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手法

合集下载

赋比兴

赋比兴

(三) 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例如: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 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 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3)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你的背包》 )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 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敖包 相会》 )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 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1)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 儿飞, 你在思念谁(《虫儿飞》) (2)你的泪一抹无邪,原来感情那么难以学会,他 身边是谁消失前后不后悔,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 样深邃( 《人鱼的眼泪》主题歌) (3)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 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 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 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 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 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 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 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 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谈谈对赋比兴的认识并举例

谈谈对赋比兴的认识并举例

谈谈对赋比兴的认识并举例赋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比较来引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感触,充分利用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性思维。

赋比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口语交流,都可以找到许多生动的例子。

首先,赋比兴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以古代诗歌为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将门鼓声与人们的离别联系起来,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边境戍卫的艰苦与冷清。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将明月光与地上的霜进行比拟,给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意象和浪漫的氛围。

其次,赋比兴在散文和小说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常常利用对自然界的描绘来突显人物的特点和心情,例如形容黛玉时写道:“黛玉笑起来犹如芍药花开”,这样的比喻使得黛玉的美丽和纯真得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现代散文中,如网络文学,也能看到赋比兴的身影。

比如一句“他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悦耳”,通过将笑声与银铃进行比较,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人的欢乐和愉悦。

除了文学作品,赋比兴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也是常见的。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勤奋努力的人时,可以说他是“如蜜蜂般辛勤工作”,来形容他的勤奋和专注。

再如当我们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时,可以说他是“如狐狸一般狡猾”,来表达他机智聪慧的特点。

赋比兴不仅可以丰富文字表达,也可以增强交流的效果。

通过描绘形象生动的比喻,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同时,赋比兴也启发人们的联想能力和观察力,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中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赋比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不仅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赋比兴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因此,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日常交流者来说,掌握赋比兴的技巧将带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1至前7世纪,包含了305篇诗歌。

《诗经》的诗歌广泛使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这三种手法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技巧。

赋:直接叙述,即直接描述事物或抒发情感。

比:类比,用其他事物的情状来暗示或比拟主体想要表达的意思。

兴:引起,引用某些事物或现象作为引子,借以引发对主题的联想和抒发。

在《诗经》中,赋比兴通常是交织运用的,一首诗里可能同时见到这三种手法。

下面是一个例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之陬。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之沚。

在这首诗中:
赋: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赋的手法,直接描绘了一幅蒹葭(一种水草)茂盛、白露凝霜的景象。

比:接着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伊人”比拟了作者心中所思念的对象,通过水草与水边的人的类比,隐喻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渴望与追求。

兴: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兴字句,但可以理解为整首诗的景象描写都在为表达“所谓伊人”这一主题服务,即通过描绘蒹葭的生长环境和状态,来引发读者对主题的联想。

这首诗通过赋法描摹景物,通过比法表达感情,虽没有明显的兴字句,但全诗以景物起兴,情感内敛而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比兴表现手法

Hale Waihona Puke 何为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 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客体在前,主体在后。两者有比喻,类比的关系。
兴 :兴是有感而发,借物起兴,要写B先说A,由A产生联 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AB之间 很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类似象征。
如: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吃顿饭吧。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词: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 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刘三姐》歌词:姓陶不见陶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 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 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描写叙 述,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 动妇女的质朴本色。 《黄河大合唱》歌词: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 全中国。
什么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 法,最初见于诗经。
赋:平铺直叙,铺陈、白描的 手法直抒胸臆,不加曲折,类 似今天的排比。 即把思想感情、风景、事物平 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出征中“旦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2 友谊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 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 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 慰藉。

《诗经》赋比兴手法讲解

《诗经》赋比兴手法讲解

《题长安壁主人》张谓 世人交结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人。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揭露金钱对人心 的侵蚀,势利对社会的污染。通篇议论, 纯用赋法。
《山居》 曲涧泉流满,轻岚石卧深。 晚风随意处,曾有数声琴。 直接描写山居的景物与相关联的事物, 让人感觉其中之美。而且此诗不仅状物, 还能做到由风声传琴声,改变前两句直 接状物的写法,做到起伏、曲折,给人 以美感。
《垓下歌》项羽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一首表现项羽决绝,敷陈其事的 悲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赋的要求 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讲究曲 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 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其实就是对项羽自刎乌江写实, 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看法。
赋比兴手法
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
按此理解,所谓赋,就是写实,平铺直叙, 直言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 兴,就是开头先写别的事物,引起下面所要 说的正文。

1、赋 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
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是告诉我们“是什么” 的问题。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含 蓄,赋少也。如项羽的《垓下歌》:


3、兴 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
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往往说的 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
▲兴者起也 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其三,借喻。是一种省略性的比喻,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喻物。 如林岫的《母牛叹》:

《诗经》之赋比兴分析

《诗经》之赋比兴分析

比“的方法,借物为喻,心在物先。第三是”兴
“的方法,因物起兴,物在心先。

但”赋“多用人事界的”事象“,”兴“多用
自然界的”物象“”比“则既可以是人事界的”
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______叶
嘉莹
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______叶
嘉莹


《毛诗正义》:“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 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兴者,起也,……情者依微 以拟议。” “兴”是说某种客观景物激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就把 它的形象描写下来,作为诗的开端,以引出下面要咏唱的事 物来,又称“起兴”。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兼有发端 和比喻、象征的作用,但有的只有发端的作用,有的仅与正 句有音律上的联系。所以对于兴,可根据诗的实际情况作具 体分析,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解释。
的瓠子。螓一样的头蚕蛾一样的眉,乖巧的
笑颜现出两个酒窝,秀丽的眼睛亮晶晶。

贵人身材高挑,停车休息在城郊。 硕人四匹
驾车的雄马高大,红色的衔巾飘飘,野鸡翎
装饰的轿车来朝见。大臣们该早些回去吧, 不要叫国公太操劳。

黄河水浩荡,向北流去响声哗哗。撒下鱼网 呼呼,鲤鱼、鲟鱼嘣嘣跳跃,芦苇荻花高扬。 陪嫁的姑娘衣饰华贵,护送的小伙子威武健 壮。
逾墙而会:《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 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 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 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比兴手法
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

“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

“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


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

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

(1)雨中黄叶一棵,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晴外弟卢纶见到宿》)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著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
风生。

岁华天下萧然,芳意竟何变成。

(陈子昂《感遇》其二)
(1)是“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它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
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

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为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
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

(2)就是比与启重合在一起。

表面写下“羁鸟列茨科耶林”和“池鱼思故渊”,目
的为带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冰冷官场而渴求归隐田园”,这就是曲枝手法;而这两句诗
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备相似点,相似点就是受到束缚渴求返回原来生活环境中回去,因此,又形成了类似隐喻的比喻。

通过比兴整体表现了陶渊明憎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

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

例如(3)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超群,香色超群,感慨其风霜
相逼芳华极易逝。

诗人精妙地用比兴双关手法,形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备的意义
层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品格之高尚,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推移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
感叹。

比兴手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

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
加强了古诗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其意蕴,为古诗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

兴寄的言外之意才是表达的真正目的,因此诗人都把不便明说的意思通过
比兴手法委婉含蓄表达出来。

怀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常以比兴
出之。

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一:
兰叶春密叶,桂华秋皎洁。

玲玲此营生,自尔为佳节。

不料林栖者,闻风挤相悦。


木存有本心,蠲美人八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诗的意思是:“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身生仰慕之情。


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孤芳自赏,气节
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稳固训练】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卫风·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并无与士耽。

(《诗经·卫风·氓》)
(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七)
【分析】
(1)比与兴叠用。

表层意思是桑叶肥泽,深层意思是女子正在年轻美貌之时。

以桑
树未凋落时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2)“比+启”式。

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那不吃的斑鸠啊,不要无节制地啄
食桑葚)去带出下文的“于嗟女兮,并无与士耽”(世上的女孩子呀,不要沉醉于男子编
织的情网),前两句就是必须带出两句,这就是启;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陶醉的爱情,把爱情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欢乐的小鸟,这就是比喻。

(3)整体兴寄。

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了严冬却能青葱翠绿,这并非是因为那里
的气候温暖,而是橘树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

丹橘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无奈有着重
重阻隔,山高水深。

在这样一个命运只在机遇、事理难以穷究的纷乱尘世里,世人只知道
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调的树荫吗?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
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