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题型归纳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题型归纳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题型归纳一、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1. 碳的化合价:碳的化合价为4,可以形成单、双、三键。

2. 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指的是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

3. 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

4. 酸性和碱性:酸性物质能够产生H+离子,碱性物质能够产生OH-离子。

5. 合成与分解反应:合成反应是两个或多个物质合成成一个物质,分解反应是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

6. 酯的合成与水解:酯是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的。

酯在水中可以被酸或碱水解。

7. 脂肪酸与甘油的酯化:脂肪酸与甘油通过酯化反应生成三酯。

8. 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是指有机物失去电子,还原反应是指有机物获得电子。

二、常见的题型归纳1. 填空题:根据所给的条件或反应式,填写正确的结果或物质名称。

2. 选择题: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3. 判断题:判断给出的说法是否正确。

4. 解答题: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解答。

三、常见的高考化学题型1. 酸碱中和反应:题目要求计算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平衡浓度。

2. 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给出的物质,判断其在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计算电子的转移数等。

3. 酸碱滴定:题目要求根据反应方程式和滴定方法,计算滴定中的物质的物质量或浓度。

4. 有机化学反应:题目要求理解和运用有机化学反应的知识,判断反应类型,写出反应方程式等。

综上所述,高考化学的知识点总结包括有机化学知识点以及常见的题型归纳。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于高考化学考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相信每个考生都能够在化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化学新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新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化学新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化学科目的考试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新高考化学考试,下面将对化学新高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2. 物质的性质-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性质比较-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酸、碱、盐的性质及其反应特点3.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二、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与物质的浓度和温度的关系2.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三、溶液及溶液的配制1.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及其区别- 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的特点比较2.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的计算方法 - 浓度的转换关系3. 溶液的配制- 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四、电化学1. 电解与电解质- 电解的概念及其条件-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2. 电池和电解池- 电池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电解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规律五、有机化学1. 有机物的特点和结构- 有机物的共价键特点- 碳原子的价层及其杂化方式- 碳链的分类及其命名规则2. 有机反应及应用- 氧化、还原与酯的制备反应- 烷烃和烯烃的重要反应类型- 功能团的概念及其在化合物中的反应性表现综上所述,化学新高考的知识点主要涉及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及溶液的配制、电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等方面。

考生应熟悉每个知识点的概念、特点和相关计算方法,并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合理的复习,相信大家能够在化学新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化学的知识点大全总结

高考化学的知识点大全总结

高考化学的知识点大全总结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重要考试,而化学作为其中一门科目,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化学,下面将对高考化学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元素周期表:周期性规律、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特点2. 原子键和分子键- 原子键:离子键和共价键- 分子键:极性和非极性分子的特点3. 物态变化和物质的性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与变化过程- 物质的密度、硬度、延展性等物理性质- 物质的燃烧性、酸碱性等化学性质二、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的描述与计算-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和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与平衡计算2.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集中度、浓度和饱和度的关系3. 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因素- 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三、溶液的物理与化学性质1. 溶液的构成和性质- 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特点-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影响因素2. 溶液的浓度计算- 摩尔浓度、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的计算方法- 溶质溶解度和溶解热的关系3. 酸碱溶液的性质- 酸碱中的离子和取代反应- 酸碱滴定和指示剂的选择四、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和电子转移的定义- 氧化数和氧化还原方程式的平衡2. 电化学基本概念和电解-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倒腾现象3. 电池和电解池- 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种类- 电解池的构成和电解过程五、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 苯的衍生物和卤代烃的命名法- 醇、醛、酸的分类和命名规则2. 烃类化合物- 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和命名方法- 饱和烃、不饱和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 其他有机化合物- 卡宾和酚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酮、酯和醚的命名规则和应用以上是,涵盖了该科目的基本要点和重点内容。

高考化学必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高考化学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高考,本文将总结高考化学必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的分类及性质•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2.原子与分子•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3.晶体结构•晶体的分类与性质•晶体的空间结构•晶体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二、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2.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3.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平衡常数与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三、溶液与浓度1.溶液的分类与性质•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溶液的分类(均相溶液、非均相溶液)•溶液的性质(稳定性、均一性、透明度等)2.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与计算•浓度单位(mol/L、mol·L⁻¹)•溶液的稀释与浓缩3.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的概念与计算•物质的量分数的概念与计算•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分数的关系四、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自发的与非自发的)2.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电子转移的概念与类型•电极电势的定义与计算•标准电极电势表•电极电势的应用(原电池、电解池等)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方法•配平过程中的电子守恒•配平实例分析五、物质性质与变化1.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氢、氧、氮、卤族、硫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2.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等金属元素的性质•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3.有机化合物•烃、卤代烃、醇、酚、醚、酮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六、实验操作与技能1.基本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与洗涤•溶液的制备与浓度测定•气体的制备与收集•滴定、光谱、色谱等分析方法2.实验设计与评价•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步骤与方法•实验结果的评价与分析3.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化学实验安全常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与处理•化学实验废物的处理与环保通过上面所述六个方面的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高考化学必学的基础知识点。

2023年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最新打印版)

2023年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最新打印版)

2023年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最
新打印版)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原子与分子
- 元素周期表
- 化学键与化合价
二、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与读写
-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三、化学计算
- 相对分子质量与摩尔质量计算
-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转化计算
- 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四、离子反应与沉淀反应
- 电离与离子
-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 沉淀反应的判定与应用
五、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与还原的基本概念
-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六、酸碱中和反应
- 酸与碱的基本概念
- 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规律
- 强酸强碱的溶液与中和反应
七、金属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的性质与反应
- 非金属的性质与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八、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
- 烃及其类别
- 功能团及其命名方法
这份归纳总结大全包含了2023年高考化学考试所需的主要知识点。

阅读和复这些内容将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考试,祝您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 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元素与化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 无机物与有机物2. 原子结构-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核与电子云- 原子序数、同位素、核素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分子的几何形状-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4.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分解、置换、还原-氧化 -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5. 溶液与溶度- 溶液的组成与分类- 溶度积与溶解度- 酸碱指示剂与pH值二、无机化学1. 元素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卤素与氧族元素- 过渡金属与稀土元素2. 周期表与周期律-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性与族性规律- 元素的电子排布3. 无机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配位化学基础- 酸碱反应与盐的水解三、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碳的杂化与有机分子的结构 - 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同分异构体与立体化学2. 有机化学反应-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消除反应与重排反应3. 生物分子与天然有机化学- 糖类、脂类与蛋白质- 核酸与酶的作用- 天然产物的结构与性质四、实验技能与分析方法1.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基本的实验仪器使用2. 化学分析方法- 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 - 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 - 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3. 安全与环保-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品的储存与处理-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五、化学计算1. 物质的量与摩尔概念- 摩尔质量与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2. 溶液的酸碱性计算- pH值的计算-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计算3. 化学平衡与反应动力学- 平衡常数的计算- 反应速率常数与活化能六、综合应用1. 化学与日常生活- 食品中的添加剂与营养- 家庭与个人护理产品-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2. 化学与工业- 石油化工与塑料工业- 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 能源转换与储存3.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在医药发展中的作用-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教育与科学普及以上总结了高考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的各个方面。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分布在原子核外,遵循电子排布原理。

2. 元素周期律: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具有周期性规律。

周期表分为四个周期,每个周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规律性的性质和递变性。

二、化学键与化合物1.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总和。

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元素的原子价、原子间的作用力和电子云的分布。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氧化态变化,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

四、无机化学1. 酸碱盐:酸、碱、盐是无机化学中的基本物质。

酸是指能释放氢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释放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盐是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的化合物。

2. 溶液: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溶液的性质取决于溶剂和溶质的相互作用。

五、有机化学1. 烃:烃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碳骨架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烃和复杂烃。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进行命名,如烷烃、烯烃、炔烃等。

六、化学分析1.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方法。

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 常用分析方法: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七、物理化学1.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热力学:热力学研究物质在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八、化学动力学1. 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参数。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九、环境化学1. 环境化学: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和影响。

总结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

总结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

总结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3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5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7pH值的计算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9电化学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10盐类的水解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总复习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弱氧化性还原剂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氧化剂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 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双线桥: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单线桥: 电子 还原剂 + 氧化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 表示意义、箭号起止 要区别: 电子数目等 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 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变化 反应物→ 概念及转化关系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产物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 2、Br 2、O 2 等;②、元素(如Mn 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 2、KMnO 4等 氧化剂: ③、元素(如S 、N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 2SO 4、HNO 3 等 ④、元素(如Mn 、Cl 、Fe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 4、KClO 3、FeCl 3、K 2Cr 2O 7⑤、过氧化物,如Na 2O 2、H 2O 2等。

①、活泼的金属,如Na 、Al 、Zn 、Fe 等;②、元素(如C 、S 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 、SO 2等还原剂: ③、元素(如Cl 、S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 、H 2S 等④、元素(如S 、Fe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 2SO 3、FeSO 4等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 2 、C 、Si 等。

概念: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离子互换反应离子非氧化还原反应 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类型: 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一般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表示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离子方程式: 书写方法: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电荷数是否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 2O 3、SiO 2)中学常见的难溶物 碱:Mg(OH)2、Al(OH)3、Cu(OH)2、Fe(OH)3生成难溶的物质:Cu 2++OH -=Cu(OH)2↓ 盐:AgCl 、AgBr 、AgI 、CaCO 3、BaCO 3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2Ag ++SO 42-=Ag 2SO 4↓发生条件 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Ca(OH)2+CO 32-=CaCO 3↓+2OH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 2O 、CH 3COOH 、H 2CO 3、NH 3·H 2O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 2、SO 2、NH 3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强弱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符号:△H单位:一般采用KJ·mol-1测量:可用量热计测量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反应热:表示方法:放热反应△H<0,用“-”表示;吸热反应△H>0,用“+”表示。

燃烧热:在101KPa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

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H+(aq)+OH-(aq)=H2O(l); △H=-57.3KJ·mol-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H|<57.3KJ·mol-1原理: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反应热的微观解释:反应热=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定义:表明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意义: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热化学①、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298K,1atm可不注明;方程式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型;书写方法③、△H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H对应,△H以KJ·mol-1单位,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④、在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写下△H的“+”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H之间用“;”分开。

盖斯定律: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总热效应相同。

A+B=ABAB=A+BA+BC=C+ABAB+CD=AC+BD概念、特征、本质、分析表示方法、应用化学反应:本质、特点、分类、发生的条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①、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②、符号:n 物质的量 ③、单位:摩尔、摩、符号mol ④、1mol 任何粒子(分、原、离、电、质、中子)数与0.012kg 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相同。

⑤、、架起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联系的桥梁。

①、定义: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②、符号N A③、近似值:6.02×1023、定义: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基本概念 气体摩尔体积:②、符号:Vm、单位:L·mol -1①、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②、符号:M ③、单位:g·mol -1或kg·mol -1④、若以g·mol -1为单位,数值上与该物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②、符号:c(B)、单位:mol·L -1①、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作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同温同压下:212121N N =n n =V V ②、推论: 同温同压下:212121Mr Mr =M M =ρρ 同温同体积下:212121N N =n n =P P Ⅰ、气体休的密度和相对密度:标况下:1-L •g 4.22Mr =mol•.4L 22M =)(ρ气体 A 气体对B 气体的相对密度:)B (M )A (M =)B (ρ)A (ρ=)B (D Ⅱ、摩尔质量M (或平均摩尔质量M —)M=22.4L ·mol -1×ρ,•••+)B (n +)A (n •••+)B (M •)B (n +)A (M •)A (n =M — M —=M(A)ф(A)+M(B)ф(B)+···ф为体积分数。

③、运用: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物质的量①、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物理量的换算关系:②、物质的量与其它量之间的换算恒等式: )(V •c =)S +100(M )S (m =H ΔQ =N N =V )g (V =M m =n A m 溶液溶液 ③、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伯龙方程): PV=nRT 或 RT Mm =PV (R=8.314J/mol ·K ) 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①、溶液稀释定律:溶质的量不变,m(浓)·w(浓)= m(稀)·w(稀);c(浓)·V(浓)=c(稀)·V(稀)②、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w 换算式: 100%×S +100S = w w —1w •100=S ③、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cM—1000d 1000cM =S )s +100(M s •ρ•1000=c ④、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ρ1000cM = w M w •ρ•1000=c 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 主要仪器:量筒、托盘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溶液的配配制: 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识差分析:关键看溶质或溶液体积的量的变化。

依据MVm =V n =c 来判断。

×N A A ×V(溶液(溶液)⑤、溶液浓度换算式: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关系及其它中子N(核素)原子核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Z → 元素符号原子结构 :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 个):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②、原子半径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决定编排依据 具体表现形式X)(A Z 七主七副零和八三长三短一不全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