”一词的具体实例的时候,却发现一无所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沈洁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里讲“迷信”一词唯一的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古典文献里是在唐朝的一篇墓志铭当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脱衣辍食,竭产施与。
”沈洁博士的观点大概是正确的,因为笔者曾用尽办法去搜寻查找,亦未见其他古典文献中有类似情况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注意到在这篇墓志铭当中所使用的“迷信”一词的词性与含义与今天所使用的“迷信”决然不同,此二者显然没有有继承关系。
因此认为“迷信”一词自古有之的观点不妥。
至于第二种观点所认为的“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在书籍、网络中有不少人持有这种看法。
例如朱越利在《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中说“迷信一词是来自于佛教经典的,是佛教称那种不能正确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义理的人,对充满贪心、怨恨心和痴迷心的人为迷信。
”又如蒋劲松、杨新宇在《佛教与科学面面观》里说“由于佛教强调觉悟自心,反对迷信,主张因果自作自受,反对个人崇拜,就连‘迷信’一词本身就是佛教首先提出的,所以从古以来就是反对各种邪教迷信的重要力量。
迷信的解释及事例

解释
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 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迷信” 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 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 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 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
麻叶洞游记ຫໍສະໝຸດ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来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个小 镇。在客店吃饭时,他向店主打听道:“老哥,不知去 麻叶洞怎么个走法?”店主一听“麻叶洞”三个字,脸 色顿时大变,惶惶然回答说:“快不要提麻叶洞,里面 的妖精年年作怪,有两个书生不听劝,进去就再没出 来!” 徐霞客听店主这么一说,游兴反而大增。好不 容易盼到天明,立即按照打听的路线直奔麻叶洞而去。
麻叶洞游记
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见奇峰高耸,怪石嶙峋,那麻叶洞 在松柏掩映之下,隐约可见,好险恶!他不慌不忙,徐徐点 燃手中火把,向黑洞钻去。那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洞内冷气袭人,阴森可怖,不时有水珠猛不防滴在颈上,令 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弯走了多少时间,只见侧面突然 有一丝亮光,徐霞客忙绕了过去,随即被眼前的奇景惊得目 瞪口呆:头顶的巨石上,齐刷刷裂开一丝狭缝,阳光从缝隙 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胧中,但见根 根石柱从洞顶垂下,棵棵石笋从地上生出,千姿百态,变化 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原来,这是流水侵蚀岩石,溶化在水 中的石膏(碳酸钙)逐渐凝结而形成的。像这样奇特的景观, 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觉暗自庆幸,亏得没听店主的话,否 则遗恨终身。
“迷信”一词的中英对比

“迷信”一词的中英对比作者:罗洋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迷信”一词来源于何处?英文的“superstition”与汉语“迷信”有何区别?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就“迷信”一词进行中英文溯源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迷信;对比;中英文[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2一、“迷信”一词溯源(一)中文“迷信”概念1.“迷信”定义“迷信”的定义是什么?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迷信”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信仰神仙鬼怪等不存在的事物,一是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1]从意义指称层面看,“迷信”的这两种含义虽然在范围上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都是指对民众信仰形态的一种批判。
杨文全在《现代汉语》中提到:“词义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理性意义,一是附属意义。
其中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附属意义是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各种色彩义。
”[2]“迷信”一词,兼具理性意义与色彩意义,其包含了对事物否定的感情态度。
2.“迷信”的可能来源笔者在整理前人资料时发现,对于“迷信”一词,人们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迷信”一词为汉语本土语汇;一则认为该词属于外来词,而持外来词观点的又分为两派,一派提出“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而另一派却主张“迷信”是转译自日本的西方概念。
关于第一种看法,沈洁在《“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里指出,“迷信”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一篇墓志铭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脱衣辍食,竭产施与。
”[3]此处“迷信”一词是用于形容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汉语大词典对“迷信”的定义。
但遗憾的是,自唐代以后,一直到19世纪末,“迷信”一词似乎很少出现在文本之中,人们至今未找到实例,这让持本土语汇观点的研究失色不少。
杨文全在《古今词汇的演变》中提到,有些古语词,因为意义太狭窄,后来又不进行引申,只有渐趋于消灭了。
迷信的起源经典哲理故事

迷信的起源经典哲理故事
新来了猴子F。
C觉得有须要维护自己的阶级地位,B、D、E则生怕自己顶了A的缸……在各种复杂心情的作用下,B、D、E在C 的率领下爆扁了F一顿,然后强令F做拿香蕉阶级。
F开始不乐意,后来渐渐在B等的劝说下等“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一宿命。
渐渐的老资格的B、D、E猴子渐渐被淘汰,C发现自己在体力上不再占有优势,很难再通过武力让这一游戏规则继续下去,觉得十分苦恼。
这时,一只最有希望升级为吃香蕉阶级(暨C的天经地义接班人)也是C谋臣的H向C进言。
于是君臣定计。
H开始依靠自己多懂几种猴语而在其他若干猴面前树立的权威形象向其他猴鼓吹:“每一只新来笼子的猴子都是有罪的,这种罪责来自血统。
……只有摘香蕉的猴子才能被(实验人员)送到天堂。
”
事实上,因为被水冲很容易得肺炎病倒而被实验人员淘汰掉,猴子们不知道反而以为被淘汰的猴子真的进了天堂。
渐渐,猴子都相信了这套理论,并且讲给每一只新猴子听。
然后就这么流传下去越传越神奇。
以致于后来摘香蕉阶级的猴子都为了能摘香蕉而大打出手。
……
这些都是C没有想到,H没有看到的,那时他们都已经死了。
然而迷信就这么诞生了。
封建迷信

需要连接内容的请联系wz_ling1991@
原因: 原因:
封 部 分 地 区 教 育 和 科 普 宣 传 的 缺 失 。 建 迷 信 利 用 科 技 进 行 传 播 和 欺 骗 。 部 分 地 方 经 济 文 化 落 后 , 封 建 思 想 浓 厚 。 消 灾 降 褐 , 摆 脱 困 扰 , 心 理 安 慰 。
对策: 对策:
(一)大力发展先进科学文化。 一 大力发展先进科学文化 大力发展先进科学文化。 (二)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三)加强监督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三 加强监督管理 依法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四)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 四 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 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活动。
封建迷信:村民大
视频二
封建迷信引发
视频三
封建迷信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
求签问卦 烧纸钱 看风水 烧香拜佛 看手相 跳大神 。 。 。
特点:
一是以宗教名义敛财。 一是以宗教名义敛财。 二是活动渐趋公开化。 二是活动渐趋公开化。 三是部分党员参与其中。 三是部分党员参与其中。 土洋结合” 四是形式 “土洋结合”。
起源: 起源: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 不发达,人们无法对自然界中的奇异 现象作出解释,认为是神灵的功劳.在 这种思想影响下,神汉、巫婆、算 命先生 、风水先生等以封建迷信思 想和行为骗人钱财者便出现了.
鬼 火
天 狗 食 月
巫:卜筮,祭祀 ,书史 ,星历 ,教育 ,医药 卜筮,
巫史勃兴于殷商西周时期,这便是早期封建迷 巫史勃兴于殷商西周时期, 信的一部分,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 信的一部分,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迷信的概念

迷信的概念迷信是指人们对于一些超自然力量、神秘现象或特殊符号的虔诚信仰和过度敬畏。
这种信仰往往是建立在没有科学依据或合理解释的基础上,被称为“迷信”。
迷信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无论文化、宗教、历史背景如何,都会有人相信一些看似不合理或不能被证明的事物。
迷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形成社会意识的过程。
在古代人类无法解释自然现象时,往往会将其归因于神灵或鬼魂的行为。
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或信仰来祈求保护、获得好运或驱散邪灵。
这些信仰和仪式就是迷信的一种体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迷信源于人类对不确定性和恐惧的处理。
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人们常常会出于一种求稳定和保护的心理,选择相信一些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或行为。
这样的行为给人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信心,因此迷信会在人们心中扎根。
对于个体而言,迷信可以提供一种自我鼓励和安慰感。
相信一些幸运符号或仪式能够带来好运或保护自己,可以增加个体的自信心,减少焦虑和恐惧感。
比如,一些运动员在比赛前会进行某种特殊的动作,以求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尽管这些行为在理性层面上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对于个体而言,却能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迷信在社会层面上也起到一定的功能。
一些迷信的传统和仪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具有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作用。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和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都充满了迷信的元素,但它们同时也是人们传统的文化习俗,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然而,迷信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迷信会让人们对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产生怀疑和排斥。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
如果人们过度相信迷信,就会忽视科学的证据和真理,进而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一些迷信还可能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负担。
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出售所谓的“神奇”物品或服务,从中牟取暴利。
比如,一些所谓的灵验护身符、好运水晶等,虽然在商家宣传中声称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
迷信的由来

迷信的由来很久很久以前,三界发生了件非常奇怪的现象。
充满祥和衣服无忧的仙境,突然闹气了荒灾。
冬瓜般的仙果长的像苹果,苹果张的像葡萄。
甚至有的树无缘自灭,粮食更是颗粒无收。
仙境变成了困境,一片荒凉。
除此之外,令人毛骨悚然的阴间更是凄惨。
小鬼们相互碰一下,胳膊都能听到骨头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甚至有时候为了一粒芝麻,也得动刀动枪干上一仗。
却不料,居于三界之外的犯贱却是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过着衣食无忧逍遥自在的生活。
即使拿牙签捅一捅牙缝,也能掉下几粒米来。
这种贫富悬殊的现象引起了天庭的高度重视。
却一直找不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救天庭的办法。
一日玉帝被没有仙果吃的皇后大骂一顿,沮丧的来到了广寒宫,找嫦娥解闷。
嫦娥在想念吴刚,没空陪他,便告诉玉帝,泥菩萨最近正在寻找天灾的原因和解救天庭的办法。
不知道现在进展如何?玉帝闻之,大喜,随即腾云里去。
玉帝来到泥菩萨寒舍,见他捏指卜算。
玉帝说明来意,望着泥菩萨指点迷津。
泥菩萨说道:虽然我们号称神仙,但也不外乎三界罢了。
风水轮流转,并不会因为我们是神仙而好的风水会永久的停留在我们这里。
此乃为何会出现凡间衣食无忧,而天庭拂袖见肘的原因。
玉帝急忙问道:可有解救之良策?以他人之长,不己人之短。
玉帝捋着胡子说道:看来,要想恢复朕的万世基业,也只有如此了。
玉帝回到天庭便写了一道封神榜,有灶神。
如果凡人要想做出美味的饭菜,就要按时向灶神交灶粮。
还有门神。
要想确保自己出入平安,就要交平安粮。
还有井神,要想喝上更加甘甜清澈的井水,要按时交水粮。
还有财神、河神、山神?、等诸多神位,以此方法纳粮收税来解救天庭之危机。
由于此举颇见成效,阴间也便效仿起来,封了一些倒霉鬼,索命鬼,吸血鬼等,以此来吓唬凡人,只要交些粮食,便可消灾。
这也正是如今人们倒霉时,便破口大骂见鬼的原因。
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进入了巅峰,无所谓这些粮食。
当时天庭的那个封神榜,在人间称之为迷信。
后来天庭在人间的帮助下,读过了危机,便删除了封神榜的神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信”一词的起源
“迷信”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新柏拉图主义者提出并用以指称不正确的信仰,随着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异族的接触,“迷信”专门用以称呼非基督教信仰,言外之意惟有基督教才是世界上“最正宗”的宗教,异族的信仰皆是一种神灵崇拜、巫术、“迷信”。
宗教改革之后,新教继承了天主教对正统信仰与迷信的划分。
而此时也正是科学传播的早期阶段,对理性的追求将宗教与科学对立了起来。
由培根开启的近代科学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怀疑权威的传统,不仅审视迷信,还质疑经院哲学和宗教,20世纪20年代,科学占据了权威的地位,它让人相信自然法则是支配宇宙的惟一力量,宗教也被归入“迷信”之列。
总之,“迷信”(superstition)一开始是指与基督教相异的宗教信仰,后来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它也指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信仰。
近代中国“迷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相似的过程,但也有不同之处。
一、唐代至19世纪末出现的“迷信”一词无批判意义,不指向民间信仰,“迷信”一词使用的频率很低。
最早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一篇唐代墓志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
”1沈洁认为此处“迷信”的意思泛指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并非专门指向民间的信仰形态。
2
19世纪末以前在对民间信仰的论述中常用的词汇主要有:淫祀、愚迷、愚昧、迷惑、迷妄等。
较早出现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麦仲华主编的《皇朝经世文新编》和陈忠倚主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这两本经世文编都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类中,收入了日本佚名作者的文章《论欧洲现情》,其中使用了“迷信”一词:“何则英驻土耳其大使言曰,亚儿米尼亚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土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静谧也。
”3沈洁认为这应当是“日本人用中文写作的时政文章,在戊戌维新思潮中传入中国。
”4
《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4中“外洋商务”类有《外洋商务巵言》一文,此文从内容到词句与上文所引《论欧洲现情》几乎完全一样,沈洁认为两部书中把“迷信”与“宗教”连用,是指同理性主义相对应的信仰世界或者更泛义地指向一种非常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用来指代一种世界观,并不是直接指向对大众信仰形式的批判。
她认为这是近代以来较早出现在中文中的对“迷信”表达。
“迷信”一词在使用于汉语本土语汇之初,常与“宗教”连用,泛指与理性主义相悖的信仰世界及心理状态,并不是后来成为的对大众宗教信仰及其仪式实践的专指,它所指向的意义同日后“迷信”一词成为精英主义专门针对民众精神世界的批判并不相同。
二、二十世纪初“迷信”有了明确的定义,“迷信”一词在国内开始被大量使用。
1902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署名,在东京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等数篇论说中多次使用到“迷信”一词,并且第一次对“迷信”之所指作了明确的定义。
当时梁启超正游历日本,他的所思所想极大程度地受到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其著述所使用的词汇直接来源于日文也存在很大可能。
1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09-911
2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3[日]阙名:《论欧洲现情》,《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76辑,第751册,第1287页。
4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1903年到辛亥革命期间,国内出版的期刊中开始大量出现“迷信”一词,比如,1904年9月11日,《安徽俗话报》第11期上卓呆的《续无鬼论演义》一文,该文不仅使用了“迷信”一词,而且分析了迷信的发生逻辑。
1904年12月31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转载《岭东日报》的《论疆臣之迷信神权》一文,首次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迷信”概念。
1905年5月28日《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转载《中外日报》的《论革除鬼神迷信之法》一文,把“下流社会之迷信”看作国家贫弱的根源。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十五日《新民丛报》第24期上刊载了日本《人性》杂志主笔富士川游所著《论信仰》一文,由中国人署名咀雪者译出。
文中作者运用德国哲学的知识论,为“信仰”作了概念界定,并对“理性之信仰”与“迷信”作了区分。
文章认为宗教也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具备整伦理、定生活的功能,而迷信则根源于人类理性的不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感官和经验的,容易陷入不合于自然规律的空想之中,造成对现实世界的歪曲认识,“迷信”因而产生。
从早期来华传教士的中文著述到19世纪后半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西学书籍,包括《万国公报》、《教会新报》等,有大量针对中国民间信仰所发的议论,其中大多使用“淫祀媚神”、“荒诞不经”、“妄语”、“愚迷”等,但并未见有“迷信”的用法。
在中国早期深受西方影响的维新思想家里,王韬、郑观应、陈虬、何启等人有关风俗、信仰改良的著述中,也未有提及“迷信”之处。
严复在翻译西学名著期间,迟至1904年才开始使用“迷信”一词。
因此,可以推论的是,“迷信”一词是19世纪末由日文转译,经由留日学生、维新思想家的写作及其论著的广泛传播而逐渐普遍于汉语词汇的。
三、反迷信在各个领域的生成
反迷信最初从学术和政治上开始,之后逐渐触及到现今所理解的这一话语形态的核心内容——改良风俗和民众启蒙。
(一)学术上的反迷信
在“迷信”话语诞生初期,并不是对大众信仰世界的单一指陈,它甚至包含了对传统时代精英阶层思维习惯的批判。
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近代中国,伴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和西方科学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知识领域也开始了相应的变化。
反迷信话语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思想“主体性转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一过程直接关涉到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理性主义者力图将信仰与知识分化为不同的领域,于是因信仰而阻碍知识进步的话语便应运而生。
他们认为,传统时代的中国民众,由于崇奉鬼神,养成了听天由命的积习,因此有无数不学无术之人,因智识短浅而造成生计艰难,因道德浅薄而导致社会涣散,使学术无以靖之。
5迷信阻碍智识,而学术关乎国计。
因此《中国宗教流弊论》(1907)从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方面分析了传统中国迷信鬼神之说对于学术进步的阻碍。
(二)政治上的反迷信
梁启超在“迷信”一词融入本土语汇和该词现代意义的广泛传播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起初,梁将“宗教”与“迷信”连用,针对的是中世纪欧洲神权统治对于学术及思想自由的束缚,梁将“迷信”视作专制主义的神圣护符,认为宗教之所以成为一种“迷信”,成为束缚人类思想自由的专制主义象征,根源于它对人类理性及选择自由的漠视,因此,梁对于“迷信”的批判是与建立自由的政治制度,使国民获享自由之心魂有关。
体现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自由主义理念。
梁启超之后,将“迷信”与封建时代的专制主义联而挞之的批判方式开始大行其道。
《新尔雅》(1902)开篇即“释政”,认为神权政治得以存在和延续,源于民众接受了统治者向其灌输的“天命论”思想,民众对于“天命”的迷信,为专制主义政治的权力来源提
5《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光绪三十一年四月),“社说”类,第89页。
供了神圣化的护符,反对“迷信”,就是要革除民众思想中的天命论,瓦解专制主义政治的神圣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反对迷信与构建民主国家的现代理想发生了关联系。
(三)日常生活中的反迷信
1904年12月31日《东方杂志》第1年第11期转载《岭东日报》的《论疆臣之迷信神权》一文,首次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迷信”一词,该问针对安徽省巡抚诚勋奏请朝廷给当地城隍封号一事加以评论,认为迷信“实学不兴,崇尚虚诞、窒息民智、阻碍文明之进步”,并总结出迷信的主要害处在于“毒苍生而覆国家”。
三爱的《敬菩萨》一文也论述了对烧香、打蘸等民众性仪式行为的批判。
《论革除鬼神迷信之法》则把“下流社会之迷信”直接看做国家贫弱的根源,并因此提出了“开通下层社会”、“培养未来人才”、“普及蒙养学堂”的主张,把普及教育、革除迷信作为启蒙的一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