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合集下载

对乔治·艾略特《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对乔治·艾略特《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地 反 映不 同 时 期 人 们 的 道 德 行 为 和 伦 理 观 念 。 一思想在小 说 中的体现进 行探讨 和分析。
小说中所呈现的生态自然美
乔治 ・ 艾略特 的 半 自传 体小 说 《 罗斯河 上 的磨 房》 既 弗 是她最为 出色 的早期作 品,也是她 思想发展初 期阶段的代表 作。 《 弗罗斯河上 的磨房 》于 16 年 出版,情节 主要围绕 汤 80 姆和麦琪 的兄妹情谊而展 开 。在这 部小说里 ,作 家对 自然 环 境和主要人物 性格 的描述 采取双行 平行线叙 事模式 。麦琪 , 这位大 自然的女儿 ,在 热爱 自然 、拥抱 自然 、从大 自然 获得 生命活力的同时 ,也从大 自然 中汲取 了精神慰藉 。 ( 荒野 中生机盎然 的红河 谷抚平 了麦琪的内心伤痛 一) 《 弗罗斯河上 的磨房》 中的荒野红河谷 对麦琪来 说 ,具 有无可 名状的精神抚 慰价值 。当家人卷入破 产 、债 务纠纷和 羞辱 时,她更愿 意在 红河谷驻 足、漫游 。这个地方 多年来 曾 经被人类 践踏和工业 机械所光顾 ,如今 却变得幽静 美丽 。六 月 的红河谷绿树丛生 ,花草环 抱,鸟 鸣虫吟 ,经常 让麦琪流 连忘 返。她呼吸着新 鲜的 空气 ,倾听着 丛林 中的虫 鸣 ,红河 谷 的魅 力和圣洁深 深地吸 引着 麦琪 ,使 她下意识地 与 自然融 为 了一体 。她狂野的个性 ,因为 向往纯洁的爱情而遭到父兄压 制的情绪,在大 自然的怀抱 中得到释放、化解 。这片无言的荒 原给麦琪提供 了放松身心的场所 ,使其 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 - 静静流淌的弗罗斯河水,洗涤掉家族t. f L 限和人性丑恶 麦 琪的 父亲 塔 里维 对维 克姆 素 无好 感 ,两 家 因争 夺 产 业结下 了冤仇 。但麦琪却 喜欢上 了家族仇人 的儿子菲利普 , 并背着家人 与其亲近 。哥哥汤姆得 知此事后 ,强逼妹妹 与菲 利普断绝往来 。麦琪顺 从 了哥哥 的阻拦 。 自小生活在 弗罗斯 河水边 ,春 去秋来 ,眼望着河水静 静地流淌 ,河水对麦 琪隐 忍性格 的塑 造作用也 不可忽视 。老 子云 : “ 上善若水 ,水善 利万物而不 争 。”意 思是说 ,最 高境界 的善 行就像水 的品性 样 ,泽被 万物而不 争名利 。这 句话还可 以理解为 :水 有滋 养万物 的德行 ,它使 万物得到 它的利益 ,而不与万物 发生矛 盾 、冲 突,故天 下最大的善性 莫如水 。那 静美 的河 水,虽然 有时会 暗含激流和 旋涡 ,却 能洗涤掉人 性的丑恶 与粗鄙 、人 世 间 的争 斗 和 险 恶 。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大 众 文 艺107摘要:乔治•艾略特是文学发展史上,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在她众多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广为人知。

肖尔瓦特曾指出,在英国小说的版图里,女性的领土通常被描绘成四周被山峦包围的荒漠,这些山峦即“奥斯汀颠峰,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和伍尔夫丘陵”。

乔治.艾略特之所以能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中获得一席之位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探讨,以及从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

她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她为了把女性从男性强加给他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妇女问题Abstract : George Eli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literature. In her novels, the image of heroines is widely known by other people. Elaine Showalter says that: “in the atlas of the English novel, women’s territory is usually depicted as desert bounded by mountains on four sides: the Austin peaks, the Bronte cliffs, the Eliot range, and the Woolf hills. ①Piii ”Why George Eliot could get a place in man-dominant literature because by reading her works people could see Elio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women were confronting. The characters were somehow imaginary but also real in some level. They all showed us the author’s thinking process and her courage that struggling for women who were imposed on the pressure by men.Key words :George Eliot;feminine;women problems玛丽•埃文斯(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生于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

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

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

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乔治·艾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还有人称之是19世纪英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乔治艾略特的生平经历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父亲代理了一个大庄园,因此这就使得他从小特别熟悉美好宁静的庄园生活,这些在她的作品都能体现出来,她的作品文字优美而安静,风格清新优雅,乔治·艾略特与世界名著《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简爱》的作者所属派勃朗特姐妹以及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主义小说家狄更斯齐名。

乔治·艾略特喜欢学习各种语言,在学习上与创作上敢于怀疑一切,后来认识查尔斯·布雷后,对宗教的态度由之前的笃信变成批判,乔治·艾略特在感情经历上很顺畅,她与爱人刘易斯一辈子感情十分真挚,相互扶持着走过一生,但刘易斯在八七年时不幸去世,后来艾略特改嫁给了克劳斯,不久,艾略特就因病去世了。

乔治艾略特的写作特点乔治艾略特写作特点讲解,乔治艾略特不仅是一位描写大师,而且她还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些细微却又生动的描写,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让读者感觉到更加亲切而且真实。

乔治艾略特所描写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的作品的意义在于美学上的陶冶,而不是为了去充当什么教化的老师,乔治艾略特写作的目的在于呼唤社会的高尚情感,提升人类的社会道德意识,而不是规定社会应该怎么样。

乔治艾略特的写作出发点和目的与其他的小说家有所不同,这就是乔治艾略特的独特之处,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乔治艾略特写作特点。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让广大读者悉心阅读,同时也有赖于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着实让人寻味。

乔治艾略特在人物话语设计方面确实是匠心独运,发挥到好处,她所设计的每个人的话语,都有自己的不同风格在,小说人物话语的设计本来就是决定人物塑造成败的关键,乔治艾略特在这一点上面做的很好。

《乔治艾略特》课件

《乔治艾略特》课件
05 乔 治 艾 略 特 的 影 响 与 贡 献
06 乔 治 艾 略 特 的 成 就 与 荣 誉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乔治艾略特简介
乔治艾略特的生平
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 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品涉及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对英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成就与作品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女作家 代表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英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道德观念的挑战:乔治艾略特的 作品中对道德观念的探讨和挑战, 引起了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 思,对社会道德观念的演变产生 了影响。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乔治艾略特 的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描 写,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 的社会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了 影响。
对后世作家的启示与影响
宗教信仰: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 涉及一些宗教信仰,这些信仰在 当时的社会中并不被普遍接受。
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
时代背景:乔治艾略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作品的影响 文化背景:乔治艾略特所处的文化背景对其作品的影响 社会背景:乔治艾略特所处的社会背景对其作品的影响 局限性表现: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局限性表现及其原因
先驱之一。
乔治艾略特的 作品对世界文 学的发展也产 生了影响,她 的作品被翻译 成多种语言, 影响了世界各
地的作家。
乔治艾略特的成就
06
与荣誉
获得的荣誉与奖项
荣誉学位:牛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荣誉学位:剑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荣誉学位:皇家文学学会荣誉院士 奖项:英国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代表
对文学的贡献与成就
乔治艾略特的 作品对后世作 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她的 写作风格和主 题选择为后来 的作家提供了 灵感和启示。

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跳动——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的体现

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跳动——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的体现
当斯蒂芬沉醉于俩人“久久的凝视”,忍不住去 亲吻麦琪的手臂时,她大怒、羞愧、内疚,本该是幸 福 的 一 刻 却 变 成 了 一 场 灾 难— — — “ 出 卖 了 露 西 , 出 卖了菲利普,出卖了自己的良知。 ”
麦琪和斯蒂芬对“爱”的第一次争论发生在斯 蒂芬拜访麦琪姑妈在巴塞特的家时。 斯蒂芬宣称他 们之间的爱是符合天性的,麦琪应该臣服于这种吸 引法则。 斯蒂芬坚称与露西的一纸婚约是无效的, 因为那是“违背天性的”;他告诉麦琪,“我们只能是 假装把自己奉献给别人。 ”斯蒂芬以这种方式诠释
虽然这一幕又是以麦琪承认 “汤姆有能力、可 以在这男权社会占得一席之地”结束,但是透过麦 琪,艾略特揭示了女性潜在的强大的内在力量。
如果说麦琪对于汤姆更多的是屈从,那么通过 对麦琪和斯蒂芬关系的描述就更能体现艾略特先 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麦琪最终选择离开斯蒂芬,这 一选择表现出了麦琪对于道德法则更深一步的理 解, 又是通过这一选择,“乔治·艾略特表达了内在 力 量 必 将 超 越 外 在 法 则 的 观 点 ”[4]。
在红河谷面对汤姆时,麦琪再一次表现出了对 道德法则的全面深刻理解和认识。 在两人关于正义 和规范的辩论中,汤姆以传统的等级规范来定义义 务, 认为家庭中的女孩就必须服从于父亲及兄长,
- 153-
以此来要求麦琪臣服于他。 而麦琪以自己更加深刻 的道德认识对汤姆如此狭隘的判断和权威予以反 击。
你 一 辈 子 都 在 斥 责 别 人— — — 你 从 来 都 确 信 自 己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你的心胸不够宽广,看不到 还有任何比你自己的行为和你那渺小目的更美好 的东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弗罗斯河上的磨房》)
斯蒂芬轻视女人, 认为男人比女人高出一筹。 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时,他邀请露西合唱《创 世 纪 》, “ 你 唱 女 声 的 部 分— — — ‘ 由 于 服 从 我 们 得 到 尊荣和幸福。 ’”艾略特对于斯蒂芬的这番描写表明 斯蒂芬并不是个值得麦琪爱的人。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乔治艾略特》课件

《乔治艾略特》课件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 女性命运的主题,她关注女性在
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
她通过自己的写作表达了对女性 命运的思考和关注,为女性争取
权益和自由发声。
她的作品也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 特视角和风格,为女性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斗争、道 德伦理等。
主题思想
社会批判
人性探索
艾略特的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现象的 揭示和批判,反映了她对社会不公和 道德沦丧的关注和担忧。
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人性探索 的主题,她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 理描写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女性意识
作为一位女作家,艾略特的作品中充 满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她通 过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 命运。
《乔治艾略特》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乔治艾略特简介 • 作品风格与主题 • 主要作品解析 • 乔治艾略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 乔治艾略特的遗产与影响
01
乔治艾略特简介
生平简介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原 名玛丽安妮艾略特(Mary
Anne Evans),1819年出生在 英国的沃里克郡。
02
作品风格与主题
作品风格
现实主义风格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风 格为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 挖掘和细致描绘,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心理描写细腻
艾略特擅长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 物形象,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语言质朴自然
艾略特的文笔质朴自然,不矫揉造 作,用词简练明快,表达力强。
04

乔治艾略特的简介

乔治艾略特的简介

乔治艾略特的简介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George Eliot;1819年11月22日-1880年12月22日,是一位英国小説家。

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父亲曾是木匠,后暴发成为房地产商人。

三十几岁时,她因翻译工作而开始文学生涯,之后还担任“西敏寺评论”杂志的编辑;在此期间经由介绍,她认识了一生的挚爱刘易斯George HenriLewes,刘易斯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旧不顾外在压力,与其同居;两人随后迁居德国;回国后,虽不见容于当时社会,但两人仍恩爱幸福,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

其作品包括《佛罗斯河畔上的磨坊》1860年和《中间进行曲》1871年-1872年等。

乔治·艾略特是位描写的大师,她不仅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

这些成段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她的人物一下子拉到了读者的面前——真实而亲切。

著名批评家阿巴·伍尔逊说过,多萝茜"是所有小说人物中最美丽,最高尚的女主人公。

" 让批评家得出这个结论的恐怕少不了小说中对人物外貌和内心的描写,乔治·艾略特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不像有的批评家所说的是"狭隘的维多利亚时期道德教条"的传声筒。

作者本人也曾辩解说:"我的作用是美学意义上的陶冶,而非充当教化的老师——我的目的是要唤起社会道义所呼唤的高尚情感,而不是为社会规定什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的是其艺术感染力而不是别的东西,而且她出色的人物塑造技巧使她达到了这一"目的"。

然而,正如另一位英国小说家伍尔芙所说,"专心阅读乔治·艾略特,就是发现我们对她了解得多么少。

"更多地了解这位作家,更好地领略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还有赖于广大读者的悉心阅读和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107摘要:乔治•艾略特是文学发展史上,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在她众多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广为人知。

肖尔瓦特曾指出,在英国小说的版图里,女性的领土通常被描绘成四周被山峦包围的荒漠,这些山峦即“奥斯汀颠峰,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和伍尔夫丘陵”。

乔治.艾略特之所以能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中获得一席之位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探讨,以及从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

她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她为了把女性从男性强加给他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妇女问题Abstract : George Eli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literature. In her novels, the image of heroines is widely known by other people. Elaine Showalter says that: “in the atlas of the English novel, women’s territory is usually depicted as desert bounded by mountains on four sides: the Austin peaks, the Bronte cliffs, the Eliot range, and the Woolf hills. ①Piii ”Why George Eliot could get a place in man-dominant literature because by reading her works people could see Elio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women were confronting. The characters were somehow imaginary but also real in some level. They all showed us the author’s thinking process and her courage that struggling for women who were imposed on the pressure by men.Key words :George Eliot;feminine;women problems玛丽•埃文斯(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生于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

在她发表第一篇作品时以笔名乔治•艾略特自居。

肖瓦特曾称她为“女性文学的先驱”。

托马斯•哈代也曾赞美过她的文学成就。

作为一名女性文学的创作者,艾略特从小就显示出与人不同的性格。

在维多利亚那个时代,她的作品为女性呐喊出了心底的声音。

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笔下的两位女主人公都显现出了与人不同的特质,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视野。

一、乔治•艾略特1. 叛逆的玛丽•埃文斯艾略特从小就显现出惊人的特性。

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知识,13岁的时候去了寄宿学校,带着极大的热情学习了法语、音乐和写作,这些都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极大的基础。

然而她天性里就带有叛逆的因素。

在她对《圣经》有所研究之后,她居然把名字里的一个字母“e”去掉,因为她认为那代表着一种虚荣。

父亲过世之后,她做出了一个去伦敦的决定,决定在那里凭借知识生存。

在伦敦,她与许多激进分子一起研究公事,不久就与乔治•亨利•路易斯情投意合而住到了一起。

这在当时是不被世人以及社会认可的。

但无论怎样,艾略特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英国文坛站稳了脚跟而成为一名著名的女性作家。

因此,纵观艾略特的一生,无论从生活还是事业来说,都体现了她反叛的个性。

2. 女权主义的体现女性意识是在法国著名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里被提出的。

它可以被认为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鼻祖。

在艾略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她的女性意识在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从女性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

通过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言谈话语以及行动,我们清楚的看到了隐藏在艾略特心里那浓重的女权主义思想。

二、勇敢的海蒂小说中的海蒂是个漂亮的姑娘,她的美是让人窒息的美。

她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孩儿,她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与那个时代勤劳、质朴的维多利亚女性形象是背道而驰的。

维多利亚时期,只有那种“家中的天使”才会被社会所接受。

即:勤劳、善于打理家务、照顾家庭等等。

而海蒂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

小说里有一幕是海蒂照镜子,她自己也很欣赏镜子中那几近完美的形象。

在肖瓦特的著作《她们的文学》中曾提到,极度欣赏镜子里自己形象的人一般都有自恋的倾向,而海蒂也是如此。

她虚荣、懒惰、不负责任,这与那个年代典型的妇女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另一方面,小说中有一章提到海蒂为了见到亚瑟,而孤身前往很远的地方去寻找,这对于柔弱、从未离开过农场的海蒂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后她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最后没有见到阿瑟,但这次旅行体现了柔弱的她心中最坚强的意志。

小说中,海蒂对婚姻的态度也是与众不同的。

很明显她想把婚姻当做跳板,从而过上自己认为的好日子。

因此,她不像别人听从家庭的安排,而是非常有主见的自己选择,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然后有主见的她也成为了与那个时代不太相符的女性形象。

最让海蒂与那个时代典型的妇女形象不同的即是她对待孩子的态度。

书中提到海蒂并不是很喜欢孩子,认为他们是累赘、麻烦,而且最后居然有意无疑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身上最能体现女性的特质,而海蒂杀死自己的孩子这一举动无疑把那些世俗、对女性有偏见的思想也扼杀在摇篮里。

三、坚强的黛娜首先对于黛娜外貌的描写,同样是一张和别人与众不同的美丽,而且作者还通过他人之口说黛娜看起来像一个“小男孩”。

作者有意的暗示读者黛娜其实身上有一种男人的气质。

其次,在当时那个年代,黛娜也是和大多数妇女不一样,她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在当时也是惊人之壮举了。

因为妇女都被认为是在家持家、照顾子女丈夫,而黛娜居然有一份工作,并一直坚持。

另外,与海蒂一样,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也非常有主见,因此在文章中拒绝了赛斯•贝德的求婚而选择继续自己的工作。

虽然最后选择嫁给了亚当•贝德,然而她还是坚持这是上帝的旨意,并且不怕忌讳的嫁给了赛斯•贝德的哥哥。

文章开始就提到了黛娜的布道,能言善辩的她,工作能力极强,这在她与大众的对话中就可见一般了。

四、总结我们不难看出,艾略特通过对书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描写是用心良苦的。

她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心,无疑都是与当时社会大众所认为的女性是有很大不同的。

她们坚强的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乔治·艾略特孙 亮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文艺评论大 众 文 艺大108摘要:现当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山那面人家》通过一户普通农家寒酸寡淡的婚礼,曲折而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困窘,发出的是作家对现实的声声沉重的叹息,丝毫不存在对现实的美化与粉饰。

今天,对于“十七年”时期的作家作品我们应该少一点刻薄与苛求多一些同情和体贴。

关键词:《山那面人家》;曲折;叹息;体贴《山那面人家》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志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湖南南部山乡人家的一场结婚典礼。

关于这篇小说,一般指出其通过这一场婚礼描述了一派“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气象,歌颂合作化之后农村的“喜庆”新生活,即便说到作品“间接地表现了农业集体经济的濒临崩溃”,但依旧承认其是“在一派‘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气氛中奏出的一曲幸福自由的‘小夜曲’”。

笔者认为,《山那面人家》根本不是什么“幸福自由的‘小夜曲’”,它通过一户普通农家寒酸寡淡的婚礼,反映出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困窘,发出的是作家对现实的声声沉重的叹息。

在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结末,作家周立波描写的也是相同时代相同地域甚至举行的具体时间也相似(《山乡巨变》中,常青农业社社长刘雨生和曾经的“弃妇”盛佳秀的婚礼是在“双枪”之后社里“欢庆”丰收之时,大概是夏末秋初。

《山那面人家》中农业社保管员邹麦秋和卜翠莲的婚礼是在一个“初冬的月夜”)的一场山乡农家的婚礼。

将“山那面人家”的这场婚礼与之进行一番对比分析,我们就可以读出这个短篇的别样的意味,进而更明晰地看到当时作家的内心情感世界。

第一,从婚礼程序看,《山乡巨变》中的婚礼程序是“三件事”:一是“请新郎新娘向国旗和毛主席肖像双双行个鞠躬礼”,第二是“向新郎和新娘献花”,第三是新郎新娘“亲嘴”!程序虽然简单,但是参加婚礼的人们个个开心时时快乐,整个婚礼欢呼不断笑声连连,是真正的热闹非凡喜气盈门!而在《山那面人家》中的这一场婚礼,则完全是另一番滋味。

“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

”至此,我们感觉不到丝毫“喜庆”的氛围,倒是觉得主婚人似乎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担子!接下来是所谓的来宾演说,第一个被邀请的是社长,但是,他“婉拒”了:“还是叫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二十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记了,有什么说的?” 这里,这位社长,一点也没有“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的迹象。

接着,农业社里的兽医开始了他的“八股”演说,在他的“演说”进行当中,身为主婚人的乡长半途而退,社长认为是“讲空话”,办社干部讥之为“八股”,甚至使得主角之一的新郎感觉自己“坐冷板凳,听那牛郎中空口说白话”,半途“逃走”去看社里的红薯种子。

本来应该是“大家最感兴味的一宗”的新娘子讲话,“有人嫌不过瘾”——确实不过瘾!送亲娘子只是说“我没学习,不会讲话”就胀红着脸坐下去了。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在这场婚礼上,人们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言无味”甚至“面目可憎”,这反映的正是人们单调苦闷寡淡无味的心境,而这样的心境恰恰是当时日益困窘的现实生活对人们的“馈赠”啊!然后,有人提议让新郎讲话,可是新郎早已没有了踪影!于是“好几十个人点着火把,拧亮手电,分几路往山里,塅里,小溪边,水塘边,到处去寻找。

”在“储藏红薯的地窖”里发现新郎。

接着是把新郎送回去以后,参加婚礼的人——除了那群姑娘们——先后告辞各自回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