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导化合物

合集下载

先导化合物发现途径(一)

 先导化合物发现途径(一)

先导化合物发现途径(一)先导化合物是指药物研发过程中,通过发现和优化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以获得具有理想药效的化合物。

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非常关键,因为它们可以在后续的研发中提供方向性和基础性的支持。

那么,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有哪些呢?1.高通量筛选法高通量筛选法是一种利用特殊的机器和技术,同时针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验证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筛选效率,快速获得优秀的先导化合物。

2.虚拟筛选法虚拟筛选法是一种利用大数据、计算机模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化学结构的分析,预测产生具有良好药效的分子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确定候选药物,并为研发人员提供潜在的药物设计方案。

3.结构修改法结构修改法是通过对已知/已有化合物进行不同的结构修改,以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代谢、毒性等一系列性能。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已知药物结构的改良,获得新型先导化合物。

4.天然产物法天然产物法是通过研究和提取天然产物,如植物、微生物等,寻找新的化合物结构,并进行有效筛选,吸收其中的先导药物。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一些与人体有着较高生物亲和力的天然产物,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方向。

5.共价片段组合法共价片段组合法是将已有的化合物分解成小片段,再进行重新组合,以获得新型的先导化合物。

在化合物组合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分子结构修饰、基团替换等技术,构建成新的、有效的化合物。

总体而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复杂的过程,需要依靠多种方法和技术,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实验设计,才能够获得更为有效的筛选结果。

此外,不同的先导化合物发现途径都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和完善,依靠实验室实际探索空间与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解锁更多有潜力的药物发现。

先导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 如青霉素,β受体阻断剂 如由偶氮化合物磺胺米柯定发现磺 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 胺类药物,阿司咪唑进一步发现诺 阿司咪唑 由异丙嗪发现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 从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物 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途中发现 从药物合成的中间体药物中特殊的一 类,它被设计成易代谢失活,在完成治疗作用 后,按预先规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 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 蓄积毒性.
拼合原理(combination principles)主要是 指将两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共价键 连接起来,进入体内分解成两个有效成分, 以期减小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求得二者作用 的联合效应.

公司及产品
OcuCure Therapeutics, Inc., lead compound OC-10X ,eye disease DiaKine Therapeutics ,Lisofylline,diabetes BiPar Sciences, Inc., BSI-201,cancer therapies Cognetix Inc., CGX-1160 ,chronic intractable pain Targacept, Inc. ,NNR Therapeutics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VIA Pharmaceuticals,VIA-2291,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xte Biotechnology,LB-1.2 ,Standard Cancer Chemotherapy Cantab ,LM-CD45, treatment for kidney transplant Pfizer Inc ,PF-03187207,treatment of glaucoma SIMPSON BIOTECH CO., LTD.,HEPASIM ,anti-fibrosis & antiinflammation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优化方法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优化方法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优化方法
先导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效果。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十分重要。

下面将介绍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方法和优化方法。

发现方法:
1.虚拟筛选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化学信息学技术,在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活
性的化合物,再进行实验验证。

2.天然产物
从微生物、植物等自然资源中提取化合物,并筛选具有潜在活性的化
合物。

3.组合成果
通过分子组合技术结合已知的化合物结构,生成具有潜在活性的新化
合物。

优化方法:
1.结构优化
通过对先导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得到具有更强生物活性的化
合物。

常用方法包括同源拟合、构象二分法等。

2.药代优化
针对先导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和药动学特性不佳的问题,通过合理的结构修饰,优化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3.组合优化
通过将先导化合物和已知的药物结合,生成具有更强药效的新药物。

常用的组合优化方法包括基于结构(例如连通法、限制法等)和基于功能(例如对称性分析法、对应分析法等)的方法。

总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是新药研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上述方法不仅可以为新药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持,也有助于加速新药研发过程,促进药物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药物设计学(第一章先导化合物)

药物设计学(第一章先导化合物)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
加强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 等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推动药物设 计领域的创新发展。
THANK YOU
详细描述
实验筛选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手段 ,研究人员可以对实际存在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以发现 具有药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实验筛选通常包括高通量筛选 和组合库筛选等方法。
合理药物设计
总结词
基于已知的药物作用机制和结构信息,设计具有特定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详细描述
合理药物设计是一种基于已知药物作用机制和结构信息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已知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研究 人员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这种方法需要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结构,能够提高先导 化合物发现的成功率。
精准医疗与个性化药物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表型等特征,设计针对特定患者的个性化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 副作用。
技术挑战与展望
克服耐药性问题
随着疾病的发展,许多靶点可能 发生突变导致耐药性产生,需要 设计新型先导化合物以克服这一
问题。
提高药物选择性
降低先导化合物对非靶组织的毒性 作用,提高治疗指数,是药物设计 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配体的优化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基于配体的优化策略主要依赖于先导化合物 本身的性质,通过改变先导化合物的取代基、 官能团或连接基等,以提高其与靶点蛋白的 亲和力。
基于配体的优化通常从先导化合物的药效团 出发,通过分析已知活性化合物的药效团特 征,设计出具有相似特征的新化合物。这一 过程涉及到的技术包括药效团模型构建、药 效团筛选和构效关系分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毒理学评价
要点一
总结词
毒理学评价是评估先导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潜在危害和安全 性的过程。

药物设计学(第一章先导化合物)PPT课件

药物设计学(第一章先导化合物)PPT课件

先导化合物优化中的药效团模型
构效关系是研究化合物结构与活性之间关系的科学,对于先导化合物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效关系的研究,可以了解化合物中哪些结构因素对活性有影响,从而指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常见的构效关系研究方法包括定量构效关系(QSAR)和活性基团分析等。
先导化合物优化中的构效关系
04
先导化合物的合成与制备
基于已知的化学反应和合成路径,逐步构建目标分子的结构。
经典合成法
利用固相或液相的组合化学技术,快速生成大量结构类似的小分子库。
组合合成法
利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高效、专一的合成。
酶促合成法
先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先导化合物的制备工艺
优化反应条件
通过调整温度、压力、溶剂等反应条件,提高目标产物的收率和纯度。
化学结构修饰、生物电子等排、拼接、类药性预测等。
03
02
01
先导化合物优化的目标与方法
药效团模型是药物设计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描述和预测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药效团模型,可以预测新化合物的活性,指导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提高成功率。
药效团模型的建立需要基于已知活性化合物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三维构象分析等方法确定药效团特征。
特点
药物设计学的定义与特点
药物设计学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基础,通过设计具有特定作用机制的药物,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疾病治疗
药物设计学是药物创新的核心环节,通过发现和设计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药物,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
药物创新
药物设计学的进步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健康
药物设计学的重要性

4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和结构修饰药物化学

4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和结构修饰药物化学

4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和结构修饰药物化学先导化合物是指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通过构建与目标靶点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库筛选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优化和结构修饰是指对先导化合物在活性、选择性、药物性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发,以提高其药理学效应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本文将以四个典型的例子为基础,阐述先导化合物优化和结构修饰的相关内容。

第一个例子是对利帕韦林的优化和结构修饰。

利帕韦林是一种用于治疗HCV感染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该化合物作为HCVNS5B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的非核苷酸类抑制剂,可以阻断HCV的复制过程。

然而,利帕韦林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需要剂量高,且易发生耐药性。

为了改善其药物性质,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工作。

其中一项关键的结构修饰是引入酮基,通过增加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以延长药物体内半衰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第二个例子是费洛司布敏的优化和结构修饰。

费洛司布敏是一种选择性磷酸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

然而,费洛司布敏的肾脏代谢和泵运输限制了其药物代谢和排泄。

为了改善其药物性质,研究人员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代谢可逆修饰半胱氨酸骨架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过增强与AChE的结合能力,提高了抑制AChE的选择性,同时降低了与草酰胆碱酯酶(BuChE)的亲和力,从而减轻了不良反应。

第三个例子是培美曲塞的优化和结构修饰。

培美曲塞是一种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

然而,培美曲塞的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不佳,且易引起心律失常。

为了改善其水溶性和药物性质,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引入不同功能团来调节其物化性质。

例如,将片段化合物与多个氨基酸残基连接,可以增加其溶解度和活性。

此外,引入二芳基乙氧基基团可以减少与心肌钠通道的相互作用,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最后一个例子是拉帕替尼的优化和结构修饰。

拉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c-Met)抑制剂,用于治疗肺癌。

先导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

中文名称:先导化合物 Lead Compound学科分类:医学工程定义1: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药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发展潜力,可用作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药品种。

定义2:有独特结构且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注释通过优化药用减少毒性和副作用可以使其转变为一种新药的化合物。

一旦通过基因组学和药理学方法发现和证实了一个有用的治疗靶子,识别先导化合物是新药开发的第一步。

一般的,很多潜在化合物被筛选,大量紧密结合物被识别。

这些化合物然后经过一轮又一轮地增加严格性的筛选来决定它们是否适合于先导药物优化。

一旦掌握了很多先导物,接下来就进入优化阶段,这需要做三件事:应用药物化学提高先导物对靶子的专一性;优化化合物的药物动力性能和生物可利用率;在动物身上进行化合物的临床前的试验。

简称先导物,又称原型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寻找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

因先导化合物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性不够高,化学结构不稳定,毒性较大,选择性不好,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合理等等,需要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进一步优化使之发展为理想的药物,这一过程称为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和途径一、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①植物来源,如解痉药阿托品是从茄科植物颠茄、曼陀罗及莨菪等中分离提取的生物碱。

②微生物来源,如青霉素③动物来源,如替普罗肽是从巴西毒蛇的毒液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降压作用。

④海洋药物来源,如Eleutherobin是从海洋柳珊瑚中得到的,具有抑制细胞微管蛋白聚合作用。

二、通过分子生物学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如在组胺的基础上发展的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

三、通过随机机遇发现先导化合物如青霉素、β受体阻断剂四、从代谢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如由偶氮化合物磺胺米柯定发现磺胺类药物,阿司咪唑进一步发现诺阿司咪唑五、从临床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老药新用途中发现由异丙嗪发现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六、从药物合成的中间体发现先导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的名词解释

先导化合物的名词解释

先导化合物的名词解释先导化合物是指在药物研发领域中,作为药物研究的起点的一类化合物。

它们通常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最早被合成和研究的分子。

先导化合物是为了发现新药物而合成的化学物质,其目的是通过优化和改良这些分子,以开发具有疗效和安全性的新药物。

1.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过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通常,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药物研究的起点通常是针对某种病理过程的理论基础研究,或者是通过对已有药物的改良来寻求新的治疗方案。

研究人员会根据疾病的特点和分子机制来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

针对这些靶点,研究人员会设计合成一系列化合物,以寻找对目标蛋白具有一定效果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通过合成化学的方法来得到。

合成的先导化合物会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实验,以评估它们的活性、选择性和毒性等性质。

这些实验通常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良,最有希望成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会进一步进行动物模型实验,以评估其在整体生物系统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先导化合物的特点和要求先导化合物具有一些特点和要求,这些特点和要求有助于确定它们是否有潜力成为有效的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应该对目标靶点具有一定的活性。

活性大小和选择性是评估先导化合物潜力的重要指标。

毒性:先导化合物的毒性水平应该相对较低,以确保其在进一步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性质:先导化合物的体内代谢、分布、排泄和药效动力学性质应该适合其作为药物的潜力。

合成可行性:先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应该可行,以便进行后续批量合成和规模化制备。

专利性:先导化合物应该具有一定的专利性,以确保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和独占性。

3. 先导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先导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药物目标验证:通过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筛选,研究人员可以评估潜在药物靶点的可行性和活性。

结构优化: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和性能的优化,可以改善其活性和选择性,以提高潜在药物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学习要求】一、掌握药物的基本结构对药效的影响二、掌握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三、熟悉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和前药原理四、熟悉氢键形成对药效的影响五、了解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和解离度对药效的影响六、了解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七、了解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对药效的影响八、了解金属鳌合物的形成对药效的影响)【教学内容】一、药物化学结构的改造(一)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二)前药原理二、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效的关系(一)溶解度和分配系数(二)解离度三、药物化学结构对药效的影响(一)基本结构对药效的影响(二)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三)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四、键合特性对药效的影响(一)氢键形成对药效的影响(二)电荷转移复合物(三)金属螯合物【学习指导】一、药物化学结构的改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长期以来所探讨的问题。

(一)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药物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的研究中,把具有外层电子相同的原子和原子团称为电子等排体,在药物结构的优化研究中,把凡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利用药物基本结构的可变部分,以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改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理论称为药物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中常见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分为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和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两大类。

(二)前药原理保持药物的基本结构,仅在结构中的官能团作一些修改,以克服药物的缺点,这称为药物结构修饰。

经结构修饰后的衍生物常失去原药的生物活性,称为前药,给药后可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作用(多为水解)又转化为原药,使药效更好的发挥。

采用这种方法来改造药物的结构以获得更好药效的理论称为前药原理。

利用前药原理对药物进行结构的修饰,可以提高或改善药物的性质的主要作用有1.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药物被机体吸收必须具有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

若药物的脂溶性差,脂水分配系数小,则应制成脂溶性大的前药,使其脂水分配系数适当增大,从而可改善吸收。

2.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药物服用后,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一过程的长短,因药物的种类而不同。

有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短,为了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必须反复给药,使治疗不便。

所以对作用时间较短的药物,可以制成较大分子盐,能达到延长疗效的目的。

而且这种大分子盐对淋巴系统亲和力大,浓度较其它组织高,有利于治疗。

3.提高药物的组织选择性药物的作用强度与血液浓度成正比,同样,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如果将药物作适当的结构修饰,制成体外无活性的前药,当它运转到作用部位时,在特异酶的作用下,使其转为原药而发挥药效,而在其它组织中则不被酶解。

这样就可以提高药物的组织选择性,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加药效,降低毒性的目的。

4.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有些药物结构中具有易氧化或易还原的基团,在贮存过程中易失效。

若将这些化学活性较强的基团保护起来,可以达到增强药物化学稳定性的目的。

5.改善药物的溶解度药物发挥药效首先必须溶解,而一些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溶解速度也很慢。

若将其结构改造,制成水溶性的前药,增加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以更适应制剂的要求。

6.消除药物的苦味有些药物具有很强的苦味,不便口服,用制剂的方法难以改变其味觉,若在药物结构中引入适当的基团进行修饰制成前药,可以改变药物的味觉,药物进入体内后,释放原药而发挥药效。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效的关系(一)溶解度和分配系数水是生物系统的基本溶剂,药物转运扩散至血液或体液,需要具有一定的水溶性,而药物通过脂质的生物膜转运,则需要具有一定的脂溶性。

药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相对大小,一般以脂水分配系数来表示。

W C C P 0在药物分子中引入烃基、卤素原子、硫醚键等,可使药物的脂溶性增高;引入羟基、羧基、脂氨基等。

可使药物的脂溶性降低。

不同类型的药物对脂水分配系数的要求不同,只有适合的脂水分配系数,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二)解离度临床常用的多数药物为弱酸、弱碱或其盐类,在体液中可发生解离,而离子型和分子型同时存在。

药物常以分子型通过生物膜,在膜内的水介质中解离成离子型,而产生药效。

因此药物需要有合适的解离度。

药物在体内的离解度取决于药物的pKa 和周围介质的pH 的大小,一般来说,酸性药物随介质pH 增大,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降低;碱性药物随介质pH 增大,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升高。

三、药物化学结构对药效的影响药物化学结构对药效的影响主要有药物基本结构、主要官能团、立体结构等因素。

(一)基本结构对药效的影响在药物结构与药效的关系研究中,将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相同部分,称为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可变部分的多少和可变性的大小各不相同,有其结构的专属性。

基本结构的确定有助于结构改造和新药的设计。

(二)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在药物结构优化研究中,一般要注意保留药效基本结构,但一些特定基团的转换可使整体分子结构发生变异,进而改变理化性质,影响药物的活性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转运。

常见基团有:烃基;卤素;羟基和巯基;醚和硫醚键;磺酸、羧酸、酯;酰胺;胺类;(三)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特异性药物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部位有专一的亲和力,亲和力来自相互间结构上的互补性。

互补性可随药物与受体复合物形成而增高。

生物大分子对药物分子立体选择性的识别和在一定情况下受体发生结构变化,以适合与药物分子结合,往往起主导作用。

药物分子的特定原子间距离、手性中心以及取代基空间排列的改变,均能对互补性和复合物的形成起重要影响。

药物的两个特定原子之间的距离,恰好与这两个距离相似或为其倍数,使其电子云密度分布可适合于蛋白质部分的受体,形成复合物后而产生药效。

药物分子的几何结构现象系由分子中的双键、环状结构中所连接的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引起的立体异构,阻碍旋转引起的异构现象。

几何异构体中的官能团或与受体互补的药效基团的排列相差较大,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都有较大差别。

具有手性的药物可存在光学异构体,可用右旋体和左旋体分别来表示。

不同的光学异构体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常有明显的差异,某些异构体的药理活性有高度的专一性。

药物分子内原子和基团的空间排列因单键旋转而发生的立体异构称为构象异构。

只有能为受体识别并与受体结构互补的构象,才能产生特定的药理效应,称为药效构象。

四、键合特性对药效的影响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一般可以通过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结合、电荷转移复合物、金属螯合物和共价键等形式。

(一)氢键形成对药效的影响氢键对药物的理化性质也有重大影响。

如药物与溶剂形成氢键,可增加溶解度。

若药物分子内部或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则其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减少,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加。

(二)电荷转移复合物电荷转移复合物(或称电荷迁移配合物),缩写符号为CTC,是由电子相对丰富的分子与电子相对缺乏的分子间通过电荷转移而发生键合形成的复合物。

形成复合物的键既不同于离子键,又不同于共价键。

电荷转移复合物的形成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三)金属螯合物配位化合物由金属离子和配位体组成。

金属螯合物作用的主要用途有:重金属中毒的解救;灭菌消毒;某些疾病治疗;新药设计与开发等。

【测试题】A型题(最佳选择题)(1题-20题)1.下列对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叙述错误的是A以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改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B以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改造,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C凡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D生物电子等排体可以以任何形式相互替换,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E 在药物结构中可以通过基团的倒转、极性相似、范德华半径相似等进行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找到疗效更高,毒性更小的新药。

2.下列对前药原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A 前药原理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B 前药原理可以缩短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C前药原理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D前药原理可以消除药物的苦味;E前药原理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3.药物分子中引入烃基、卤素原子、硫醚键等,可使药物的A 脂溶性降低;B 脂溶性增高;C 脂溶性不变;D 水溶性增高;E 水溶性不变;4.药物分子中引入羟基、羧基、脂氨基等,可使药物的A 水溶性降低;B 脂溶性增高;C 脂溶性不变;D 水溶性增高;E 水溶性不变;5.一般来说,酸性药物在体内随介质pH增大A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降低;B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升高;C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降低;D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升高;E解离度不变,体内吸收率不变;6.一般来说,碱性药物在体内随介质pH增大A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降低;B解离度增大,体内吸收率升高;C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降低;D解离度减小,体内吸收率升高;E解离度不变,体内吸收率不变;7.药物的基本结构是指A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的化学结构;B 具有相同化学结构的药物;C 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相同部分;D 具有相同理化性质的药物的化学结构中相同部分;E 具有相同化学组成药物的化学结构;8.在药物的基本结构中引入烃基对药物的性质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 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度;B 可以改变药物的解离度;C 可以改变药物的分配系数;D 可以改变药物分子结构中的空间位阻;E 可以增加位阻从而降低药物的稳定性;9.在药物的基本结构中引入羟基对药物的性质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 可以增加药物的水溶性;B 可以增强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力;C 取代在脂肪链上,使药物的活性和毒性均下降;D取代在芳环上,使药物的活性和毒性均下降;E可以改变药物生物活性;10.在药物的基本结构中引入羧基对药物的性质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 可以增加药物的水溶性;B 可以增强药物的解离度;C 使药物的活性下降;D羧酸成酯后,可以增加脂溶性,易被抗体吸收;E羧酸成酯后生物活性有很大区别;11.下列对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 原子间的距离;B 分子的几何异构;C 分子的旋光异构;D 分子的构象异构;E 分子的同分异构;12.药物分子结构中两个特定原子之间的距离与受体的空间距离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其作用最强A 相似或为其倍数;B 小于受体的空间距离;C 大于受体的空间距离1.2倍;D大于受体的空间距离1.5倍;E大于受体的空间距离1.7倍;13.药物几何异构对药效的影响中一般表现为反式结构比順式结构A 生物活性小;B 生物活性大;C 生物活性相等;D与受体的互补性较差;E与受体的活性基团结合较差;14.具有手性的药物可存在光学异构体,多数药物的光学异构体A体内吸收和分布相同;B 体内代谢和排泄相同;C 药理作用相同;D 化学性质相同;E物理性质相同;15.氢键对药物的理化性质也有重大影响,如药物与溶剂形成氢键时A可增加水溶解度;B 可促使透过生物膜;C 可增加脂溶性;D 可降低水溶性;E 可降低药物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