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成语故事(2篇)

合集下载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

诚信的成语故事优秀6篇诚信的成语故事篇一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诚信的成语故事篇二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

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

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

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诚实的成语故事

诚实的成语故事

诚实的成语故事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陈述一种观点,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诚实的成语故事。

诚实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猪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

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诚实的成语故事2: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诚实的成语故事3:一诺千金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

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说出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

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掩护他,使他完全的度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

评: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任信用就守住人品,守住人格。

守信,总是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用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

真正的守信者不轻易许诺。

是否许诺,从能否践约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所以一旦答应,一定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在践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会有意想不到的阻力压来。

因而守信者就更令人尊敬,楚汉时期的季节,重诺言,守信义,时人便有“得黄金百万,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赞言守信,在人们的心目中,比要得的。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一,忠言逆耳。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管仲的智者,他是齐国的大臣。

有一次,国君齐桓公犯了一个错误,但身边的人都不敢告诉他。

管仲知道这个错误对国家和人民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进言。

管仲毫不犹豫地对齐桓公说出了实情,齐桓公听了非常生气,但管仲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齐桓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激地对管仲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的忠言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却能够帮助人们改正错误,实现共同的利益。

成语故事二,言而有信。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非常重视诚信。

有一次,他向一个商人借了一笔钱,商人问他要不要写借据,孟尝君却说,“我孟尝君的话就是铁打的,你何必要借据呢?”商人相信了他的话,没有要求借据。

后来,孟尝君如期归还了借款,商人非常感激他的诚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上的,只有说到做到,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成语故事三,守信如山。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岳飞的将军,他是一个非常守信的人。

有一次,他和敌人签订了一份停战协议,但敌人并不相信他会遵守协议。

岳飞却毫不犹豫地守约,严格执行协议中的每一项内容。

最终,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信,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信如山是一种品格,只有坚定地信守诺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是人们在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牢记诚信的重要性,努力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四字成语故事

诚信四字成语故事

诚信四字成语故事历史上都流传着哪些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搜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⑴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恩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⑵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重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假如贪图一时的安闲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外表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失相当的.⑶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率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将信将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您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您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故事一: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很著名,大家应该都看过。

曾参的妻子,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儿子哭着闹着跟她一起跑出来,妈妈就对儿子说:“你赶紧回家去,等妈妈回来后,杀头猪给你吃。

”结果她回到家后,就看到曾参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她就赶紧跑过去说:“我是跟儿子开玩笑,哄哄他而已,你怎么当真呢?”曾参就对他的妻子说:“父母是不可以和小孩子开玩笑的,因为小孩还没有是非观念,一切都是跟着父母学,都是靠父母的教诲。

你今天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

你欺骗他一次,他就永远都不会再相信你了,这不是教好孩子的方法。

”故事二:季布“一诺千金”秦末时期,有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便是一诺千金成语的出处。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

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这个中国经典诚信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故事三:商鞅立木为信商鞅立木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诚实守信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故事四:季札挂剑春秋时代,吴国有个人叫季札,有一次,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

途中经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邀请他一起用餐。

在进餐的过程中,徐国国君看上了季札腰间的宝剑,但没好意思说。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精选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感.它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每个人从小讲诚信最起码的标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1曾子烹彘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

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烧肉。

”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要杀掉猪。

妻子制止他说:“(之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教导,听从父母的教诲。

如今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

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

”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2商鞅立木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商鞅)害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

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

(商鞅)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

最终颁布了新法。

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触犯了它。

”将依新法处罚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以黥刑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并将其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

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因为私刑斗争,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3一诺千金古时候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了的事,就一定会想办法达到。

与金庸武侠小说《侠客行》中自封为天下第一承诺大侠的谢烟客不同,季布是公认的信守承诺之人。

以至于,当时人们把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看得比得到千金还值钱。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导语:诚信无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无数有形之身,养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

下面是语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赞美诚信的成语故事【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赞美诚信的成语故事【2】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成语故事
1、言而有信: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2、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3、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4、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信的成语故事(2篇)
:楚国成语故事平原君诚信的成语故事第一篇:
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

诚信的成语故事第二篇: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

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

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

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
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

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
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

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

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责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毛遂一席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抗秦!”
于是,赵、楚两国歃血为盟。

楚赵结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

平原君感叹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百数,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

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