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是医学中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包括研究和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神经病学的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本文档将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为题,分别从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大点一: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1. 了解神经系统的常见解剖结构以及其功能。

2.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区域的实际应用。

3. 学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4. 掌握神经组织的细胞学组织学特征。

5. 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对人体功能的重要性。

大点二: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 理解神经疾病的多种病因,如遗传、感染、创伤等。

2. 了解神经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神经元退行性变、炎症等。

3. 学习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等。

4. 分析神经疾病的生理学和生化学改变对病理过程的影响。

5. 了解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机制与应用。

大点三: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

3.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实验室检验。

4.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诊断。

5. 学习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大点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与康复1. 了解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学习药物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与副作用。

3. 掌握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适应症和操作技巧。

4. 学习康复治疗在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5. 理解终末期神经疾病的护理与病患安宁疗法。

大点五:神经病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1. 了解神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2. 学习神经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3. 掌握神经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技术。

4. 了解神经治疗和干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5. 展望神经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2112021课程名称:神经病学(Neur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40/2先修课程: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诊断学适用专业:临床医学5年制教材、教学参考书:1、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Clinical Neurology, 9th edition, 2015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

由于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且其他系统和器官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具有支持协调作用,所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可影响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全身各种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结构改变。

因此神经科学与其它临床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随着医学影像学、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学等领域的新技术高速发展,临床神经病学的知识体系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系统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处理) 和基本技能(神经病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 ,毕业后能胜任一般医疗和预防工作中所涉及的神经系统疾患及有关问题的处理,为今后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具备全面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

(2) 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的血液循环及脑脊液循环。

(3)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与方法。

(4) 掌握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基本技能:(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2) 熟悉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和腰椎穿刺的操作方法。

(3) 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CT、MRI 、DSA、EEG、EMG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引言: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神经病学知识和技能培养。

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并结合导师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

概述:正文: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神经传递的生物化学基础;神经电活动的产生与传导;神经调节与递质的作用机制。

2.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方法与标准;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脑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3.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典型症状与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局部与全身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急性与慢性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病例讨论。

4.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操作技巧;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技术;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5.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神经系统疾病的生活环境与健康教育;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社会支持;神经系统疾病的公共卫生与法律政策。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编制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神经病学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还强调了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期望这份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准确、系统和实用的神经病学教育,培养优秀的神经科医学人才。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人类神经系统具有极复杂精细的结构与功能,脑、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与脑神经、脊神经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神经网络。

神经系统感受内外环境传递的信息,使机体作出适当的反应,调节机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及自主神经活动,并参与人类的意识、学习、记忆和综合等高级神经活动。

神经系统构成人体极复杂生物学机器的调控中心。

神经病学(neurology)作为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肿瘤、外伤、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先天发育异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性疾病等。

各种疾病通常有独特的病理变化、神经(或肌肉)系统特定的好发部位和发病规律等,这正是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的基础。

随着近20年来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与日俱增,许多无创性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极大的便利,临床神经病学得益颇多。

例如,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神经电生理的发展提供了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图(EEG)、肌电图(EMG)和经颅多普勒(TCD) 等,同位素技术发展有了单光了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正电了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局部脑血流量测定(rCBF)等,以及神经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等电聚焦技术检测脑脊液寡克隆带、脑脊液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因子检测等。

应该强调的是,脑脊液检查在神经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许多神经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和多发性硬化等必需的常规检查。

基因诊断技术也正在发展中,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连锁分析和mRNA检测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神经病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神经病学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能力。

二、基本原理和概念1. 神经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神经病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研究对象: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和体征2. 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传导的基本原理三、常见神经系统疾病1. 中风(脑卒中)- 定义和病因- 分类和临床表现- 诊断和治疗原则2. 癫痫(epilepsy)- 定义和发病机制- 分类和临床特征- 诊断和治疗方法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定义和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和诊断-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4.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和诊断- 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五、其他重要内容1. 神经影像学- 神经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技术- 神经影像学在神经病学诊断中的应用2. 神经病理学- 神经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神经病理学在神经病学研究中的作用3. 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预防措施-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方法和支持措施六、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与资源- 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教学资源:案例分析、实验室训练、临床观察等2. 学生评估方式- 学术考试- 实践操作评估- 个人/小组项目报告七、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 《神经病学概论》- 《神经病学临床案例研究》2. 参考资料:- 国内外相关期刊论文- 最新的神经病学研究报告八、结语神经病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对于有效诊断和治疗神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大纲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神经病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其未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背景介绍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涉及到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是指在医学院和医学相关专业中开设的神经病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用于规划和指导学生学习神经病学知识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2. 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 提高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2. 神经系统生理学- 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作用机制;- 神经传导的生理过程。

3. 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炎、神经肌肉疾病等;- 代谢性神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等。

4. 神经系统检查与诊断- 临床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病史采集、神经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5.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抗癫痫药、镇痛药、抗帕金森药等;- 物理治疗:理疗、康复训练等;- 手术治疗:脑外科手术、神经内科手术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2.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到医院神经病学科进行实地观摩和实习;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病例分析等学习活动。

五、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2.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互动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六、教学评估1. 学生满意度调查:收集学生对神经病学教学的反馈意见;2. 教师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估。

七、结语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神经病学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培养出一批具备扎实神经病学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的优秀医学人才。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类,详细介绍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的临床 表现,并说明应注意可能存在的原发病的临床 表现。
4、诊断和鉴别诊断:确诊癫痫的依据、 脑电图的诊断价值与癔病、晕厥、偏头痛等的 鉴别。疑为继发性癫痫者应寻找病因。
5、防治:注意预防癫痫的因素。控制反 复发作的药物治疗原则,有机磷中毒等引起神 经-肌肉传递障碍。
课程目录
颅内感染性疾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颅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2、熟悉常见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主要改变 3、掌握病毒性脑炎和脑囊虫病的治疗 概述 颅内感染性疾病:
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脑实质、脑膜及血管, 引起急、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
课程目录
脊髓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脊髓炎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2、熟悉脊髓解剖、脊髓损害临床表现、急性脊髓炎 的特殊类型表现、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方法。 3、了解急性脊髓炎病因、病理、预后。 【教学内容】 1、脊髓解剖 2、脊髓损害临床表现 3、急性脊髓炎定义。 4、急性脊髓炎病因、病理。
课程目录
癫痫
• 【目的要求】 • 1、了解癫痫的病因和分类。 • 2、了解癫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 3、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
救。
课程目录
癫痫
【教学内容】 1、病因:原发性癫痫与继发性癫痫。 2、发作病理:讲述癫痫病灶的异常放
电及其传播导致痫性发作的有关原理。 3、临床表现:简单介绍癫痫的国际分
教学大纲
课程目录
一、神经学总论 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三、颅内感染性疾病
四、脊髓疾病 五、帕金森病 六、癫痫
课程目录
《神经病学》总论
【目的要求】 了解学科的内容与发展。 熟悉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 掌握大脑、脊髓损害的定位及其临床表现。 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 【教学内容】 一、了解神经病学学科发展情况与神经系统疾病诊 疗的进展情况。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教学是医学院校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神经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的内容,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正文:1. 神经病学概述1.1 神经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神经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神经病学的发展历程1.4 神经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5 神经病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1 脑血管疾病2.1.1 缺血性脑血管病2.1.2 出血性脑血管病2.1.3 继发性脑血管病2.1.4 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2 颅脑外伤2.2.1 开放性颅脑外伤2.2.2 闭合性颅脑外伤2.2.3 颅脑外伤的急救处理和护理2.2.4 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3 脊髓疾病2.3.1 原发性脊髓疾病2.3.2 继发性脊髓疾病2.3.3 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3.1 神经根疾病3.1.1 脊神经根炎3.1.2 神经根压迫症3.1.3 神经根炎与神经根压迫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2 外周神经炎3.2.1 感觉神经炎3.2.2 运动神经炎3.2.3 混合性神经炎3.2.4 外周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3 神经肌肉疾病3.3.1 神经源性肌肉疾病3.3.2 肌原性肌肉疾病3.3.3 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 递质与神经病学4.1 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功能4.2 神经递质与神经病学疾病的关系4.3 常见神经递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4 神经递质在神经病学治疗中的应用5. 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5.1 神经病学治疗的基本原则5.2 药物治疗5.2.1 抗群体抗体疗法5.2.2 抗血小板治疗5.2.3 抗凝治疗5.2.4 抗凝血酶治疗5.2.5 其他药物治疗5.3 物理治疗5.3.1 运动和康复训练5.3.2 特殊康复技术5.4 心理治疗5.4.1 心理疗法5.4.2 心理支持和心理康复5.5 康复护理5.5.1 护理安排和护理技术5.5.2 康复护理的评估和效果评价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涵盖了神经病学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递质与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影像医学专业用)前言神经病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

神经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其次又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联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其它系统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因此,神经病学与基础、临床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和神经科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原则,熟悉神经病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贾建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6版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影像等专业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大纲指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普通熟悉及一般了解的内容。

理论课总学时为30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

平时成绩占40%。

各章的参考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数第一章绪论0.5自学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定位诊断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4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1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0.5 第七章头痛 1 第八章脑血管疾病 6 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1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疾病 1.5 第十三章癫痫 1.5 第十四章脊髓疾病 2 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 2 第十六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自学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2 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病自学第十九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自学第二十章睡眠障碍 1第二十一章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1合计30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病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熟悉神经病学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与各临床学科的关系、发展方向,熟悉神经病学的目标、特征、实践和发展;了解如何学习神经病学。

教学内容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神经病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

3、神经病学的目标、特征。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定位诊断自学内容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目的要求掌握意识障碍的含义、临床分类;熟悉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和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了解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掌握记忆障碍和痴呆的概念, 熟悉视空间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和计算力障碍的估评方法。

掌握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概念、分类与临床表现;熟悉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在定位诊断中的意义;了解一些特殊类型的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

熟悉头痛的的概念和常见头痛的鉴别诊断。

掌握晕厥的临床分类及临床特点,熟悉痫性发作的基本概念及临床特点,了解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要点。

掌握系统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极其鉴别诊断,熟悉传导性耳聋与神经性耳聋的区别,混合性耳聋与功能性耳聋的临床特点,了解耳鸣的临床意义。

掌握视野缺损的各种类型及临床意义,掌握各种类型眼肌麻痹的表现及临床意义;熟悉视力障碍、瞳孔调节障碍的临床表现;了解不同病变所致的眼底改变。

熟悉耳聋、耳鸣他听觉过敏的概念。

熟悉前庭周围性眼球震颤和中枢性眼球震颤的鉴别。

掌握瘫痪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掌握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熟悉神经元性肌肉萎缩和肌源性肌肉萎缩的特点。

熟悉感觉的临床分类、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意义;了解感觉障碍的病变性质。

掌握共济失调的分类,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熟悉感觉性共济失调的表现,了解大脑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的特点。

熟悉步态异常的种类和各种步态异常和特点与临床意义。

熟悉不自主运动的临床症状,熟悉各种步态异常和特点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含义、临床分类;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和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2,认知障碍:记忆障碍和痴呆的概念, 视空间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和计算力障碍的估评方法。

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概念、分类与临床表现;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在定位诊断中的意义;一些特殊类型的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

3,头痛:头痛的的概念和常见头痛的鉴别诊断。

4,痫性发作和晕厥:晕厥的临床分类及临床特点,痫性发作的基本概念及临床特点,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要点。

5,眩晕:系统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及其鉴别诊断,传导性耳聋与神经性耳聋的区别,混合性耳聋与功能性耳聋的临床特点;耳鸣的临床意义。

6,视觉障碍:视野缺损的各种类型及临床意义,各种类型眼肌麻痹的表现及临床意义;视力障碍、瞳孔调节障碍的临床表现;了解不同病变所致的眼底改变。

7,听觉障碍:耳聋、耳鸣他听觉过敏的概念。

8,眼球震颤:前庭周围性眼球震颤和中枢性眼球震颤的鉴别。

9,瘫痪:瘫痪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10,肌肉萎缩:神经元性肌肉萎缩和肌源性肌肉萎缩的特点。

11,躯体感觉障碍:感觉的临床分类、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意义;感觉障碍的病变性质。

12,共济失调:共济失调的分类,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的表现,大脑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的特点13,步态异常:步态异常的种类和各种步态异常和特点与临床意义。

14,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的临床症状,各种步态异常和特点与临床意义。

15,尿便障碍:自学内容。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目的要求掌握意识障碍、脑神经、运动系统、反射功能和脑膜刺激征的检查;熟悉精神状态、高级皮质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教学内容1,病史采集:自学内容2,体格检查:意识障碍、脑神经、运动系统、反射功能和脑膜刺激征的检查;精神状态、高级皮质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目的要求掌握腰椎穿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悉腰椎穿刺的并发症,了解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生理变化;掌握腰椎穿刺的操作要点。

熟悉X光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的临床运用。

了解常见大脑疾病的影像学鉴别。

熟悉肌电图的临床运用适应征。

熟悉基因诊断的原理和临床运用前景。

教学内容1,脑脊液检查:腰椎穿刺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腰椎穿刺的并发症,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生理变化;掌握腰椎穿刺的操作要点。

2,神经影像学检查:X光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的临床运用;常见大脑疾病的影像学鉴别。

3,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的临床运用适应征。

4,经颅超声血流图检查:自学内容5,放射性同位素检查:自学内容6,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自学内容7,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和临床运用前景。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目的要求掌握定位诊断的方法;熟悉临床思维方法;了解定性诊断的概念。

教学内容1,定位诊断:掌握定位诊断的方法。

2,定性诊断:了解定性诊断的概念。

3:临床思维:临床思维的的各种方法。

第七章头痛目的要求掌握偏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了解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掌握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了解紧张性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偏头痛:偏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丛集性头痛:自学内容3,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低颅压性头痛:自学内容第八章脑血管疾病目的要求熟悉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熟悉脑血管疾病的分类,了解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了解预后。

掌握脑血栓形成的病因、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了解病理生理。

掌握脑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了解辅助检查;掌握腔隙性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了解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掌握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了解病理和预后。

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了解病理及预后。

熟悉脑血管疾病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掌握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意义;了解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掌握血管性痴呆的概念;熟悉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和亚型;熟悉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教学内容1,概述: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分类,了解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3,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病因、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脑梗死的病理生理。

脑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辅助检查;腔隙性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4,脑出血: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与治疗。

5,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

6,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意义;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7,其他动脉性疾病:自学内容8,脑静脉血栓形成:自学内容9,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的概念;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和亚型;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的要求掌握运动神经元病的分类和诊断;熟悉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了解该病的病理和治疗。

掌握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熟悉该病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常见痴呆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掌握多系统萎缩的分类和诊断;熟悉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了解该病的病理和治疗。

教学内容1,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的分类和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病理和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该病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

3,额颞叶痴呆:自学内容。

4,路易体痴呆:自学内容。

5,痴呆的鉴别诊断:常见痴呆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6,多系统萎缩:多系统萎缩的分类和诊断;多系统萎缩的病因、发病机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多系统萎缩的病理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