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说话石染典过所的收获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例文2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八个字是冯骥才先生站在雄浑的贺兰山脚下,面对一幅幅岩画,有感而发题下的字。
岁月失语,只有文化遗产能言,文化遗产凝聚着先祖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正是由于文化遗产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感知过去,畅想未来。
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话题铺垫,引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是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分论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传承的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经受着精神价值的淡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是在坚守中华民族的特性、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
(正面阐述)春节的各地庆祝,长城的蜿蜒绵长,剪纸,刺绣的东方古韵无一不在传承者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在传承者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优美古韵的民族文化。
(事实论证)文化遗产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当这些文化遗产在国际间传播和交流的时候无形中也在传播着我们的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分论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妈祖文化就是这样,妈祖最初来源于福建的一个文化传说,当这样的文化注入了我国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在国际间传播的同时影响着港澳台以及亚洲、北美等20多个国家地区。
传播着我们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天下一家的理念,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无形中也推动着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材料中的论据进行论证)但如今,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的巨大文化财富,或许正在我们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
西式婚礼代替了中式婚典,祖传的国宝漂洋过海流落他乡,粗制滥造的仿古街扭曲了真实的古城,我们的文化遗产正在饱经摧残,保护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保护文化遗产,政府工作是主导,全民参与是关键。
(对策)文化遗产保护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仅需要有完善细致、科学合理的保护体制与规划建设,更需要人民群众携起手来,从细微之处做起,强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才能保护之根本。
以史为鉴的理解

以史为鉴的理解嘿,朋友们!以史为鉴,这可老重要啦!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的过去和现在。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读历史书,他说从历史中能学到好多东西。
比如说,古代的一些政治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能让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你读过历史书吗?有没有从中学到什么呢?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就像有个导航仪,告诉你哪里有坑,哪里可以走得更顺畅。
我认识一个企业家,他在做决策的时候,经常会参考历史上的一些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
他说这样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让企业发展得更好。
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会参考历史经验吗?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能给我们带来激励。
他们就像星星一样,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我记得有一次看电影,讲的是一位古代英雄的故事。
看完后,我特别感动,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一样勇敢、坚强。
你有没有被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感动过呢?从历史中我们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发展。
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
我有个同学对古代文化特别感兴趣,他通过研究历史,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他说这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让他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你对不同的文化感兴趣吗?以史为鉴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想想过去的人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我邻居家的小孩,在学校里学习了历史后,变得更加懂事了,也知道珍惜粮食和资源了。
你有没有因为了解历史而更加珍惜现在呢?历史还能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就像一部长长的电影,展示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有个叔叔是个科学家,他说研究历史可以让他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能给他带来新的灵感。
你觉得历史对科学发展有帮助吗?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古代的人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困难。
这就像一支强大的队伍,能够战胜一切挑战。
我听说有个社区,大家通过学习历史,变得更加团结了,一起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你觉得团结和合作重要吗?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我和文物对话作文

我和文物对话作文《我和文物对话》嘿呀!你们知道吗?有一天我居然和文物对上话啦!那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博物馆参观。
哇,那里可真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呀!我好奇地这儿看看,那儿瞧瞧。
突然,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住了脚步。
里面有一件古老的青铜器,它看起来好神秘呀!我盯着它看呀看,心里想着:它在古代是干什么用的呢?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好像听到了一个声音在跟我说话:“嘿,小朋友,我是这件青铜器呀!”我吓了一跳,差点叫出声来。
我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你没听错呀,就是我在和你说话呢!”那个声音又响起来了。
我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问:“真的是你在说话呀?你都这么老了,还能说话呀?”青铜器好像笑了,说:“哈哈,我虽然年纪大,但我也有故事呀!”然后它就给我讲起了它经历过的岁月,它说它曾经在盛大的祭祀仪式上被使用,见证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我听得入了迷,接着又跑去和其他文物聊天。
有一幅古老的画也跟我说起了话,它说它上面的色彩可是古代艺术家们精心绘制的呢,那一笔一划里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
我看着那幅画,仿佛能看到画家们认真作画的样子,这可真是太神奇啦!还有一个陶瓷罐子也不甘寂寞,它说:“我也有故事哦,我曾经装过珍贵的东西呢!”我好奇地问:“装过什么呀?”它却调皮地说:“不告诉你,这是我的秘密!”哎呀,这个陶瓷罐子可真调皮!我在博物馆里和这些文物们聊了好久好久,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那个时候的生活。
等我回过神来,爸爸妈妈都找我找了半天啦!我觉得这些文物真的好有意思呀!它们不就像是时间的旅行者吗?带着过去的故事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了解历史。
我们可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能一直给更多的人讲述那些精彩的故事呀!这不就是我们的责任吗?。
徐州博物馆刻在石头上的历史观后感

徐州博物馆刻在石头上的历史观后感徐州博物馆刻在石头上的历史观后感
刚刚参观完徐州博物馆,对其上刻有很多历史事件的石头印象深刻。
历史似乎
很近,它能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毕竟是多么漫长、多么变化无常。
这些石头上刻有各个朝代的贵族家族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唤起了我无数回的思考。
例如,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他曾在现场被葬身,现在他深深地印在了石头上,历史就如此存在着,永存不变。
朝代更迭,战争不断,但人们又如何承受这些沉重的负担,就在石头上感受到了。
看着这些石头,我暗自庆幸,在我们的生活圆满中,有着这么一个美好的历史,即使我们不知道,也能从石头上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心中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宝藏。
参观完博物馆,我做了很多的思考,今天的我们仍然处在朝代的更迭的历史面前,我们仍然应该从中汲取教训,从中获取希望,去努力实践,把握好生活的节奏。
最后,我想说,这些石头上的历史让人更有力量去追求理想。
辽宁沈阳省博物馆作文

辽宁沈阳省博物馆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辽宁沈阳省博物馆,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哎呀,咱周末去辽宁沈阳省博物馆呗,听说可有意思啦!”我一脸兴奋地对小伙伴们说道。
周末,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和小伙伴们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到了辽宁沈阳省博物馆。
刚一踏入大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蕴藏着无尽的历史宝藏。
走进一个个展厅,就好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
那些古老的文物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看着眼前精美的瓷器,不禁感叹道:“哇,这些瓷器也太漂亮了吧,真不敢想象古人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小伙伴也在一旁附和着:“就是呀,这工艺简直绝了!”我们一边走一边看,每一件文物都让我们驻足许久。
在一个展柜前,我看到了一幅古老的画卷。
画卷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走出来一般。
我凑近仔细地看着,嘴里喃喃自语:“这画得也太好了吧,感觉这些人都是活的呢。
”旁边的小伙伴笑着说:“哈哈,你别太入迷啦,小心掉进去哦!”我们的笑声在展厅里回荡着。
走着走着,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给小朋友讲解的志愿者阿姨。
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各种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阿姨说:“这些文物可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贝呀,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我不禁在心里暗暗想:是啊,这些文物是多么珍贵,它们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逛了许久,我们有些累了,便在休息区坐了下来。
小伙伴说:“今天这一趟可真是没白来呀,长了好多见识呢!”我点点头说:“没错,辽宁沈阳省博物馆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一边休息一边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仿佛还沉浸在那历史的海洋中。
辽宁沈阳省博物馆,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触摸历史的脉搏,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想说,辽宁沈阳省博物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去探寻那无尽的奥秘。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故事落地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故事落地我是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我曾在一个伟大的帝国中展示出我的光彩和价值,我是他们文化和艺术成就的一部分。
数百年的岁月,让我见证了帝国的崛起和衰落,经历了数次战争和灾难,但我仍然幸存下来,以我特有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我最近被重新发掘出来,被当做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见证物品,通过无数次的研究和鉴定,我才逐渐揭开了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我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提供了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信息。
我有时很感慨,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让我惊叹的是,总有些事情不会改变,人类总会重蹈覆辙,像一件件历史的遗物一样,不断地提醒着人们,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分量与沉重。
不久前,我被展出在一个博物馆中,很多人来到这里,瞻仰我这个历史见证者。
我望着这些人,心中感到慰藉和惋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和印记,我见证了一切的真相与发展,也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启迪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更好地珍视人性的美好和文明的传承。
作为一个文物,我很难与人们进行真正的交流,但我能够以我的方式,向人们诉说历史的真相和对未来的祈愿。
我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平和文明始终存在,让我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从我所在的博物馆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示厅,我都成为了人们研究和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对象。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人类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学习并且感受到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维护人类文明、传承人类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让我们的文化遗产留存在人们心中、生活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来,我们才能够使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同时也要加强科技和管理的力度,保护文物遗址和现今还存在的文化瑰宝,使得文化传承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让文物说话观后感(一)

让文物说话观后感(一)让文物说话——观后感景区简介“让文物说话”是一项旨在通过科技手段赋予文物新的语言和生命力的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长城文化产业基金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目前该项目已在中国多地的景区中落地。
游览过程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特别来到了一家采用了“让文物说话”技术的景区进行游览。
在进入景区之前,我在游客中心领取了一份“让文物说话”的导览器。
这款导览器体积小巧,十分轻便,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在景区内,每当我走到一个古迹或文物陈列前,只需打开导览器,将其对准文物上方的二维码,就能通过文字、语音、图片等多维度信息了解该文物的历史和相关知识。
这种体验让我感觉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中漫步,每一步都可能获得新的惊喜和灵感。
感受与收获通过“让文物说话”,我重新认识到了许多之前容易被遗忘的文物和历史事件,这些文物和事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和淡忘。
通过“让文物说话”,这些文物和事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语言,它们和我们有了更加紧密和深刻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使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总结“让文物说话”项目的出现,是当代科技和文化的完美融合,它让文化保护与人文关怀之间实现了和谐共生,为更好传承发扬中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的使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个人建议虽然“让文物说话”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收获和感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便之处。
首先,我认为景区应该加强二维码的标示和管理,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地区。
由于二维码的标示不够清晰,导致我需要多次重新调整角度和距离。
其次,导览器的信息库还有待完善和更新,其中一些文物信息可能已经过时或者不准确,需要及时更新和修缮。
最后,有些导览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故障和机器不稳定的情况,需要加强维护和管理。
结束语总的来说,“让文物说话”项目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项目,它为文物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式。
石榴籽育人小课堂让文物说话观后感

石榴籽育人小课堂让文物说话观后感
近日,我参加了石榴籽育人小课堂的一次活动,主题是“让文物说话”。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物的珍贵和历史的重要性。
活动中,我们先是看了一段视频,讲述了中国古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视频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等,每一个文物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接着,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文物馆,看到了各种珍贵的文物,包括唐代的金银器、明代的字画、清代的瓷器等等。
每一个文物都有着精美的工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场展品解说比赛。
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一件文物进行解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更多文物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物的珍贵和历史的重要性。
文物是我们民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珍惜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更加爱国和自信。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文物说话石染典过所的收获
在吐鲁番市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一件特殊的文物,它是一本名为《石染典过所》的文书。
也恰恰是这本文书上的文字,居然揭开了唐代西州的马价之谜。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内,是一座西晋至唐代时期的贵族墓地。
该座古墓群被发掘于1959年,墓中墓主人主要以汉人为主,其中也包括一些突厥、匈奴、高车及车师等少数民族居民,墓葬数量大概在800座左右。
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壁画、版画、纸画、绢画、麻布画、泥塑木雕俑像,绢花、彩绘陶罐、丝、毛、棉、麻织物等,其物品风格颇具少数民族特色,为后世考古界研究西域地区文化,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实物素材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专家们在发掘过程中,偶然从509号墓中,寻找到一件唐代时期的文书,文书名为《石染典过所》。
该文书共由三张纸粘结而成,其前后部分存在残缺,但内容却保存完好,所存文字共24行。
在文书中尾页部分存有朱印五处,其首印为“瓜州都督府之印”,中间三印为“沙州之印”,结尾处为“伊州之印”。
专家们通过整理研究,认为《石染典过所》文书,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凭证,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的“出国证明”与“护照”。
在唐代之时,唐王朝与西域的沟通十分密切,为了杜绝走私及偷入国境的活动发生,唐朝在边域都护府设立了很多关卡,并严格查询过往人士的身份,以此保障边境一方的社会稳定。
考古专家认为,石染典是一名粟
特人(西域),他因为经商的关系,一直需要出入关隘,所以手中必须持有有效证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石染典既然是经商的西域人,他所经营的项目究竟是什么呢?在与《石染典过所》同时出土的《唐开元二十一年石染典买马契》中,明确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原来,石染典有力抓住了唐与西域之间马匹的差价,从西州地区贩运马匹至大唐,赚取丰厚的利润。
《唐开元二十一年石染典买马契》原文:“马一匹,骝敦六岁。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
其马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
如后有人寒盗认识者,一仰主,保知当,不关买人之事。
恐人无信,故立此契。
两共和可,画指为记”。
意思就是说,在开元二十一年正月五日之时,西州居民石染典买下了康思礼的一匹六岁骝敦马,共用金额为大练十八匹,二人相互之间已经完成交易,需要签订一下买卖契约,相互证实此事。
假如以后有人称此马为自己丢失的马匹,则有合同在此,完全与买家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得知几个信息,即在唐朝之时,当地百姓便与西域民众交往甚密,甚至双方的商业活动往来也相当频繁。
其次,便是在唐代时期,人们便已经有了很强的契约意识,并着力保证买卖双方的各自权益。
最后,我们也能通过文字得知当时马匹的价格,即“大练十八匹”。
“大练十八匹”究竟是多少钱呢?根据唐代《交河郡市估案》计算,唐代一大练约为铜钱460文,而十八大练则正好是8280钱。
也就是说,当时的石染典买下一匹六岁的母马,便花了
8280钱。
众所周知,西域之地产名马,并且价格十分便宜,石染典从西域购置马匹,来到中原进行贩卖,其路途之遥远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其中利益巨大,石染典自然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
那么问题接踵而至,石染典贩卖一匹马,究竟能获利多少呢?我们继续看另外一段记载。
《新唐书·兵志》记载:凡事都护府发兵之时,必须要为士兵配置马匹,如果士兵自己带马前来,则需要按照市场价格给予报销,每匹马的价格大概在25000钱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时唐朝马匹的市场价格,应该在25000左右,而石染典以8000多钱就能买下一匹马,其利润空间极大,获利几乎是本钱的三倍以上。
《石染典过所》及相关出土文书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考古界对于唐代西域马价的研究范畴,令古代的一段秘密被揭开。
不得不说,它们的确都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值得后人对其珍惜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