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西宁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与对比

西宁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与对比

西宁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与对比马元希【摘要】开发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其对土地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开发区用地结构,从而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就西宁市辖区内四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四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横向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西宁市辖区四个开发区在土地利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期刊名称】《青海环境》【年(卷),期】2016(026)003【总页数】6页(P109-114)【关键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横向对比;政策建议【作者】马元希【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7;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开发区作为城市规模扩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驱动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

土地是开发区最基本的资源,因此开发区对土地的合理、高效配置不仅对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更直接关系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最早来源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地租理论,除此之外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也都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

在当代,美国著名的土地经济学家查理德·T·伊利在其所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2]中指出:“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种方法叫做土地利用的集约。

”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的问题大规模出现并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开始,很多学者和专家才开始了相关研究[3~4],对土地集约利用做了相关定义。

建设用地空间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

建设用地空间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

124
资源与产业
2012 年
上又提出了 “城市化计划” ( urbanization project) 和 “全球土地计划” ( globalland project) [2]。在土 地利用 变 化 中, 城 市 建 设 用 地 的 空 间 扩 张 最 为 剧 烈,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研究已经成为 “城市化 计划” 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研究城市建设用地空 间变化和分布,可以正确认识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 特征。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学者研究的 主要问题。深入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和驱动因素 的关系,将对城市化土地利用时空演化规律具有重 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3 - 5]。
Ua
T
× 100% ,
式中: K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
度; Ua ,Ub 分别为研究期初与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 类型的数量; T 为研究时段长度; 当 T 的时段设定
为年时,则 K 表示该研究区中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
年变化率。
由图 2 及相关资料分析可知,中心城区由于受
四周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条件限制,在近 10 年
间主要向城北和城西方向快速发展。自 1999 年以
来,西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1999
年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只有 5 964. 78 hm2 ,到 2009 年
时已 经 增 至 7 288. 56 hm2 ,增 幅 达 到 了 22. 19%
( 表 1) 。中心城区在 2003—2009 年这个阶段城镇建
引用格式 : 邱春辉,多美丽,乔陆印,等. 建设用地空间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以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 [J]. 资源与产业, 2012,14( 3) : 123 - 127 Qiu Chunhui,Duo Meili,Qiao Luyin,et al. A case study on downtown of Xining city: drives to spatial changes in construction land use[J]. Resources & Industries,2012,14( 3) : 123 - 127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调研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调研
策上鼓励 开发 区小企业 进行项 目改造 ,通过 市场经济 手段解 决 闲置用地 、空置厂房 、土地利用低下 等问题 。 3 、严格控 制工业项 目建设 用地指标 ,盘 活存 量 ,提高土地 利用率

四 、 建 议
( 一 ) 加大盘活存量土地力度 ,清理整合 闲置用地
由于 国家实行宏 观调控政 策和更 为严格 的土地政 策 ,加上 开发 区存量土地较少等原 因 ,所 以园区必须走高质量 、高效 益 、
融 资贷 款 ,保障项 目资金 需求 。三是有 效推进项 目建设 。使开 国土资源 部 《 关于规 范土地 登记的意见 》规 范土地登记 ,建立 园区地籍 管理信息 系统 ,提 高地籍业务 的办事效 率 ,提升 服务 形 象。开发 区应专人 负责土地 登记工作 ,并建立 健全土地 登记 档 案资料 管理制度 和土地登 记人员持证 上 岗制度 ,完善土 地登
工厂 ; 五是 引导和 支持企业 建造多 层和 高层厂房 ; 六是严禁 在 ( 二 )研究执行制定各行业用地使用标准 ,定额供地
工业项 目用 地范 围 内建造 成套住 宅 、专 家楼 、宾 馆 、招待所 和
辅助配套设施用地面积 。
作 为工程 项 目设计 、建设项 目用地 准入 、土地供 应和供 后
建 续建项 目建设 。一是 下大力完 成征地 拆迁 工作 ,通 过整合搬
迁 规划 区范 围内的农村 居 民点 ,保证项 目用地 。二是想 方设法 发 区有 了生命 的活力 ,开发 区形象有 了新 面貌 。
三 、 存 在 的 问 题
( 三 )进一步规范开发 区土地登记归档制度 随着 开发 区入驻 企业 和个人办证业 务 的增 多 ,应严格 按照
是对 于入 同的企业 ,根据项 目投 资总额 、投资 强度 、建 节 约 、集 约发 展 之路 ,重 点在 内部 挖潜 、盘 活存量 上做 文 章。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

西宁市区农用地利用分析及集约评价摘要:本文以西宁市区的农用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利用结构分析,并选取1996年、2003年和2008年三个时段,结合社会经济资料,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三个方面,计算西宁市区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以期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提供服务。

关键字:农用地;利用结构;集约利用;西宁市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西宁市区农用地发生了大量的内部和外部流转,2003年西宁市区新的土地利用格局形成,而后进入变化较为平稳阶段。

本文以西宁市区的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集约利用评价。

研究区概况西宁市区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大城市西宁市的主体城区,面积350km2,由城东、城中、城西和城北四区构成,三面环山,湟水河及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在此交汇贯穿其中,形成东西、南北狭长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平均海拔2275米,是典型的枝状高原河谷型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丰富,引水灌溉方便,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西宁市区农地结构及空间分布农用地是西宁市区的主要土地类型,2008年18556公顷,占市区总面积的53.6%,主要由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组成,占农用地面积的93%左右,用地结构见表1.tab1. 三个时段主要类型农用地的比例(%)1996—2008年期间,农用地实现了以耕地为主体向牧草地为主体的格局变化。

2000年西宁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耕地大量向牧草地和林地转换,由占农用地一半以上的面积减少到不足三分之一,而牧草地则成为最大的利用类型。

西宁市区从中心河谷地带到四周的山地,分别分布着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河谷地带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成为建设用地与农用邻接区域,地类相邻处农用地边界不规则,图斑破碎,表明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占用农用地的方式实现城市扩张。

图1为西宁市区四种主要农用地类型分布图,耕地分布于建设用地周边,地势平坦,区位条件好;园地面积小,分布于耕地之中,主要经营果园或大棚等;林地处于耕地外围的山坡上,且分布集中;最外围的是牧草地。

西宁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探讨

西宁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探讨

西宁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理论的阐述,根据西宁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该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及对策,为今后西宁城市建设与规划及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西宁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迄今为止, 关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虽没有统一、成熟、明确的概念,但其内涵已逐渐明确【1-2】。

1、在资源数量配置上与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

2、在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

3、在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

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

二、西宁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一)基本情况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流域,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北纬36°34′3″,海拔2168—4622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全市土地总面积为74.24万公顷。

西宁市按其形态和成因,可分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山地两大地貌类型,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

植被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下为干旱荒漠草原类型,海拔2400米以上为干旱草原。

天然林土要分布于海拔2500—3100米的东峡林区及宝库林区。

(二)土地利用结构2006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74.24万公顷【5】,其中农用地633847.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37% ,建设用地21570.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3%,未利用地74000.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

在农用地中,耕地146700.6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6.14%,园地38100.6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26%,林地137032.3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4.15%,牧草地275831.2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8.93%,水面62006.3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52%。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

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修改

目录摘要……………………………………………………………………………. 第一部分西宁市的基本概况…………………………………..………………..1、自然环境 .........................................................................................................2、社会经济 ......................................................................................................... 第二部分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1、西宁市近十年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2、西宁市近十年房地产年竣工面积变化分析 .................................................3、西宁市近十年工业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4、西宁市近十年城市公用事业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5、西宁市近十年仓储用地面积变化分析 ......................................................... 第三部分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原因分析……………………………………...1、.............................................................................................................................2、............................................................................................................................. 第四部分结语………………………………………………………………1、加强对城市闲置地及废弃地的利用 .............................................................2、严格控制城乡用地规模和布局 .....................................................................3、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4、正确处理好房地产业与城市耕地面积变化的矛盾 .....................................5、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 参考文献………………………………………………………………………致谢………………………………………………………………………..西宁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行政管理一组摘要: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

西宁市城东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西宁市城东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西宁市城东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城东区概况1.1自然地理条件西宁市城东区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东部,地处湟水河西宁段下游,纬度为36?36′12″N,经度为101?48′E。

东与平安县接壤,南与湟中县相连,西与城中区毗邻,北与互助县相接,是西宁市的东大门。

下辖2个镇、20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全区总人口为3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62万人(回族约8.9万人),占总人口的34%。

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73米,年平均气温5.7?,年平均日照2788.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1.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东区是西宁市重要的工业聚集区,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企业星罗棋布。

近年来,立足区位优势,开发了硼酸、硼砂、铝型材、喷塑纲窗、农用拖车、网围栏、畜产品、清真系列食品等几百个产品,近千个规格型号。

区内芒硝、石膏、硅石、钾盐、皮毛等矿产资源丰富,商业贸易繁荣活跃,小商品、小食品、畜产品、汽车、摩托车、建材装饰、蔬菜、药材、瓜果等市场,与省内外大市场接轨联网,成为辐射全省的商品集散中心。

近年来,城东区在优化第一产业、强化第二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东区优势,大力发展和壮大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2004年-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1.1%,2008年第三产增加值26.39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传统行业,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1亿元 ,增长22.87%。

增幅较上年提高6.35个百分点。

全区限上批零业43户,零售额28.05亿元,增长24.17%;星级住宿餐饮业24户,零售额5.46亿元,增长27.34%。

专业市场的发展拉动了消费的增长。

全区规模较大的亿元市场义乌商贸城、王家庄小商品市场、三明市场、仁杰粮油批发市场,2008年实现市场交易额13.61亿元,增长22.4%。

对西宁市城西区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对西宁市城西区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对西宁市城西区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8步走西宁市城西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按完成的顺序及工作方式、内容,—般可以分为以下8步骤进行。

1、准备工作阶段该阶段只有一个步骤,即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和用品准备等。

2、外业调绘外业工作阶段内容较多,但它们彼此结合,故实际仅为一个工作步骤,即外业调绘与补测工作,包括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行政区划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线状地物调绘、零星地类调绘、新增地物补测、调绘航片的整饰和检查等内容。

3、航片转绘内业工作阶段包括航片转绘、土地面积量算、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的编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或说明书)的编写等四个相继的步骤。

航片转绘。

航片转绘就是将标绘在航片上的外业调绘与补测成果,按照规定的转绘精度及方法,转绘到分幅地形图或影像平面图上,以消除航片上的影像误差和投影误差,并归化为统一的比例尺。

转绘好的图件经检查符合转绘精度要求后,便可作为量算面积和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的工作底图。

4、土地面积量算。

在转绘好的分幅底图上,量算每个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地类面积。

土地面积量算包括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和面积统计汇总三项工作。

5、编绘图件。

在转绘好的分幅底图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的编绘。

6、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结束后,需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西宁市城西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它们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总结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应用。

7、成果检查验收。

为了保证调查成果的质量,需由西宁市城西区对完成调查工作的、作业组的调查成果进行验收。

8、成果资料归档。

将验收合格后的调查成果资料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编制档案目录,并归档保存。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2-0244-05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陈琼1,周强1,梁生甫2,罗正霞2(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中国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中国青海西宁810001)摘要: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

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关键词: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 )的推动影响下,19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明显加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1],因为土地利用和覆盖状况的变化改变了地球表层的物理性质,改变了大气和水分的能量交换,从而导致CO 2等气体的地气交换等过程被改变,影响气候的变率及其环流形式。

鉴于国际研究背景的推动下,国内各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7]。

而典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

城市由于人口、经济、交通等高度聚集,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地域综合体,人类扰动强度极大,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青藏高原由于山地广布,城镇多居于河谷、盆地,这些地区的土地可利用面积小,利用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作为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西宁市,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的建成运营,城市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城区人口由1996年的69.4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132.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6年的53km 2增加到2008年的78km 2,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对其土地利用和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地理环境特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城市,下辖1市3县,西宁市主城区主要指西宁市市区的城北区、城西区、城东区、城中区以及西宁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西宁市生态工业园区、城南新区,总面积7649km 2。

西宁市主城区主要在湟水上游的西宁盆地之中,四面环山,城区内湟水干流及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呈十字型相交,呈典型的枝状半开放型河谷型城市。

由于西宁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受盆地、河谷等地形的影响和制约[8],使其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9-11],所以,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沿河流、盆地具有呈条带状分布的特征。

长期以来,西宁市城市经济发展远落后于我国东中部其它中等城市,2006年西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中等发展城市中排名第175位,但在西部地区省会中心城市中属于发展后劲比较强劲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建设以及国家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西宁市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宁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宁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住房用地、工业用地、园林用地等土地利用面积也有了很大提高,由2003年以前的以耕地为主导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逐渐演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编号:Z2005-2-81007)资助。

收稿时间:2009-11-18;修回时间:2010-01-18第30卷第2期经济地理Vol.30,No.22010年2月ECONOM IC GEOGRAPHY Feb.,20102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用各类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来表示,也称土地利用构成,它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发展阶段、程度及自然条件紧密相关,随着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不断加剧,土地利用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城市的扩张使农用地减少、而农用地减少又促使土地的集约经营等。

同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很大差别。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从各类土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及组合特征反映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在各部门中的作用程度、效益及发展潜力。

2.1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动态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城市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是城市发展在空间上分异与演化,对其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空间扩展乃至区域城市化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地理信息。

本文利用西宁市主城区1996—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得出西宁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比例图(图1)。

图11996—2008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类型结构变化比例图Fig.11996—2008urban land types structural changesin Xining city从图1分析可知,①1996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分类面积中,耕地在土地利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最高,达33.9%,是全国同类城市中耕地面积比重较高的城市之一,其次为居民地及独立工矿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占20.82%和20.49%,说明当时西宁市从事农业的城镇居民占有相当比例,城市居民人口较少,工矿业用地面积狭小,城市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低水平的初级城市化发展阶段,属于低水平发展城市行列。

②2003年前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比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居民地和工矿业用地面积从1996年的20.82%上升至2008年的26.16%,由原来的第三位迅速攀升至第一位,而耕地面积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第一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四位,说明西宁市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过程加快,工业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居住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居住用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化水平较前一阶段的初级城市化阶段,快速跃升至城市化发展的较高阶段,2003年前后西宁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形成。

③1996—2003年牧草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9.36%和4.51%,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产生明显影响。

但在2006年以后,耕地、林地面积减少明显,而居民地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显著增加,说明西宁市城市建设主要以占用耕地和林地为主。

④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996—2003年为以耕地为主导的低城市化水平土地利用格局向中等现代化水平的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转变时期,该阶段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在以耕地的减少、流转为中心而进行,减少的绝对数量超过4000hm2,而牧草地面积上升迅速,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5.841%猛增到2003年的25.2%,同时,未利用地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在数量上锐减,说明城市储备土地日益减少,城市扩张明显,虽然交通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相对面积较小,但是交通用地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2003年交通用地所占比例为2.6%,是1996年的4倍,西宁市原有的少数几类土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格局被改变,说明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元化趋势明显;2004—2008年为西宁市主城区中等城市化水平和多元化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稳定提高时期。

该阶段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上趋于平稳,居民地及独立工矿、牧草地、未利用地所占比例一直位居前三位,约占西宁市区总面积的65%,居民地及独立工矿、交通用地处于稳步增长过程中,未利用地、耕地、牧草地呈下降态势,说明西宁市城市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格局的聚集程度进一步降低,反映出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以耕地主导型向第2期陈琼,周强,梁生甫等: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245多元化土地利用格局转变,城市土地利用进一步趋于合理,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2.2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转移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方向,本文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1996、2003年作为西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典型年份,对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再通过数学运算求得西宁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表1)。

246经济地理第30卷表1西宁市主城区1996—2003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ab.1The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in Xining city,1996—2003/%2003年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地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耕地54.180.7 4.8627.699.30 2.730.130.32园地 2.6579.570016.32 1.4600林地0.260.0295.530.19 2.750.770.350.11牧草地0.010 5.5493.850.570.0100.02居民地0.1400.260.1094.91 4.280.240.08交通用地0.15000 3.6496.2100水域0.2000.020 4.41 2.5792.810未利用地0.440.0110.200.06 2.290.340.1986.48 1996年根据表1可以得出:①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率最大,在1996—2003年间,约有近一半的耕地被转移为其它用地,耕地转移率高达45.82%,其中27.69%转向牧草地,9.30%转向居民地及独立工矿,4.86%转向林地,2.73%转向交通用地,而7年间新增耕地只有3.87%,其中2/3由园地转移而来,说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十分明显,同时也反映出西宁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②西宁市城市居民地及独立工矿用地的增幅较大,增幅高达39.28%,增加主要来源于园地、耕地、水域、交通用地和林地等,其中园地和耕地对居民地及独立工矿面积数量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其转移率分别达16.32%和9.3%,与此同时,居民地和工矿用地向交通用地的转移量最大,为4.28%,说明城市交通得到快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