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场地工程地质评价1

合集下载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1、1、场地总体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1、场地总体稳定性场地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的地区,属非设防区;场区属岩溶坡积地貌,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

2、场地地段稳定性(1)、建筑地段位于残坡积平台上,地貌单一,地势宽阔,地形平坦,排水条件好;(2)、建筑地段无地下采空区、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上覆土层厚度较大,不均匀;(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排水条件较好,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场地无不良影响。

各拟建、构筑物地段稳定性较好。

3、地基稳定性(1)、上覆第四系素填土厚度变化大,不均匀,结构松散,压缩性高,土层地基稳定性较差;(2)、红粘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不均匀。

(3)、下伏基岩浅部岩溶现象(溶沟、溶槽及裂隙、鹰咀、悬臂)较发育,地表内无大型岩溶现象存在,岩石地基稳定。

地基稳定性较好。

4、建筑适宜性根据场地的稳定性,水文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安全等级,岩土构成,地震基本烈度等因素,综合评价场地的工程建筑适宜性为适宜类别。

1.2、岩土工程特征及力学性质1、素填土:杂乱堆填,回填年限不足1年,孔隙度大,压缩性高,尚未完成自重固结。

2、硬塑状红粘土该层红粘土场地分布不均匀,埋藏深度较大,大兴工业园17号地与大兴中学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借鉴大兴中学综合楼对该层的室内试验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统计见下表:经计算:ck=36.45kPa,φk=15.56°,取 b=3m,d=0.5m, r=17.7kN/m3;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计算式:f a=M b rb+M d r m d+M c c k,计算得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235.90 kPa。

结合取芯情况及勘察过程中实际情况综合推荐该层红粘土(硬塑)承载力特征值f ak=200 kPa。

3、强风化白云岩: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结合拟建筑物结构荷载特征,据当地建筑经验及相邻建筑物勘察结果综合推荐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 a =400kPa 。

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发布时间:2022-07-21T02:52:02.541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5期3月作者:王鹰[导读]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基础工作。

其工程建设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到所有工程的造价和安全,对所有施工进度都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

王鹰中佳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430摘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基础工作。

其工程建设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到所有工程的造价和安全,对所有施工进度都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推行各项工作规范,严格把握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积极模仿和应用行业全新的科研成果,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岩土工程勘察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1岩土工程勘察定义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而进行的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分析评价,以及最终形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活动。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现阶段普遍认为要落实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需掌握到建设场地岩土体的类型、结构构造、空间布局规律。

第二,对不同类型的岩石、土体工程性质应详细了解,全面掌握,包括其物理性质、力学指标,设计参数等。

第三,为地基处理、基础设计等提供依据,为其他岩土工程设计,如基坑支护、边坡治理、提供技术参数。

关于勘察的方法可大体总结为四种: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及取样、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及监测。

最终结合以上多种或全部方法,对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实现定性评价或定量分析,找出可能存在不利因素,作出确切合理的结论,并编制最终成果报告文件。

2岩土工程场地工程勘察内容2.1自然地理条件勘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理条件,场地工程的建设必定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

具体勘察工作要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勘察手段。

最新 岩溶地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地质评价-精

最新 岩溶地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地质评价-精

在实际施工中采用了不同的基础型式相结合,成功的避让和解决了在岩溶地区修建大型项目的工程地质问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岩溶地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与岩土工程地质评价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1、前言拟建场地位于万盛区万东镇莲池村小湾社,拟建工程为8栋6F安置房,场地已有省级公路直达重庆,且綦万高速公路位于场地南侧约1km通过。

勘察区交通便利。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场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北东侧地面最高标高为322.26m,西侧地面最低标高为307.13m,相对高差为15.13m,地形坡角3°左右。

勘察区属丘陵地貌,地形较简单,地貌单一。

拟建区位于莲花石向斜东翼,岩层产状为287°∠58°。

场区内未见次生褶曲和断层,地质构造较简单。

拟建场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岩溶问题,根据调查该区为岩溶强烈发育区,岩溶在地表的分布均据有局限性,岩溶沿顺层发育、集中运动,岩溶管道一般顺岩层走向发育的特点,并沿水平发育。

区内岩溶以孤立管道为主,水力坡度大,纵向畅通,横向极差。

由于本区新构造运动以间隙性上升为主,故岩溶发育具“多层性”,从南桐地区溶蚀槽谷以及相应的溶洞层分布规律来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育阶段:(1)风岩期,当侵蚀基准面接近标高800米时,新构造运动有一个停顿时期,发育了一层溶洞。

此期相当于Ⅱ级剥夷面。

(2)银碗槽期,当侵蚀基准面在标高700米时,发育了一层溶洞。

(3)兴隆场期,当侵蚀基准面在标高500米时,发育了一层溶洞,相当于Ⅲ级剥夷面。

(4)藻渡河期,当侵蚀基准面在标高300米时,发育了一层溶洞,相当于Ⅳ级剥夷面,本勘察区地面表为307.13~322.26m。

经勘察期间地面调查,地表未发现溶洞、漏斗等岩溶现象。

根据钻探和物探资料显示,该场地溶蚀现象较发育,岩溶主要形态表现为溶蚀裂隙、溶洞,石灰岩面多被浸蚀,部分岩面有小溶孔发育。

在勘察中在ZY31、ZY33发现发育溶洞,其中ZY33竖向发育2个溶洞,发育标高分别为301.18~299.98、299.38~298.68m,ZY31竖向发育6个大小不等的溶洞,发育标高296.60~289.29m,位于最下层的溶洞洞径最大,其揭露洞径为1.40m,根据钻探揭露以上溶洞均为不含水溶洞,溶洞内无充填物,除此其它钻孔均未揭露有溶洞发育。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

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怎么评价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中是这样:场地稳定性:拟建场地是否存在能导致场地滑移、大的变形及破坏等严重情况的地质条件。

在实际进行评价时又要牵涉到工程的类型、规模、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平原土质地基,就没有必要去考虑岩溶、土洞、崩塌等问题。

工程实践中的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大致如下:一、场地的稳定性评价。

就是看场地及其临近又没有影响场地性稳定性的因素。

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岩溶、土洞、滑坡、泥石流、崩塌、大的沉降、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断层、地震效应等等;2、有无边坡稳定性问题;3、有无可能影响拟建物安全的地形地貌。

二、场地的适宜性:这个问题与场地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但从理论的角度说,没有不能建筑的场地。

有的场地虽然存在稳定性问题或其他不利条件,但经过工程处理,仍然可以建筑,问题是需要处理的工程量和造价与拟建物的价值比。

例如我们要建一栋投资500万的多层建筑,但勘察发现场地处于一滑坡体上,如果要对滑坡进行处理,需要1000万的投资,显然不合适。

我就遇到过这类问题,最后建筑方放弃了该场地的使用。

我们在做场地和地基基础的选择评价时所要尊守的原则就是:技术经济原则。

也就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场地的适宜性评价还要考虑一个水的问题。

这里的水包括了地面水与地下水。

林宗元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个工程实例。

早年一个厂区在建设时由于考虑不周,选在了一个沟谷里,结果发生大的山洪,造成灾害,最后不得不迁建。

这类事例在媒体上也时有报道。

三、有些朋友在对场地进行评价时忽略了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这也是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例如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但地基存在局部均匀性与稳定性的问题,仍然会对拟建物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我们在勘察报告中,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提纲与具体内容参考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特别是其中14.3.3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规定的内容,结合CECS99:9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参考众多勘察报告中的优秀者,提出下面这个编写提纲及每个标题应有的内容和数据,以使勘察报告内容更充实,论证更合理,岩土参数更有适用性和可靠性,特编写本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及有关内容指南,供勘察单位参考。

5.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范本模板】

5.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范本模板】

5。

1.1拟建场地的稳定性评价1)根据本次钻探及水工环地质测绘的结果,对拟建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可知,拟建场地稳定性评价如下: 区域内不存在可溶性岩,因此区域内不存在岩溶。

根据钻探探矿期间的揭露,第四系铁冒层下部因长期受地下水的浸蚀作用而偶见土洞,但在本次勘察期间未发现.经此次勘察期间的调查与测绘工作,区内未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拟建场地皮带廊沿线虽然有7处陡崖,陡崖高一般1.5~5。

0m,最高处8。

6m,陡崖均为奥陶系砂岩,岩石强度高,成厚层状,虽然层理发育,但构造裂隙发育较少,因此陡崖部分砂岩的稳定性好,极少可能发生崩塌现象。

当地虽然存在采取地下水的现象,但都为村民生活用水,采取量小,采取深度有限,通过此次勘察期间的调查,未发现区内有大的沉降。

当地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多为地表残坡积铝土矿,未出现人类在地下活动的痕迹,因此不存在地下洞室(采空区、人防洞室等)。

经此次勘察及测绘工作,拟建场地内及其附近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活动性断裂。

2)拟建场地内自然边坡勘察期间对拟建场地内的地形地貌进行了水工环地质测绘,同时对31处自然边坡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拟建场地内除局部砂岩出露部分出现陡崖外,自然边坡坡角一般小于10度,最大坡角为21。

3度(Wele河东岸,边坡倾向西北,距离河岸约50m)。

Wele河西岸,自然边坡倾向东南,最大坡角为18~19度,一般坡角小于10度.Wele河东岸,50m范围内,坡度较缓,一般为1~5度,50m 之外出现拟建场地内最大坡角21.3度.通过钻探揭露及测绘工作,Wele 河两岸未发现自然边坡失稳的现象,两岸自然边坡是稳定的。

拟建皮带沿线两次跨越Yirematode河。

北部Yirematode河北岸,自然边坡倾向西南,最大坡角13度,一般小于8度;南岸自然边坡倾向东北,坡角小于8度。

南部Yirematode河北岸,自然边坡倾向西南,最大坡角15。

A-04_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试点版)

A-04_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试点版)

ICS91.120.25P15备案号:D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XX/T XXXXX—XXXX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Survey of earthquake-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site(试点版)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及其成果表述和图件编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所涉及的市县场地地震工程地质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207(所有部分)防震减灾术语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774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GJ83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9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3术语和定义GB/T18207(所有部分)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场地条件site condition场地区域及附近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岩土特性及其他地质条件。

3.2场地类别site category根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对场地所作的分类,用以反映不同场地条件对基岩地震动的综合放大效应。

3.3原位测试in-situ testing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工程特性的测试。

3.4土试样质量等级quality classification of soil samples按土试样受扰动程度不同划分的等级。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 17741-19991999-04-26发布1999-11-01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中国地震局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和该规范1994年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制定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做好建设工程场地及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制定本标准时,广泛听取了我国工程界、地震界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委员的意见。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时振梁、冯启民、张裕明、金严、杜玮、吴为民。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本底地震background earthquake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2 场地相关反应谱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3 地震带seismic belt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4 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5 地震动参数ground motion parameter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4.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夏 之交多暴雨,7~9 月常有伏旱和秋旱。桥位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水。孔隙水赋存于砂土、圆砾土、卵石土 等土层中,含水量丰富,地下水与河水相互连通,主要受河水补 给,动态随季节变化,但变化不大,相应含水层为强透水地层。 5.不良地质 区内不良地质主要有软土和砂土液化。(1)软土,经钻孔揭露, 区内亚粘土②呈流~软塑状,为区内主要软土层,全区均有分布, 厚1 ~ 10m。(2)砂土液化,粉砂深7 ~ 12m 处,层厚3 ~ 4m,经颗 粒分析,其粘粒(<0.005mm)含量约1.8%,小于基本烈度Ⅶ度区 粘粒含量临界值10%;修正后的标贯击数为4.8 击,小于经计算求 得的临界标贯击数10.0 击,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判别出此层粉砂土在此地段地震液化。其它层 次的粉砂及亚砂土和亚粘土经判定均不液化。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四.结论与建议
本桥位区域地质稳定性好,地基岩土层较稳定,适宜构筑
桥梁。桥位区分布的各土层,或承载力较低,或埋藏较深, 均不宜单独作桥基持力层。建议桥基采用摩擦桩,宜将各土
层作为摩擦持力层,其中含砾粉砂和圆砾土承载力相对较高,
且有一定深度,可作为桥基桩端持力层。区内地下水对混凝 土无腐蚀性。桥位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为0.10g。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需按Ⅶ度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区内不良工 程地质现象,主要有软土和砂土液化。路基下分布的软土,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2)第四系更新统(QP) 仅揭露到上部的一部分,土层类型主要为含砾粉砂、 粗砂和圆砾土。 2.区域地质构造 该区位于常德凹陷北东部,该凹陷处于新华夏洞庭拗 陷区中部,地表均被数十米厚的第四系全新统覆盖,尚未 发现新构造运动的迹象。 3.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 划图》(GB18306 - 2001),本桥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值Ⅶ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 周期为0.35s。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 89),桥位需按Ⅶ度设防要求进行设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1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1、1、场地总体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
1、场地总体稳定性
场地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的地区,属非设防区;场区属岩溶坡积地貌,无区域活动性断裂通过;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

2、场地地段稳定性
(1)、建筑地段位于残坡积平台上,地貌单一,地势宽阔,地形平坦,排水条件好;
(2)、建筑地段无地下采空区、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现象;上覆土层厚度较大,不均匀;
(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排水条件较好,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场地无不良影响。

各拟建、构筑物地段稳定性较好。

3、地基稳定性
(1)、上覆第四系素填土厚度变化大,不均匀,结构松散,压缩性高,土层地基稳定性较差;
(2)、红粘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不均匀。

(3)、下伏基岩浅部岩溶现象(溶沟、溶槽及裂隙、鹰咀、悬臂)较发育,地表内无大型岩溶现象存在,岩石地基稳定。

地基稳定性较好。

4、建筑适宜性
根据场地的稳定性,水文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安全等级,岩土构成,地震基本烈度等因素,综合评价场地的工程建筑适宜性为适宜类别。

1.2、岩土工程特征及力学性质
1、素填土:
杂乱堆填,回填年限不足1年,孔隙度大,压缩性高,尚未完成自重固结。

2、硬塑状红粘土
该层红粘土场地分布不均匀,埋藏深度较大,大兴工业园17号地与大兴中学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借鉴大兴中学综合楼对该层的室内试验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统计见下表:
经计算:c k=36.45kPa,φk=15.56°,取 b=3m,d=0.5m, r=17.7kN/m3;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计算式:f a=M b rb+M d r m d+M c c k,计算得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 ak=235.90 kPa。

结合取芯情况及勘察过程中实际情况综合推荐该层红粘土(硬塑)承载力特征值f ak=200 kPa。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3、强风化白云岩:
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结合拟建筑物结构荷载特征,据当地建筑经验及相邻建筑物勘察结果综合推荐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 a=400kPa。

4、中风化白云岩
质较硬,岩石较破碎,本次勘察借鉴相邻场地大兴工业园区17号地块厂房的12件测试样,高径比按下式进行换算为2:1,统计结果如下:
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饱和抗压)统计表
注:max—最大值 min—最小值 f rm—平均值σ—方差δ—变异系数 f rk—岩石饱和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ψr
—拆减系数 f ak—推荐承载力特征值
本场地中风化白云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较破碎基岩ψr的范围值为0.1~0.2,取ψr=0.12,根据公式f a=ψr·f rk算得,中风化白云岩地基载力特征值为f a=4.87MPa。

结合本地建筑经验综合推荐该层中风化白云岩承载力特征值f a=4000kPa;该层岩石属较硬岩,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类。

3.3、地基均匀性评价
1、素填土回填年限不足1年,孔隙度大,压缩性高,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分布及厚度都不均匀。

2、红粘土填方处埋藏深度较大,不均匀。

3、基岩场地中出露深度不一致,地基稳定性好,但均匀性差。

3.4、基础选型、埋深及持力层选用
1、上覆第四系素填土厚度变化大,不均匀,结构松散,压缩性高,土层地基稳定性较差,不宜作持力层。

若采用此层作为持力层需级配矿石换填,夯实系数0.95以上,承载力25Mpa.
2、红粘土厚度变化大,不均匀,上覆填土厚度大,基坑开挖时不易支护,故不推荐作基础持力层。

3、强风化白云岩岩质较软,岩体较破碎,全场地分布,但厚度薄,强度低,故不推荐作基础持力层。

4、中风化白云岩强度高,可作基础持力层,由于厂区拟建钢架厂房和建筑物对地基变形要求高,上部荷载较大(5F),对沉降敏感,故拟建物采用中风化白云岩作地基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桩基础。

3.5、场地成桩的可能性评价:
1、拟建场地已经完成平场,场地内地形平坦,人工成孔的自然条件较好。

2、场地上覆红粘土层及下伏基岩自稳能力较好,但素填土层结构松散,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稳定性差,对人工成桩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建议:①、用钢筒、插筋等措施加强护壁;②、缩短孔桩护壁长度(30~50cm);③、提高护壁混凝土强度;④、采用下沉钢护筒或混凝土小沉井作护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雨汇聚,当在场地外围修筑排水沟及改善地表排水通道后,地表水对成桩的影响较小;地下水主要为包气带水中松散土层中孔隙水及浅部岩溶风化裂隙水,场地稳定地下水位位于约地面以下约80m,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孔桩施工无影响。

经以上处理措施后,场地成桩的可能性大,据场地岩土分区分布特征,结合当地施工经验,当需孔桩施工时建议选用人工成孔方案。

四、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拟建项目区岩土工程勘察及地表调查,查明了场地地层结构,岩土构成特征及分布情况,场区内无区域性活动断层,滑坡和塌陷,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建筑地段、地基较稳定,对拟建建筑物较适宜。

2、综合推荐场地主要岩土力学性质如下:
红粘土(硬塑):c k=36.45kPa,φk=15.56°,f ak=200 kPa。

强风化白云岩:f a=400kPa;
中风化白云岩:f a=4000kPa。

3、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出发,建议基础类型选用人工挖孔桩,持力层选用中风化白云岩,基础埋深以进入中风化白云岩持力层不小于0.5m,并需满足设计最低埋置深度要求。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