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中的赋比兴

合集下载

赋比兴

赋比兴

(三) 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例如: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 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 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3)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你的背包》 )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 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敖包 相会》 )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 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1)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 儿飞, 你在思念谁(《虫儿飞》) (2)你的泪一抹无邪,原来感情那么难以学会,他 身边是谁消失前后不后悔,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 样深邃( 《人鱼的眼泪》主题歌) (3)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 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 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 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 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 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 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 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 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诗歌中的赋比兴

诗歌中的赋比兴

诗歌中的赋比兴一、赋。

赋,简单来说就是平铺直叙,把事情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就像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在讲故事,不拐弯抹角。

赋这种手法的好处呢,就是能够清晰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很容易理解故事或者场景的基本情况。

它就像是盖房子打地基,先把基础稳稳地铺好,这样后面不管是抒情还是议论,都有了坚实的依靠。

二、比。

比呢,就是打比方。

诗人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让我们对这个东西有更深刻、更形象的理解。

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比作一江春水,这愁可就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抽象的愁了。

我们能想象到那江水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样子,就像李煜的愁一样,绵绵不断,汹涌澎湃。

比这种手法就像是给诗歌加上了魔法,让那些原本枯燥、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三、兴。

兴就有点像抛砖引玉。

诗人先说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能看起来和后面要表达的主题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其实是为了引出后面真正想说的内容。

再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先写桃花开得那么艳丽,然后引出女子出嫁。

桃花盛开的美景就像是给女子出嫁这件事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让整个氛围都变得喜气洋洋的。

兴这种手法很巧妙,它像是在诗歌的开头设下了一个小悬念,吸引着我们继续读下去,去发现它和后面内容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

赋比兴这三种手法就像是诗歌的魔法棒,诗人用赋来搭建骨架,用比来增添血肉,用兴来开启诗意的大门。

它们让诗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让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既能了解到具体的事情,又能感受到生动的形象,还能沉浸在那美妙的意境之中。

谈诗的修辞手法:赋比兴

谈诗的修辞手法:赋比兴

谈诗的修辞手法:赋比兴诗词入门(四)谈诗的修辞手法:赋比兴我们今天重点说说诗歌中比兴的用法及其作用。

也顺便简单讲一讲“赋”的用法。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个传统的说法,就是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指的是三种表现手法。

杜甫的长篇叙事诗《北征》全篇主体就是运用了“赋”的方法一.什么是“赋”的表现手法赋,就是直叙其事。

一些长篇叙事诗为了陈述事情的过程往往运用“赋”的手法。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第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这一段中用赋的方法讲述了刘兰芝的人生经历:从未出嫁的十三岁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婚后的不幸遭遇。

又如杜甫的长篇叙事诗《北征》全篇主体就是运用了“赋”的方法讲述了自己离开凤翔,回鄜州羌村去探望家小的全过程。

也有不是陈述事情经过的。

比如柳永的一首词《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全词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也有通过赋的手法来铺陈人物的行动从而创造了某种氛围的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这里通过花木兰“东西南北”的奔忙写出了她积极替父参军的热情。

总之“赋”的手法在诗词创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诗经《关雎》一诗中开头运用了兴兼比的方法二.“比”和“兴”的手法因为“比”和“兴”经常一起运用,我们放在一起来讲。

诗赋比兴

诗赋比兴

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 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 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 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 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 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 处。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
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 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 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 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 ‚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 ‚女‛(女郎、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 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 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2.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 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 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 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 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 《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 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 床。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 (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 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 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柳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 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 结‛,
现代民谣中的比兴
哥吸烟、是因为它伤肺,不伤心。 狗就是 狗,可人有的时候不是人。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贱则无敌。人生像是个碰碰车,碰对了 方向,光彩一辈子;碰对了环境,舒坦一辈 子;碰对了时运,顺当一辈子;碰对了爱好, 充实一辈子;碰对了爱人,幸福一辈子;碰 对了情人,相思一辈子;碰对了领导,宽松 一辈子;碰对了朋友,快乐一辈子;碰上了 神仙,还有下辈子

赋比兴分别指什么这种说法出自哪里

赋比兴分别指什么这种说法出自哪里

赋比兴分别指什么这种说法出自哪里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

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

赋比兴分别指什么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2、比:比喻。

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

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

)3、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

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赋、比、兴的意思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诗经中的经典名句1、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2、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5、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8、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诗经·小雅·白华》。

┗┛赋比兴乃诗词创作三大表现手法

┗┛赋比兴乃诗词创作三大表现手法

┗┛赋比兴乃诗词创作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大致有三种解说:①表现技巧之兴,②牵强政教之兴,③诗歌创作之兴。

下面简略介绍诗歌创作之兴。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朱熹释“兴”为“感发志意”,王夫之释“兴”为“感发志气”,基本上符合孔子原意,也符合原始诗歌的实际创作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挚虞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唐人主张:把“比兴”称之为“兴寄”说。

宋代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清代周济提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清代王夫之倡导“即景会心”说,更是全面发展了创作中“兴”的思想。

田牧归纳了“即景会心说”的五大特点:①当下性,是从对眼前对象的感知中直接获得的审美观照,不是缘于过去的印象,更不是妄想揣摩。

②瞬间性,成于一俯一仰之际,当其触物兴怀,情来神会,机括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有先一刻后一刻不能之妙。

③直接性,是诗人的感兴或兴会一触即觉,不需要推理、比较、联想等逻辑思维活动的参与。

④真切性:即“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强调诗人对审美对象内在“实相”的体验,当然“实相”并不是纯粹客观,而是对审美对象体验的真切完整。

⑤深刻性,不仅把握了事物的表象,而且还透过表象直达本质,把握事物间微妙的内在联系。

田牧主张:三者酌用,意余言外。

咏物诗须“赋比兴三法共用,物情意三态并出”,赋物贵在似清非清、比情妙在似近非近、兴意神在似尽非尽。

田牧认为:苏轼《卜算子·咏雁》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创造了物我感应、主客浑融的艺术审美境界,堪称典范:“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初中生第一次了解赋比兴

初中生第一次了解赋比兴

初中生第一次了解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的是《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这里的“六诗”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六诗”改称“六义”。

后人将“赋、比、兴”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赋
赋是和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和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2、比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和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谈谈诗歌的赋、比、兴

谈谈诗歌的赋、比、兴

谈谈诗歌的赋、比、兴谈谈诗歌的赋、比、兴诗歌在很古时就产生了,《诗经》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离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诗歌最早是重声的,那时《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

诗不是读的,而是配以音乐吟唱和舞蹈相结合的形式。

《周礼,春官,大师》称风,赋,比,兴,雅,颂为“六诗”,它们都是和乐相关的。

风,雅,颂表示音乐,这不必多说。

据朱自清考证,赋,比,兴早期的含义也和音乐有关。

他推测:“`赋`原是合唱”,“`比`是变旧调唱新辞”,“`兴`似乎也是乐歌名,疑是合乐开始的新歌”。

只是到了后来,诗歌的义越来越受人重视,赋比兴才逐渐被解释成只是与理解诗和写诗有关的慨念。

《诗大序》将“六诗”改成“六义”,便是以义为用了,诗也由重声演变到重义。

小时侯听书塾里的老先生读诗,都是摇头晃脑地一句一句吟唱的,这就带有“既歌且舞之”的诗乐原韵味。

诗从重声逐渐过渡到重义,其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原来只是乐歌名称的“赋,比,兴”,变成了“只是与理解诗和写诗有关的概念。

”后来因“赋”的明了,也省去不谈只讲“比,兴”,再后来“比,兴”合二为一成了一回事。

正因为由于诗从声变到义,而原来的术语名称没有变,所以后人在解释已经赋予新的概念的“赋,比,兴”时往往缠夹不清,各有各的说法。

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以上三者“赋”好懂,“比”和“兴”有缠夹。

苏州人顾颉刚幼读朱熹《诗经传》,见他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下释云:兴也。

``````雎鸠,水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

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

于是顾心有惑:雎鸠情挚而别,这同君子与淑女相处很像,那么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

朱熹为何在此下“兴”也?后来他在辑集歌谣时才悟出了兴诗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被广泛应用于乐府诗歌的创作中。

下面将从定义、特点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赋、比、兴的定义
1.赋:赋是直接叙述事物、表现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乐府诗歌中,赋通常
是通过铺陈、叙述和描绘的方式来表现主题,将情感寓于事物之中。

2.比:比是通过类比或比喻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手法。

在乐府诗歌中,比常常
通过借助与主题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情感,以形似或神似的方式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3.兴:兴是通过象征、暗示或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手法。

在乐府诗
歌中,兴不直接表达主题,而是通过烘托氛围、暗示情感等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赋、比、兴的特点
1.赋的特点:
(1)直接性:赋的表现手法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抽象,直接将事物和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2)具象性:赋的表现手法具体形象,注重细节描写和刻画,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3)铺陈性:赋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铺陈的方式展开,通过反复叙述和描绘来强化主题和情感。

2.比的特点:
(1)类比性:比的表现手法注重类比,即通过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比喻主题和情感。

(2)明喻性:比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明喻的方式,直接将主题与比喻的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一目了然。

(3)形象性:比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主题,使诗歌更加鲜活有趣。

3.兴的特点:
(1)暗示性: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暗示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不直接点明主题或情感。

(2)象征性: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象征的方式,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情感和主题。

(3)意象性:兴的表现手法注重意象的营造,通过烘托氛围和意象的结合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三、赋、比、兴的作用
1.赋的作用:
(1)突出主题:赋的手法能够直接呈现事物和情感,强化主题的力度,使读者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

(2)增强感染力:通过赋的手法表现出的具象性和直接性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3)铺陈情感:赋的手法通过铺陈的方式展开,能够强化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更加动人心弦。

2.比的作用:
(1)增强形象感:比的手法通过比喻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主题,能够增强诗歌的形象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2)丰富表现手法:比的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使诗歌不再局限于直接的叙述和描绘,而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进行表达。

(3)拓展意境:比的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能够拓展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加广阔、深远。

3.兴的作用:
(1)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兴的手法通过暗示和象征等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诗人的节奏进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

(2)增加层次感和深度:兴的手法通过烘托氛围、意象的结合等方式能够增加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