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考试篇目

合集下载

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

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

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专项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嫦娥奔月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⑤,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⑥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⑦令伐树。

——选自《淮南子》(注释)①羿(yì):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

②请:求。

③西王母:仙人名。

④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⑤蟾蜍(cháng chú):也叫蛤蟆(há ma)。

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癩刺。

⑥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⑦谪(zhé):被处罚。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羿请不死之药②常斫之③学仙有过④过故人庄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沪教版六(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沪教版六(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沪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试卷共28题。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28分)(一)默写(10分)1. ,长郊草色绿无涯。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2.斜阳流水推篷坐,。

(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3. ,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5.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7题(4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暝”的意思是,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2分)7.本诗颔联通过“明月、青松、泉声、泉流”描绘了一幅的“山间月夜图”。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6分)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上文选自《》(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2分)齐人固善盗乎?10.晏子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的挑衅,用“枳”的形成来说明。

(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8分)王家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

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

”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文中画“___”句子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此以后,人们把________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

[3]伯牙见锺子期能从自己的音乐中理解自己的心情,他的心情是________;伯牙听到锺子期已死,“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______。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锺子期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

(填四字词语)[4]如果你的知心朋友因某种原因而与你分离.你会用下面哪两句诗来表达你与他(她)离别时的感伤?()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_____)众皆弃去(_____)[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2)众皆弃去(_______)(3)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_____)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_____)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书戴嵩画牛》选段,回答问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面句子停顿不恰当的是()A.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2]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

现在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

2. 阅读与思考。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

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

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

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

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若云兴霞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恒自梢至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尤善丹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上海 六年级(下)期末语文之古诗古文

上海 六年级(下)期末语文之古诗古文

上海六年级(下)期末语文之古诗古文上海六年级(下)期末语文之古诗古文期末语文之古诗古文一.春之古韵(这三首诗均彰显了诗人在体会幸福春景时欢欣的心情)(1)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拟人)当春乃发生。

应时而来:可喜随风潜入夜,(拟人)润物细无声。

悄然生然:可喜野径云俱黑,(衬托,对比)江船火独明。

丽意正浓:可喜晓看红湿处,(联想)花重锦官城。

雨后晨妆:可喜结构:虚实结合(实虚)时间的跨度(夜晚早晨)景物变化(雨花)春雨特点:1.工整2轻盈3绵长(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足移视迁,即景寓情)孤山寺北贾亭西,近视水面初平云脚低。

远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俯视(对偶)远视(对偶)浅草就可以没有马蹄。

最快乐湖东行严重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环视中心:整体表现了作者流连忘返在西湖早春风光中极其欢欣的感觉。

(3)江南春(杜牧)(思接千接,视通万里)(利害融合)千里莺啼蓝腾空而起,春光无穷写景:春光无穷水村山郭酒旗风。

范围小就是虚所指(空间)南朝四百八十寺,伤感多少楼台烟雨中。

缠右:人事变迁(时间)神圣,谜样写景抒情中心:作者对春的钟爱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黄鹤楼(崔颢)(复古抒情诗)昔人已乘坐黄鹤回去,筹钱神话传说此地空余黄鹤楼。

带出下文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一棵,景色芳草萋萋鹦鹉洲。

繁荣景象日暮乡关何处就是,思念家乡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乡之情中心:凸现手法,表达出来诗人悲惨的飘泊美感以及对爱人的向往。

表达出来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海。

四.山居秋暝(王维)自然的美空山新雨后,时间,季节,气候(概述)(对美景的晴天气晚来秋。

爱之情)明月松间照,用松树衬托出明月的浩瀚(静)清泉石上流。

清澈(动)颜色层次分明人物美(对春竹喧归浣女,略显喧哗的钟爱眷恋)莲动下渔舟。

塑造出浣女的欢乐,美丽随意春芳吴萸,王孙自所余。

希望自己能洁身自好(远离官场的世俗态度)五.过故人庄(孟浩然)(田园诗代表作)故人具有鸡黍,邀请我至田家。

沪教版六年级下期末课内文言文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期末课内文言文练习

预备年级期末课内文言文练习(一)班级姓名学号三八《论语》八则1.《论语》,家经典,由的的弟子编撰,他是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说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知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好5.择其善者而从之6.温故而知新7.欲速则不达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亦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尝寝三九天时不如地利1.课文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思想家。

2.文章在文中强调的观点是(用原文句子回答)。

3.从文章内容来看,巩固国家或成就大事,需要三个条件那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

4.从文章中我们学到了国家、社会、科技,包括我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

就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要建立社会。

5.环而攻之而不胜环6.池非不深也池7.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8.委而去之。

委去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以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11.亲戚畔之亲戚畔12.天下顺之。

顺四一《吕氏春秋》两则1.选自由编撰2.刻舟求剑在文中的意思现在比喻3.两则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引婴投江者的荒谬表现在5.楚人找不到宝剑的原因6.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引7.其子岂遽善游哉?遽8.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悖9.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涉坠10.遽契其舟曰遽契1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2008-6-5预备年级期末课内文言文练习(二)班级姓名学号四二橘逾淮为枳1.文章选自晏子是时期齐国政治家。

2.从文中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人?。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4.今方来5.为其来也为6.何坐坐7.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8.缚者曷为者也?曷9.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10.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然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

耶1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13.寡人反取焉.病四三螳螂捕蝉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的(姓名)2.蝉、螳螂、黄雀,此三者在树上的目的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本文讲述的故事后来演为它常常用来比喻:。

上海语文六年级下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 (2)

上海语文六年级下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 (2)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注意事项:1.所有答案必定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不予以评分;2.本卷满分 100 分,时间 100 分钟。

一、文言文( 28 分)(一)默写( 10 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2.____________________,必有得节气者也。

(《节气不如地利》)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4.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语》)5.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时不如地利》)(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完成 7-8 题(3 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诗中的“王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 分)7.以下理解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2 分) A. “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 “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赏析。

C.本诗所绘景色如画,清爽自然。

D.本诗寄望诗人高洁的情怀。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 题( 6 分)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8. 本段节选自(1)____________________(书名),是(2)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学说经典着作之一。

(2 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2 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段详尽反响了以下哪一种道德规范的详尽要求( 2 分)A. 团结互帮B. 爱岗敬业C. 遵纪守纪D.诚实守信(四)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

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2022年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文章标题中的“戴嵩”是_____代画家.[2]解释下列加点字尾搐人两股间(__________)笑而然之(____________)[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A.“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两句用具体的行动表现了杜处士对于《斗牛图》的喜爱之情。

B.牧童见到了《斗牛图》后“拊掌大笑”,可以看出他对杜处士的嘲笑。

C.“处士笑而然之”说明杜处士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D.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能随意炫耀自己的宝贝,以免受人笑话。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

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划线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汝见我不(fǒu,同“否”)?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D.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2]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________②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________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________[3]翻译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课内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孔孟”并称。

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子》。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三、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论据: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防御“去之”-------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人和”必胜)四、写作特色(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五、字词小结•1.古今异义。

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古义:放弃委而去之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3.虚词。

•之代词他亲戚畔之•助词的三里之城•动词到寡助之至•而顺接,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冽•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逆接,表转折“却、但是”:攻之而不胜(一)解释黑题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翻译下列句子:(1)委而去之(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 ______ 的政治思想。

(2)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3)本文主要的论证是:。

(4)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5)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8)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七巩固练习:解释黑体字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9、池非不深也()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1、以: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②以天下之所顺以:翻译句子: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八、反馈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 B寡助之至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 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橘逾淮为枳》一.词语翻译1.晏子将使楚使:()2.臣请缚一人请:()3. 吏二缚一人诣王诣:4. 齐人也,坐盗。

坐:()5. 缚者曷为者也为:()橘生淮南则为橘为:()生于淮北则为枳为:()6.齐人固善盗乎善:()7.其实味不同实:()8. 水土异也异:()9. 入楚则盗入:() 10. 寡人反取病焉病:()11. 何坐何:()二.句子翻译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2.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4.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三.内容理解1.楚王羞辱晏子的方法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答:---------------------------------------------------------------------2.晏子在论辩中提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用意是什么?答:--------------------------------------------------------------3.晏子以“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结束论辩,说说句中隐含的对齐楚两国的评价。

齐国:--------------------------------------------------------------- 楚国:---------------------------------------------------------------4.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出了晏子哪些值得人钦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答:---------------------------------------------------------------- 四.常识填空晏子,名,字仲平,时期齐国政治家,以善于著称。

《引婴投江》1、《引婴投江》一文出自,是由时期(人名)组织门客编撰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人问其故.()(3)其子岂遽.善游哉()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4、读完上文,你获得怎样的启发?《刻舟求剑》一.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各2.5分)⑴、有过.于江上者过: 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⑵、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引:人问其故.故:⑶、此.其父善游此:此其.父善游其:⑷、此其父善.游善:其父虽.善游,虽:⑸、其子岂.遽善游哉?岂:其子岂遽.善游哉?遽:⑹、以此任.物任:亦必.悖矣必:⑺、亦必悖.矣悖:楚人有涉.江者涉:⑻、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坠:遽.契其舟遽:⑼、遽契.其舟契:是.吾剑之所从坠是:⑽、舟止.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11)、求剑若.此若:像不亦惑.乎!惑:糊涂二、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33分)1.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2.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3、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4.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5.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三、写出古文的寓意(12分)《引婴投江》:《刻舟求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