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浪淘沙-有个人人》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合集下载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翻译、解析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翻译、解析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宋代: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译文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

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佣工。

如果两位英雄遇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与成汤和周武王偶然相遇,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到现几千年后的今天,没有谁能与他们一争高下!注释浪淘沙令,即“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伊吕:指伊尹与吕尚。

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

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

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

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

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

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

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衰翁:老人。

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

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

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

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

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风虎云龙: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

这里指辅佐兴王。

争:争论,比较。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但长期不得重用。

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类似“汤武相逢”的机会,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

赏析此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浪淘沙课文分析

浪淘沙课文分析

写作背景:此词为入宋后抒写幽闭时心情文章分析:“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往事对我来说只有悲哀,眼前的情景更让我无法排遣。

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

“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

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为什么说哀?哀的又是什么?突出一个“哀”字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慨。

借助“秋”的肃杀来表达悲哀心情秋风庭院藓侵阶。

——在秋风呜咽的院子里,满园落叶纷纷,落花飘飘,苔藓长满了台阶。

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

“藓侵阶”表示这里已经长久无人来往。

门厅的冷落不言而喻,它正是李后主幽囚生活和孤寂心情的真实反映“苔藓侵阶”说明此处长期缺乏管理。

身为阶下之囚而衣食无忧,对别人来说是很优待了,而对李煜这位曾颐指气使、前呼后拥的“万乘之尊”来讲又岂能忍受!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终日谁来”四个字是写的主观心理活动:既然连人影都见不到,还把珠帘卷起来干什么呢?室内也是死气沉沉。

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

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

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

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

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

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

词的上片作者开篇即道破词旨,开门见山。

“往事”“堪哀”是李煜作为一个“降皇帝”不可排解的情绪,而此处加一“只”字,痛切心情更加深沉。

“哀莫大于心死”,如能有机会回到从前,或者卷土重来,作者也许“哀”之外还有别想,可是“只堪哀”,说明作者已彻底绝望,近乎心死。

所以这种心情不仅对“景”,对什么都已“难排”了。

而且,作者面对的还是囚居生活中寂寞惨淡的秋景,“秋风庭院藓侵阶”,死一般的岑寂,满目凄凉,作者既不想卷帘相看,也不能卷帘相看了,因为这秋景只能徒增悲伤。

浪淘沙(其一)全诗解释

浪淘沙(其一)全诗解释

浪淘沙(其一)全诗解释
嘿,咱来聊聊这首诗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你瞧,这黄河弯弯曲曲的,那万里黄沙就跟着河水一路奔腾啊,就好像
是从天涯那头被风浪给卷过来的一样!这不就跟咱在海边看到海浪卷
起沙子一个样嘛!“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哎呀呀,这
诗人多有想象力啊!说要直接冲上银河去,还想和牵牛织女做邻居呢!这简直太神奇了吧!就好比说,咱想着要去天上找神仙玩,是不是很
不可思议?
咱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黄河的气势得多磅礴啊,才能带着那么多沙
子一路闯荡。

那风浪得多大,才能把这些沙子从那么老远的地方给带
过来。

这就好像一个超级勇士,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而诗人呢,他的心简直比这黄河还宽广,还想着去银河那神秘的地方逛逛,还想
去拜访牵牛织女。

这得是多有胆量和想象力呀!
咱平常看到一些壮观的景象,可能也就是惊叹一下,可诗人就能把
这种感受写成这么美的诗。

你说,这是不是很厉害?咱也得学学诗人
这种善于观察、善于想象的本事。

这样咱看到啥好玩的、好看的,也
能像诗人一样,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咱看到的美好。

所以说呀,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让咱看到了黄河的壮观,
也让咱感受到了诗人的奇妙想象。

咱可得好好欣赏这样的好诗,从里
面汲取灵感和力量呢!。

《浪淘沙》的译文及赏析

《浪淘沙》的译文及赏析

《浪淘沙》的译文及赏析
浪淘沙
结客去登楼,①谁系兰舟,半篙清涨雨初收。

把酒留春春不住,柳暗江头。

老去怕闲愁,莫莫休休,②晚来风恶下帘钩。

试问落花随水去,还解西流。

【注释】
①结客:结交宾客。

②莫莫休休:无事可做,无可奈何的心态。

③试问落花随水去,还解西流:落花随流水东去,不能向西归来,意为时光不可挽留。

【参考译文】
客人结伴去登楼,谁人留下系船舟?清水又涨半篙深,阴雨才停收。

端酒要将春挽留,春不回头照旧走,难挡阻这黄嫩的柳色渐渐黯淡在江头。

人老最怕闲得愁,无事可为没有盼头。

晚间东风吹得急就要放下帘钩。

试问落花已坠只能随水漂流,还管它河水西流和东流?
【赏析】
此词为伤春之作。

作者登楼远望,目光所及是一片暮春之景。

“试问落花随水去,还解西流”,面对美好时光的流逝,任何人均会感到一种灼痛感,而这种时光的'流逝因词人的年迈,体验也就更敏锐,内在的情感也更显得无助与沉痛。

“莫莫休休”,可谓无奈之极,痛楚之极。

【《浪淘沙》的译文及赏析】。

《浪淘沙令》解析

《浪淘沙令》解析

全 词 完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 诗文均有肯定造诣,尤以词的 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 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 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 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 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亮, 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宽阔, 含意浅薄,在晚唐五代词中别 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 飞。
张假设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阶 对 景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下故
融入哀愁 暗含遭遇
囚国 的思
感 罗衾不耐五更寒
身寒更是心寒
无念 限及 哀作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反衬现实中的 极度哀怨愁苦
痛为
单独莫凭栏,无限江山 对故国思念
思考
“单独莫凭栏”中, “莫”有 两解:一解为“不”。另一解 为“莫”同“暮”,黄昏的意 思。用”暮“好,还是用”莫 “好?
• “莫”好: 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 简洁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家 不能再回来,逝去的奇妙生活不能再回来了,自 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所以告诫自己还 是“单独莫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懊 悔和对故国难回的浅薄哀痛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 之情。 “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懊悔之情。
词 文 赏 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译:窗外阴雨连绵,春意已消逝殆尽。锦绣丝绸的被褥抵抗不住深 夜的冷寒。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白描手法:“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 一.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二.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三.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浪淘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浪淘沙》作品介绍《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是作者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

全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含蕴深刻,耐人寻味。

《浪淘沙》原文浪淘沙把酒祝东风⑴,且共从容⑵。

垂杨紫陌洛城东⑶。

总是当时携手处⑷,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⑸,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⑹?《浪淘沙》注释⑴把酒:端着酒杯。

⑵从容:留恋,不舍。

⑶紫陌:紫路。

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曾用紫色土铺路,故名。

此指洛阳的道路。

洛城:指洛阳。

⑷总是:大多是,都是。

⑸匆匆:形容时间匆促。

⑹“可惜”两句: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浪淘沙》原文翻译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

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

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创作背景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

据词意,在写作此词的前一年春,友人亦曾同作者在洛城东同游。

公元1031年(宋仁宗天圣九年)三月,欧阳修至洛阳西京留守钱惟演幕做推官,与同僚尹洙和河南县(治所就在洛阳)主簿梅尧臣等诗文唱和,相得甚欢,这年秋后,梅尧臣调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主簿,次年(明道元年,1032)春,曾再至洛阳,写有《再至洛中寒食》和《依韵和欧阳永叔同游近郊》等诗。

欧阳修在西京留守幕前后共三年,其间仅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春在洛阳,此词当即此年所作。

词中同游之人或即梅尧臣。

《浪淘沙》赏析此词上片叙事,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

柳永的《浪淘沙令·有个人人》诗文相关介绍

柳永的《浪淘沙令·有个人人》诗文相关介绍

柳永的《浪淘沙令·有个人人》诗文相关介绍柳永的《浪淘沙令·有个人人》诗文相关介绍宋代诗人柳永的《浪淘沙令·有个人人》大家了解这首诗吗,相关诗文内容介绍,供参考!《浪淘沙令·有个人人》年代: 宋作者: 柳永有个人人。

飞燕精神。

急锵环佩上华[衤因]。

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

妙尽尖新。

由终独立敛香尘。

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作者介绍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1]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人物生平柳永柳永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早年常出入于歌楼舞馆,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

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妓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3]人物籍贯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现今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

柳永故里柳永于雍熙四年(987)生于京东西路济州任城县,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许携带家眷前往。

柳永《浪淘沙慢》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浪淘沙慢》注释翻译及赏析

柳永《浪淘沙慢》注释翻译及赏析柳永《浪淘沙慢》注释翻译及赏析《浪淘沙慢》是北宋词人柳永抒写对所恋秦楼歌妓相思、愁戚之作。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柳永《浪淘沙慢》注释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浪淘沙慢柳永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②。

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③。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

香暖鸳鸯被。

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殢云尤雨④,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⑤,愿低帏昵枕⑥,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注释①浪淘沙慢:柳永创调。

②因循:迟延拖拉,漫不经心。

③陡顿:突然。

④殢云尤雨:贪恋男女欢情。

殢(nì):恋昵。

尤:相娱、相恋之意。

⑤秦云:秦楼云雨。

⑥昵:亲近。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译文一觉梦醒,一缕寒风透窗而进,把孤灯吹熄。

哪能忍受酒醒后的凄凉,又听见屋外空阶上夜雨滴滴。

可叹我蹉跎困顿久作天涯客,辜负了美人多少盟誓,怎能忍心把从前的欢会,突然就变成忧愁悲戚。

愁苦至极,我一次次回想,在洞房深处,我们曾有多少次畅饮欢歌,双双嬉游在鸳鸯暖被里。

那时哪里还去管它就要分离,耗费你的心力。

我们尽情翻云覆雨,万种柔情,千般亲昵,两情依依,相怜相惜。

看如今,长夜漫漫,漏壶频滴,你我无端相隔分离。

不知何时再能在一起。

要有那一天我愿和你共枕亲昵,轻轻地向你细说,在水乡的每个夜晚,我是怎样数着更声把你思忆。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评点本篇为羁旅途中思念情人之词。

全篇善于铺陈叙事,如数家常般把离别相思之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第一片写主人公夜中酒醒时的忧戚。

窗风吹灯,夜雨漏阶,可知是夜半而醒,亦暗示出主人公之失眠。

“寒灯”、“空阶”、“频滴”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传达出主人公孤苦凄凉之心境。

“嗟因循”以下几句抒发久滞在外之苦,有自怨自艾之意,更有无可奈何、怨天尤人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有个人人
柳永(宋代)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

急锵环佩上华裀。

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

曲终独立敛香尘。

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译文
有一位心爱的女子,舞蹈时的风采神韵有如飞燕。

伴着急促悦耳的玉饰声,她翩翩起舞于华丽的地毯上;佐酒之乐伴随着她红袖的飘动而响起,她的腰身轻柔,犹如风吹拂下的柳枝。

飘舞的衣裙发出的簌簌声,美妙最新奇。

音乐结束了,她收敛了步履亭亭玉立。

像西施一样皱着双眉,料想是她的身心已然困倦了吧。

注释
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等,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乐章集》注明为“歇指调”,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

人人:那人。

常指所爱者。

此处指歌女。

飞燕:指赵飞燕,汉成帝皇后,能歌善舞,以体态轻盈著称,其事见《汉书·孝成皇后传》。

急锵(qiāng)环佩:环佩发出急促的铿锵响声,形容步履轻盈敏捷。

裀(yīn):《说文解字》谓“重衣也”,此处指供歌舞用的地毯。

促拍:节奏急促的乐曲。

簌(sù)簌:象声词,此处形容衣裙飘动之声。

尖新:新颖别致。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香尘:女子舞步带起的尘土。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眉黛:黛,青黑色颜料。

古代妇女以黛画眉,因此以眉黛指眉。

颦(pín):皱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因为此词内容涉及歌妓而未谈论官场见闻,故此词应该是作于柳永未出仕之前。

词中有句“有个人人”,可见柳永对这位舞女是非常喜爱的,当时柳永目睹舞女翩翩起舞,被曼妙的舞姿所吸引而作下比词。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貌美的舞女和她轻盈的舞姿,主要描写其舞姿。

上阙起首二句“有个人人,飞燕精神”,人人”二字传达出了词人对她的喜爱之情,然后词人将舞女比作赵飞燕,简练而直接,说明她既有美丽的容貌,又善于舞蹈。

接下来,词人对舞女及舞姿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急锵环佩上华裀。

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三句写舞女的舞姿,在叮叮当当的环佩撞击声中,她疾步踏上华丽的地毯,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地甩动红袖,那舞动的身躯如同轻盈的柳枝在风中摇曳。

下阙紧接上片,继续描绘舞女,“簌簌轻裙,妙尽尖新”二句写舞女的装束,她美丽的衣裙飘动起来,发出簌簌的声响。

“曲终独立敛香尘”一句,舞女停止了舞步,词人没有直接描写舞女亭亭玉立的静态美,而是从旁着笔,写她舞步惹起的香尘的凝结。

香尘似是随着她的静立而凝住,这本是观赏者的一种错觉。

词人的词笔将错就错,用来衬托舞者独立之时雕塑般美丽的造型。

“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二句显示了柳永对她的爱怜之意,并且词人将舞女皱眉的样子比做西施,用来回应开头,首尾呼应。

另外词人并没有解释舞女为何“眉黛双颦”,这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此词如同几幅速写画,短小而精致,简单而传神。

词人抓住了舞女神韵和体态,用了“飞燕”、“急锵环佩”、“促拍”、“红袖”、“风柳腰身”、“簌簌轻裙”、“独立”、“香尘”、“眉黛双颦”等字词,既有神态的表露,又有音响地描绘;既有体态的描写,又有内心的刻画。

将一位风尘舞女的形象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作者介绍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真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