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作家代表)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她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至今仍然被读者们所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作家,探讨她们的作品对文学史的影响。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清代作家李清照。

李清照以她独特的才华和感人的诗词而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

她的《如梦令》一词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爱情的怀念和对未来爱情的期待,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感慨。

李清照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而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另一位不可忽视的女性作家是鲁迅的妻子许广平。

许广平是一位重要的现代作家和翻译家,她的作品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考而著称。

她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一个疯狂的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的描写,探讨了社会和个人的矛盾与冲突。

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李清照和许广平,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例如,莫言的妻子贾平凹是一位重要的当代作家,她的小说《秦腔》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的思考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另外,我们还有赵丽华、舒婷、张爱玲等等,她们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女性作家们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活经历,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多元的世界。

她们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不公,而且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通过她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现实。

总结起来,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们以她们独特的才华和深入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她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至今仍然被读者们所喜爱和推崇。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

女性文学研究现当代部分当今社会,女性文学研究正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文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将重点介绍女性文学研究的现状和一些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

女性文学研究是指对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这一领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旨在揭示和批判男权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和忽视。

女性文学研究通过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主题,呈现了以往被边缘化的女性经验和视角,为女性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有许多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立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和研究者。

其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现当代女性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她的代表作品《使女的故事》通过对一个被压迫的女性角色的叙述,揭示了女性在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姐妹花》被视为当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黑人女性传奇性的成长故事的叙述,探讨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复杂关系,并给予了女性找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启示。

此外,简·奥斯汀的小说也在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奥斯汀的作品以精致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她通过对女性情感和社会角色的描绘,展示了19世纪英国贵族女性的生活与挣扎,对于女性文学和社会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除了这些经典的女性作家,当代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安吉拉·卡特的独特风格和在恶魔与天使之间思辩的意象使她成为一位备受赞赏的女性作家。

村上春树的作品给予了读者对女性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更深刻理解。

同时,许多年轻的女性作家也开始兴起,她们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女性的现实与挣扎。

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女性声音和视角在文学界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研究女性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的生活经验和个体意义,从而推动社会对女性权益和平等的认识与尊重。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转变和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多样。

本文将介绍几部代表作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题和文学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也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重要源头。

虽然这部小说的作者曹雪芹是男性,但是他以女性视角创作了一部关于女性命运的杰作。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多样,有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

她们有着各自的个性和命运,通过她们的故事,小说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束缚和挣扎,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红楼梦》对于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创作者提供了范本和启示。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为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虽然这是一篇男性创作的小说,但是其中的女性形象却是鲁迅对于当时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普遍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她们面对的是沉重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压力。

《狂人日记》通过女性形象的描绘,揭示了当时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奈和困境,引发了人们对于妇女解放的思考。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也为女性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张爱玲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她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矛盾。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了两个女性在感情和婚姻中的选择与困惑。

小说通过对于女性心理的深入刻画,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解放的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王安忆的《长恨歌》成为了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杨贵妃的视角,描绘了唐朝的宫廷生活和权力斗争。

小说中的杨贵妃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她不再是传统文化中的花瓶形象,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的女性。

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十二个女作家,这些书很值得读!

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十二个女作家,这些书很值得读!

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十二个女作家,这些书很值得读!中国当代最具实力女作家正十二钗榜单1. 宗璞代表作品《野葫芦引》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获得矛盾文学奖。

2. 王安忆代表作品《长恨歌》她是著名作家茹志鹃的女儿,但青出于兰胜于兰。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

“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

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王安忆小说对人情和人性的表现达到了一个高度,她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当代汉语文学的纯正功不可没。

3. 铁凝代表作品《笨花》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从《哦,香雪》一鸣惊人,她就写出了几乎篇篇有反响的作品。

《笨花》是多年文学积累的力作,凭借其出色的文学内蕴被评为五个一工程最佳作品。

铁凝魅力来自文学也来自出色个人才华,她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者依靠的是自己的才华。

4. 杨绛代表作品《洗澡》她是学者型作家,是翻译家也是文学家。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杨绛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6个年头,她依然在书写生命,在朴素的《我们仨》中,我们看到那样一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

杨绛先生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5. 霍达代表作品《穆斯林葬礼》《穆斯林葬礼》整整流传了20年不衰落,霍达的经典大作感动我们的是文学的品格和力量。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

三、80年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第一阶段:“男女平等”神话下的选择与困惑。 张洁《方舟》则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 作。它通过“寡妇俱乐部”里三个女主角的故 事,戳穿了以往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男女平 等”的神话,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做一 个女人,真难!” 对女性来说,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和 “事业”的矛盾。“女人的天职”与“为 人的主权”之间

第五代:张洁、谌容、凌力、霍达、戴厚英、 林子、陈祖芬、张抗抗、王小鹰、陆星儿、 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范小青、张辛 欣、舒婷、残雪、陈染、林白、徐坤等。


二、女性意识不断增强。 所谓女性意识,即女性作为社会的人, 通过感觉、思维等各种文化心理过程,对 客观世界和对自己的全部认识的总和。它 包括与男性共有的,与社会、时代、民族 共通的意识,也包括独属于女性自己的意 识,是一种反叛男性话语的具有女性特征 的意识。 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既强调女人也是人, 主张男女平等,又强调男女差异。女人姓 女。表现出对“人的自觉”与“女人的自 觉”相统一的向往与追求。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直接写出了女 性感官的爱,刻画出女性对肉体的感受与迷 恋,营造出了至为热烈而坦荡的个人经验世 界。与此相应的叙事方式也呈现为非中心化 的零散、片断式形态,并由于情绪与感受的 层叠聚合,虽然无序但却令人处处感到深情 灵动的轻盈美感,或者也可以说是创造了女 性写作独特的审美精神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尤其擅长描写女性身体欲望与感情憧憬,浓 烈阴郁,充满南国色彩。 有评论者认为,在当今的女作家中,林白也 许是最直接进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她把女性 的经验推到极端,很少有人能像她一样把女性 的隐秘世界揭示得如此彻底,如此复杂微妙, 如此不可思议。林白的叙述语言极富弹性,随 意且充满锐气,奔放而优雅从容,就像冰上舞 蹈一样令人炫目。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

母性形象的多元化:打破传统母性形象的束缚,塑造更多元、更丰富的母性形象
母性主题的深化:探讨母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母性对个人和社会的影 响
母性表达的创新:运用新的文学手法和表现形式,如科幻、魔幻等,创新母性表达的 方式
母性与女性自我意识的结合:探讨母性与女性自我意识的关系,关注女性在母性角色 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母性观念:女性对母性的认知和认同 母性角色: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母性责任:女性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母性价值:女性对母性的价值判断和追求
母性主题的深化:从传统的家庭角色延伸到社会角色,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母性形象的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而是展现女性在不同领域的成就和贡献 母性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生育观念转变为更加注重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 母性文学的创新:运用新的文学手法和表现形式,展现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视角和思考
母性在女性文学中具有重要的社会 价值,促进了人们对女性角色的理 解和尊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母性在女性文学中具有深刻的文化 内涵,反映了女性作家对母性的尊 重和赞美。
母性在女性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文学 价值,丰富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形式 和内涵。
母性在家庭中 的地位:母性 在家庭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是家庭的核心
20世纪末,女性文 学开始崛起,涌现 出一批优秀的女性 作家
21世纪初,女性文 学逐渐走向成熟, 作品主题更加多元 化
近年来,女性文学 受到越来越多读者 的关注,影响力逐 渐扩大
女性文学在母性主 题上的探索和创新, 成为当代文学的重 要议题
母性形象:在作品中塑造了坚强、勇敢、慈爱的母性形象 母性主题:作品中探讨了母性在女性成长、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母性情感:作品中表达了对母性的赞美、感激和怀念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在女性权利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女性工作者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露头角,以毫不逊色于男性的成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女神节到了,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那些历史上对近现代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杰出女性。

01、秋瑾: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秋瑾(1875-1907),祖籍浙江山阴,生于福建云霄。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她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辛亥三杰"之一。

02、何香凝:新中国创始人之一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

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她是中国第一次庆祝妇女节活动的发起者。

03、唐群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唐群英(1871-1937),生于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女权运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

04、宋庆龄:新中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宋庆龄(1893-1981),上海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

05、宋美龄: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宋美龄(1898-2003),上海人。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卓越领导人。

她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是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

06、吴贻芳: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女作家和女性文学以及女性写作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坛出现了两次女作家创作的高潮,一次是五四时期,另一次就是八十年代。

女作家的大量出现,主要得益于文学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意义上性别的加强,文学创作取材、艺术方法的开放趋势,都破除了女作家在进入文学写作领域的若干障碍。

这些女作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大概也是按照复出和知青的身份来分的,一类是文革之前就已经知名的中年“复出”作家,另一部分则是知青的群体的青年作家。

中年作家有文革之前就已经很出名的,文革后又重新开始写作,比如杨绛,宗璞,韦君宜,茹志鹃等。

还有一些是文革后才表现出创作活力的作家,比如戴厚英,张洁,谌容等。

青年作家大都有知青身份,出生于50年代,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比如张抗抗、舒婷、王安忆等。

80年代初,女作家并不以性别群体的面貌出现,普遍的观点是女作家和男作家,女读者和男读者,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差别,她们一起参与了伤痕、反思、寻根文学的运动,参与了知青作家,朦胧诗的写作,也不会刻意追求与女性身份关联的独特性。

社会生活和文化表达都普标忽视,也有意遮蔽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女性参与写作也不再是一种需要争取的权利,女性写作上的非性别化倾向,一般也会受到鼓励,不少女作家也反对被称为女作家,或者被划归女性文学的类别,因为这隐含着对其文学能力的贬损,至少是有降低标准加以照顾的意味。

到了80年代中期,逐渐出现了女性文学的概念,其涉及了一些女性特有的题材和问题,显示了某种女性视角和女性的自我反思,而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也和女性创作实践的发展,女性文学得到更多的认同。

这在文化上的背景是女性身份的重新发现,80年代对激进文化的反拨,有着向潜在的传统文学倾向退却的倾向,纯净抒情细腻等风格,习惯上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特有风格,被读者和评者所认可和欢迎。

因为女性文学问题的复杂,后来主要使用女性写作的概念,强调这不是一个固有的写作框架,而是对写作行为和文本的女性特征的寻找和发现——但这似乎也没有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台湾省苗栗县人。

1948年底从北平返回台湾。

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

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次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

结集问世的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儿童文学、剧本共计29 部。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芯》;长篇小说《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散文集《冬青树》《两地》《剪影话文坛》《家住书坊边》等。

孟瑶(1919~2000),本名扬宗珍,生于湖北汉口。

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1949年迁台,一直任教于大学中文系。

历任台中师范学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兴大学中文系主任。

孟瑶代表作有《心园》《穷巷》《屋顶下》《乱离人》《黎明前》《危楼》《畸零人》《剪梦记》《这一代》《磨剑》《满城风絮》《望乡》《一心大厦》《春雨沐沐》《女人,女人》,以及历史小说《杜甫传》《龙虎传》等。

郭良蕙,山东巨野县人,1926生于河南开封市。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8年迁台,曾创办《世界音像》杂志。

1953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出版作品60余种。

郭良蕙的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银梦》《禁果》《第三者》《台北的女人》等;长篇小说《黑色的爱》《心锁》《遥远的路》《四月的旋律》《金色的忧郁》《黄昏来临时》《我心·我心》《早熟》《焦点》《邻家有女》《蚀》《花季》《两种以外的》等。

琦君(1917~2006),本名潘希真,浙江省永嘉县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与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水是故乡甜》,小说《菁姐》《百合羹》《橘子红了》等。

张秀亚(1919~2001),河北省沧县人,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

曾主编《益世报》副刊,来台后任静宜英专、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

散文、小说、诗歌作品结集为41种。

张秀亚主要出版有散文集《三色堇》《牧羊女》《怀念》《爱琳的日记》《北窗下》《湖水·秋灯》《白鸽·紫丁花》《杏黄月》等,小说《寻梦草》《七弦琴》等。

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江苏省吴县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服务部实验科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企业管理教育中心结业。

主要写作新诗,兼及散文和儿童文学。

蓉子主要出版有《青鸟集》《七月的南方》《维娜丽莎组曲》《天堂鸟》《这一站不到神话》《只要我们有根》等17种诗集,散文集《千泉之声》等。

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今天津市宁河县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台湾警察广播电台节目制作兼主持人,有散文、小说、剧本、论述31种结集出版。

罗兰主要作品有系列散文《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给青年们》《歌与春及花》等多种散文集;小说《花晨集》《绿色小屋》《飘雪的春天》等。

聂华苓(1925~),湖北省应山县人,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

1949年定居台湾,任《自由中国》文艺编辑。

1967年和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一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聂华苓出版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三生三世》;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王大年的几件喜事》;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

欧阳子(1939~),女,本名洪智惠,台湾省南投县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硕士。

后定居美国。

出版有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秋叶》,散文集《移植的樱花》《生命的轨迹》等。

於梨华(1931~),浙江省镇海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
闻硕士。

曾执教美国,后专事写作。

於梨华主要出版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变》《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考验》《傅家的儿女们》《三人行》等,中短篇小说集《归》《雪地上的星星》《白驹集》《会场现形记》等。

谢霜(1943~),本名谢文玖,台湾省苗栗县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

长篇小说《梅村心曲》《渡》《耿耿在此心》《梦回呼兰河》等;散文集《绿树》《心画》《抹不去的苍翠》《无声之声》《霜天小品》《青山的邀约》等。

李昂(1952~),本名施叔端,台湾省彰化县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毕业,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戏剧硕士,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李昂主要出版有:小说集《混声合唱》《人间世》《爱情试验》《杀夫》《她们的眼泪》《花季》《暗夜》《一封未寄的情书》《甜美生活》《北港香炉人人插》等;长篇小说《迷园》《自传の小说》等。

廖辉英(1948~),台湾省台中县人,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职广告公司,任《妇女世界》、《高雄一周》总编辑,现专事写作。

1982年跻身文坛,以长篇创作为主。

廖辉英主要出版的小说有:《油麻菜籽》《不归路》《盲点》《今夜微雨》《窗口的女人》《朝颜》《木棉花与满山红》等30余部,另有散文集《谈情》《说爱》《自己的舞台》《两性拔河》等。

朱秀娟(1936~),江苏省盐城人,台湾私立铭传商业专科学校毕业。

多年服务于香港、美国以及台湾商界。

朱秀娟主要出版有:长篇小说《雨荷》《再春》《破落户的春天》《归雁》《万里心航》《女强人》《花落春不在》《没有明天的女人》《丹霞飘》等;短篇小说集《走上艳红的地毯》等。

曾心仪(1948~),本名曾台生,江西省永丰县人,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大众传播系夜间部毕业。

《台湾日报》《民众日报》记者、编辑。

结集出版的中短篇小说有《我爱博士》《彩凤的心愿》《那群青春的女孩》《猫女》等。

张晓风(1941~),浙江省金华县人,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

出版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黑纱》《步下红毯之后》《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三弦》《从你美丽的流域》等散文集,另有《晓风戏剧集》等戏剧集。

二、香港女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香港成为一座国际性的经贸大都市。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接受、融合进程中成长起来的香港文学,具有鲜明的都市文学特征。

香港新文学起步较晚。

在五四新文学影响下,新文学获得较大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化人南下,活跃了香港文坛。

1997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

中英政权交接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西西西是香港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是现代主义与本土性相结合的实践。

自称其小说为“顽童体”的“童话写实”:把童话和小说两种文体复合起来,将香港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童话的思维和语言记录下来。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城》,短篇《浮城志异》等。

亦舒:香港第一个将爱情小说定位于城市的作家。

亦舒小说中探讨的是城市人在内化了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后所剩无几的爱的能力。

亦舒的爱情故事,能把握生活与浪漫的辩证关系,写出现代商业社会中男女的恋爱困境。

都市、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亦舒小说的基本要素。

《我的前半生》续写鲁迅《伤逝》中人物的香港故事。

离婚后的子君,在个人奋斗的经历中,头脑灵活了,精神独立、成长了。

亦舒在关注现代女性出路与命运的同时,也表现了女性自身的弱点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困惑。

亦舒将充满欲望的城市和女性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揭示拜金的都市现实对爱情的异化,如《喜宝》和《胭脂》。

亦舒常为中产阶级女性“画像”,如《曾经深爱过》和《银女》。

亦舒注重开掘人的情感世界,表现人性深层的悲剧。

小说常出现与爱情相反的力量—寂寞与死亡,如《玫瑰的故事》《她比烟花寂寞》。

亦舒用死亡的痛苦隔断阳世的深情,如《香雪海》《曾经深爱过》。

梁凤仪 1989年起,梁凤仪以《豪门惊梦》、《千堆雪》、《九重恩怨》等长篇小说轰动了香港文坛。

梁凤仪讲述财经界、商场里的爱情故事。

小说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她们经历了依附男人—被男人遗弃—自立的精神成长。

林燕妮林燕妮是善于言情的女散文家,出版有《懒洋洋的下午》《粉红色的枕头》等十几本散文集。

在消费性与文学性、现实与幻想之间,她以自己的视角,记下流行时尚中的痴迷情缘,写下独特的女性经验,《问世间情是何物?》、《为我而生》、《女人看女人》、《我不想对》,感悟生命的“有情”天地。

李碧华李碧华的言情小说,具有诡异的色彩,有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美学的内涵。

夸张变形的历史传奇、荒诞不经的生死轮回、缘订三生,成为李碧华惯常的情节构架;“色”、“空”成为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根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

李碧华善于描写人物的痴情。

《胭脂扣》里的如花,死后还魂也要找她尚在人世的爱人;《秦俑》中的蒙天放,三世之后仍无法忘怀他的冬儿;《破戒》中的红萼公主义无反顾的殉情等。

李碧华超越“女性”写作对男性中心的控诉,从另一角度观察两性关系的存在状态,既表达对父权制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的背叛,又对女性固有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探询现代人的主体精神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