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

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

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作者:刘嵚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5期摘要: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忠实地记录并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

其中在言语对话交际的描写中,大量使用谚语这种语言形式。

文章尝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谚语进行言语交际控制分析,凸现其文学语言口语化、交际化的特点,并总结出语用规则在谚语使用中的作用。

关键词:谚语语汇特点言语交际控制语用功能一、引言谚语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口语中的特殊语言形式,以简练生动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风格,传达深刻的寓意并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这种语言形式,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口语表达中,而且被众多典籍收集、考释,更多的还留存于文学作品中。

这些文学作品多以描写见长并通过生动、鲜明的语言对话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在这些对话的使用中,语言已不仅仅是静态的单位,而且是动态的言语。

在特定交际环境中使用的语言,总是用来表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含义的,尤其是汉语这种基于中国综合式思维模式的语言。

与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相比,汉语显得缺少句型构建的诸多语法规则。

因此,就汉语而言,从语法角度总结出来的种种不足与缺点,实际上几乎都可以从语境中得到信息的补偿。

语用学研究的维度恰恰涵括了语言的产出和理解方面的理论,涉及说话人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合适地、得体地使用语言,以及听话人如何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正确理解或推断出说话人话语含义等方面的实证研究[1],因此更能够合理解释言语过程中的话语生成机制。

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其故事情节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铺陈展开,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

其典型特点是对谚语的大量应用。

对这些语汇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仅涉及语义、语法因素,更多的是通过对言语交际过程的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展开的。

本文正是从语用学研究的角度,在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谚语使用的基础上,对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谚语的语汇学特征汉语中的谚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关于谚语的修辞手法
谚语是一种广为流传、简练有力、深刻含义的语言表达形式。


语通常是通过对人们的生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委婉体现,来表达
深刻的哲理或道理。

在修辞学中,谚语常常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法。

在写作中,通过巧
妙地引用谚语,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起到强化论点、加深情感等多种效果。

谚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大众化:谚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语言形式,因此在文章
中引用谚语可以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使文章更加贴近大众。

2. 形象化:谚语常常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众人皆知的道理
或劝诫,可以有效地让读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3. 强调效果:大多数谚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或智慧,通过巧妙
地引用谚语,可以起到加强修辞论点的效果。

4. 表现气氛:通过妙用谚语,可以为文章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气氛,如温馨、幸福、疑虑、忧虑等。

总之,谚语作为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可以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还可以提升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谚语的语言艺术

谚语的语言艺术

谚语语言基本特征是它的口语化,除此之外,如何在“三言两句”的范围内,既能揭示一定的经验和哲理,涵盖世间百态,又不是古板的说教或无味的叙述,这要求谚语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最古老、最基本的修辞手法。

中国人常说“千古文章一大比”,可见比喻手法之重要。

如同比喻有辞格一样,谚语使用比喻也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语中出现喻词“如”,这是“明喻”。

“人是铁,饭是钢。

”那“是”便是隐藏的“如”、“似”,不说甲像乙,直接说甲是乙,这就是“暗喻”。

“借代”是借相关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人和物,说白点就是借甲代乙。

以甲代乙,甲和乙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类。

一类是以部分代全体,甲和乙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谚语“舌头底下压死人”,“舌头”是代“嘴”,人嘴的议论很厉害,“舌”与“口”是部分与全体。

第二类是以具体代抽象。

谚语“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鲜桃”是具体的物,指的是抽象的“好东西”,“烂杏”代替“坏东西”。

第三类是以形状代本体。

谚语“舌头打个滚,知识记一本”,“舌头打滚”是说话的形状,代替向别人请教,多向人请教就能增长知识。

第四类是以个别代一般。

修辞中“拟人”辞格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让“物”有“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感情,从而使人感到亲切、活泼。

“太阳笑,淋破庙”。

太阳是物,笑是人的行为,“太阳笑”把物当人来描绘。

修辞中的夸张辞格是对客观事物故意夸大的描写。

夸张尊重事实而不是歪曲事实,夸张只是把事放大,让人更真切、更清楚看清事物,给人更强烈的感受。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说人多团结一致可以创造奇迹,然而黄土变黄金却是夸大其词,并非真事。

“双关”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

在特定的语境下,利用词语在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用一个语词,表面上一个意思,实指另一个意思,言在甲意在乙,这就是“双关”。

“灯盏无油枉费心”是音的双关。

表面上是灯里没有了油,只能空使灯芯燃烧,枉费灯芯,“心”表面指灯芯,实指心思。

英汉谚语的特点及其修辞功能对比分析

英汉谚语的特点及其修辞功能对比分析

英汉谚语的特点及其修辞功能对比分析[摘要] 谚语是各民族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它以其凝练、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含哲理的特点而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本文主要对英汉谚语的特点及其修辞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加深读者对英汉谚语两者之间异同的认识,以促进英汉谚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语言;模糊性;白色;隐喻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凝练、通俗、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而且富含哲理,读起来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供人学习与借鉴。

国内外学者对英汉谚语的研究从没间断,从封建的文人学士视谚语为“鄙语”、“野语”到今天的学者们称其为“文化的精髓”。

英语谚语的研究以Smith L.P.的《词与习语》为开山石。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际活动的频繁,国内外学者又将谚语的研究从谚语的起源、语法功能投向其蕴含的文化等方面(如我国学者平洪和张国杨教授著的《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和王德春先生的《英汉谚语与文化》等),他们试图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两种文化的异同,以缩小民族之间的文化代沟,实现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英汉谚语的特点及其修辞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英汉谚语两者之间异同的认识,以促进英汉谚语在英汉语言中的有效运用。

一、英汉谚语的特点从英汉谚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谚语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因此,知识性是英汉谚语的最根本的特点。

当然,除此之外,英汉谚语本身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例如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内容特点和民族特点。

现分述如下:(一)语言特点在语言方面,英汉谚语在语音、词汇、句式和修辞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1.语音特点。

谚语能够源远流长,古今习用,除了它有深刻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之外,在语音上,谚语往往语音铿锵,朗朗上口,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有一种音乐美。

汉语谚语主要是通过押韵、双声、叠韵、叠音;英语谚语主要通过头韵、元韵、辅韵和尾韵达到这种语音效果的。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作者:崔元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惯用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不但数量多,而且富于表现力,我们应该对它们作更深入的分析,以便能更好地使用。

关键词: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结构特点修辞特点在阅读时,我们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词语。

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特定意义并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大概是我国最早提到“谚”字并予以解说的。

此后《礼记》《左传》《国语》《说文解字》等文献都陆续解说。

《四角号码新词典》有个简明的说法: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简炼、通俗、含义深刻的谚句”。

歇后语是一种隐去后文,以前文表达意思的幽默语言。

如以“泥菩萨过河”暗示“自身难保”,以“围棋盘里下象棋”表示“不对路数”。

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常用的定型的词语,如同成语一样,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也表达一个整体意义。

不同的是成语多用在书面语中,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多用在口语中,是口语语汇的一部分。

从结构上来说它们大于词,包含了词组和句子的基本方式,在修辞上极富特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了解它们的构词特点和修辞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关系(一)惯用语的结构关系汉语词组的结构构成分为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和述补关系,在惯用语中,并列关系几乎没有,述补关系也很少,常见的只有以下三种结构:1.偏正结构:如:“马后炮、冷热病、纸老虎、铁饭碗、墙头草、过河卒、传声筒”,这些偏正结构的中心词都是名词。

2.动宾结构:如:“拉后腿、抓辫子、摆架子、唱高调、炒冷饭、背黑锅、开倒车、打退堂鼓、钻牛角尖”。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谚语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一种表达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短小而深刻的话语。

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谚语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了语言的独特魅力。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分析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体现在其简练性和形象性上。

谚语往往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用尽可能少的词语传达深刻的含义。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这句谚语通过简单的形象比喻,表达出一个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使谚语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记忆,也更容易被传播。

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还体现在其惯用表达和语言节奏上。

谚语是一种惯用语,它们在口语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和生活中的一部分。

“Actions speak lou 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谚语,在英语环境中被人们频繁使用,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谚语还有其独特的语言节奏,包括韵律和重音的运用,使得谚语在口头语言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还体现在其引申性和文化内涵上。

谚语往往具有多重含义,经过长期使用和传播,它们衍生出了丰富的引申意义。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这句谚语原指到他乡应当遵循当地的习俗,而引申为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

谚语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要理解和运用谚语,就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也为谚语增添了一份文化的魅力。

英语谚语的语言特点还体现在其修辞手法和语言结构上。

谚语往往采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使得谚语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这句谚语通过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稳妥和现实的价值。

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

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

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忠实地记录并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

其中在言语对话交际的描写中,大量使用谚语这种语言形式。

文章尝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谚语进行言语交际控制分析,凸现其文学语言口语化、交际化的特点,并总结出语用规则在谚语使用中的作用。

标签:谚语语汇特点言语交际控制语用功能一、引言谚语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口语中的特殊语言形式,以简练生动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风格,传达深刻的寓意并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这种语言形式,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口语表达中,而且被众多典籍收集、考释,更多的还留存于文学作品中。

这些文学作品多以描写见长并通过生动、鲜明的语言对话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在这些对话的使用中,语言已不仅仅是静态的单位,而且是动态的言语。

在特定交际环境中使用的语言,总是用来表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含义的,尤其是汉语这种基于中国综合式思维模式的语言。

与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相比,汉语显得缺少句型构建的诸多语法规则。

因此,就汉语而言,从语法角度总结出来的种种不足与缺点,实际上几乎都可以从语境中得到信息的补偿。

语用学研究的维度恰恰涵括了语言的产出和理解方面的理论,涉及说话人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合适地、得体地使用语言,以及听话人如何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正确理解或推断出说话人话语含义等方面的实证研究[1],因此更能够合理解释言语过程中的话语生成机制。

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其故事情节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铺陈展开,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

其典型特点是对谚语的大量应用。

对这些语汇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仅涉及语义、语法因素,更多的是通过对言语交际过程的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展开的。

本文正是从语用学研究的角度,在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谚语使用的基础上,对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谚语的语汇学特征汉语中的谚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

现代谚语学家Neal Norrick将其表述为“谚语一贯被描述为是自足的、精炼的、带有训导意义的传统表达方式和有固定的韵文的形式”[2]。

运用谚语的作用

运用谚语的作用

运用谚语的作用1.谚语有什么作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谚语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谚语一般凝练、通俗,富含哲理,因此,即便是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人,用起这种语言来,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程度,由此可窥见谚语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谚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形式优美,表现力强“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这句谚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语言简洁,所表达的意思不言自明,着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用这样的谚语来“论证”,往往胜过冗长而枯燥的说理。

像“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也是这类谚语的典型。

在大量的谚语中,较多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夸张等,这使得谚语在形式上更为生动活泼,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折射哲学思想,具有教育功能“谁往天上吐痰,掉下来说会落在他自己脸上。

”,这句谚语通过日常行为的简单描写,但反映出的哲理却是深刻形象的,让人深深体会到“害人终害己”的基本道理。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是说开始时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寥寥五个字,却道出: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

“家合万事兴。

”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家庭和睦是至关重要的,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之保障。

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

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成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2.谚语有什么作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谚语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谚语一般凝练、通俗,富含哲理,因此,即便是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人,用起这种语言来,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程度,由此可窥见谚语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分析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忠实地记录并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

其中在言语对话交际的描写中,大量使用谚语这种语言形式。

文章尝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谚语进行言语交际控制分析,凸现其文学语言口语化、交际化的特点,并总结出语用规则在谚语使用中的作用。

标签:谚语语汇特点言语交际控制语用功能一、引言谚语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口语中的特殊语言形式,以简练生动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风格,传达深刻的寓意并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这种语言形式,不仅存在于人们的口语表达中,而且被众多典籍收集、考释,更多的还留存于文学作品中。

这些文学作品多以描写见长并通过生动、鲜明的语言对话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在这些对话的使用中,语言已不仅仅是静态的单位,而且是动态的言语。

在特定交际环境中使用的语言,总是用来表达特定的交际意图和语用含义的,尤其是汉语这种基于中国综合式思维模式的语言。

与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相比,汉语显得缺少句型构建的诸多语法规则。

因此,就汉语而言,从语法角度总结出来的种种不足与缺点,实际上几乎都可以从语境中得到信息的补偿。

语用学研究的维度恰恰涵括了语言的产出和理解方面的理论,涉及说话人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合适地、得体地使用语言,以及听话人如何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正确理解或推断出说话人话语含义等方面的实证研究[1],因此更能够合理解释言语过程中的话语生成机制。

文学作品大多由口语提炼,其故事情节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铺陈展开,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

其典型特点是对谚语的大量应用。

对这些语汇的理解和运用不仅仅涉及语义、语法因素,更多的是通过对言语交际过程的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展开的。

本文正是从语用学研究的角度,在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谚语使用的基础上,对谚语的言语交际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谚语的语汇学特征汉语中的谚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

现代谚语学家Neal Norrick将其表述为“谚语一贯被描述为是自足的、精炼的、带有训导意义的传统表达方式和有固定的韵文的形式”[2]。

温端政先生在《汉语语汇学》中将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

在这两种对谚语性质的讨论中,谚语都被强调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谚语是具有表述性(带有训导意义)的语言单位。

这也是谚语区别于歇后语和惯用语的主要特征。

因此,谚语可以被定义为“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即谚语具备知识性的语汇学特征。

如“人多推得倒泰山”“戏在人唱,事在人为”“有钢使在刀刃上”等。

从谚语的语义特点上看,其语义结构可以从两个层面考察:(一)浅层义和深层义浅层义,即谚语的字面意义,是从谚语构成的成分及其语法关系直接形成的判断;深层义,即谚语的实际意义,是从一定的语境中体现出来的真正的意义。

这就存在浅层义和深层义的相符问题:一些谚语的浅层义正是其实际意义,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等。

而有些谚语的实际意义则是通过派生的方式产生的,这种意义被称为派生义。

如:(1)老太太听了点头,复叹一口气,说道:“蛾蚁尚且贪生,为人岂不惜命?死的我亦不去管他了,现在活活的要拿你大切大块,虽说皇上家的王法,该应如此,但是有一线可以救得你的地方,在我手里决计不来要你命的。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2)“信老担心的很对,一般干部就很难说了,有些干部,我也是亲眼看见的。

”徐义德支持潘信诚的看法。

“当然,十个指头有长短,不能说每一个干部都很好。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一部四九)派生的认知基础在于:对世界的经验使人们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扩展直至边缘成员再发展到更为抽象的事物和概念,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发展过程。

这样,人们对具体的、可以直接理解的事物的经验,为认识和理解更为复杂和抽象的事物提供了基础。

借助浅显易懂、认知度高的表层表达方式通过联想、抽象、概括等方式产生深层义,使得深刻的哲理寓于浅显的形象语言中。

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抽象的说理性信息可以通过这种浅显易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传递给言语交际的对方。

(二)衬托意义和中心意义谚语在结构上,常常由两个并列的语节组成,前后两个语节在表义上往往有主辅之别。

主义语节代表了整个谚语的中心意义,辅义语节则表示衬托意义。

通常辅义语节起比兴或映衬作用,以增加语义的形象色彩或突出中心意义。

如:(3)刘勋苍急忙大声问道:“现在这几年,树长高了,不是就够着了吗?”引得老人和大家都笑起来了。

蘑菇老人一面笑,一面逗趣地说:“俗话说得好,树高不能撑着天,人老不能过百年。

孙悟空本事大,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勺子再大也盛不过小盆。

”(曲波《林海雪原》七)(4)宝玉是个迂阔呆公子的心性,自为是那四人承悦贾母之词,后至园中去看湘云病去,湘云因说他:“你放心闹罢,先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了。

闹利害了再打急了,你好逃到南京找那个去。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三、谚语的言语交际控制分析言语交际行为始终都受到“目的意图”的严密控制,无时无刻不对话语发挥着强烈的制约作用。

由于说话人的目的意图不同,必然导致言语交际的表现形式不同,这在交际过程中是统观全局的因素。

而言语交际的唯一目标,即交际对象——人,在言语交际行为中是交际目的意图实现的对象,因此,将上述两个重要因素结合分析话语生成和言语交际行为是将语言要素与语境有效融合的合理途径。

此外,在言語交际过程中,不同的目的意图和不同的交际对象都需要遵守不同的语用规则,只有在所有规则都得到确认的前提下(遵守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生成的特定语用含义)言语交际才能够展开。

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谚语,总是出现在口语对话中,针对言语交际中人们由于目的意图不同而语用表现不同的现象,可以总结出语用规则在谚语使用中的作用。

(一)论证的语用规则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要对某种观点或理论进行分析和推导,论证其观点和理论的准确性,进而实现使对方接受该观点或理论的目的。

文学作品的对话描写其实就是口语交际的体现,口语中的论证常常只能是一次性的,因此,言语交际中的论证,为求简洁明确,通常引入借鉴类比准则,借鉴已知事理,即通过对已知事理的把握去感知理解未知的观点、道理或借鉴已有的感性体验去体察抽象的概念。

谚语的使用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好充当了这种借鉴类比的作用。

根据谚语的语义特征,谚语的衬托意义可以起到引出说话人所要表示的真实含义的作用。

通过辅义语节的比兴作用,使听话人通过联想等作用对说话人即将陈述的观点有更明确的把握。

如:(5)薛万富:“光靠成树一个人也不行,任他浑身是铁,能打得了多少钉子!”汤师傅:“那是。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孙谦《山村锣鼓》第二章)(6)他用火钳在灶孔里弄几下,火就熊熊地燃了起来。

他放下火钳得意地对我说:“你记住,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巴金《我的几个先生》)例(5)中,主义语节“一个好汉三个帮”由代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知经验的辅义语节“一个篱笆三个桩”起兴,说话人汤师傅论证和强调了“做事光靠一个人不行,需要众人的协助和帮忙”这一道理。

例(6)将主义语节放在辅义语节之后,通过对如何让灶火燃烧的方法介绍引出“人要忠心”这一观点,向听话人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促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褒扬的语用功能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某人或某事某物发表自己的理性分析或感性情感倾向。

这种感情倾向一般包括褒扬和贬斥两种。

说话人对交际对方的观点、立场与行为表现表达自己的赞同及支持,使对方受到鼓励,这往往要求说话人对对方的赞许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要使对方更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认同或褒扬。

理性分析越是充分,褒扬就越具有可信度,赞誉的程度就越高,这些都有助于对方更好地坚持和发扬,也达到了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

对对方的肯定和褒扬进行理性分析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其材料主要来自相类似的事例,谚语的产生直接体现了这一点。

知识性是谚语的基本特征,这种知识正是来源于对相似经验的总结,使用谚语将原先单一的主观评价转化成主观和客观的双重评价,这样显然有助于增强立论的力度。

如:(7)a.“明亮哥,嫂子!”沙官印这个铁打铜铸的汉子,眼里噙满了泪水,“生死关头识真交,我忘不了你们两口子今天的恩情。

”(刘绍棠《地火》一一)(8)a.韩千红:“唷,一个人也不在!呀,是不是大坝又开口了!(他刚要扭身出门,坡上扶苗的人唱起来了,他停下了脚步)好啊,他们已经动起来了!情绪还满好呢!真金不怕火炼,酸枣峪就是酸枣峪!”(孙谦《灾荒年月》)例(7)a和(8)a中的言语实践经验表明,以褒扬态度评价人或事物,就事论事并非没有力度,但如果能够从具有实践经验的角度罗列正面的相类事例,则更能拓展褒扬的宽广度。

试比较:(7)b.“明亮哥,嫂子!”沙官印这个铁打铜铸的汉子,眼里噙满了泪水,“我忘不了你们两口子今天的恩情。

”(8)b.……好啊,他们已经动起来了!情绪还满好呢!酸枣峪就是酸枣峪!”例(7)b和例(8)b对谈论对象的评价也具有褒扬色彩,但是表达的态度比较平淡,与a组相比,缺乏肯定性和可信度,削弱了表现褒扬的诚恳度。

(三)贬斥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针对对方的观点、态度、立场、行为,以明确的理智判断和情感倾向来表示否定和训斥,期待对方予以改变,并借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标。

贬斥有自身的语用特点,不仅要涉及到交际过程中的情境因素,也要涉及到人境因素。

在言语交际中要表达对对方的斥责时,可以直接用感情色彩较浓的话语,有时为了避免正面冲突,缓解与交际对方的矛盾,也可以运用礼貌原则和融情原则。

这就需要将情境因素和人境因素相结合。

直接用感情色彩浓重的话语表示贬斥,体现了说话人强烈的斥责语用意图。

因为贬斥不同于文字争论,可以长篇大论地条分缕析,话语贬斥在总体上篇幅较为简短,且句型构建也较为简短。

谚语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口语,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口语色彩,其措词的简洁也符合运用贬斥语意的语境。

如:(9)尽管我糊涂,难道这一点也看不出来。

老头子多少还顾点面子,那是一个什么东西,狗眼看人低,难道我还不明白?(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第五章)(10)旺儿回了凤姐,凤姐气的骂:“癞狗扶不上墙的种子。

你细细的说给他,便告我们家谋反也没好事儿的。

不过是借他一闹,大家没脸。

若闹大了,我这里自然能够平息的。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例(9)、(10)用了两则谚语形象地表现出对涉话人的强烈贬斥,通过比喻或比兴的手段借用谚语简洁明了地体现,使听话人或涉话人直接了解说话人对自己的情感态度,收到了良好的语用效果,这主要体现在情境因素中。

而在人境因素的影响下,说话人要体察听话人的感情,注意其说话的得体和礼貌,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行为符合礼貌原则,照顾到听话人的情绪,使听话人不会对自己的贬斥过于反感和抗拒,以致中断交际,无法达到说话人通过贬斥期待听话人改变的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