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降粘剂的评价
微生物对原油降粘效果室内评价

2 细菌 代谢 产物 的作 用烃 类 和 1生 裂 石 蜡 , 原油 粘 度 、 固 点 降 低 , 而 降 低 原 油 流 动 使 凝 从
阻 力 , 善原 油流 动性 能 。 改
维普资讯
第1卷 第8 8 期
石 工业 术 督 油 技 监
计量技术
() 物 在 地 层 的 生 长 代 谢 过 程 中 , 时 产 生 2生 同 C 2N 、 2 C 4 体 , 些 气 体 能 保 持 和 增 加 油 0 、 2H 和 H 气 这
维普资讯
计量技术
石 业 术 油工 技 监督
22 月 0 年8 0
微生物对原油降粘效果 室内 评价
王 新 陈 勇 耿 雪 丽 鞠 玉 芹
胜利石油 管理局 采油工艺研究 院 ( 东营 2 7O ) 5O 0
摘
要
详 细 阐述 了微 生物采油技 术机理 , 介绍 了微 生物 对原油 降粘作 用 的室 内 实验研 究方法 , 论 了影响 讨
实验 效果的 因素。通过 对 实验结果 的分析 , 出结论 : 得 各种 微 生物对 于不 同产地 的原 油具 有 不 同程度 的降粘 效果 , 降粘率最 大可达 5 .4 , 7 0 % 最小也达 6 1 % , .8 大部 分油 井的原油降粘 率达 2 % ~3 %。 o 0 主题 词 微 生物 原 油 降粘 影 响 因素
作 为碳 源 , 其是 原 油 中的大 分 子 烃类 , 细 菌 的降 尤 经 解 作用 , 使 部分 大 分 子转 化 为 小 分子 , 可 在一 定 程 度
上 改善 原 油 的 流动性 , 而提 高 产 量 。 从 ( ) 些 细菌 在 控制 条 件 下 可 以芽 孢 形 式 存 在 , 2有 芽孢 体 积 比细 菌 细 胞 体 积 小 很 多 , 芽 孢 注 入 地 层 将 控 制其 营养 , 以让 芽 孢 在 高渗 带 迅 速 长成 细 菌 , 可 用 于选 择 性 封堵 地 层 高 渗 区 , 高 注 入 水 的 波 及 体 积 提
原油降凝降粘剂在原油开采和集输中的应用

原油降凝降粘剂在原油开采和集输中的应用原油降凝降粘剂是一种用于抑制原油中水的发生和凝聚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原油开采和集输系统中,以避免原油的凝结和结垢,可有效保护吸水和滤器设备,减少生产系统的维护成本。
一、开采系统中的应用
在开采系统中,原油伴有大量的水,水中含有沉淀物,会形成结垢,降低系统的效率,甚至系统停产。
因此,采用原油降凝降粘剂可以有效的抑制原油中的水的形成,从而降低沉淀物的沉积,防止结垢,保护采油设备的性能。
二、集输系统中的应用
在集输系统中,原油会在管道中移动,如果管道设施中含有水,水中的沉淀物可能会在管道中凝结,阻碍管道的正常运行,影响系统的效率,甚至导致系统停产。
因此,采用原油降凝降粘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原油中的水,降低沉淀物的凝结,防止凝结,保护管道设施的性能。
原油降粘剂的评价

原油降粘剂的评价降粘剂;流变性;降粘机理;性能评价前言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采出量平均不到原始地质储量的50%,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地下。
在未发现既要经济又丰富的石油代替物之前,要保持石油稳定供给,不仅要在勘探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现有油藏的生产能力。
随着对石油开采程度的加深,原油变稠变重成为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降低原油的凝点和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高凝高粘原油开采和输送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降粘剂的应用研究比较多,世界各国的降粘剂研究成果推动了原油流动改进技术的发展。
降粘剂包括乳化降粘剂和油性降粘剂,前者是指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作为原油乳化降粘剂,因其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粘度大大降低,可实现常温输送以节能降耗,因此,乳化降粘输送工艺发展比较成熟,然而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有关油性降粘剂的应用研究较少,由于使用油性降粘剂具有可直接加剂降粘,改善原油流动性以节能降耗,同时又不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等优点,目前油性降粘剂的开发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经过较长时间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矿场应用阶段,在大庆、冀东、吉林、南阳等大中型油田,均获得了明显增油效果。
该技术对处于中、高稠油的油田开发持续稳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和指导性作用,在三次采油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结合理论从实验的角度对降粘剂降粘机理进行初步的了解。
实验采用的L1和L2降粘剂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其对吉林多矿多井原油样品的粘度降低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对原油添加的降粘剂L1和L2降粘性能明显,大大降低了原油的粘度,使其易于流动,而且该法操作简便,可以大量的节能降耗。
本研究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第1章概述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
受气候和河流频繁摆动的影响,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泥质含量高,泥砂交错分布,油藏非均质性远高于主要为海相沉积的国外油田。
新型稠油降粘剂的评价与应用

新型稠油降粘剂的评价与应用摘要:对研制新型高效降粘剂进行性能评价,该降粘剂具有较强的降粘能力,70℃下,降粘剂浓度为1~2%时,与稠油的降粘率接近90%;同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130℃下使用污水时降粘率仍能达到89.6%,随着温度升高,降粘效果略有增加。
驱替试验和现场单井试注试验表明,新型高效降粘剂具有较强的降粘和洗油性能,能够显著降低突破压力,提高油井产能。
关键词:降粘剂性能评价驱替试验单井试注一、前言胜利油田稠油资源丰富,分布较广。
稠油含蜡高,粘度高,且断层多,油藏类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大了稠油油藏开发难度。
如何对低渗透稠油油藏开采,使之成为可动用储量,是一直研究与探索的世界性课题。
大量科研和生产实践证明,化学驱油是解决低渗透油藏和稠油油藏开采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从浓度、温度和水质等方面对新型高效降粘剂进行性能评价,物模试验表明,该降粘剂能有效提高采收率。
在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进行单井试注,共注入降粘剂12t,累计增油520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实验材料、仪器及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2.实验方法粘度测量:将降粘剂与原油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后,在70℃下保持一定时间后,采用布什粘度计测量样品在70℃,7s-1下的粘度。
三、新型高效降粘剂性能评价1.浓度对降粘剂降粘效果的影响浓度是影响降粘剂降粘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使用效果及投入产出比情况。
按降粘剂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0.5%、2%、4%、6%,分别将降粘剂加入稠油中,充分混合后,放置在70℃烘箱中,间隔一段时间取出,用布氏粘度计测粘度。
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降粘剂剂后,稠油的粘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稠油的粘度呈现出先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说明降粘剂降粘速度快,且降粘后稠油样品的粘度始终保持稳定。
可以看出,随着降粘剂含量的增加,油品的粘度逐渐下降,降粘效果明显。
2.温度对降粘剂降粘效果的影响油藏条件不同,油藏之间的温度差异也较大。
浅谈对原油粘滞性降解的分析

浅谈对原油粘滞性降解的分析摘要:高粘度重质稠油的开采是扩大石油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必须寻找一种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开采和储运方法。
因此,合理开发降粘剂就成为开采扩大石油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国内外所关注的问题;降低原油的粘滞性对产品的系列化、产业化将会取得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原油降凝降粘剂红外光谱研究在原油中合理的加入降凝剂,降凝剂分子会与石蜡分子发生共晶,从而增加石油的降凝效果,降凝剂还能破坏胶质、沥青质分子平面重叠的聚集体,使聚集结构变疏松,聚集有序性降低,是原油合理的降粘作用机理.一、材料与方法1.仪器和试剂电光分析天平;自动调节烘箱;4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二甲苯(分析纯),甲醇(分析纯),无水乙醇(分析纯);原油(大庆);苯乙烯(分析纯),顺丁烯二酸酐(分析纯),丙烯酸丁酯(分析纯)。
2.样品分离与纯化称取样品于烧杯中,加入10ml二甲苯,加热溶解,边搅拌边加入50ml甲醇,用滤纸过滤,滤出物用甲醇洗涤数次,于红外灯下烘至恒重。
另取2.00g样品置于烧瓶中,加热蒸馏,收集馏分。
3.红外光谱分析将样品均匀涂于溴化钾压片上,测得红外谱图,再将其于红外灯下烘烤数分钟后,测红外光谱图,以分离提纯后的高聚物于二甲苯中配制成pH=5的溶液于溴化钾压片上形成液膜,在红外灯下挥发掉溶剂,形成聚合物薄膜,测其红外谱图.一并汇于图1。
取两滴样品馏分于两块溴化钾晶体间制成液膜,测其红外光谱图,并进行图库检索。
4.降凝剂的使用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丙烯酸丁酯三聚物的合成.量取苯乙烯23ml、顺丁烯二酸酐5.0038g、丙烯酸丁酯43ml和甲苯溶剂100ml加入四口烧瓶中,加热至40℃,待原料溶解后加入引发剂AIBN0.6981g,继续升温至85℃,反应8小时,整个过程冷凝回流并在氮气保护下进行。
反应完毕将反应器内产物转移至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进行沉淀,分离后再用丁酮进行提纯,所得产物在真空干燥箱中于80℃干燥72小时。
高效原油降凝剂

4
凝固点及粘度 大幅度下降, 原油亦可在管 道内常温下流 动。
5
一、主要技术指标
指标名称 外观 pH 值 密度(20℃)g/cm3 闪点 ℃ 降凝幅度℃ 溶解性
指标 浅黄色或棕红色液体
6.0~8.0 0.75~ 0.95
≥60 ≥8 溶于低碳醇及有机溶剂
6
二、使用方法
2
当前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管道输 送原油时,采用逐站加热工艺对原油进 行升温降粘,以保证原油有较好的流动 性,根据估算燃料动力消耗约占输油量 成本的55%,同时原油中轻质油组份挥 发严重。
针对以上情况,我公司与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高
3
效降凝剂、该产品由改性丙烯酸烷基酯、 马来酸酐、苯乙烯多元共聚物聚合而成。 该系列原油降凝剂组分可与原油中析出 的蜡质发生共晶,吸附在蜡结晶表面上, 破坏蜡的结晶行为和取向性,原油中的 蜡不能附着于其上,形成极性表面层, 改变了蜡晶的形状和尺寸,避免了蜡晶 间粘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阻止蜡晶的
序 药剂名称 加药量 实验温
号
mg/L 度℃
1 CH-01A复 100
合降凝剂
80Leabharlann 2 空白015min ℃
——
30min ℃
24.0
33.0
45min ℃
21.5
降凝幅 度℃ 11.5
—— 8
对乍得油田Ronier 4-2单井原油降凝效果如下:
序 药剂名 加药量 实验 15mi 30mi 45min 降凝幅
号
称
mg/L 温度 n ℃ n ℃ ℃
度℃
℃
1 CH-01A 100
—— 11.0 9.0
大庆高蜡原油降凝效果评价

1 h o l gr t o . ,c oi aefr0 5℃ / n,s e rrt 0 r mi.Co rs 0 dn l e r ae qn i vso i o aey tbe a d n mi h a ae 6 / n re p n igy d c e sd Da igol ic st f rsfl ,sa l n y
大 庆 高蜡 原 油 降凝 效 果 评 价
周 浩 , 赵 德 智 , 戴 咏川 , 石薇 薇
( 宁石 油 化 工 大 学 石 油 化 工 学 院 , 宁 抚 顺 1 3 0 ) 辽 辽 10 1
摘 要 : 对 大 庆 高蜡 原 油 降 凝 效 果 进 行 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 大庆 原 油在 添加 加 强 型 降 凝 剂 质 量 分 数 为 8 g g 0# / , 热处理温度 7 O℃ , 热处 理 时 间 1h 冷 却 速 率 0 5℃/ n 剪切 速 率 6 / n的 工 艺 条 件 下 降 凝 效 果 最 好 , 点 降低 , . mi, 0rmi 凝
H ih W a q n u e O i Dr p Co g a in Efe tA s e s e t g xy ofDa i g Cr d l o a ul to f c s s m n
ZH OU a H o,ZHA O — z ,DA IYo De hi ng— c a hu n,SHIW e — we i i ( c o lo toh mia giern S h o f Per c e c lEn n ei g,Lio i gShh a Un v riy,Fu h nLi o i g 1 3 0 , R. h n ) a nn i u ie st s u a nn 1 0 1 P. C ia
稠油降粘机理及降粘剂的筛选评价 (2)

稠油降粘机理及降粘剂的筛选评价摘要:本文分别对稠油的降粘方法和降粘机理进行了论述,其中降粘方法包括物理方法(轻质原油稀释法、加热降粘法)和化学方法(水热催化降粘法、乳化降粘法、油溶降粘法)。
并研究了降粘剂的降粘机理以及对几种降粘剂的筛选评价。
关键词:稠油降粘机理降粘剂筛选评价目录前言 (3)一、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 (3)(一)物理降粘法 (3)1、轻质原油稀释法 (3)2、加热降粘法 (3)(二)化学降粘法 (4)1、水热催化降粘法 (4)2、乳化降粘法 (4)3、油溶降粘法 (5)二、降粘剂的筛选评价 (5)参考文献 (10)前言脱气原油在油层温度下的粘度大于100mPa·s的原油被称作稠油。
稠油的粘度高,流动阻力大,不易开采。
但稠油在一些国家的储量较大,不解决开采的技术问题,将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的原油中稠油的比例很高,现在的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达107吨,稠油开采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一、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稠油因为常温时保持固体形态,所以运输成本较高且工艺较复杂,所以对于稠油的利用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降低稠油的凝固点和粘度。
稠油降粘剂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首先自身的分子与酰胺集团结合,然后结合体再与极性基(如:胶质)组合成氢键,这样的机构不仅确保了结合体能够分散到片状的沥青结构中,最终的目的是减少分子间的作用力,保证原有的结构更加容易分离。
目前降低稠油粘度的方法主要表现在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
(一)物理降粘法1、轻质原油稀释法物理降粘法一种方法是靠对稠油的稀释来达到降低粘稠度的目的,这种方法是将低粘度的汽油、原油或煤油等加入到稠油中,使得稠油的聚集体结构浓度和重质组分浓度降低,最终达到降低稠油粘度的目的。
稀释剂的加入会有效的降低稠油中蜡质的浓度,并限制蜡质在低温环境中的析出,达到降低稠油凝固点和粘度的作用。
这种降粘方法目前应用十分广泛,在委内瑞拉、美国、我国的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中都有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油降粘剂的评价降粘剂;流变性;降粘机理;性能评价前言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采出量平均不到原始地质储量的50%,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地下。
在未发现既要经济又丰富的石油代替物之前,要保持石油稳定供给,不仅要在勘探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现有油藏的生产能力。
随着对石油开采程度的加深,原油变稠变重成为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降低原油的凝点和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高凝高粘原油开采和输送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降粘剂的应用研究比较多,世界各国的降粘剂研究成果推动了原油流动改进技术的发展。
降粘剂包括乳化降粘剂和油性降粘剂,前者是指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作为原油乳化降粘剂,因其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粘度大大降低,可实现常温输送以节能降耗,因此,乳化降粘输送工艺发展比较成熟,然而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有关油性降粘剂的应用研究较少,由于使用油性降粘剂具有可直接加剂降粘,改善原油流动性以节能降耗,同时又不存在后处理(如脱水)问题等优点,目前油性降粘剂的开发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经过较长时间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矿场应用阶段,在大庆、冀东、吉林、南阳等大中型油田,均获得了明显增油效果。
该技术对处于中、高稠油的油田开发持续稳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和指导性作用,在三次采油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结合理论从实验的角度对降粘剂降粘机理进行初步的了解。
实验采用的L1和L2降粘剂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其对吉林多矿多井原油样品的粘度降低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反映出对原油添加的降粘剂L1和L2降粘性能明显,大大降低了原油的粘度,使其易于流动,而且该法操作简便,可以大量的节能降耗。
本研究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第1章概述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
受气候和河流频繁摆动的影响,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泥质含量高,泥砂交错分布,油藏非均质性远高于主要为海相沉积的国外油田。
原油大多是高凝高粘原油,即含蜡高、凝点高、粘度高的“三高”原油,在较高温度下存在明显的粘度异常,必须对其进行降凝降粘处理,否则开采出来的原油无法外输,巨大的石油资源难以为世人所利用。
目前人们尚缺乏对高凝高粘原油流变学的充分认识,现有处理方法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即使是原油降凝降粘技术中被确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加剂处理方法,也存在着机理不清、处理剂通用性差、评价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以致于原油降凝降粘剂的开发和筛选评价既繁琐又盲目。
为此,本文对原油的降粘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为降粘剂的筛选评价和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的石油开采现状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采出量平均不到原始地质储量的50%,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地下。
在未发现既要经济又丰富的石油代替物之前,要保持石油稳定供给,不仅要在勘探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现有油藏的生产能力。
随着对石油开采程度的加深,原油变稠变重成为世界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降低原油的凝点和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是解决高凝高粘原油开采和输送问题的关键。
原油集输是原油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经济高效的运行,特别是在季节性或水下等低温环境以及低输量和停输后再启动等特殊工况下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原油生产其它环节的正常运作和原油开发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因此,研究和解决原油管输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增加原油的流变性提高原油采收率已成为中国陆上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切的战略任务。
在增加原油的流变性提高采收率诸多方法中,降粘剂降粘技术已开始走上主导地位。
原油流变性等宏观物理性能主要取决于原油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
目前,在原油化学结构的研究方面,已经可以采用元素组成、分子量和结构参数等表征原油体系的平均化学结构。
但至今还不可能在单体化合物的水平上对其进行全分离和全分析,因此,也就不可能采用热力学公式或者经验关联式,通过纯化合物的物性来预测原油流变性。
在原油物理结构研究方面,己建立了描述原油体系的各种物理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热力学理论,但这些模型及理论尚不能充分解释原油体系的非牛顿性问题。
由于原油流变性异常多变、且影响因素众多,这给原油输送带来了极大困难。
因此,国内外对原油流变性及其流动改进技术的研究极为重视,并获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至今尚未根本解决输送问题。
与常规原油相比,高粘原油的粘度异常直接影响到输油管道工艺的设计与管理。
随着温度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高粘原油中蜡、沥青胶质等重有机物的状态将发生相应变化,当油温达到异常点时,体系中蜡晶浓度、蜡晶形状和表面性质的非对称性足以使蜡晶颗粒相互连接而形成结构,进而使原油粘度异常增大,甚至整个体系失去流动性。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降粘处理,否则难以满足节能降耗的管输要求。
本文从实验的角度对降粘剂降粘机理进行初步的了解。
实验采用了降粘剂L1和L2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其对吉林油田多矿多井的原油进行了降粘的实验,根据各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从吉林油田多矿多井不同原油加入降粘剂的影响,较为详细的研究了降粘剂在多种因素下的变化,并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具体的分析选用的降粘剂对吉林油田多矿多井油样降粘效果的影响。
因而,先从各个方面选取资料,对降粘剂等实验药品进行一定的了解,对降粘剂降粘机理系统的学习,着手进行大量实验,得到实验数据,进而分析降粘剂对吉林油田多矿多井原油油样降粘的性能评价。
第2章基础理论2.1 原油的流变性原油流变性等宏观物理性能主要取决于原油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
目前,在原油化学结构的研究方面,已经可以采用元素组成、分子量和结构参数等表征原油体系的平均化学结构。
但至今还不可能在单体化合物的水平上对其进行全分离和全分析,因此,也就不可能采用热力学公式或者经验关联式,通过纯化合物的物性来预测原油流变性。
在原油物理结构研究方面,己建立了描述原油体系的各种物理结构模型以及相应的热力学理论,但这些模型及理论尚不能充分解释原油体系的非牛顿性问题。
由于原油流变性异常多变、且影响因素众多,这给原油输送带来了极大困难。
因此,国内外对原油流变性及其流动改进技术的研究极为重视,并获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至今尚未根本解决高凝高粘原油的输送问题。
为此,本章回顾了原油流变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原油流变学研究现状,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1.1原油流变学原油流变学涉及流体流变学、化学、物理学、热力学、结晶学、石油管输工艺学等领域。
随着石油输送工艺技术的日益新型化和多样化,在原油输送的科研、设计和生产运行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流变学问题,原油流变学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在原油管输过程中,输量的下降可能引起压力持续升高,甚至造成凝管,这在国内外油田集输管道和长距离大口径输油干线上都曾发生过,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操作人员因缺乏原油流变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而未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由此足见原油流变学研究对于指导原油集输工艺设计和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原油大多是易凝原油,其流动性能差、流变行为复杂,而且不少输油管线的输量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低输量工作状态。
因此,加强我国原油流变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原油流变学的研究对象为非牛顿原油,其现有研究方法一般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不同热历史、剪切历史等条件下的原油流变特性,建立相应条件下的流变模式方程,并以此描述原油受力变形的关系。
非牛顿流体力学和流变学的进展为研究和改善原油的流变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原油集输中,原油流变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工业应用,获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尽管原油流变学研究没有正式被列入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原油流变学对原油集输、储存、钻采等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并为该课题的立项作了大量的技术储备[2]。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五”和“2010”科技攻关规划预案中,原油流变学被列为原油输送中的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课题。
原油流变学研究在国内外己有近40年的历史,目前己成为应用流变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国原油流变学研究始于60年代,到70年代才把原油流变学与输油工艺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80年代这项研究进入了工业生产应用阶段,目前这项研究己跨入深化扩展阶段[3]。
目前,国内外就原油流变学己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在原油流变性应用基础、工业应用和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了以下重要果:(1)含蜡原油流型变化规律以及表征其变化的温度参数;(2)含蜡原油触变性及其全流变曲线;(3)温度(热)历史、剪切历史(在不同温度区间)对含蜡原油流变特性的影响;(4)原油流变特性改性技术及综合处理管输工艺的实施;(5)原油流变特性评价标准体系(测试方法)的初步建立与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的初步研究。
然而,非牛顿原油具有触变性,且触变性和屈服应力又相互关联,这使原油流变学及其改性研究变得极为复杂。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宏观方法,这对揭示非牛顿原油流变特性的机理成效不大,以致于至今尚未完全把握原油改性的切入点,在原油管输过程中尚存在许多原油流变学的基础理论认识问题有待深入研究:(1)符合实际输油工艺的原油流变性研究方法;(2)原油触变特性变化规律及其数学表征问题;(3)原油组成和内部结构对其流变性的影响;(4)原油流动改进机理及改性效果在管输工艺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
2.1.2 原油流变性的影响因素随着温度降低,原油中蜡将不断结晶析出和生长,从而使原油表观粘度剧增。
由于原油本身的组成及性质(如烷烃碳数分布、沥青质胶质含量、溶解气体含量、体系的溶解能力等)和外部条件(如温度历史、冷却方式和剪切效应等)的变化,致使原油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流变特性。
因此,研究原油流变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将有助于认识其变化规律和揭示原油粘度异常的实质。
1、蜡的影响蜡是原油的基本组成(烷烃族、环烷烃族、芳香族)之一,其组成、含量及蜡在石油中的分散程度等对原油物理性质的影响极大。
即使原油中蜡含量相同,其流变特性也可能因蜡组成差异而不同,实质上这取决于蜡在原油中的种种状态—溶解、结晶和胶凝等。
2、沥青质和胶质的影响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应用NMR、XRD、IR、SAXS、SANS、凝胶渗析色谱、电子自旋共振、零剪切流变性法、质谱、界面张力法、化学降解法等先进物理仪器或现代分析方法,对沥青质的结构及其在石油体系中的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结果表明:沥青质是由数目众多、结构各异的非烃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它们的成分并不固定(因分离分析方法而异),性质也有所差异,是多种物质的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