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的超声诊断
心肌病超声诊断

【超声表现-ARVC】
右室扩大,形态异常 右室壁变薄 右室壁搏动减弱,可出现阶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其他:可出现三尖瓣、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鉴别诊断-ARVC】
右室心肌梗死: Uhl’s anomaly: Congenital myocardial atrophy of the
冠状动脉造影
单支或多支狭窄或闭塞
无异常
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定 义】:原因不明,以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非对称性肥厚、 心室腔变小为特征的心肌病。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 【病 理】:心肌细胞肥大及纤维化、排列紊乱,室间隔呈非 对称性肥厚,以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明显。 【病理生理】:心室肌肥厚,心腔缩小;舒张功能降低,心排出 量减少;左室流出道梗阻。 【临床表现】:头昏、黑朦、晕厥,心绞痛,心律失常,猝死。
.
axis view obtained apical to the papillary muscles showing a dilated apex. The
anterior and lateral walls display changes
consistent with left ventricular
主动脉瓣收缩中期半关闭伴瓣叶扑动 其他:左室舒张功能降低:顺应性降低(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E峰)。常伴
二尖瓣关闭不全,左房扩大。
【鉴别诊断-HCM】
高血压:病史、肥厚程度和性质、有无LVOT梗阻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有无病变,肥厚程度和性质
超声诊断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超声诊断的检查项目有哪些?南部县妇幼保健院四川南充 637300超声诊断就是指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测量生理病情和人体组织结构数据等,从而发现人体机能的病状,超声诊断是一种无痛、无创伤、方便的有效检查手段,b超超声波诊断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医学检查技术,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被称作4大医学影像技术。
1.适应超声诊断的疾病1.1心脏部位的疾病超声诊断适应于心脏部位的疾病,比如老年人粘液性瓣膜病,心肌桥、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心脏内粘液瘤、冠心病等,还有致心律失常的性右室心肌病、肢端肥大症状等。
1.2腹腔器官疾病超声诊断环还适应腹腔器官疾病,比如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硬化、脾和胰腺疾病等。
1.3盆腔器官疾病超声诊断适应盆腔器官疾病,比如肾脏、膀胱、前列腺、子宫和卵巢等。
1.4对女性妊娠的诊断还适应于对女性妊娠的诊断,比如胎位、多胎、死胎、胎儿畸形等,还有葡萄胎。
1.5其他部位疾病超神诊断还是和其他部位疾病,比如,甲状腺、乳腺、全身体表软组织、精索等,还可用于对额部血管、外周血管及眼、眼眶等这些部位进行诊断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2.超声诊断技术的缺点超声诊断技术在检查患者疾病过程中,超声诊断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会明显弱于CT诊断技术。
而且超声诊断在检查病人疾病时,需要改变病人的体位,对患有骨折或是不配合的患者不宜使用。
超声诊断所检查出来的结果,医生给病人进行超声诊断会在技术水平上遭受影响。
空气中的气体对超声诊断影响很大,患者容易受到肠气的影响,这会影响医生对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对患者诊断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3.超声诊断技术的优点3.1医生给患者进行超声诊断检查时,费用一般都会在140-150元/次,这是CT检查技术费用的1/3,核磁共振技术的1/5。
这对于部分人们来讲都是可以自行承担的费用,“B超”这种超声仪器诊断技术也会经常被用于检查人体健康的应用。
3.2超声诊断给患者身体不会带来辐射危害,医院会对那些特殊人群优先采用超声诊断检查。
心肌病超声PPT课件

二、 M型超声心动图
左室腔扩大,室壁运动减低;左室收 缩功能减低。
三、 彩色多普勒
肌小梁隐窝内可见血流充盈并与左心 室腔相通。
四、三维超声心动图
三维超声可更直观的显示左室非致密化心 肌的立体结构,病变程度及位置 。
心肌疾病
1995年WHO/国际心脏联合工作组(ISFC) 将心肌病定义为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病变, 分为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和致心律失常性 右室心肌病四型。
病例一:
男患,32岁,以呼吸困难、胸痛就诊。心脏 听诊可闻及第二心音逆分裂,胸骨左缘3~4/6级 收缩期杂音,呈递增-递减型。
心电图检查:ST-T段改变,电轴左偏。 X线:左心缘圆隆。
四、组织速度成像
室间隔二尖瓣环水平组织多普勒频谱 Am>Em,等容舒张期IVR延长。
五、三维超声心动图
显示室间隔增厚,左室流出道无梗阻 。
病例三:
男患,42岁,心悸、乏力、胸部不适1年余,进 行性加重,近期出现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查体:心界增大,双下肢水肿;心脏听诊闻及第 三及第四心音,心律不齐。
超声诊断:符合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声 像图改变。
临床最后诊断: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
2、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心肌变薄。 3、病变区域室壁运动明显减弱。
二、 M型超声心动图
右心室增大,室壁运动明显减弱,右室收 缩功能减低,以射血分数减低为著,左心功能 可正常。
三、 彩色及频谱多普勒
1、三尖瓣轻~中度反流。 2、三尖瓣口频谱多普勒E峰<A峰。
超声诊断:考虑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 右室双期功能减低,三尖瓣中度反流。
心肌病超声

• 2、心腔扩大,房室环扩张,乳头肌位置改 变—各瓣口反流(相对性)。
临床表现
• 早期无症状 • 随病情进展,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甚至急性肺水肿。晚期严 重全心衰竭。
超声心动图改变
• 1.M型超声心动图:
• ①心室内径扩大,以左室明显。 • ②左心室壁相对变薄,运动弥漫性减低(振幅
5.鉴别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HCM)
• 本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 征的心肌疾患。伴左室高动力性收缩和左室血 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 原因不明心肌病。
• 目前多认为与本病与遗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病。
• 一、病理
• 左室壁非对称性肥厚以室间隔为主,致心腔狭小, 左心室流出道狭窄。
• 五、组织多普勒 • 舒张早期峰速度与舒张晚期峰速度 • 比值:VE<VA。
• 四、诊断要点
• 1、室间隔、左室后壁均增厚,内膜回声增强, 心室壁活动幅度小。
• 2、心室腔变形、缩小,心尖部闭塞,双房扩 大。
• 3、二、三尖瓣血流频谱呈限制型充盈障碍, E峰高尖,A峰明显减低,E/A>2。
• 五、鉴别
病理
• 心肌细胞减少,残余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 心肌纤维化的程度与心室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
• 病变以心腔扩大为主,心房、心室普大,常以左室 扩大明显;心室壁不增厚,但重量增加。由于心脏 腔径扩大,瓣环亦扩大,引起房室瓣关闭不全。
血液动力学
• 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量减少—心室舒张 末期和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心室舒张末压升 高—左房压力升高—肺循环静脉压升高—肺淤 血—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全心衰竭。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其特点是心肌肥厚、心室腔缩小以及心脏功能异常。
超声诊断是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之一,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
一、心脏超声常规检查1. 心脏超声检查应包括M模式、二维超声和多普勒血流成像。
2. M模式可测量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厚度,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
3. 二维超声可观察左心室壁的形态和运动情况,包括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厚度,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s)。
4. 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评估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血流速度和流量,以及左室流出道的速度和梯度。
二、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1. 室间隔和(或)左室后壁厚度≥15mm,或相对于预期体表面积的Z值≥2。
2. 心尖部位的左室壁增厚较明显。
3. 心室腔直径正常或缩小,心室容量减少。
4. 室间隔和左室游离壁的非对称性增厚。
5. 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厚度不均匀分布。
6. 二尖瓣前进入道血流速度≥1.5m/s,或主动脉瓣口最大梯度≥30mmHg。
7. 舒张末期左室容积指数(LVEDVi)和收缩末期左室容积指数(LVESVi)减小,射血分数(EF)正常或增高。
8. 心室舒张早期E波峰值和舒张晚期A波峰值的比值(E/A)<1。
9. 心室舒张早期E波峰值与侧壁E’波峰值的比值(E/E’)>15。
10.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AVi)增大。
三、注意事项1. 对于年轻患者,需要排除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的二尖瓣前进入道血流速度增快的可能性。
2. 超声检查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家族史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以上即是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
超声检查在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仍需结合临床症状、家族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致密化不全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

致密化不全心肌病(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是一种罕见的心肌病,其特点是心肌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未能正常致密化,导致心室腔内出现异常的、网状分布的肌小梁结构。
超声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超声心动图特征:明确显示左心室(LV)或右心室(RV)内存在过度发达、纵横交错的肌小梁,形成特有的蜂窝状或海绵状结构。
心室壁呈现双层结构,其中内层为未完全致密化的肌小梁层,外层则是正常的致密心肌层。
通常测量左心室的疏松层与致密层之比(非致密化指数,
Non-compacted to Compacted Myocardial Ratio,NC/C ratio),正常情况下小于2:1,而在致密化不全心肌病中,此比值通常显著增高。
2.影像学证据:超声心动图可见深陷的隐窝(trabecular recesses)与肌小梁直接相通,其间可能存在血流信号。
心腔可能扩大,心功能(如射血分数)可能受损。
可能伴有瓣膜反流、心包积液、血栓形成等情况。
3.排除其他病因: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由于其他心脏病理性因素(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的类似超声影像表现。
总之,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家族史、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且可能需要结合心导管检查、心肌活检等进一
步评估。
诊断标准随医学进展和技术进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心脏超声诊断

心尖四腔切面 (Apical FourChamber View)
后天获得性心脏病 (Acquired Heart Diseases)
1、冠心病 2、扩张型心肌病 3、肥厚型心肌病 4、限制型心肌病 5、感染性心内膜炎
6、风湿性心脏病 7、缩窄性心包炎 8、心包积液 9、川崎病 10、心脏肿瘤
Ø通过压差降半时间
(PHT)法测定瓣 口有效面积
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Ø风湿性AS常与二
尖瓣狭窄或关闭 不全及主动脉瓣 关闭不全合并存 在。
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 主动脉瓣狭窄
(AS)时,瓣膜 增厚、回声增强、 开放幅度减小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CDFI显示细窄的高速 射流及其远侧五彩相 间血流信号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
Ø常见的感染部位多为二尖瓣左房侧游离面、主动
脉瓣左室面(低压腔面)、二尖瓣腱索、室间隔 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冲击处。
Ø发生在二尖瓣者,可引起瓣膜组织破坏,使之发
生穿孔、断裂,也可引起腱索断裂。
Ø侵及主动脉瓣者常易侵及右叶。
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Ø赘生物征象 Ø 可见瓣叶上(多为
Ø在心梗的急性期或稳定期,均有受累的室壁
变薄,与正常心肌界限明显
Ø远离病变区的健康心肌可能代偿性增厚
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心功能测定:
Ø 无论急性心梗或
陈旧性心梗,左室 收缩功能都有明显 的受损
Ø 伴有心力衰竭时,
二尖瓣的M型运动 曲线呈较小的单菱 形或双菱形改变 (“钻石”样改变)
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Ø当心梗引起乳头
肌功能不全或断 裂时,可导致二 尖瓣返流
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

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摘要】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病的常见类型,超声诊断在其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背景介绍入手,详细讨论了超声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重要性和定义。
重点介绍了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超声检查方法。
最后总结了超声诊断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影响因素、方法、作用、心脏病、医学、诊断技术1. 引言1.1 背景介绍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已成为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足之处。
对扩张型心肌病超声诊断标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超声检查的重要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定义、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标准、超声诊断标准的影响因素和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检查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 正文2.1 超声检查的重要性超声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评估心脏的形态和大小。
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心脏可能会因为心肌肥厚和扩张而发生结构性改变。
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心脏的各个结构,包括心腔大小、左室壁厚度和心室功能,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测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包括射血分数、心室容积和瓣膜运动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是否出现左室流出道梗阻分为: 1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起始端增厚, 造成左室流出道狭窄,流出道血流速度增高)
2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流出道内径正常, 流出道血流速度正常)
梗阻主要由于室间隔基底段室壁增厚引起
流出道内径测量:二尖瓣关闭时测量
流出道梗阻时二尖瓣M型表现:
二尖瓣E峰与室间隔相撞,EF斜率下降, C-D段出现SAM现象(二尖瓣前叶在收缩 期向前方运动 )
• 组织多普勒二尖瓣后叶舒张早期峰值速度 减低<8cm/s。
需要与缩窄性 心包炎鉴别
诊断标准
• 心室腔狭小、心房扩大 • 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障碍 • 确诊需要心内膜心肌活检:特征性病理改
变,如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性心内膜炎、心脏淀粉样变和硬皮病 等,可确诊。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型心肌病
心肌病定义ຫໍສະໝຸດ • 心肌病定义为: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 一组疾病,包括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 肌病。
继发性心肌病
常见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原因多见于严重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细
菌或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者其毒素影响心肌,引起心肌病,即所谓 的心肌炎后心肌病。 (2)代谢性原因最多见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病。其次为家族性糖原累 积症、脚气性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等引起心肌改变。 (3)内分泌性原因常见的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肢端肥 大症等导致心肌病变。 (4)结缔组织疾病多见于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引起 心肌损害。 (5)缺血性原因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 血性改变,导致心肌病变。 (6)过敏性原因多指磺胺药、青霉素以及其他药物过敏引起的心肌改变。 (7)中毒性原因烧伤、白喉、伤寒等细菌毒素直接损害心肌引起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指心室壁异常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 • 肥厚的心肌可出现于心壁任何部位,多数
累及左室,少数累及右室。 • 多数肥厚的心肌出现于室间隔。 • 大多数为非对称性肥厚,与室间隔游离壁
的厚度通常不成比例,亦可与左室其他部 位心壁呈对称性肥厚。
临床表现
• 部分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因猝死或在体检 中才被发现。
• 心肌明显分为二层,即薄而致密的心外膜 和厚而致密不全的心内膜层;二、是心、 内外厚度之比大于2;三、是彩色多普勒显 示,收缩期心腔内血流直接进入深的小梁 间隙
• 临床表现多样,由于受累心肌病变范围和 程度不同,出现早晚不一、轻重不同,从 无症状到进行性心功能恶化、充血性心力 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事件甚至猝死。
原发性心肌病:
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 主要分为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型心肌病 心肌致密化不全
扩张型心肌病
• 以左室或左、右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减低 为特征的心肌疾病。大多数无明确病因。
• 主要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心悸等心功 能不全症状。
• 常合并心律失常 • 见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多见。
• WHO的定义为“以单或双心室充盈受限, 舒张期容积缩小为特征,但心室收缩功能 及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可出现间质 的纤维增生。
超声表现
• 超声表现为心室腔狭小、心尖闭塞、心内膜回声 增强、房室瓣关闭不全、心房扩大和附壁血栓。
• 心室舒张早期内径可增大,经二尖瓣血流加速导 致E峰高尖,但E峰减速时间缩短,常≤150ms, 多普勒血流图可见舒张期快速充盈突然中止;舒 张中、晚期心室内径无继续扩大,A峰减低,E/A 比值增大,具体标准为:E峰≥1.0m/s,A峰 ≤0.5m/s,E/A比值≥2.0,等容舒张时间缩短 ≤70ms。
病例1 普遍肥厚型
流出道血流速度增高
病例2 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
流出道血流速度增高
病例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诊断标准
• 在排除高血压、主动脉狭窄等导致左室壁 肥厚的疾病后,对于心室壁异常肥厚 (>15mm)患者可以诊断。
心肌致密化不全
• 心肌致密不全是一种先天性心室肌发育异 常疾病,以心室内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 错的深隐窝为特征
• 1.非致密化心肌疏松增厚,呈“海绵”状或 “蜂窝”状改变。
• 2.病变部位致密心肌变薄。 • 3.收缩期非致密化心肌与致密化心肌的比例
大于2/1。 • 4.病变部位室壁运动减低。 • 5.彩色多普勒显示隐窝内低速血流与心腔相
同。
限制型心肌病
• 限制型心肌病是以舒张功能异常为特征, 表现为限制性充盈障碍的心肌病。
• 超声特点:1、左室心尖部、前侧壁心内膜 面探及多发性突入左室腔内的肌小梁结构; 2、病变处心内膜呈节段性缺失;3、左室 室壁非均匀性增厚或变薄,变薄处为5- 6mm,增厚的心肌呈海绵状;4、彩色多普 勒肌小梁间隙内可见血流充盈并与心腔相 通;5、左室不同程度扩大,室壁运动减低。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需要与冠心病出现心力衰竭相鉴别。 1 病史,冠心病患者常有心绞痛或心梗病史 2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壁运动常为弥漫性减低,主
动脉内径多数变窄,二尖瓣开口幅度减小(心腔 大,入口、出口小)。 冠心病心衰患者室壁运动减低常以出现心梗部位明 显,出现节段运动异常,不协调,心内膜心肌回 声多数增强,局部室壁可向外膨出。 3部分冠心病心肌纤维化患者表现为室壁运动弥漫性 减低,需要冠状动脉造影鉴别。
超声表现
• 左心增大或全心增大,左室流出道增宽。 • 室壁可正常,或变薄,运动幅度多表现为
弥漫性减低,个别可表现为节段性运动减 低 • 二、三尖瓣关闭不全 • 心功能不全 • 心尖部可出现附壁血栓(很少)
诊断标准:
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EF降低, 在排除其他继发性心肌病后可诊断。
• 伴流出道梗阻者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 非典型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后加重)、 频发一过性晕厥。
分类
• 按肥厚发生的部位分为: 1 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
室间隔明显增厚,左室游离壁厚度正常或稍增 厚,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1.3.
2 左室普遍肥厚型: 室间隔及左室前壁、侧壁、后壁等均明显增厚。
3 心尖肥厚型:仅心尖部室壁增厚,余室壁厚度 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