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_艾略特_织工马南传_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织工马南》中的颠覆与抑制

《织工马南》中的颠覆与抑制作者:宗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和由格林布拉特提出的作家与作品的“协商”功能。
通过对乔治·艾略特早期代表作《织工马南》的解读,从三个方面探讨艾略特的创作手法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历史观、价值观和宗教观。
此外,在马南的价值观和宗教观的转变过程中,分析了“颠覆”和“抑制”这两种社会功能在小说中是如何交织和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协商”功能。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新历史主义《织工马南》颠覆抑制出版于1861年的《织工马南》是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描绘了马南在英格兰中部乡村生活的起起落落。
“颠覆”是对代表统治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质疑,而“抑制”是将这种“颠覆”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使其无法达到实质性的效果。
作者的“协商”意识反映在其在文本中对“颠覆”和“抑制”的动态平衡,并在这种“协商”过程中融合各种社会能量。
因此,本文从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出发,从历史观、价值观和宗教观三个方面对西拉斯·马南进行解读,并探讨艾略特的创作技巧与新历史主义的联系。
1.新历史主义概述深受20世纪中叶出现的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不再是一种坚实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历史的叙事或历史的编纂,突出了历史的虚构性和文本性。
因此,真实的“历史(History)”被“一个个小的历史(histories)”所取代。
路易斯蒙塔罗斯认为对新历史主义学者来说,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交互关系意义重大(1989)。
历史作为进入后世视野的“文本”,不再具有原始的正统性、权威性和客观性,而仅仅是一种人为的“表象”。
它与文学文本、艺术文本(绘画、雕塑等等)甚至奇闻轶事具有同等的地位。
由于跨越多个学科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新历史主义也被新历史主义者自己统称为“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者认为“颠覆”和“抑制”的关系存在于文学和历史之中。
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织工马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18191880)的长篇小说。
论《织工马南传》中的反讽艺术

摘要: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不仅在微观语义浅显层面上使用了反讽辞格,更主要的是在小说的结构上,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以及主题的揭示与展开上,把反讽作为一种宏观意味的文学创作原则,从而增强了作品的道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反讽;人类宗教乔治·艾略特被誉为英国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女小说家,英国文学评论的权威学者F·R·里维斯在其权威性著作《伟大的传统》中,将乔治·艾略特排进组成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三位大作家之列。
艾略特的佳作《织工马南传》因其深刻的道德感染力和完美的叙事艺术成为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农村织工马南一生的传奇式经历。
马南早年遭受“教友”陷害,万念俱灰,忍辱负重,远离故土迁到了拉维罗。
他终日织布攒钱,几乎与世隔绝。
后来他收养了孤儿爱蓓,孩子天使般的心灵逐渐唤醒了他麻木的情感,他终于又敞开心扉,重返人群,成了一个随俗合群的老人。
而当地地主家大少爷高德夫雷年轻时放荡不羁,为了获得家族的继承权和南茜小姐的芳心,抛弃秘密结婚的妻子和幼女爱蓓,虽得偿所愿,却终无子嗣,懊悔莫及。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道德寓言,辛辣地讽刺地主阶级腐朽的社会伦理规范以及教会思想中虚伪的道德价值观,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的、正常的关系”,证实其具有“治愈精神创伤”的作用。
《织工马南传》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之作,除了它深刻的思想内容外,其巧妙的构思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反讽的运用则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艺术效果。
本文试图对这部小说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的叙事技巧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反讽是西方文学话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
具体到文学创作,反讽即作家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似是而非的,只有凭借一种矛盾的态度才能抓住其互相抵牾的总体性。
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反讽式的陈述或描写,往往隐含着与直接的感知正好相反的含义。
《乔治艾略特》课件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 女性命运的主题,她关注女性在
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
她通过自己的写作表达了对女性 命运的思考和关注,为女性争取
权益和自由发声。
她的作品也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 特视角和风格,为女性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斗争、道 德伦理等。
主题思想
社会批判
人性探索
艾略特的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现象的 揭示和批判,反映了她对社会不公和 道德沦丧的关注和担忧。
艾略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人性探索 的主题,她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 理描写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女性意识
作为一位女作家,艾略特的作品中充 满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她通 过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 命运。
《乔治艾略特》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乔治艾略特简介 • 作品风格与主题 • 主要作品解析 • 乔治艾略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 乔治艾略特的遗产与影响
01
乔治艾略特简介
生平简介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原 名玛丽安妮艾略特(Mary
Anne Evans),1819年出生在 英国的沃里克郡。
02
作品风格与主题
作品风格
现实主义风格
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风 格为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 挖掘和细致描绘,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心理描写细腻
艾略特擅长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 物形象,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语言质朴自然
艾略特的文笔质朴自然,不矫揉造 作,用词简练明快,表达力强。
04
短篇经典小说介绍

短篇经典小说介绍短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园地的一支奇葩,它以其短小精悍、构思奇巧、韵味悠长而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以下是介绍给大家的关于短篇经典小说,希望大家喜欢!1《道林;格雷的画像》(奥斯卡;王尔德)[180页]:一位年轻英俊的青年为了永远保持年轻美貌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他永不老去,相反他的画像却逐渐老去。
虽然他相貌英俊,却是一个没有灵魂、肮脏卑劣的人。
2《世界大战》(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60页]:这部经典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外星入侵,现在已经成为很多改编版书籍的灵感来源。
(不要去看电影,去看原著吧!)3《水手比利;巴德》(赫尔曼;梅尔维尔)[160页]:梅尔维尔的经典小说,讲述一艘船上无心的一次暴动。
比利;巴德因为这次叛乱遭到指控,当所有指控都指向他的时候,他却因为口吃没办法为自己辩护。
他罢工了,却意外地杀害了指控他的人。
小说就讲述了这件事发生之后的故事。
4《圣诞颂歌》(查尔斯;狄更斯)[80页]:一位吝啬的商人既不愿在生活中花钱,在圣诞节时也不愿对他的雇员大发善心。
然而在他不情愿地想起他的过去,了解到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他时,一切都改变了。
5《珍珠》(约翰;斯坦贝克)[96页]:斯坦贝克的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男人基诺发现一颗珍珠后的故事集中探讨了由来已久的善与恶的问题。
为了让他的新生儿接受治疗,他卖掉了珍珠,我们知道这颗珍珠已被诅咒,所以厄运随之而来。
6《蒂凡尼的早餐》(杜鲁门;卡波特)[160页]:这本小说与其电影版确实有很大差异。
(男主角是同性恋者……巨大的不同)卡波特的散文令人惊叹,所以即使你已经看过电影,这本书还是很值得阅读的。
7《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140页]:这部小说是关于俄国革命的一个寓言,揭露了新入驻的领导者的虚伪。
当然,它利用会说话的猪、羊和马表明了奥威尔公开的政治态度。
8《织工马南》(乔治;艾略特)[160页]:我想你一定不知道,描绘了恢宏而又不可思议的《米德尔马契》【1】的乔治;艾略特竟然也曾写过如此短的故事!在这本小说中,塞拉斯;马南是一个传统村庄里的一员,他被控偷窃了教堂的钱,最终被判有罪,随后则讲述了他离开这个避之不及的村庄后的故事。
[《织工马南传》中的异化现象探微]异化现象
![[《织工马南传》中的异化现象探微]异化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669c61da1c7aa00b52acbec.png)
[《织工马南传》中的异化现象探微]异化现象关键词:异化工业化维多利亚时代灯笼广场摘要:马南从灯笼广场来到拉维罗村,以织布为生,度过十五年孤独麻木的生活。
结合爱略特所处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化背景以及她谨慎的政治态度,将马南在这期间的生存状态以及他重返灯笼广场的经历放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视角下予以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实际上是借马南的境遇来迂回曲折地揭示维多利亚时代工业化浪潮中英国工人阶级所处的异化生存状态。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讲述了马南曲折的人生经历。
马南在灯笼广场遭受陷害,被诬偷窃,未婚妻也被夺走。
遭受不幸的马南离开灯笼广场,远走他乡,来到拉维罗村。
拉维罗村远离尘世喧嚣,民风淳朴,一派田园风光,是个世外桃源。
马南本应忘怀过去的不幸,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他却与村民格格不入,在村外的石屋中织布为生,过了十五年孤独麻木的生活,直到收养孤儿爱蓓后才告结束。
马南这十五年孤独麻木的生活是他在灯笼广场所受打击的延续,更是他在石屋中长期从事织布劳动的结果。
马南的织布劳动,同维多利亚时代的纺织工人一样,实际上是异化劳动。
在异化劳动中,马南成了异化的人,他与拉维罗村民的关系也成了异化的人际关系――这种异化的人际关系,使得马南不能融入拉维罗村民,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一、异化在形形色色的异化理论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影响最为深远。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认为,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异化理论的出发点: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异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包括三方面内容:异化劳动、异化的人、异化的人际关系(人与人的异化)。
织工马南

When this was discussed in the village,some people thought that Silas had had a fit.But others,like Mr Macey,the church clerk,refused to accept a medical explanation.
'No,he isn't ill,that weaver,'said old Mr Macey,shaking his head knowingly.'If he had a fit,he'd fall down,wouldn't he?I think his soul flies out of his body sometimes and that's why he looks so strange.He doesn't come to church,does he?And how does he know so much about medicines?You all re-member how he made Sally Oates better,when the doctor him-self could do no more for her.That's the devil's work,believe me!'
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僻静的乡村,生活有着一成不变的模式。四季交替,对于住在大房子里的乡绅及其全家和对于住在小草屋里的村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任何新鲜和古怪的事情在像瑞福洛这样的村庄里都会遭到猜疑。
织工西拉斯·马南就很古怪。他独自居住,没人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如果你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你怎么能够信任他呢?他脸色苍白,眼神怪异,并且总是瞪着眼睛,因为他每天都要在织机上干很长时间的活,甚至星期天也干,而星期天他应该去教堂。他一定是魔鬼的朋友,村民们相互这么说。
外国文学史自考最新必背

外国文学史(自考)红字必背,黑字熟读,包过!!!古希腊文学的特征1.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3.种类繁多,具有开创性《伊索寓言》1.公元前6世纪奴隶伊索所作2.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3.代表作《农夫与蛇》《龟兔赛跑》4.艺术特点: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形象生动,比喻恰当,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新喜剧1.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的喜剧2.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3.代表作家:米南德,作品:《恨世者》《萨摩斯女子》《埃涅阿斯纪》1.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2.是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3.主要颂扬罗马帝国的神圣,表现先王建国的艰辛4.艺术特点:与荷马史诗相似,运用比喻、重复、对比的运用,塑造了埃涅阿斯这一民族英雄和理想君王的美好形象。
古希腊神话特点1.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人同形同性2.体现出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3.想象丰富,内容生动,故事优美荷马史诗1.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前者讲战争,后者讲战争结束后的海上漂流。
2.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是古希腊最早的史诗。
3.歌颂了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1.内容丰富,描绘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2.《伊利亚特》展现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歌颂与异族战斗的英雄和他们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献身集体的英雄主义3.《奥德赛》表现一场争夺和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反映希腊社会中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奴隶制关系开始形成。
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1.结构紧凑、安排巧妙。
对于两个10年中所发生的事,分别只表现了其中51天和40天中的内容。
2.史诗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如阿喀琉斯、赫克托尔等3.史诗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特有“荷马式的比喻”,还有固定的程式化的形容词和称谓4.是欧洲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
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形象1.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2.是一个英勇顽强、智慧过人的英雄形象3.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也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4.史诗肯定了他维护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作的斗争,体现了个人意识的觉醒阿喀琉斯的形象1.是最具鲜明个性的形象,是神与人之子,是男性美的典范2.他的性格多元立体,集勇敢、义气、暴躁、凶狠、善良、诚挚于一身3.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他作战勇猛过人,表现出死而无怨的英雄主义精神4.维护个人荣誉和尊严赫克托耳的形象1.是特洛伊的主将,老国王的儿子2.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作战勇猛,指挥英明3.具有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为部落而死看成一种荣誉4.他的英雄主义更富于悲剧色彩,刚强、威武的英雄主义精神,是荷马时代的风尚索福克勒斯1.戏剧艺术的荷马,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2.他的悲剧主要表现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3.他的悲剧标志着希腊悲剧进入成熟阶段4.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古希腊悲剧的特征1.基本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2.内容丰富、主题严肃,有哲理深度,反应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3.由话语和唱段组成,包含开场白、入场诗古希腊喜剧的基本特征1.多为政治讽刺剧和社会问题剧,取材当代现实生活,具有现实性和政治倾向性,如“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在其作品中,反对内战,主张和平,表达乌托邦和自由平等的思想2.情节荒诞离奇,风格幽默滑稽,表演形式轻松,但表达了严肃的主题教会文学1.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2.题材大多取自《圣经》3.主要是宣扬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4.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骑士文学1,欧洲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世俗封建主的文学2,反映骑士与贵妇之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的追求3,法国成就最高,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英雄史诗1.早期《贝奥武甫》流传至今最完整的早期英雄史诗2.后期《罗兰之歌》法国,爱国忠君思想市民文学1.也称城市文学,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2.大多是民间创作,取材于现实,反映市民的审美情趣,颠覆传统道德观念3.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抒情诗和市民戏剧4.代表作《列那狐传奇》中古文学的特征1.宗教色彩2.神秘色彩3.民间文学色彩4.开创性但丁的《神曲》的主题及思想内容1.字面意义上,写得是“亡灵的遭遇”;从寓言意义上,主题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寓言是一种古老的、变化自如的艺术形态。
柯勒律治这样定义寓言:“我们可以很慎重地把寓言作品定义为运用一套行为者和形象极其相应的行为和随应物以伪装的形式来表达道德品质,或本身并非感知客体的理性概念,或别的形象,行为者,行为,命运或环境,其结果是差异性随处可见,而相似性也就被隐隐约约地暗示出来。
这样各个部分也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19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正是这样一部寓言式的小说,本文试图从西方寓言式小说的三个特点去分析主人公织工马南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以及这部作品的主题。
一、人物:对主人公马南的寓言式刻画以动物或其他东西为主角的寓言,一般都篇幅不长,但寓意深刻,《伊索寓言》是这方面的典范。
相对来讲,以人物为主角的寓言文学篇幅较长,角色关系较为复杂,而突出的主题却毫不逊色。
另一方面,寓言必然与超自然的和非常的事件有关。
寓言式的人物性格一般都很怪癖,做事爱钻牛角尖,他们的生活都有严格的规律可循,从主观上来看,他们并不想对自己的生活规律做任何改变。
可是,他们的命运却又被一种潜在的、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
《织工马南传》中的主人公塞拉斯·马南正是这样一个寓言式人物。
马南这个城里人,是乡村拉维罗的织工。
织工在马南所处的那个年代经常都是脸色苍白、身体瘦弱的人,他们来自城镇,长居于乡村,却与村民们只能有织布生意上的往来,无法真正参与和融入村里的社会生活。
他们不相信聪明、智慧和他们村子以外的世界。
由于长期过着孤独,又基本是与世隔绝的生活,那些织工们大都性格孤僻、怪异,或是让我们“今人”感到不可理喻。
马南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织工”。
他很孤独,他独自居住,没人知道他的家庭情况。
他脸色苍白,眼神怪异,并且总是瞪着眼睛,因为他每天都要在织机上干很长时间的活儿,甚至星期天也干,而星期天他应该去教堂。
在拉维罗村居住的15年里,他没有邀请过任何人去他家里做客,也没有试图和任何村民交朋友,更没有想要追求村里的任何一个女人。
所有的这一切都更增加了村民们对他的怀疑,他一定是魔鬼的朋友,村民们相互这么说。
对于每天过着机械的、一成不变的织工的生活的马南来说,他对生活没有别的追求,生活也对他没有任何的意义,除了每天织布。
所以他就这样不停不歇地织下去,工作变成他生活的寄托和目的,他的生活由此而“变成一种纺织虫似的机械活动”。
马南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和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在这种机械活动带来的金钱不能够与他人分享时,他也没有把所有的钱都花在自己身上,仍旧只用掉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很少的一部分。
他终于发现,金钱把他的数不完的织布的日子变得有条理有前途了,这促使他重新思考和安排金钱在他生命中的地位———每天的拼命工作有了一个目标,就是积攒更多的钱———这里仅仅是一种工作与金钱之间的简单重复。
金钱又反过来把他锁到了一个孤立封闭的牢笼里。
二、情节:寓言式旅行对主题的深化寓言式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要做一次旅行,这种旅行是外在的,是我们显而易见的,同时,旅行的过程即探求的过程,亦即主人公心灵得到拯救的过程。
所以,主人公们其实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进行了长途跋涉,最后到达了心灵的彼岸。
马南正是做了这样一次旅行,他从灯笼广场到拉维罗村,同时他的情感也经历了由爱到恨,又由恨到爱的这样一个过程。
在去拉维罗村之前,马南是一个名为“灯笼广场”的小城镇里的手艺人,他“一直是非常活跃,富有想象,看重友情”,“人们认为他是个生活堪做楷模,信仰又很虔诚的青年”。
一次变故使他猝然孤立于灯笼广场社会之外,他所热爱的故乡向他暴露了其丑陋愚昧的一面。
他蒙冤被逐出教会,面对朋友的背叛,上帝的不公正裁决,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的寓言式写作手法⊙张迎燕[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张迎娟[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秦皇岛066311]摘要:本文从寓言写作手法的角度剖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传》的主题。
第一:人物特点方面,即作者对主人公马南的寓言式的刻画;第二:情节特点方面,即主人公寓言式的旅行对小说主题的深化———马南的出走和最终得到的拯救;第三:结构特点方面,即寓言最具代表性的双线结构,双线并行,突出好人终有好报的主题,即马南最终得到的拯救。
关键词:寓言织工马南拯救小说纵横105马南彻底与过去的宗教虔诚决裂,发出了“管理人间的上帝绝不是个公正的上帝”的呐喊和诅咒。
于是马南与灯笼广场的一切断绝了关系,毅然决然地出走了。
他没有去其他的城镇,而是走向了农村。
在他看来“还有什么比拉维罗更不像灯笼广场的地方吗?”于是他在这儿定居了下来。
他认为,这样就成功地摆脱了所有的过去,抹平了家乡给予他的所有创伤。
如果说过去在灯笼广场里能进入马南的近视的双眼的只有宗教的话,那么在拉维罗村,马南把自己的视线移向了金钱,而且,也只看到了金钱。
在每天晚上休息的时间里,观赏和抚摸这些金币给了他很大的快乐。
因此,马南专心与他的金币相依相伴,不再关注外面的世界。
这时,身处异乡,生活中只有织布和金钱的马南只能和孤独为伴,他用工作和金钱深深地把自己与其他人隔绝了。
在来到拉维罗村的第15个年头,马南的金币被地主家的浪荡子邓塞·卡斯偷走了,马南15年的辛苦工作和唯一依靠顿时化为乌有。
这使马南陷入巨大的哀伤,再度将他与过去联系了起来,使他又一次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马南当年离开了城镇生活,又与乡村生活保持距离,一厢情愿地想通过崇拜金钱得到解脱,这注定了他必将再次受到打击。
城镇不能生活,农村亦没有包容他,宗教迫害了他,金钱也遗弃了他,马南无路可走,也无所依靠。
然而,在这个接近于毁灭的边缘处,马南却奇迹般地走出了孤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扭转这一切的,不是他曾经狂热的供奉和崇拜过的宗教和金钱,而是一个弱小无助的,与马南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小女孩。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爱,把两个弱小、孤独又平凡的人联系在一起,他们互相扶持着站立了起来,手牵着手,一步一步地走出了这孤独与痛苦的绝境。
至此,马南获得了真正的拯救,他封闭多年的情感复苏了,他开始回想和反思往事,打开了关闭了整整15年的心灵的大门。
三、结构:双线结构突出主题寓言经常采用双线结构,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最后使主题得到深化。
在整部小说中,和马南相对应的这条线就是高德夫雷·卡斯一家的命运。
两条线的情节交叉有三次,每一次都大大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第一次即是马南金子失窃事件,这件事使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二次,便是马南得到了爱蓓,而爱蓓正是被高得夫雷抛弃的女儿。
这个小女孩儿是在马南丢钱后不久的除夕夜里进入他的生活的。
拉维罗村地主卡斯家大儿子高德夫雷在外地的秘密妻子莫利带着孩子去找丈夫复仇,莫利因疲惫食用鸦片提神,不幸倒在雪地里沉睡过去而被冻死,两岁的女儿循着灯光爬进马南的屋子。
近视的马南看到孩子金灿灿的头发,还以为是自己的金币回来了。
孩子的母亲已死,父亲欲另结新欢,不肯相认。
他决心照顾好这个孩子,并按照死去的母亲和妹妹的名字,给小孩儿取名为爱蓓。
接下来,小爱蓓成长的16年,也是马南身心复苏与痊愈的16年。
首先,是他的精神世界的转变。
车轮匠的妻子多利的劝告,以及相邻们无私地关照马南和爱蓓的生活,使马南感受到世间还是美好的,再次产生精神信仰,返回教堂。
双线的第三次交叉即在16年后,马南丢失的钱也重返他身边,原来当年偷钱的邓塞在黑夜中跌进马南住处附近的石坑里溺死,石坑的水放干后,盗窃案真相大白。
而爱蓓长大后,拒绝与富有的生父———高德夫雷共同生活的请求,与青梅竹马的车轮匠的儿子结婚,共同奉养年老体衰的马南。
马南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对于马南的苦尽甘来,作家感叹道:“从前,据说有一些天使来到人间,牵着人们的手,引他们离开毁灭之都。
现在我们可看不到长着白翅膀的天使了。
不过,还是有人来引人们离开行将毁灭之境:有一只手放在人们的手里,徐徐引导他们向前,走向安静光明之境,使得他们不必再往后看,那只手也许就是一个小孩儿的手。
”小说最后,在爱蓓的帮助之下,马南走出长达15年之久的孤独与绝望之境,成为一名慈爱的父亲、织布手艺人、拉维罗社会中的一员。
幸福的马南带着爱蓓回故乡探访,想向人们解释自己当年被冤枉的事情,了结他最后的心愿。
然而,父女俩惊讶地看到,30年前手工业工人们聚集的小小的灯笼广场已经变成一个工业大镇,除了阴森的监狱还能认出来之外,小教堂和广场已被大工厂替代,从前的盗窃案早已灰飞烟灭,不留痕迹。
这里的人们按照现实所需来安排自己的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着相对丰衣足食的生活,大家互相照应,安定团结,甚至连丢了钱财的马南也能享受到幸福和安逸,这表明,乡村生活本身并不促成金钱拜物观念。
去除了宗教和金钱对人的奴役,人自身善良美好的天性便能顺畅地发扬出来,与人世间的幸福快乐接轨,这是一切道德追求的正当途径和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1]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M].曹庸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2]竞鸣.《织工马南》人物结构的直角坐标系[J].外国文学研究,1985:(02).作者:张迎燕,河北北方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张迎娟,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师,在读硕士,主攻英美诗歌研究。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小说纵横106/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