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可能是白塞氏病
张士卿教授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白塞氏病经验..doc

张士卿教授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白塞氏病经验张士卿教授是首批甘肃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博士生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中医师承)博士生导师。
师从于中医儿科大家王伯岳、甘肃省《伤寒》名家于己百、《内经》名家周信有等。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年,学验俱丰,临证常加减化裁活用经方, 并吸收时方、验方之所长,对很多疾病的治疗均获良效。
笔者有幸跟随张老师学习,现将其用乌梅丸加减治疗白塞氏病的经验加以整理,介绍如下。
案例:魏某,男,30岁。
就诊日期:2014年7月12 Ho主诉: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5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口腔溃疡,伴有疼痛,影响进食,溃疡发作时四肢及小腹脐下暗红色斑丘疹,间断服用强的松(每日2片)及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
自觉疲乏,平素排便不畅,腹胀,纳呆,频矢气。
检查:下唇、咽后壁、舌根部白色溃疡,色淡,边缘不整齐,表面覆盖淡黄色分泌物,四肢及小腹脐下三寸处有1 X 1 cm大小的暗红色斑丘疹(结节性红斑),舌淡苔白润,左脉沉弦细无力,右脉滑数。
中医辨证:狐惑病。
西医辨病:白塞氏病。
证型:厥阴体用两虚,脾寒胃热,升降失调。
治法:暖肝散寒,温脾清胃,健脾燥湿。
处方:乌梅10g,川椒3g,细辛3g,制附片10g (先煎),党参15g,当归15g,黄柏6g,生意米15g,黄连3g,桂枝6g,干姜6g,炙甘草10g,青黛6g (包煎),孩儿茶6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10g。
七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用。
二诊,2014年7月19 口。
自诉溃疡愈合,排大便不畅(患者每口仍自服强的松1片),舌淡苔白,左脉沉弦细稍有力,右脉滑数。
处方:乌梅15g,川椒3g,细辛3g,制附片10g (先煎),党参15g,当归15g,黄柏6g,生意米15g,黄连3g,桂枝6g,干姜6g,炙甘草10g,青黛6g (包煎),孩儿茶6g,内金10g,焦三仙各10g,白芷6g,陈皮6g,枳壳10g, 莱城子10g。
白塞氏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白塞氏病即贝赫切特综合征诊断标准,可目前普遍应用国际贝赫切特病研究组制定的分类标准,有反复口腔溃疡、反复外阴溃疡、眼炎、皮肤病变、实验室检查等5项中3项或3项以上者可分类诊断。
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以口腔和外阴溃疡、眼炎为临床特征,并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
1.反复口腔溃疡:
每年至少有3次肯定的口腔溃疡出现,并有下述4项症状中的任何2项相继或同时出现者,可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
2.反复外阴溃疡:
经医师确认或本人确有把握的外阴溃疡或瘢痕。
3.眼炎:
包括前、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裂隙灯下的玻璃体内有细胞出现。
4.皮肤病变:
包括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丘疹性脓疱疹,未用过糖皮质激素、非青春期者出现的痤疮样结节。
5.实验室检查:
针刺试验阳性。
若出现以上5项中3项或3项以上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积极治疗,以减少疾病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口腔溃疡长期不愈,警惕白塞氏病——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主任管剑龙教授

家庭医药 2020.06名家面对面 ·人物专访名家有一种病,临床误诊率非常高,主要表现是反复的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它就是白塞氏病。
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可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管,导致肠穿孔、腹膜炎、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瘤等,重者可危及生命。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主任管剑龙教授提醒,如果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不要轻视,要及时到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排除白塞氏病。
口腔溃疡长期不愈,警惕白塞氏病□特约记者 赵非一―― 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主任管剑龙教授吴女士可算是吃够了“口腔溃疡”的苦。
原来,她和“口腔溃疡”的斗争已经持续六七年之久。
虽然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饮食也少了很多乐趣,但她也并没有太焦虑,就把它当作一种慢性病治疗着。
而让吴女士万万没想到的是,两年前,她的外阴部居然也出现了溃疡,疼痛难忍,严重时流黄脓水,走路都变成了很困难的事;四肢皮肤也陆陆续续地起了粟粒样红疹,甚至脸上也会发些小痘痘。
惊慌失措的吴女士开始四处求医问药,这一治就是两年。
两年间,吴女士看过妇科、皮肤科、口腔科,甚至性病科也咨询过了,不但没有疗效,连诊断都没有明确。
上个月,经朋友介绍,吴女士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免疫风湿科就诊。
经免疫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管剑龙教授检查,确诊她患的是“白塞氏病”。
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吴女士的病情已明显好转。
首发症状就是口腔溃疡管剑龙教授介绍,白塞氏病又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典型症状为口腔、眼、生殖器及皮肤溃疡,但临床上患者的症状表现不一。
一般来说,白塞氏病最常见的损害是口腔溃疡和外阴溃疡。
临床显示,100%的白塞氏病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80%的患者会出现生殖器溃疡(男性患者主要发生在阴囊和阴茎,女性患者主要发生在阴唇、阴道和子宫颈)。
而且,口腔溃疡通常是白塞氏病的首发症状,它和一般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种口腔溃疡呈多发性(一般为3~5个),开始是小结节,很快就会发展成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溃疡,或深或浅,中心有黄色坏死的基底;患者会感觉口腔溃疡部位疼痛剧烈;溃疡持续1~2周,愈合后不留瘢痕。
白塞氏病的常见症状

7.皮肤表现:还有些患者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或其它部位青春痘样皮疹,或类似于疖子的表现,可自行好转,但易反复发作。另外有的病人会出现下肢发紫、肿胀和疼痛,可以触摸到疙瘩,还有的病人下肢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红斑,大小不一,可以从黄豆大小到铜钱大小,按压时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结节红斑。还有的病人在输液或抽血针眼局部会出现红肿或水疱或脓疱,多数在注射后24~72小时内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针刺反应阳性。
5.神经系统病变:有的病人可有手脚不灵活、头疼头晕、恶心呕吐、手脚感觉麻木、疼痛或无力,还可出现一侧的手脚瘫痪,严重的可出现抽搐、翻白眼等类似抽羊角风的表现,这些有可能是白塞病损害到了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较常受累的部位是脑干,也可见于脊髓、大脑半球、小脑和脑脊膜,可以出现脑萎缩。
6.关节病变:不少病人会出现关节疼痛或肿胀,可以单个或多个关节,下肢关节多见,可以伴胳膊和腿疼,严重者出现关节积液、滑膜炎。
由于白塞氏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很多患者对白塞氏病都比较陌生,白塞氏病会出现很多种症状,危害遍及全身各个部位,并且非常容易被误诊进而危害身体健康。“白塞氏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眼部病变: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眼睛病变,出现眼睛红肿、疼痛、畏光或视力下降、视物不清,可以一只或两只眼睛受累。
8.消化道病变: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表现是消化道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或吞咽时胸痛、返酸烧心、腹痛、腹泻、大便中有脓或血,或自己摸到腹部有包块,体重下降、消瘦,没有食欲,这些症状可都出现或只出现其中一个,做过胃镜或肠镜的患者会被告知有溃疡。
2.全身症状:Βιβλιοθήκη 少病人伴乏力、纳差、低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3.生殖器溃疡:除口腔溃疡外,患者还可出现外阴部溃疡,如男性及女性生殖器溃疡,这些部位的溃疡可较大,可以是单发的。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泄火利湿法治愈狐惑病(白塞病)病案:徐某,男,24岁。
初诊:1964年10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0月1日咽痛,吞咽不利,并有恶寒发热头痛,相继咽及口腔溃疡,口角流涎,阴囊有黄色脓头及溃破两处,说话含糊,难以进食,视力模糊。
在本乡医院治疗十余日未效,故收入住院治疗。
入院后西医诊为白塞病,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乏效,转邀中医会诊。
诊查:全身状况较差,发热,咽痛;双蛾赤肿,表面白膜不易拭去;口腔溃疡,颌下结核为蚕豆大;两鼻翼外侧及上唇散见脓泡,各如豌豆大;下唇糜烂,皮肤潮润,有脓泡疹散在;阴囊前皮肤有如铜钱大溃疡面;脉象弦数,苔薄腻,诊为狐惑病。
辨证:心火亢盛,湿毒内蕴,心火蚀于咽喉,湿毒腐于阴器,变生狐惑。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祛湿。
处方:双花15g 连翘15g 花粉15g 大贝10g 马勃10g 桔梗10g 板蓝根30g 防风10g 竹叶10g 滑石15g 生地黄20g 川黄连10g1水煎服。
另用:大黄20g、苏叶15g,煎煮取汁浸纱布湿敷患处,继以锡类散、冰硼散混合外扑。
二诊:服方3剂,不见起色,湿毒火邪有炽盛之势。
仍依前法,加重其剂,以抑其势。
前方去板蓝根,加犀角粉3g、赤芍15g、丹皮10g。
三诊:前方进服10剂,病势大挫,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平;口腔及阴部溃疡逐日向愈,脓泡干瘪;惟见舌质微红,口干少津;有毒热耗阴、津液竭伤之象。
原方加减,去防风、竹叶、滑石、桔梗,加石斛15g、元参20g。
送服珠黄散1瓶。
服上方二十余剂后出院以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白塞病是西医学病名,与中医之狐惑病极为相似。
此例病人,上部舌糜及口腔溃疡,下部阴囊溃烂渗水,均因心火亢盛、湿毒内蕴所致。
拟以清热解毒、泄火祛湿之法,初服轻剂,药不胜病,以后加重其剂,且内外并举,药证相符,随获佳效而治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55-356,周子芳医案。
中医解读白塞病

中医解读白塞病白塞氏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会阴部溃疡、皮疹、下肢结节红斑、眼部虹膜炎、食道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该病可见于各类人群,从青少年到老人都可能患病,其中中青年更多见,男女均可发病。
该病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最早对该病进行描述的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均作了论述。
中医认为该病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心、肾、肺诸脏。
病因病机为肝郁化火,耗伤阴津,虚火内扰,气阴两伤,或久病脾虚,或苦寒伤脾,或肝郁脾虚,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湿热内蕴,蕴久化毒,湿毒熏蒸三焦脏腑,流注经脉,腐蚀为患,病机错综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同时或先后发病,五脏相因,湿毒为患,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多由感受湿热毒邪,蕴结脏腑,循经络上蚀于口、眼,下注于外阴所致。
一则,热毒蕴结、血脉失和主症:口腔、生.殖.器或肛.门周围溃疡,疡面红肿疼痛,两目红赤,皮肤斑疹,红赤。
次症:可见发热,关节红肿疼痛,心烦急躁,口干喜饮,搜赤便干,舌体胀,质红,苔黄,脉数。
二则,湿热奎盛、血脉阻滞主症:溃疡红肿,覆有脓苔,皮肤病变红肿,关节肿痛,目哆增多。
次症:可有发热汗出,口苦粘腻,纳呆院闷,大便不爽,舌体胀,质绛,苔黄腻,脉弦滑。
三则,气虚湿阳、邪郁化热主症:溃疡偶发,痛势不甚,皮肤结节暗红或不红,肢体困倦,神疲乏力,目不欲睁。
次症:关节酸胀,口粘纳呆,女子兼见带下白浊,经期血行滞涩不畅,舌质嫩胖,舌苔厚腻,时兼黄腻,脉缓力弱.四则,阴虚热郁、邪阻血络主症:溃疡点状发作,局部红润,有轻度灼痛,四肢兼见皮疹、座疮、结节红斑或痛或痒,五心烦热,目涩羞明。
次症:肢体困倦,虚烦汗出,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绪不宁,舌质嫩红,舌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五则,脾肾阳虚、余邪未尽主症:溃疡散发,色淡、疼痛不著,皮肤结节无色或青紫,形寒肢冷,四末不温。
何品翰介绍,中医博士何品翰案例分享

何品翰介绍,中医博士何品翰案例分享【专家印象】何品翰,原名何淼泉,字品翰,号悠逸子,中医学博士,中医“经方”临床推广师,浙江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秘书,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
长期研究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的《伤寒杂病论》。
临床善于方证辨治、体质辨治、针灸诊疗等技术结合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善于运用“经方”诊治内科杂病,药简效宏。
在杭州复生堂中医门诊部坐诊。
治疗怪病奇病案例1.十余年的汗出异常。
女,42岁,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
主诉:白天动辄汗出,晚上睡觉出汗特别明显,衣服湿透,每天早上都要洗澡,症状持续十余年。
起病于十余年前流产后,当时没有注意,后到西医门诊检查,检查指标显示没有异常,配了一些药(具体不详),疗效并不明显。
后来也看过中医,疗效也不佳。
前前后后,中医西医看过很多年,后来病人也没有信心了。
但是,每天晚上汗出湿透衣服仍持续出现,都需要早上洗澡,慢慢地睡眠质量变差,脾气变差,脸色萎黄,人整天病怏怏的。
经人介绍,来到何品翰医师处就诊,来时还说“不报多大希望,只要能稍微缓解一下就心满意足了”。
何医师根据她汗出不止的症状,进一步询问她怕不怕风吹,回答:“怕风。
”在腹诊过程中,发现她肚脐眼上方能够摸到明显的动脉搏动,两边的腹直肌稍有硬感。
根据这些情况,何医师给她开了“桂枝加附子汤”,七剂。
一周后,患者复诊时说:“哇,这药很灵的,吃了当天晚上明显出汗少了,第二天就不出汗了。
”目前,该病人不仅汗不出了,精神也好了,脾气也变好了,脸色都红润了。
何医生给我们分析说:这个病人就是典型的治疗漏汗的经方“桂枝加附子汤”证。
该经方出自《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句就记载了,一个人用了发汗药,结果汗出了不停,人很怕风,而且还有点抽筋、小便不通畅的表现,这种情况就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
后来,人们就将“桂枝加附子汤”用来治疗汗出不止的漏汗症,并补充了肚脐眼上方能够摸到明显的动脉搏动,两边的腹直肌稍有硬感的腹症和脉浮等体征。
白塞氏病怎么治疗?

白塞氏病怎么治疗?
关于《白塞氏病怎么治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伴随着生活起居的繁忙很多人都忽视了自身的人体,白塞氏病是归属于一种多发性病症,最初会在口腔,皮肤或是是身体器官出現反映,出現白塞氏病症需要尽早开展医治,在生活起居时要留意合理安排时间,多服用一些清淡食物。
这是一个只需要依据病症就能诊断的病症,仅有病况活跃期血沉或C反应蛋白会较高,其他一般都一切正常的,并且病症的产生不一定是另外的,白塞病国际性诊断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有医师观查到或病人述说有阿弗他溃疡或疤痕,1年之内反复发病3次。
2.反复生殖器溃疡有医师观查到或病人述说生殖器溃疡,尤其是男士。
3.眼变病
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夹层玻璃身体由此可见有体细胞侵润,或眼底黄斑血管炎。
4.皮肤病变
结节红斑样变病、隐匿性毛囊炎、脓状丘疹、痤疮样皮疹(未服食激素类药物而出現者)。
5.扎针反映呈阳性以20号无菌检测针管,斜刺进皮内,24~48h由医师判断結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随其他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该病。
医治西医方面用生长激素相互配合免疫增强剂,毒副作用较多,长期性实际效果不理想化,断药会发作,不建议那么医治,爱出鼻血建议查血常规检查,非常容易咳嗽有痰表明本身身体素质较弱!
中药治疗实际效果会更好一些,薄芝糖肽可以用,还需要依据具体病况身体素质实际辨证开方,预后不容易发作。
忌食辛辣食物、鱼类、虾类、海货,防止过度劳累和心态焦虑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22岁的湖南姑娘小卢身高150厘米,体重仅40公斤。
12年来,她饱受病痛折磨,口腔溃疡每月发作,舌、唇、颊黏膜、牙龈和咽后壁均被累及,疼痛难忍,咀嚼吞咽困难,还伴有难以启齿的外阴部溃疡,以及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在当地医院接受各种治疗却始终未愈。
后来经诊断,小卢患的是白塞氏病。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反复发作和缓解的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口腔黏膜溃疡和外生殖器溃疡二联症为主要临床特征。
发病与细菌、病毒感染,药物过敏,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白塞氏病以女性多见,主要发病年龄在16~40岁,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网站整理如累及心脏大血管、消化道、神经系统者,其预后则与受累脏器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白塞氏病属中医的“狐惑病”范畴。
病因病理
白塞氏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为素体阴虚内热,外因为感受热毒之邪,致蕴毒化腐,瘀热内盛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素体阴虚内热,复感热毒之邪,蕴结于内,燔灼营血,化腐成瘀,上蚀眼口,致眼口溃烂;下损二阴,致二阴溃烂。
久则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正虚邪恋,气血俱亏测血瘀痰结,溃疡难愈。
诊断要点
1)口腔黏膜复发性溃疡,前房积脓性虹膜炎。
外阴或生殖器溃疡等,或伴关节疼痛、皮肤结节性红斑等。
2)血沉加快,血清C一反应蛋白阳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 阳性。
白塞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1、脾虚型
主证:体质消瘦气短懒言、食谷不化、纳少、便溏,口舌生疮或外阴溃疡,或眼部红肿、溃烂,溃烂处久不敛口,患处色淡而呈平塌凹陷状,伴有低热,倦怠乏力,头重头昏,脘腹满闷,不思饮食,神情恍惚迷乱,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或腻,脉沉濡或弦滑。
辩证:脾虚湿盛,桑感毒邪。
治法:健脾除湿解毒。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肝肾阳虚型
主证:口腔、外阴部长期溃疡,溃烂灼痛,局部色暗红,反复发作,双眼发红,畏光羞明,视力减退,下肢出现红斑结节,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神情恍惚,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或光红无苔,脉弦细数。
辩证:肝肾阳虚,湿热内蕴。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除湿。
方药:解毒养阴场加减或六味地黄汤加减。
3、湿热型
主证:口腔溃疡及服部疾患已愈,唯阴部有数块大小不等的溃疡,表面颜色暗淡,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外阴红肿疼痛,行走困难,咽干、口苦。
常伴有低热心烦,或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或饥而不欲食,渴欲冷饮,干呕欲吐,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体胖、质微红,苔白,脉沉迟。
辩证:湿热下蕴蒸,外感毒邪。
治法:除湿清热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泻黄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