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初稿

合集下载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孤独 的流 云 ,高高地飘 游 在 山谷 之 上 ,……/ / / 粼粼 湖
【 收稿 日期106 0 — 5 2 0 - 4 1
【 作者简介】 荀(9 5 )男, 杨 15一 , 河南省南阳市人 , 郑州大学升达经 贸管理学院讲师, 主要研 究方向 : 英语语 言文学。
维普资讯
义 那样 直抒胸 臆 。艾 略特 的诗 风与 浪漫 派有 着迥然
不 同的味 道 。在他 的《 普鲁 费 洛克 的情 歌 》 , 一 中 有
些 奇 特 的 比喻 , “ 当 朝天 空 慢 慢铺 展 着 的 黄 昏/ 如 正 好 似病 人麻 醉在 手术桌 上 ”在 浪漫 派 的诗歌 中是 不 , 会 这 样描 绘 黄 昏的 , 如浪 漫派 领 军人 物华 兹 华 斯 在 英 国大 湖 区 的感 觉 就 是 另一 番 情 状 : 我 好 似 一 朵 “
波也 在 近旁 欢 跳 , 不 如 这水 仙 舞 得 轻悄 ” 《 / 却 ( 咏水
仙 》 。歌颂 大 自然 , ) 醉心 于 山水 之 间是 浪 漫 主义 诗
人所 向往追 求 的 , 人徜 徉在 风景 如 画的 湖畔 , 诗 尽情 地抒 发着对 普 通人 的 同情和关 爱 。 而艾 略 特则不 然 , 其代 表作 是 在 一 战结束 后 产 生 的 , 时 欧洲 民生凋 那
Vo1 No4 . 7 . Au g.2 06 0
【 文章编 号]o 9 3 2 ( 0 6 0 — 0 0 0 1o — 79 20 )4 04 - 2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杨 荀
(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外语 系,河南 郑州 4 19 ) 5 11
【 摘
要】 现代 派诗人艾略特 受浪漫主 义的影响 , 表现在 艾略特 的语 言 口语化 、 象的恰 当使 用等 方面。 意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1820-1860):小说类2008.05.03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 AP Images)(此为《美国文学纲要》(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修订本第四章,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

)作者:凯瑟琳·文斯潘克仁(Kathryn VanSpanckeren)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艾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以及超验主义作家代表了美国本土涌现的第一代文学大师。

就小说家而言,浪漫主义流派大多采取霍桑所说的―浪漫文学‖(Romance)手法,以笔触激昂、情感浓郁和饱含象征性见长,成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样式。

浪漫主义作品不同于爱情小说,属利用特殊的技巧表达复杂、细腻的意蕴的严肃小说。

大多数英国或欧洲大陆小说家一般通过大量的细节刻划现实人物,但霍桑、麦尔维尔、爱伦∙坡反其道而行之,塑造的是超于生活的神异人物,不时爆发出神秘主义的火花。

美国浪漫主义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往往神魂颠倒、情态恍惚。

例如霍桑作品《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的亚瑟∙丁梅斯代尔(Dimmesdale)和海斯特·白兰(Hester Prynne)、麦尔维尔作品《白鲸》(Moby-Dick)中的亚哈(Ahab)及爱伦∙坡小说中许多性情乖戾和心神不定的人物,均作为孤独的主人公与不可知的、暗淡的命运进行抗争,其行为方式带有某种神秘性,发自于内心最深层的下意识。

这些象征性的情节揭示了痛苦的精神背后隐藏的种种行为。

这类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探索隐蔽的灵魂深处,原因之一是因为美国缺乏根深蒂固的传统社区生活。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享有盛誉的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威廉∙萨克雷(William Thackeray)──都生活在纷扰繁杂、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社会,与读者有共同的喜怒哀乐,可从中为他们的现实主义小说汲取素材。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自19世纪末艾略特时期开始,浪漫主义就已经在以犹太文化为基础,以艾略特为代表的文学家所创作的作品中得到了发展。

这一文学思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完善,以一种不同的形式从艾略特时期出现,同时也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艾略特时期浪漫主义被认为是独特的宗教精神的表达,他的作品具有超越本质的力量,在符合犹太传统的基础上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意识和独特的宇宙意识。

他的作品象征着个人世界观、文化观念和精神理想。

艾略特用他精神主义的语言,想要融合个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表达他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艾略特的继承者很多,从二十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者弗雷德里克·桑斯(FrederickSans)到英国新浪漫主义派的布莱克·威尔士(BlackWelsh),他们都继承了艾略特的思想,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浪漫主义的理念。

它们延续了浪漫主义精神,倡导自我表达和个人世界观,强调时代特性、民族特色和表现力来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浪漫主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它在现代社会慢慢融入到艺术形式中,自由表达和创新价值观以及个人世界观被融汇在网络文学中,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新的文艺思潮。

今天的浪漫主义,以独特的网络文学形式延续着艾略特的理念和思想,探索着新的自我表达和批判性思维,扩大了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

总之,艾略特的浪漫主义继承与发展背后的思想,是对宗教精神的超越性表达,表现有个人世界观、思想理想和自由表达的独特思潮。

在互联网时代,浪漫主义受到普遍接受,用随性而又独具个性的网络文学,谱写出新的艺术风格,从而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生机。

从有迹之韵到无弦之乐——由“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走向”看新诗发展的第三维度

从有迹之韵到无弦之乐——由“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走向”看新诗发展的第三维度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有迹之韵到无弦之乐--由“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走向”看新诗发展的第三维度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20090520中文摘要由于诗歌的韵律紧紧附着在语义之上,押韵必然会对诗歌的自由表现与自然美造成伤害,如何调解诗歌的押韵与表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对待诗歌的音乐性的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新诗的发展。

笔者尝试重新界定诗歌的音乐性,认为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表层音乐性(诗歌的押韵、节奏、格律等附着在语义上的传统音乐性)和深层音乐性(将音乐性融化到诗歌的主题、风格、结构等要素中,呈现出混成、交响的特点)。

从对艾略特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及理论的对比中,笔者发现他们以不同的姿态走入了诗歌的深层音乐性,由此给中国新诗带来启发:跳出废韵与复韵的循环,超越格律与自由的对立,而走一条诗歌深层音乐化的道路,也就是从有迹之韵转向无弦之乐。

关键词:诗歌,音乐性,中国新诗,深层音乐性中图分类号:1109AbstractAstherhymeandrhythmofpoetryarefirmlyattachedtothemeaningofpoetry,rhymingwouldhurtthefreeexpressionandnaturalbeautyofapoem.Ithasbeenabigproblemtoreconciletherhymeandthefreeexpression,anddealingwiththemusicalityofpoetryhasbeenarestriction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modernpoetry.Itrytore—definethemusicalityofpoetry.thatpoetryofthemusic,includingsurfacemusicality(poetryrhyme,rhythm,traditionalmusicalitywhichattachedtothemeaningofapoem)andthedeepmusical(themusicalmeltingintothethemeofpoetry,style,structureelements).FromthecomparisonbetweenDaiWangshuandEliot’Spoetryandcriticism,Ifoundtheysteppedintothedeepmusicalityofpoetry,whichbroughtinspirationtotheChinesepoetry:jumpoutofthecircleofrehabi1itationanddepositionofrhyme,andtakeaanotherapproachtothepoetry:thedeepmusicality.Keywords:poetry,musicality,Chinesepoetry,deepmusicality.CLC:11093绪论——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中的音乐性的可比性探讨1936年,美国人埃德加·斯诺采访大病初愈的鲁迅,在谈到如何评价中国新诗的成就时,鲁迅坦率地说,中国新诗到目前为止并不成功,甚至尖刻地指出:“唯提笔不能成文者,便作了诗人。

试论新批评对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评与反驳

试论新批评对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评与反驳

试论新批评对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评与反驳20世纪是西方文论处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多样流派交替变化的时代,对于谁为核心的研究从作者创作转变为作品文本,再到读者的审美反映和读者阅读活动。

不同倾向、不同建构方式的理论话语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20世纪理论和批评的多样繁杂、流派纷呈的复杂景象。

然而,从19世纪的初期开始文论界中占有中心地位的则是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

这两大派别占据了半壁江山,同时也为英美新批评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批评主要的观点集中在情感、想象、天才及文本自足,以华兹华斯为首的文论家相信新的意识应该是对枯燥的理性主义的反拨。

首先,他们认为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的感情必定是充沛的和独特的,他们认为情感具有流动性,作品中的诸多要素与作家的心绪有着必然联系。

就像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所说“诗人是什么呢?他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

他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而且有着更开阔的灵魂,他更喜欢自己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

”①其次,想象占有相当重的分量,不同于古希腊文论的模仿说,浪漫主义批评的文论家们认为文学作品创作来自于作家们的想象。

情感应该以想象为依托,想象为作品的形成提供了主观基础。

在浪漫主义批评意识中的想象主要倾向于创造性想象。

与此同时,才华也是作家创作的关键。

华兹华斯相信只有天才才能创造出伟大的文学著作,然而,这种天才论是倾向于自然主义的,他们认为只有对自然有着永恒的爱慕之心和脑海中能随时展现自然风光景色的人才称之为天才。

最后,也是对后来新批评的产生造成了重要影响的文本自足的观点。

浪漫主义批评家们坚持文本价值应该存在于文本之中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

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而不是排斥对立。

而文本价值的源泉则在与作者的心灵和情感力量。

但是由于末期的浪漫主义过于追求作家的意义而走向了绝对化,并为日后形成的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埋下伏笔。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艾略特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艾略特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艾略特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艾略特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 英国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定居英国,后入英国籍。

他先后在哈佛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学过哲学、心理学、梵文等,作过教师、当过银行职员。

1922年创办并直至1939年主编文学评论杂志《准则》,从20年代始直至去世还任费柏出版社董事。

他从1909年始发表诗歌,在伦敦时曾与休姆、庞德从事意象派诗歌创作,诗作《荒原》(1922)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他的《四个四重奏》(1944)获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金。

1927年加入英国国教会后,倾心于宗教剧创作,鼓吹皈依宗教。

他还留有一些宗教和文化方面的著述。

他的主要的理论批评文章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的功能》 (1923)、《诗歌的用途与批评的用途》(1933)、《文学与现代世界》(1935)等。

贯穿他的创作和批评中的基本思想是文学中服膺古典主义,政治上忠于君王,宗教上皈依天主教。

他的批评理论的核心是“总体论”观点,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汇集,而是有机的整体。

从这些思想观点出发,他主张艺术回复到传统去的传统主义,反对关于社会发展的信念;鼓吹“统一化”的世界主义文化,反对民族民主文化的原则;蔑视群众文化,甚至否定人民评论艺术的能力。

艾略特的文化思想是落后的,有些甚至是反动的。

但他对艺术和理论批评也提出了一一些有益的主张和见解。

对艺术,他针对浪漫主义正面直抒诗人情感的倾向,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的“非人格化”主张,认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诗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艺术家尊重共同联合的原则,才能赢得地位,而要这样就要牺牲自己微不足道的特点。

同时,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艺术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

英美新批评 ,以艾略特为例

英美新批评 ,以艾略特为例

文学和私人关系。
1915年初,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艾略特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他迅速的被迷 住了,两人于当年的六月结婚。艾略特的父母对此感到震惊,当他们知道了薇 薇安一长串感情史后更是深深的困扰,这场婚姻使整个家庭频于破裂,但也无 可置疑的开创了艾略特的英国生活。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要应付开支,艾略特承受着繁重 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学校担任讲师,又担任一本先锋杂志《自我主 义者》的助理编辑。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他 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 份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担任评估员。
新批评早期代表人物
艾略特(1888-1965) 美-英诗人、文学批 评家,新批评的思想 先驱。主要提出“去 个性化”观点。 瑞查兹(1893-1980) 英国文论家。主要进 行了“文学语言与科 学语言”的区分。

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
燕卜荪(1906-1984)英国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 出“含混”理论。 兰色姆(1888-1974)美国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 “本体批评”概念。 退特(1888-1979),兰色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布鲁克斯(1906-1994),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和“反讽”理论。
生平履历
1888年9月26日,托马斯· 斯托姆·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 易斯城,是新英格兰一个名门的后裔,他的祖父威廉· 格林利夫· 艾略 特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始人。 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专修哲学,同时也为《哈佛拥护者》写 稿。他三年完成了本科课程,然后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索 邦大学、牛津大学莫顿学院深造。 1914年来到欧洲时,艾略特遇到了埃兹拉· 庞德,并与他建立了亲密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语义学与新批评派48.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产生背景:俄国形式主义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以作者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为中心之后,语义学与新批评学派在20年代发端兴起。

(2)发展概况: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此外还有查尔斯•奥格登和詹姆斯•伍德。

(3)理论主张:①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受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以逻辑实证的研究原则重新审视文学批评问题,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②语义学批评又深受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深刻影响,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③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4)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和早期心理学派批评等,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49.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青敏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指导教师:陈玉清摘要: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受到了来自象征主义诗歌、古典主义、玄学诗派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加上自己对西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他特有的现代主义文学风格,其中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他早期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的处理、道德说教以及他口语化的语言中,体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愫。

可以说,艾略特对浪漫主义有着潜在的继承和发展。

主题词:艾略特;浪漫主义;继承和发展T. S. 艾略特是20 世纪英国的著名诗人、文论家、小说家, 也是后期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清新优美,别具一格,充满了对人生、宗教、自然、历史、哲学等诸多主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见解,1948 年曾因诗歌创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辞中说他的诗歌“现在屹立在地平线上,宛如升起在大海上的一座岩峰,并无可争辩地形成一座里程碑,……”艾略特本人大量吸取了17世纪玄学派诗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以及19世纪英国浪漫派狐疑文学等文学传统的丰富养料,加上他自己对西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所以“要真正了解艾略特,总是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难题,还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但这样做有时令人鼓舞的。

”这些话语隐含了对于阅读艾略特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困难,特别是他的诗歌确与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迥异,但是他确实在十几岁时受到过拜伦、雪莱和斯温伯恩等人的影响,他与浪漫主义诗人的不同在于,引起灵魂再生的不是自然力,而是上帝。

因此,我们可以说,艾略特没有背弃浪漫主义,他对浪漫主义是有着潜在的继承和发展的。

一、崇拜自然是浪漫主义作家共同的选择。

浪漫派的领军人物、“湖畔派”诗人之一的华兹华斯,一生歌颂大自然,醉心于山水之间,如他的著名诗篇《咏水仙》中就写道:“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漂游在山谷之上,/……/粼粼湖波也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悄”诗人徜徉在风景如画的湖畔,尽情的抒发着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关爱。

又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浪漫派的夕阳》清楚地表明了他浪漫主义思想“我记得!……我见过鲜花、犁沟、清泉,/都在它眼下痴迷,像心儿在跳…/快朝天边跑呀,天色已晚,快跑,/至少能抓住一缕斜斜的光线!但我徒劳追赶已离去的上帝:不可阻挡的黑夜建立了统治,/黑暗,潮湿,阴郁,到处都在颤抖,”他们以一种清新的格调,通俗易懂的文字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表示出对资产阶级的反感和他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浪漫主义正是继承了这个口号并加以传扬。

童年时在英国乡村生活的亲身体验,让艾略特对自然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

对大自然的迷恋为他的早期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描绘了在宗法制下最后一批自耕农的生活状况。

而“英国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把宗法制度下的自然生活同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城市相对照,表示对资产阶级的反感。

”艾略特也正是继承了这一口号,在艾略特的观念里,自然是个有生命的整体,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在人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赐予的情况下,人类无法凭借自己的的力量去控制和改造自然,进而人类应该对自然产生一种依赖、敬畏与感激。

如《职工马南传》中的拉维罗和《亚当·贝德》中的干草坡都是未受工业革命污染的乡村。

“拉维罗低处在可以看到漂亮的乡绅宅第掩映于山谷之中,或坐落在山坡顶上,看到有长形谷仓和金色禾草堆的人家”。

有“用声浪组成的大帷幔”、“灌木茂密的树丛”和巨大的“山峦”抵挡着工业化的入侵,圣奥格镇、拉维罗和干草坡的人们与工业化是隔绝的,他们不用去感受那能把耳朵振聋的机器轰鸣声和呼吸可以使人窒息的污浊空气,他们只需要自我满足地在恬静的环境下,享受着大自然所赋予的阳光与空气。

艾略特认为,乌烟瘴气的工业社会终究会打破田园诗般的宗法乡村社会的和谐和平静,即使再大的“帷幕”、再茂密的“树丛”和再高的“山峦”也抵挡不了工业化的最后入侵,但是在艾略特的潜意识里,仍希望在他的作品中,把自然景物和日常的乡村生活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来歌颂大自然,美化农民淳朴与自由的生活,来表达他热爱自然、推崇自然、以回归自然来实现人的自如天性的美好愿望。

正因为艾略特与浪漫主义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因此有些批评家更是直接把他划归浪漫主义诗人,认为他是浪漫主义传统的一部分,例如,罗伯特·兰鲍姆就把浪漫主义看做是现代传统,认为“浪漫主义是文学理论对18世纪科学世界观的反拨……它连接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运动。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其他一些评论家,他们都想把艾略特划入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吴昌雄则指出了现代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精神上的一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精神上远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又将其推向极端。

”即使有一段时间他极力的反浪漫主义,公然宣称:“对生活中的浪漫主义可大谈特谈,而在文学中没有浪漫主义的位置。

”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痕迹,甚至在他很成熟的诗中也能看到一些浪漫主义诗人的诗行。

如他的《一首抒情诗》就模仿了本·琼森,诗中的英雄完全自信,他从未想到要退缩,从不自认能力有限,在他的身体里,流满了激情的血液,可以为一切追求去放手追逐,在还能爱的时候去义无反顾的爱。

因此,我们可以说,艾略特虽然在创作方式上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不同,但从本质上他并没有离开更没有背弃浪漫主义,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承与发展了浪漫主义。

二、在宗教方面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谈宗教对艾略特的影响,主要是谈基督教思想意识对艾略特的熏染。

在谈这一点之前,我们必须要谈谈基督教对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上帝的权威和宗教的信仰在欧洲人民心中一直根深蒂固,特别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更是发展为一种普遍的信仰热忱,同时成为支撑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

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精神特征在文学中体现为思想上主张重新建立宗教信仰,文学理论上崇尚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诗学,创作上竭力表现理想的彼岸精神世界,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描写神秘、诡异、奇丽的环境氛围,抒发个人内心痛苦、孤独、忧郁、悲悯等悲剧性的宗教情感。

基督教的思想渗透了整个欧洲,欧洲文学这一时期随处都可看到基督教意识的熏染。

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也不一样。

因而,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最早产生于德国,它与德国基督宗教思潮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德国消极浪漫派诗人海涅在其《论浪漫派》中所言:“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

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英国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基督宗教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其主要代表为“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他们都曾从基督宗教非理性义思潮中获得过创作灵感,他们对现实社会采取了“回避”、“超越”的态度。

其“回避”使之归入自然:他们徜徉在僻壤幽乡,陶醉于湖光山色之景;其“超越”则使之向往天国,他们追寻着基督信仰,沉俪于神灵庇佑之梦。

华兹华斯在其长诗《曲》(亦译《诗人心灵的发展》)中激动地写道:“我相信这样的穷途(现实社会的残忍与孤独)落魄在不久的将来会从此绝迹;我相信我们行见慈母大地将随心所欲来补报这谦顺穷困、刻苦耐劳的孩子。

”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于那神秘莫测、不现形迹的上帝。

法国的消极浪漫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则力求重新树立基督宗教的权威,积极倡导基督宗教神学对文学艺术的指导,希望文学作品在其内容上能体现出基督宗教之“真谛”。

浪漫主义作家那种充分挖掘自己的想象力,用神秘、诡异、奇丽的环境来抒发个人内心痛苦、孤独、忧郁、悲悯等悲剧性的宗教情感的创作手法深深地影响了艾略特,他也想借助宗教来实现自己理想中的但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念。

宗教与艾略特一生相伴,在创作中倾注浪漫主义情怀成为了他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艾略特的人都知道他有着复杂的宗教观——不相信上帝却又对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

在艾略特的一生中都试图确立起一种自己对上帝的态度,他既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却又对基督教怀着深深的怀疑与叛逆;既无法完全相信基督教,却又无法完全抛弃上帝。

因此,在这种相互纠结的思想中,艾略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观——上帝就是爱,爱就是上帝,在作品中倾注了更多的浪漫主义情怀。

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信仰和实践,或者用神学的语言说即道和行,同样都是宗教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爱即善的表现。

宗教中的爱,既有对神的爱,也包括对他人的爱。

而艾略特心目中的上帝,是一个从自身认知来感受的上帝,“爱”的最高和首要的原则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和人对自然的爱,其次是人对神的爱,因为自然孕育万物,而人在不停地改造着自然,而人给神供祭品、唱赞歌、添香火。

如此看来,艾略特与传统的宗教思想是相悖的,但分析下来却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发展关系,在现代这个社会,只有爱他人才是爱的实质所在,才是对神真正的爱。

艾略特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强调爱作为人的本能不应受到理性和社会文明的压抑,在他的作品中希望通过揭示人的内心情感生活来表现人类的向善本质。

因此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艾略特把普通人民的生活理想化,以此来表达乡村人民生活的充实、和谐和美好,借此来追求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亚当·贝德》不仅仅是艾略特对对未受工业污染的那块土地的热爱,更是艾略特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理想的实现。

亚当是个木匠,心地善良、工作认真、为人厚道,与周围的人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美丽而爱慕虚荣的海蒂不甘自己的下层身份,爱上了家庭富有的上尉亚瑟·唐尼桑恩,与其秘密约会并怀上了对方的孩子,但是上尉却无心与海蒂在一起,海蒂遭到了抛弃。

在海蒂最痛苦的时刻,亚当向海蒂提出了愿意给海蒂一个家,愿意给海蒂腹中的孩子一个父亲。

可海蒂却逃离家乡,弄死了婴儿,因杀婴罪被拘捕。

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通过简单的情节,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完美的英格兰中部乡间风俗画,并使与人为善的宗教思想与道德说教贯穿始终,反映了男主人公亚当体贴宽厚、与人为善的高尚品质,以及上尉的自私、虚怯懦的心理和行为,批判了利己主义者的道德败坏,提倡亚当的利他主义。

在艾略特的作品中,无论是乡村图景、人物刻画,还是道德说教都无不渗透了他那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的创作目的就是要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使他们能够自觉的爱上帝、爱人类,犹如亲生般的和谐。

从实质上来说,艾略特接受了基督教,用他自己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观,构筑了浪漫主义理想的社会主义蓝图。

三、浪漫主义诗作语言淳朴直白浪漫主义诗作所使用的语言是淳朴和直白的,力求用“我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华兹华斯)来表达诗人对充满神性的乡间生活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