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合集下载
11攻击性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挫折-攻击理论: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
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果存在攻击性的 线索,这种愤怒就可能激起攻击行为。 挫折感来源:剥夺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直接攻击 外向攻击
攻击的 激发
挫折 (目的受阻)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内向攻击 (如自杀)
替代攻击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四、如何减少攻击
1. 2. 3. 4. 5. 减少挫折感 适当宣泄 移情 控制暴力电视和游戏 个性培养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思考题
1、攻击行为的概念和形式 2、运用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解释攻 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3、诱发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3、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性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
意图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身体行为或言 语行为。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敌意性攻击行为(hostile aggression):由 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instrumental aggression): 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1. 2. 3. 4. 厌恶事件 唤醒 媒体 群体氛围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厌恶事件
疼痛 炎热 受攻击 过度拥挤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唤醒
由任何一种来源导致的身体唤醒,都能被 转化为愤怒。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媒体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
群体
分散责任 极化行为:通过“社会传染”,使某种行 为 倾向放大。
攻击性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反应后果的评估ppt课件 22页PPT

1.3182
1.5932
男 (n=53)
M
3.5849
4.9787
5.4528
4.5283
4.4340
SD
1.3928
1.6761
1.6001
1.7165
1.5255
女 (n=47)
M
3.2128
4.8679
4.9787
4.1064
3.4468
SD
.9074
1.0932
1.6217
1.3061
1.2478
一、研究设计
A
以往的研究发现,与非攻击 儿童相比,攻击性强的儿童 对自己通过攻击性行为方式 解决问题常常估计过高,对 攻击行为的后果常常抱有乐 观的期待。再对自己通过攻 击性行为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能力的估计上,男生常常高 于女生。在对攻击行为的后 果的期待上男生常常比女生
更加乐观。
B
本节研究拟用过问卷调查来 探两类(工读生、普通人) 两种性别的学生在攻击性行 为的自我效能感和行为反应 的后果的评估上是否存在差 异,是否和以往的研究结果
是一个特殊群体。
2.研究材料:
(1)问卷:
对攻击性行为自我效能感的测验问卷参考保 蒂扎等人所编写的问卷,并对部分情境稍加 调整,以更符合中国国情。攻击性行为自我 效能感和行为反应的后果评估研究问卷如下。
(1)问卷
• 问卷包括以下五种认知(五个量表尺度): • ①对攻击性自我效能的感知(儿童对自己采取攻击性行为的能力
比较项目
T
df
Ⅰ攻击性自我效能感
7.444···
157
Ⅱ期望获得奖赏
3.012···
157
Ⅲ期望受伤害者遭受痛苦 .660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讲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
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第一:攻击性行为指外显行为
第二:强调攻击者的行为是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 行为
第三:攻击性行为给对方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 害 研究者始终把攻击者的意向和动机,作为判断是 否是攻击性行为的最关键的因素
四、学校因素
学校校风、行为准则
教师的监督
同伴群体
(1)社会感染机制,即儿童的欺侮行为是社会习得 的结果 (2)责任分散制
(3)追随欺侮者的儿童对受伤害者的感知发生变化
五、社会因素
1.挫折: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证实: 人受到挫折时 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儿童也不例外。 2. 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欠缺 3.大众传媒
六、知因素
当儿童把自己所面临的消极后果知觉为同伴有意造成的时 候,他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 认为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的动机而给他造成了消极 后果时,他一般倾向于化释其报复动机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
一、教给儿童正确的情感宣泄途径 应教会儿童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攻击性情 绪; 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泄内 心无法排遣的挫折、愤怒与烦恼
我国有些调查结果也表明, 攻击型幼儿父母的性 格特征有73. 7% 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其中 双亲都性急的占36.67% 。 气质因素
二、饮食因素
糖的摄入量过多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相关?? 1. 教养方式:父母采用暴力方式惩罚孩子;父母 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
第一节
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第一:攻击性行为指外显行为
第二:强调攻击者的行为是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 行为
第三:攻击性行为给对方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 害 研究者始终把攻击者的意向和动机,作为判断是 否是攻击性行为的最关键的因素
四、学校因素
学校校风、行为准则
教师的监督
同伴群体
(1)社会感染机制,即儿童的欺侮行为是社会习得 的结果 (2)责任分散制
(3)追随欺侮者的儿童对受伤害者的感知发生变化
五、社会因素
1.挫折: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证实: 人受到挫折时 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儿童也不例外。 2. 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欠缺 3.大众传媒
六、知因素
当儿童把自己所面临的消极后果知觉为同伴有意造成的时 候,他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 认为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的动机而给他造成了消极 后果时,他一般倾向于化释其报复动机
第三节
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干预
一、教给儿童正确的情感宣泄途径 应教会儿童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到的攻击性情 绪; 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大哭大叫一通,以宣泄内 心无法排遣的挫折、愤怒与烦恼
我国有些调查结果也表明, 攻击型幼儿父母的性 格特征有73. 7% 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其中 双亲都性急的占36.67% 。 气质因素
二、饮食因素
糖的摄入量过多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相关?? 1. 教养方式:父母采用暴力方式惩罚孩子;父母 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
第六章 2.第3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Page 17
具体措施:
允许幼儿有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 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 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 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 代攻击行为。
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 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 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 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 维持心理平衡。
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 基本上都是指向其他女孩
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 或异性之间多得多
Page 5
欺负—特殊的攻击
欺负行为是攻击的一个子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攻击。它常在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间发生,对 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 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 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 者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2)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有关
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更强。 他们对冲突性社会情境解决或是解决社会性争端的办 法往往都运用攻击性行为。
Page 11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3)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
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 暴力问题有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儿童攻击 性行为,并且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 一种规范。
(4)受到挫折
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 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 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 护自己。
Page 12
媒体的影响
Page 13
案例扮演
1.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争抢玩具车、弄坏积 木、拔掉刚种好的向日葵等等……),两人都觉得自 己是对的!都来跟老师说对方的不是。
具体措施:
允许幼儿有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 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 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 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 代攻击行为。
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 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 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 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 维持心理平衡。
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 基本上都是指向其他女孩
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 或异性之间多得多
Page 5
欺负—特殊的攻击
欺负行为是攻击的一个子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攻击。它常在儿童间尤其是中小学生间发生,对 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 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 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 者则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2)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有关
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更强。 他们对冲突性社会情境解决或是解决社会性争端的办 法往往都运用攻击性行为。
Page 11
儿童知识经验的影响
(3)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
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 暴力问题有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儿童攻击 性行为,并且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 一种规范。
(4)受到挫折
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 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 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 护自己。
Page 12
媒体的影响
Page 13
案例扮演
1.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小摩擦(争抢玩具车、弄坏积 木、拔掉刚种好的向日葵等等……),两人都觉得自 己是对的!都来跟老师说对方的不是。
机关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PPT课件

根据行为的动机划分(哈吐普)
工具性攻击:个体为了获取物品、空间等而做出的抢夺推 操等动作、行为。
敌意性攻击:直接以人为指向的 , 以打击、伤害他人身心 为根本目的的攻击行为。
根据行为的起因划分(道奇、考依)
主动性攻击:指行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主动发起的攻 击行为,主要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 反应性攻击:指行为者在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之后所做出 的攻击反应,主要表现为愤说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 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 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该学说的要点是: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 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 可能发生 。
认知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Dodge从信息加工的角 度,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K.A.Dodge于8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儿童攻击行 为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儿童面临某一社会反应的 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五个步骤或环节 : 第一步 , 输入信息 的译码; 第二步,解释过程,儿童将直觉到的信息与他过去 事件的记忆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 释; 第三步,寻找反应; 第四步,决定反应; 第五步,反应阶 段,执行自己的选择。
常见的测评方法有观察法、同伴提名法、教师评定法、母亲 评定法和问卷法。
心理因素
① 儿童的自尊心受挫 和自卑心理。
② 儿童不安全型依恋 的形成。
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家长极端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的不 和谐 学校因素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专家讲座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和社会学、心理学角 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影响的因素,其 主要的有家庭氛围因素,媒体因素及心理环境因素。
(一)家庭氛围 1.家长的抚养与教育方式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 会行为。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抚养与教育方 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如今,家庭氛围对幼儿 园儿童的抚养与教育方式主要有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及民主型。
(二)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 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影视、游戏、网络 等媒体中的争斗与暴力内容对幼儿园儿童攻击性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 注,国内外有关媒体暴力对幼儿园儿童不良影响的理论探讨、实证研 究和新闻报道逐年递增。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儿童期,观察学习和 模仿是获取运动与社会技能的主要方式。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专门用于模仿的神经结构,些神经结构有助于幼儿 通过观察模仿,快速掌握基本的社会行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 教师、兄弟姐妹和同伴,儿童还可以从媒体,如影视、网络、电子游 戏和视听CD中获得丰富的榜样资源,再加上儿童缺乏完善的认知能力 和道德判断,就很容易造成不加选择的模仿和尝试。
(三)儿童自身的心理的环境 1.挫折的行为反应
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 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活动动机的需求,因 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 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 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 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

1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 行为;到两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 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扔东西 等,其中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 如玩具、手巾,甚至为争座位而发生的。
例: 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 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 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 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 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 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 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观察者发现: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普遍比女孩多,而 且他们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而女孩在 受攻击后则表现为哭泣、退让,或是向老师报告。男 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性行为,或者亲自参加 同伴间的战斗。较大的男孩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 果对方也是男孩,他们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但如 果对方是女孩,他们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少一些。
开展多种游戏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可 以得到合理的宣泄,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 能满足的一些愿望,可以使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 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 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 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 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 走别人 的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攻击性行为从意向性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 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 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 到伤害以外的目的。 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 指向的,采用嘲笑、骂 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 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幼儿攻击性行为 PPT课件

14 Your company slogan
提高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攻击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取向 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而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 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反的亲社会方向”
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
费希巴赫等人研究表明,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移情能 力越低,也就越倾向于对别人采取攻击行为,而让攻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攻击行 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觉察和体验到别人的痛苦,则能有效地减少其攻击性 。利用角色扮演法,让那些爱欺侮人的儿童扮演挨打者的角色,让他们细心体验 一个被欺侮的心情,想象自己挨打的恐惧、逃避、愤恨、驯从甚至悲伤委屈的情 绪反应,并要求将之表演出来。
(并非所有的挫折都会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若挫折时无意的、正当 的、偶然的而非专断的,如因为天气下雨不能去游乐场,其引起的侵 犯性行为就较少。所以给挫折一个正当的理由可以弱化儿童的侵犯性 情感。)
9
Your company slogan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 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 心理学家沃尔特斯1963年做了一项经典研究,揭示通过奖励儿童的攻击 行为,可以明显增加儿童对于攻击性行为方式的运用,即发现攻击可以 通过强化来培养。班杜拉的实验研究也发现,攻击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 获得,不仅直接的观察学习可以使儿童学习到攻击行为,而且通过大众 媒介实现的间接学习,也可以使儿章接受到同样的影响;另外,攻击行为 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消除。
6
Your company slogan
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攻击性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 主。观察者发现:儿童常常为了玩具、 活动材料或活动空间而争吵打架。但随 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第一性的攻击 行为,有时故意向自己不喜欢的小朋友 说难听的话等。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而且任其发展,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 易形成攻击性人格。
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设与他人交往的条件, 交往的对象可以是成人或与自己同龄的儿童.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 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 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 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 走别人 的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攻击性行为从意向性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 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 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 到伤害以外的目的。
引导家长配合,为幼儿创设一个不利于攻击 性行为的环境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应起到良好的榜样 作用,给幼儿正确的行为示范。为幼儿创设一 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应过分地溺爱孩子 .
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在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不要大声呵斥、 隔离,或不让他们玩游戏等惩罚手段教师应分清是 非、正确引导,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幼儿间的纠纷, 并通过商量、说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帮助幼儿建 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幼儿意识到攻击性行为是错 误的行为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 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观察者发现: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普遍比女孩多,而 且他们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而女孩在 受攻击后则表现为哭泣、退让,或是向老师报告。男 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性行为,或者亲自参加 同伴间的战斗。较大的男孩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如 果对方பைடு நூலகம்是男孩,他们很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但如 果对方是女孩,他们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少一些。
开展多种游戏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可 以得到合理的宣泄,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 能满足的一些愿望,可以使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 发展。
Thank
you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 指向的,采用嘲笑、骂 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 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1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 行为;到两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 明显的冲突,如打、推、踢、咬、扔东西 等,其中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 如玩具、手巾,甚至为争座位而发生的。
例: 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 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 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 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 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 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2)中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明显多于小班、大班。观察者 发现:四岁前儿童攻击性行为 的数量是随着年龄增长,呈逐 渐增多的态势;中班儿童攻击 性行为最多,但此后随着年龄 的增长,其攻击性行为数量逐 渐减少,尤其是儿童身上常见 的无缘无故发脾气、扔东西、 抓人、推开他人的行为会逐渐 减少。
(3)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以身体动作为主。 观察者发现:小班的幼儿,常常为争抢座位、 玩具而出手抓人、打人、推人等。到了中班, 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增加了言语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