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研究中国与俄罗斯是两个重要的大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分析双方贸易的特点、趋势以及对双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贸易背景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显著增长。

双方在共同的边境线上展开频繁的贸易往来,发展了丰富的双边贸易渠道和合作项目。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中国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双方互补性强,为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贸易特点1. 能源贸易:能源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和天然气进口国,而中国是俄罗斯的重要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市场。

能源贸易对俄罗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则可保障其能源供应需求。

2. 农产品贸易:俄罗斯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

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上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空间,促进了两国农业发展。

3. 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国与俄罗斯在高技术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的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品在俄罗斯市场有着良好的销售前景。

而俄罗斯在核能、卫星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先进技术和产品,为中国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贸易趋势1. 增长势头: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两国政府积极推动贸易合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及建立贸易便利化措施,为贸易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结构升级:在贸易结构上,双方逐渐从传统的资源型产品贸易向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贸易转变。

双方加强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上的合作,推动了贸易结构的升级和提质增效。

3. 区域合作:中国与俄罗斯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等多边机制,努力构建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四、影响1. 经济发展:中俄贸易能够促进双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贸易合作带动了就业增长和资本流动,为两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 地缘政治:中国与俄罗斯是互为重要地缘政治伙伴。

中国与俄罗斯投资与贸易合作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投资与贸易合作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投资与贸易合作研究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投资和贸易合作方面成为了密切的合作伙伴。

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本文将从投资与贸易两个方面分析中俄合作的优势和挑战,并探讨未来合作的前景。

一、投资合作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合作日益加强。

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俄双方累计签署1140项投资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超过300亿美元。

其中,能源领域是中俄合作的重点,两国以天然气为主的能源交流已经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

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中俄远东LNG项目等成为了能源领域中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此外,两国还有在核能、风电、太阳能等领域的多项合作。

另外,两国在投资方面也逐渐向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转移,俄罗斯成为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伙伴。

具体来讲,中国在俄罗斯境内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汽车、电子、通信、金融等领域。

但是,中俄投资合作仍需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双方合作的项目过于集中,很少涉及长期战略性合作;另外,两国在文化、法律等领域的差异也影响了投资合作的稳定性。

二、贸易合作中俄两国的贸易合作近年来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1105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为413亿美元,而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额为692亿美元。

另外,中俄两国在普通贸易之外还有“油换货”、“互换电力”等贸易模式。

这些模式的出现为中俄贸易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中俄贸易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肆意妄为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贸易局势的不确定性是其中的最大挑战。

此外,两国的贸易往来还受到贸易结构单一、规模偏小等因素的影响。

三、未来展望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两国投资和贸易合作的前景也更具发展性。

未来,中俄投资和贸易合作有望呈现以下几个趋势:首先,投资合作领域牢固夯实。

双方将在能源、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继续深入合作,积极开展长期战略合作。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东北与俄罗斯是地理接壤的邻国,双方在经济、贸易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贸易往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和制定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问题一:贸易结构不合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贸易主要以资源和能源产品交易为主,这导致了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能源产品,而出口到俄罗斯的主要是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等制造业产品。

这种贸易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双方的贸易失衡和依赖性。

对策一:多元化贸易产品双方应通过多元化贸易产品来调整贸易结构,促进贸易多样化。

中国东北可以加大农产品和食品等相关领域的出口,俄罗斯可以增加对中国的制造业产品需求。

双方可以加强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合作,推动双边贸易的结构转型。

问题二:物流和运输成本高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交通运输网络相对不发达,物流和运输成本较高。

这给贸易往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制约了双方贸易的发展。

对策二: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双方应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物流和运输的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加强铁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的联通,提高运输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提升货物通关等环节的效率,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

问题三:贸易投资环境不稳定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贸易投资环境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政策法规层出不穷,对进出口企业来说难以适应;对外贸易银行业务不够便利,没有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存在一些非关税壁垒等。

对策三:加强政策沟通和协商双方应加强政策的沟通和协商,改善贸易投资的环境。

建立和完善贸易投资的政策体系,提出明确的政策法规,简化相关手续和流程,降低贸易投资的成本和风险。

双方还可以建立高层沟通机制,加强对外贸易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融资服务,推进贸易投资的顺利进行。

问题四:缺乏贸易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中,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机制来推动双方的贸易往来。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与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与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与关系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与关系持续发展,双方在经济领域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本文将从贸易合作的背景、合作形式、合作领域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与关系。

背景:中国与俄罗斯是传统友好邻邦,两国间的贸易合作始于上世纪。

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逐渐扩大。

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在加强双方两国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作形式: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形式多样,包括货物贸易、技术合作、投资合作等。

双方通过建立贸易合作区域、签署双边贸易协议、举办贸易展览会等方式,积极推动贸易合作的深入发展。

合作领域: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涵盖多个领域,如能源、农产品、机械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等。

其中,能源合作是中俄贸易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填补了中国能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

同时,中国也将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消费品等出口到俄罗斯市场,满足了俄罗斯的需求。

此外,两国还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

互利共赢:中俄贸易合作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双方通过贸易合作,不仅增加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机会,也促进了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关系是坚实的,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未来展望: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俄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将进一步增加,双方还将加强在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同时,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加深,中俄贸易合作有望达到新的高度,为两国经济发展和地区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与关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两国之间通过不断加强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An Emp irical Study of B ilateral Trade bet w een Ch i na and Russia宋志刚1,2韩丽丽1魏浩1SONG Zh-i gang HAN L-i li W E I H ao(1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2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摘要]本文利用1996-2006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在初级产品生产上,俄罗斯处于比较优势,中国处于比较劣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中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俄罗斯处于比较劣势;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虽然两国都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中国明显比俄罗斯更具后发优势;中俄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贸易联系,且产业内贸易多于产业间贸易,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俄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贸易,但在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中存在较大差异,两国初级产品存在的互补关系最为明显。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10)05-0069-06引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地理区位上相邻的大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总额为482亿美元,其中,对俄出口285亿美元,从俄进口197亿美元;2007年俄罗斯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排名中位居第八位,分别以进出口额的统计口径来看,是第七大出口国,第八大进口国。

根据俄罗斯海关委员会统计,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55015亿美元,增长4010%。

其中,俄罗斯对中国出口20319亿美元,增长516%,自中国进口34616亿美元,增长4217%,俄方贸易逆差9215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四大出口地区,同时超过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自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同,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距离和交通不便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且大部分地区均位于边远地带,交通不便。

这使得货物的运输成本较高,不利于贸易的发展。

二、贸易结构单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资源产品方面,如石油、天然气、木材等。

缺乏多样化的贸易品种,导致贸易规模受限。

三、监管标准不统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不利于贸易的稳定发展。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合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包括加快边境口岸和运输通道的建设,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二、推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贸易加大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贸易多元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发新的贸易品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贸易的多样化和稳定性。

三、加强监管协调与合作中国东北与俄罗斯需要加强监管协调与合作,统一贸易标准和流程,降低贸易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

四、推动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提高贸易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也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优化贸易环境,促进贸易的多元化和稳定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充满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实际开展贸易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双方的经贸合作,也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针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的顺利进行。

一、问题分析1. 贸易结构单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产品以及机电产品等传统领域,而缺乏多样化的贸易产品。

双方贸易结构单一,容易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也难以满足双方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2. 贸易依赖程度高中国东北地区对俄罗斯的能源产品依赖程度较高,而俄罗斯也对中国市场的需求较大。

这种贸易依赖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旦出现贸易摩擦或其他问题,就会给双方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

3. 贸易便利性有待提高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便利程度有待提高,双方之间的贸易程序繁琐、通关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制约了双方贸易的发展。

4. 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尽管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相对于两国的潜力而言,贸易规模仍然较小。

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推动贸易规模扩大,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策研究1. 多元化贸易产品双方可以加强合作,拓展贸易领域,不断丰富贸易产品的种类,增加市场多样性,减少贸易风险。

中国东北可以加大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进口,俄罗斯可以加大对中国东北的工业品和技术产品的进口,以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2. 优化贸易便利程序双方可以加强政府合作,优化边境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建立更加便捷的物流体系,加快货物通关速度,提高贸易效率,促进双方贸易合作的全面发展。

3. 加强贸易便利设施建设双方可以共同投资建设贸易园区、物流中心等贸易便利设施,为双方贸易合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这些贸易便利设施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贸易服务,为双方企业开展贸易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

这一地区地处中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俄两国加强了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不断增加。

在双边贸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比如贸易依赖程度过高、贸易结构单一、贸易关系不够稳定等问题。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拓展双边经贸合作,提高贸易效益,成为摆在双方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探讨双方合作的可能性,调整双方关系,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2 问题概述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贸易的不平衡、合作的不稳定以及双方关系的调整。

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关系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双方贸易合作的稳定发展。

通过合作可能性的探讨和双方关系的调整,希望能够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结提出建议,以期激发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潜力。

2. 正文2.1 贸易问题分析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开展贸易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贸易结构单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缺乏多元化。

这种单一的贸易结构使双方在经济上存在较大风险,一旦能源价格波动,将严重影响双方经济。

2. 贸易规模有限:尽管中国东北与俄罗斯有着较长的边界线和悠久的贸易历史,但双方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出口规模仅占中国整体出口的一小部分,而俄罗斯对中国东北的出口也不占比较大的比重。

3. 贸易壁垒较多:双方在贸易中存在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政策法规不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限制了双方的贸易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An Emp irical Study of B ilateral Trade bet w een Ch i na and Russia宋志刚1,2韩丽丽1魏浩1SONG Zh-i gang HAN L-i li W E I H ao(1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2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摘要]本文利用1996-2006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在初级产品生产上,俄罗斯处于比较优势,中国处于比较劣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中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俄罗斯处于比较劣势;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虽然两国都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中国明显比俄罗斯更具后发优势;中俄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贸易联系,且产业内贸易多于产业间贸易,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俄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贸易,但在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中存在较大差异,两国初级产品存在的互补关系最为明显。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10)05-0069-06引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地理区位上相邻的大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总额为482亿美元,其中,对俄出口285亿美元,从俄进口197亿美元;2007年俄罗斯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排名中位居第八位,分别以进出口额的统计口径来看,是第七大出口国,第八大进口国。

根据俄罗斯海关委员会统计,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55015亿美元,增长4010%。

其中,俄罗斯对中国出口20319亿美元,增长516%,自中国进口34616亿美元,增长4217%,俄方贸易逆差9215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四大出口地区,同时超过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分析工具,对中俄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双方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及互补性的强弱程度进行分析,以便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俄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研究中使用三种分析方法,即显性比较优势分析法、贸易强度指数分析法、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法。

(一)数据来源和产品分类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COMTRADE)。

COMTRADE采用的产品分类制度有两种,分别为SI T C(标准国际贸易分类)和H S(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体系)。

本文在计算中采用的是第一种分类方法,并以5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6第三次修订标准为基础。

SI TC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其中,0-4类大多为初级产品,6和8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5、7和9类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

收稿日期:2009-2-29作者简介:宋志刚,男,吉林长春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编审,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韩丽丽,女,山东烟台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硕士研究生;魏浩,男,江苏徐州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69(二)分析方法1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0,主要反映一国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中的地位。

该指数来源于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一种国际竞争力测试工具,此后被广泛应用于比较优势和国家分工的研究中,用公式表示:RC A k i=(X k i/X i)/(W k/W)(1)式中,X k i代表i国k种商品的出口额,X 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W k表示世界k种商品的总出口额,W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通常认为,若RCA>215,则说明i国在k商品上具有强竞争优势;若1125<RCA<215,则具有中等较强竞争优势;若018<RC A<1125,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若小于018,则具有弱竞争优势。

21贸易强度指数分析法贸易强度指数,也称贸易结合度指数,最初是由经济学家布朗(AJ1B ro w n,l949)提出的,其后经过了小岛清(K i yosh iKoji m a,1964)等人的完善和发展。

该指数常被用来衡量贸易伙伴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出口强度和进口强度。

用公式表示为:TII x=(X ij/X i)/[M j/(M W-M i)](2)TII m=(M ij/M i)/[X j/(X W-X i)](3)式中,TII x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强度,TII m表示i国对j国的进口强度;X和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下标i、j、w分别表示i国、j国、世界。

X 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M ij表示i国对j国的进口。

一般认为,若T II<,l则说明i、j两国的双边贸易联系不紧密,低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若TII>,l则说明i、j两国的双边贸易联系紧密,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

TII值越大,说明两国的双边贸易联系越紧密,反之亦然。

此外,如果i国对j国的出口强度(或进口强度)与j国对i国的出口强度(或进口强度)出现一高一低的情况,则说明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31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法贸易互补性指数(TC I)是经济学家德赖斯代尔(Peter Drys dale,1967)在Ko ji m a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贸易互补性的测试工具,通常用来衡量两个国家或地区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

单个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C k ij=RCA k x i@RCA k mj(4)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是:TCJ ij=E[C k ij@(W k/W)](5)其中,RCA k x j代表用出口来衡量的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示为:RCA k x i=(X k i/X i)/(W k/W)(6) RC A k m j代表用进口来衡量的j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示为:RCA k mj=(M k j/M j)/(W k/W)(7)式中,X和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W为世界的出口总额;下标i、j分别表示i国和j国;上标k表示产品。

通常认为,C ij越大,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强;反之,C ij越小,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越弱。

二、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中俄两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承认了新中国,之后,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5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正式结盟。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法律继承者,接受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成果,很快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过渡,此后,中俄关系平稳发展。

在叶利钦任总统期间,中俄关系更是直上三个台阶:1992年12月两国宣布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0。

普京任总统后,继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2001年两国签署了5中俄睦邻70友好合作条约6,共同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0,两国关系上了第四台阶。

总的来说,自1992年以来,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发展顺利,成果显著,与此同时,两国经贸关系也在不断地纵深发展。

从1992年至今,根据双边贸易情况,中俄两国的贸易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第一阶段:短暂的急剧增加阶段(1992-1993年)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7617亿美元的高峰。

这一阶段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恶化,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处于调整重组阶段,国内部分商品十分短缺。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部分产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品,而中国对易货贸易实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为这一时期的贸易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1第二阶段:低水平徘徊发展阶段(1994-1999年)1991-1999年,在叶利钦执政的8年内,俄罗斯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叶利钦先后5次更换政府总理,改组政府,但仍未能摆脱困境,国家状况日益衰落。

由于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过渡,双方企业均缺乏资金,且俄方出口商品也逐渐失去价格优势,再加上1997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这一时期的双边贸易额始终未能超过1993年的水平。

1994年贸易总额为50亿美元左右,1996年增加到68亿美元左右,由于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和1999年的外贸额都只有50多亿美元。

31第三阶段:快速稳定发展阶段(2000-2008年)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辞去总统职务,普京接任俄罗斯国家元首。

普京执政后坚决推行适合俄罗斯国情的改革战略,对原有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在经济领域,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另外,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料性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中国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2000年,中俄双边贸易走出了低徘徊局面,达到8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其后,贸易额历年均创新高,2001年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突破200亿美元,2006年突破300亿美元,2007年突破400亿美元,2008年突破500亿美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1992-2006年期间,俄罗斯对华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顺差,而2007年,中国首次实现了8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008增长至9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5%。

三、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指数分析本文以下分别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俄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11中俄贸易比较优势分析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了1996-2006年中国与俄罗斯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见表1、表2)。

表1中国各类出口产品显性比较优势(1996-2006年)时间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01234综合68综合579综合199601979017790173501549011110168811233219792101801641016000164101575 199701904015150162801591017190171111220219402100801594015870159401559 199801893014940157601511013200166311159219091196901574016480157401602 199901886013800165601347011560158511175218481196601548017080154801648 200001932013360157901321011520152711229217881196401522017870152201703 200101838013490151901342011340151411181215721184501502018620150201756 200201786013170145301300010760146911165214571177901446019470144601803 200301708012500137701273010620141111140213121169601413110650141301874 200401595012380131101247010600134811186212001164801408111360140801922 200501572011940130901187010940129411211212151166401436111960143601971 200601543011610123901147011030124911256212191167501432112180143201986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htt p://co m trad e1un1org/d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