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一、青海地区自然环境概论1.地貌青海地貌在地质构造作用下,高原差异上表现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
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具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
基本特点主要有以5点:1)地势高耸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最高点为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位于西部与新疆交界处;最低海拔为1650米,位于东部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省口。
地势起伏状况各地差异较大,总体看西部起伏较小,东部起伏相对较大。
2)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带状展布地貌基本格局受大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运动制约,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大地貌单元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展布。
自北而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脉,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共和盆地、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
总体来说,北部为山地,中部为盆地,南部为高原和山地。
3)地貌类型多样无论是外营力形成的地貌,还是形态地貌,类型均较多。
例如,外营力形成的地貌有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成与干燥地貌、流水地貌、湖泊地貌、黄土地貌、重力地貌、构造地貌等。
形态地貌有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等。
4)山脉众多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全省共有四大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唐古拉山。
它们都有众多的支脉。
例如,东昆仑山由北、中、南3列大致呈东西向的支脉组成,北列为祁漫塔格山、布尔汗布达山,中列为阿尔格山,博尔雷克塔格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南列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
5)盆地广布分布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大型内陆盆地,属荒漠半荒漠盆地。
共和盆地是省内第二大盆地,分布于东部地区,属半干旱盆地,黄河从盆地穿过。
其他盆地有青海湖盆地、茶卡盆地、哈拉湖盆地、星宿海盆地、西宁盆地、贵德盆地、民和盆地等。
柴达木盆地中,还有多个小盆地,如德令哈盆地、马海盆地等。
2.气候青海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总的特征是:影响气候的因素较多,气温低、缺氧,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日照长,风大且多,气象灾害多。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可行性建议

( 主要包括铁路 、 公路 、 机 场 和 农 村 道 路 用 地 等; 水域面积为3 7) 1 5. 8 8
2, ( 万h 占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4. 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 m 4 0% ; 8) 4 8 4. 1 1万 2, 占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h m
主 要 包 括 沙 漠、 戈 壁、 寒 漠 地、 冰 川、 3 4. 6 2% ,
( ) 及柴达木木盆地中部一带 ; 林地主 要 分 布 在 北 部 、 东部和东南部, 面 3
2, ( 积为 2 占青海土地 总 面 积 3. 牧草地面积在青海 4 3. 6 4万 h m 4% ; 4) 2, 为4 占土地总面积5 土地总 面 积 中 占 有 最 大 , 0 3 4. 3 6万 h m 6. 2 3% ; 2, ) ( 居民点及工矿 用 地 面 积 为 2 占 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0. 5 2. 9 8万 h m 2, ( ) 交 通 用 地 面 积 为 4. 占 青 海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0. 3 2% ; 6 9 3万 h m 0 6% ,
2, ( 最严重的省区之一 。 荒漠化面积 2 上转第 8 页 ) 0 4 5. 4 0万 h m
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较温暖 0. 9 6% ,
( 的河湟谷地 和 西 部 海 拔 较 低 的 盆 地 和 滩 地 ; 园 地 面 积 为 0. 2) 6 4万
2, 占青海土地总面积的 0. 主要 分 布 在 东 部 的 黄 河 和 湟 水 谷 地 h m 0 1% ,
摘 要】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之上 , 其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 , 但由于高原特殊自然条件的约束 , 其土地未 能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 通 【 过对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 , 可发现该省主要存在着几个典型问题 : 草原退化 、 耕地稀少 、 土地荒漠化 、 未利用土地闲 置 。 这 些 问 题 严 重 制 约着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利用 , 为此 , 作者试着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 【 关键词 】 土地资源 耕地 荒漠化 复垦
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20 04年 , 中央、 党 国务 院针对严峻 的土地形势 , 出了把 加 提 强土地宏观管理特别 是土 地利 用规划 工作 放在 各项治 本之 策 的首位 。由于土地利 用规 划在 我 国大规模 开展 还 只有 十多年 的历史 , 规划管理还 处于成 长和 发展 阶段 , 从前 轮规 划 的实施 和近两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的实践看 , 存在一 些 问题 和 仍
实际操作上 , 还没 有一 套 可操 作 的法 定 程序 来规 范 人们 的行
土地利用规划 的根本任务 是保 护 、 发 、 开 整治 、 利用好有 限 的土地资源 , 切实解决土地利用在空 间上 的综合性 问题 和在时 间上 的战略性 问题 。因此 , 规划 的实施 是政 府行 为 , 体现 的是
首先 , 非农 业建设 用地 与耕地保 护指标 的制 定上 , 在 该控 制 的指标 , 定得过 高 , 该高 的指标 , 又尽量 控制 ; 其次 , 规划编制
的时间跨度太 大 , 致使 编 制完 成 的规 划 与现 实 土地 利用 相 脱
度, 未利用 土地资 源开 发审批 制度 等 , 致使 规划实 施 的随 意性
维普资讯
S e i lDei p ca sgn
< 编者按 ) 20 0 6年 6月 2 5日, 是第 l 6个全 国“ 土地 日” 也 是《 , 土地 管理 法》 布二 十周年 纪念 日。中 国是传 统的 农业 大 颁 国 , 民世代 “ 人 以地为本” 藉 以创 造灿 烂文明 , , 土地 是 中国人 吃饭的本钱 , 中国工业化 、 市化 的 家底 , 中华 民族 生存 和发展 是 城 是 的生命 线 , 我们深谙 土地 之珍贵。今 年是“ 十一五 ” 开局之年 , 正值 深化改 革和建设 全 面小康社 会的 关键 时期 , 当前还 存在乱 但 占乱用 、 法用地 的现 象 , 违 要制止这 些违 法行 为 , 全社会都要 增强依 法用地的意识 。为此 , 国土 资源部将今 年全 国“ 土地 日” 主题 确定为 “ 法合理 用地 , 依 促进科 学发展 ” 旨在加 强对土地资源的珍惜与合理利 用。 , 为贯彻 落实科 学发展 观和“ 十分珍惜 、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 实保 护耕 地” 基本 国策 , 建设 资源节 约型社 会 , 进社 会主 义新农 推 村 建设 , 本刊推 出“ 土地 日 ・ 别策划” 目, 特 栏 旨在通过 宣传 土地 管理 的新举措 、 新成就 、 经验 , 新 促进 全社会 都来 关注我 国土地 资源的国情 , 树立 国人 的土地 资源忧患意识 , 强保护 土地 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 增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题目: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一、引言青海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美丽的省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青海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青海的生态状况。
二、青海生态问题概述1.草原退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草原地区,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青海的草原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短缺:青海位于内陆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
3.湖泊富营养化:青海拥有众多的湖泊,但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湖泊水质受到污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状况差。
4.生物多样性减少: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青海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三、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压力大: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工业污染和人口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生态意识薄弱:由于青海的农村比较贫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在谋生的过程中过度开采资源、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破坏。
3.管理不善: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监管不力,导致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佳,对环保违法行为缺乏有效打击。
四、解决方案1.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青海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切实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工作,依法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力。
2.扶持农牧民转型: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草原的过度开发。
3.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青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青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本调查报告主要围绕青海生态问题展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问题青海是我国的水库,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水资源面临着枯竭的风险。
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旱灾和水文情况不稳定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解决方案:1.加大水资源保护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推行科学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2.开展水资源调查研究,了解水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用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4.强化工业用水的管理,倡导节约用水,推广循环水利用技术。
二、土地草原退化问题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域,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土地草原退化严重。
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草原火灾等。
解决方案:1.实施合理放牧政策,控制放牧数量,遵守草原保护法规。
2.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3.控制草原火灾,完善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和技能。
4.推广草原恢复技术,如草种选择、草场改良等,促进草原的生态恢复。
三、气候变化问题青海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首个气候变化试点省份。
气候变化对青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冰川退缩、湖泊缩水、沙漠化加剧等问题。
解决方案:1.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了解其对青海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2.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湖泊、河流等水资源,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青海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

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请见下文: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1. 引言青海省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农村土地使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合理的土地使用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找出问题所在,并提供解决方案。
2. 青海省农村土地使用现状2.1 农村土地利用状况青海省农村土地利用以农业生产为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然而,在实际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长期单一作物种植等。
2.2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青海省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发达,流转主体少,难以实现广泛流转;另一方面,流转程序繁琐,流转合同不规范,导致流转交易不稳定。
3. 农村土地使用问题分析3.1 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明确青海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农民对于土地使用权和农田的集体归属权认知不足,这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增加。
3.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青海省农村地处西部,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方式传统落后,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3.3 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青海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模有限,流转主体少,导致土地资源流转率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应。
此外,土地流转的手续繁琐,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也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4. 解决方案4.1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和使用期限,加强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意识,提高土地流转的便利性。
4.2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投入,改善青海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4.3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设立土地流转市场专门机构,提供土地流转咨询、交易撮合等服务,简化土地流转手续,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环境。
青海藏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政策实施

如何合 理开发和利 用青海 藏区丰富 的土地资源 , 政策 是 决策部 门和理论研究者认 真思考的问题。
一
、
青 海 藏 区 土 地 资 源 及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1藏族聚居地基本 上是 以青 藏高原 为主体 的 , . 包括
西 藏 自治 区 和青 海 、 四川 、 云南 、 肃 4个 省 的 l 藏 族 甘 0个
不分 明。空气稀薄 、 气压 低、 重缺 氧。大风 、 严 沙尘 暴 日 数在 9 以上。 自然灾害频 率高 , 0天 自然 条件严 酷 , 生态
环 境 脆 弱 。青 海 是 全 国 五 大 牧 区之 一 , 利 用 草 原 面 积 可 占全 国 的 1% 左 右 。 其 中 藏 区 草 地 面 积 5 6 5 .3亿 亩 , 可 利用草地面积 48 .7亿 亩 , 青 海 省 可 利 用 草 地 面 积 的 占
沼气工程 、 良种 工程及牧 区两用 暖棚建设 、 环湖高效畜牧
业 、 草 良种 基 地 、 然 草 原 恢 复 与 建 设 、 原 围 栏 等 工 牧 天 草 程 。建 设 日光 节 能 温 室 7 7 . 5万 栋 4 9 . l万 亩 , 栏 草 场 围
24 4 7万亩 , 畜棚 5 0万平方米 。在 高 山地 区发 展了优质 l 春小麦 、 小油菜 、 豌豆 、 青稞种植 。实施 了退耕还林 、 草 还
青海藏区是长 江、 黄河的发源地。境 内河流众多 , 水 量充沛 , 落差集 中。集水 面积在 5 0平方 公里 以上 的河 0 流有 2 6条 , 7 水资源 总量 6 6亿立 方米 。石 油 、 3 天然气 、 铜 、 、 、 砂金 、 铅 锌 碘、 岩金 等矿产 资源及 动植物 资源也 很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班级:09 土地资源管理姓名:许杰华学号:0902090025青海土地资源利用现状09 土地资源管理许杰华(0902090025)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丰富。
但土地资源受投入成本高,发展空间狭小,生态环境呈趋恶化,和难以借鉴内地的科技经验和移植实用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开发利用难度极大。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有效开发,科学利用,实现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双赢”。
青海藏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青海藏区主要分布在海北、海南、玉树、果洛、黄南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分别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毗连。
六个州面积6 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96.6%,占全国藏区面积31.7%。
青海藏区草地面积5.63亿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87亿亩,占青海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7%。
藏区有耕地33 20多万亩,林地32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0 .29亿立方米,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和青海湖环湖地区有宜农荒地7 6 0万亩。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落差集中。
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6条,水资源总量636亿立方米。
石油、天然气、铜、铅、锌、碘、砂金、岩金等矿产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
青海藏区自然灾害频率高,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农牧业始终是在特定的高寒多灾环境和长期滞后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基础薄弱。
加之近年来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注重草原的经济功能,长期忽视其生态功能,掠夺性地利用草场、草地资源,致使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近1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 0%。
近年来,青海藏区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青稞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作基地、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农村沼气工程、良种工程及牧区两用暖棚建设、环湖高效畜牧业、牧草良种基地、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等多项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 (2)2、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2-4 2.1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 (2)2.1.1土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2)2.1.2利用受限的土地面积大且后备土地不足 (3)2.1.3草原面积广、适宜农林土地少、分布相对较集中 (3)2.1.4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治理难度大 (3)2.1.5宜农、牧、林地评价 (3)2.2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3-43、青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4-6 3.1土地利用不规范,沙漠化严重..................................4-5 3.2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加,供需矛盾日益...................5-63.3还林(草)和基础设施建设给耕地保护带带来的影响 (6)4、解决方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6)4.1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集约种植水平 (6)4.2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6)参考文献 (6)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土地类型的划分,以及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探讨,进一步说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范围、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等,既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并且探究解决对策,从而实现青海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特点;利用现状;制约因素;解决方案【正文】1、青海省土地类型划分青海省全省共13个一级类型(土地类),75个二级类型(土地型):1、河湖滩地及湿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和海晏盆地的湖滩周围和河滨低地,土质主要为湖积物和冲击物;2、平地,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门源盆地和东部的山间盆地;3、绿洲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也有少量分布;4、平缓地集中分布于湟水、黄河流域,柴达木盆地东部、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5、台地位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海拔2500m以下台地,柴达木盆地东部海拔2800-3250m为荒漠土或干荒漠土台地,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东部海拔3300m以上为高寒草甸台地;6、河谷沟谷地,根据内部差异,划分为杂草草甸河谷沟谷地、荒漠草原灰钙土河谷沟谷地、干草原栗钙土河谷沟谷地、草甸草原黑钙土、荒漠草原棕钙土河谷沟谷地、干旱荒漠河谷沟谷地、高寒草原河谷沟谷地、高寒草甸河谷沟谷地、高寒荒漠草原河谷沟谷地共9个地型;7、沙漠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青南高原西部和祁连山地西部局部地区,主要有固定沙漠、半固定沙漠、流动沙漠3个土地型;8、戈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前山倾斜平原,气候极端干旱、地下水位深、蒸发量极大;9、低山丘陵地,除青南高原、祁连山地高寒高山地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10、中山地,分布于山体中部,其植被、土壤类型随着降雨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分布;11、山原分布于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的高原面上,年均温0摄氏度以下;12、高山地,分布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山体上部,其土壤发育年轻、土层薄、粗滑性强、有机质含量少;13、极高山地,分布于高大山体顶部,雪线为其分布下限。
2、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2.1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2.1.1土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其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
2.1.2利用受限的土地面积大且后备土地不足由于其地形复杂多样以及气候寒冷,有部分地区常年积雪,因此可利用土地面积受限。
后备土地资源分析如下表:2.1.3草原面积广、适宜农林土地少、分布相对较集中青海省东部地区,相对而言地势平坦、气气候条件优越,然而中部和西部地理位置就没有那么好。
不适宜农林牧土地包括戈壁、沙漠、寒漠地、冰川与永久积雪地、盐滩、风蚀劣地等。
这些土地地表没有植物,或植物非常稀少。
这类土地面积很大,全省共有3,038.4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多。
2.1.4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治理难度大青海省地吃青藏高原东北部,其生态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回复的可能性较低。
因此,本着保护生态的原则,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受限。
2.1.5宜农、牧、林地评价全省益农耕地类净面积占全面积的0.98%,而不宜类却占总面积的28.20%。
具体情况如下表:资料来源:《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2.2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从大类上划分,青海省土地大致可以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裸土地及裸岩石沙砾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其他高寒荒漠土地。
1999年全省有耕地61.16万公顷,其中大部分耕地集中于日月山以东的湟水和黄河流域一带,其次是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祁连山北部边缘和青南高原东南部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也有小面积的分布。
按耕地对农作物的适种程度和生物产量,将耕地质量分为一、二、三等。
一等宜农耕地。
约占宜农耕地的17%,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的河谷阶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热量条件好,一年一熟,部分耕地可复种。
粮食亩产一般在400公斤以上,是青海稳产高产农田。
二等宜农耕地。
约占宜农耕地的22%,一般亩产粮食250公斤~400公斤。
三等宜农耕地。
约占宜农耕地的61%,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海拔2,8OO米~3,300米之间和青南地区3,60O米~3,900米之间,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破碎,土壤退化、贫脊,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OO公斤左右。
此外,从下表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其建设用地只占全省总面积的0.39%,可见青海省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表3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万hm²3、青海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3.1土地利用不规范,沙漠化严重青海省监测区总面积为715000km², 2000年荒漠化面积为222000 km², 占总面的31. 11% 。
其中, 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0000km², 占26. 39% ; 盐质荒漠化土地面积33700km², 占4. 72% ; 其他土地类型( 耕地、草地、林地、沼泽地、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基岩) 为491000 km², 占68. 89%。
下表分别为荒漠化因子在青海各地区中的面积统计。
3.2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加,供需矛盾日益明显青海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相对薄弱的土地资源在新世纪初期正承受来自三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保护的压力",2010年全省人口达 5626722人。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需求总量将逐年增加。
因此,从长期来看,青海耕地资源的短缺主要表现为耕地供求矛盾! 它是制约全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总量需求的压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省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了“建设小康、富民强省”的目标。
随着青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必然不断扩大,土地总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所形成的压力。
土地是环境的主体,随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空前加大,特别是以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大生态环。
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耕地保护带来新的压力!在较长时间内,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大,各业用地矛盾加剧,耕地、林地、湿地等一些重要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3.3还林(草)和基础设施建设给耕地保护带带来的影响退耕还林(草)是切实加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退耕会造成耕地的大量减少。
据省林业局“十五”规划资料,到2010年仅生态退耕占用耕地46.43 万公顷,是现有>25°坡耕地面积的10倍之多.同时,由于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全省农业基础簿弱,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加大了耕地保护的压力。
此外,青海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全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受到限制,加大了开发利用的难度。
若开发利用不当,不仅造成有限资源浪费,还会加重并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其他自然灾害!4、解决方案——土地的可持续利用4.1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集约种植水平高原宜耕土地资源较少,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应着重于现有耕地生产潜力的发挥,努力提高粮油等作物的单产水平,尽可能地满足高原地区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此外,青藏高原作为亚洲主要大河的发源地,保护其生态环境,尤其东部山地具有重要涵养水源作用的天然林应予以禁伐和保护,这对于高原以至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各地应大力开展造林、绿化荒山、扩大森林覆盖率,积极营造防风固沙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4.2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在西部大开发中始终存在,妥善处理矛盾的关键是要树立起正确的用地观和保护观。
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青海经济发展和改善地区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等基础条件有着重大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也应看到即使在当前粮食出现现阶段性剩余的时期,切实保护耕地始终是保护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
因此,对于青海省可用土地面积明显不足的省份在建设用地的供应上要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参考文献1 张忠孝《青海地理》(第二版)2 李智伟《浅议影响青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2002年第三期3 于海洋、张振德、张佩民《青海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4 胡建平《青海土地资源开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