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檀香刑》解读
超越马尔克斯——浅聊莫言的《檀香刑》

超越马尔克斯——浅聊莫言的《檀香刑》《檀香刑》写得非常棒,从风格来说,这是对现代文学的告别之作,但内核却仍旧一脉相承。
本土文化,大约可分显、密两教(这里引用成说,取其简单粗暴)。
显教是大众被启蒙的部分,有科学昌明,有意识形态。
重点在形成系统观念,对所发生的现象心安理得。
密教是大众自发生成的部分,群体潜意识,及民间资源,重点是混沌浑噩,藏污纳垢。
民间资源迥异于正史书写,少人伦导向,少意识形态,乃是一种被遮蔽被压抑的、自发自为的形态。
它对很多事情的解释,看起来落后,愚昧,近乎巫祝萨满,被正统斥为不经,但实则更加深沉,更耐人寻味。
《檀香刑》即选择这样一种讲述方式,有义和拳,有请神坛,有情欲对礼法毫不顾忌的无视与泛滥。
其并非使读者居高临下,审视愚昧而受凌辱的群氓,而是介入其中,在藏污纳垢的环境里感受这份凌辱和生的激情。
科学有常识,但现象有吗?对常识想当然的接受,反而钝化人对现象的感知。
譬如现代社会,一个九岁孩子就不会再为自动钢琴的演奏而惊讶,但在《百年孤独》里,这是马孔多最聪明的头脑看来也不可思议的事情。
莫言对马尔克斯的借鉴是追根溯源式的,那便是放下芥蒂,去信任本土的民间资源。
马尔克斯说,魔幻现实主义,重点在真实而不是魔幻。
一味炫弄魔术,那是哗众取宠,抓住真实才能传递出那份不可思议。
其间需要的,正是抛开芥蒂和成见,对作为密教的民间资源绝对信任。
就关怀而言,这不是居高临下地俯瞰大众,而是驱除遮蔽,让沉默的大多数显露其样貌。
这一种样貌,当然不会是赏心悦目,甚至会触怒,会冒犯习惯用流行观念包装自己、装模作样的人,会讥笑那种看起来很有悲悯情怀的假模假式的道德高尚。
民间不需要居高临下者的悲悯。
尽管如孙丙被扯去胡子一样,常遭受有意无意、好意恶意的凌辱,因为民间自有其蓬勃生命力,可以用笨方法玉石俱焚,令外来的德国兵不得不敬佩其单纯背后的狡狯。
民间也不需要纲常礼教的打点。
如钱丁一样,回回发愤要舍生取义,到紧要关头又每被诘问得哑口无言,最终进退失据。
《檀香刑》:一双透视的眼睛,解剖、看透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

《檀香刑》:一双透视的眼睛,解剖、看透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世界上最不能直视的,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莫言《檀香刑》《檀香刑》是莫言根据高密一段县志的写起的。
1897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了《胶澳租借条约》,为尽快把山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便掠夺山东内陆的丰富矿产资源。
他们修建铁路、抢夺农田,引起了老百姓的反抗。
女主人公眉娘的父亲孙丙正是因反对德国人占地修铁路而被抓捕。
清政府为了讨好洋人,要求对孙丙实行酷刑,就是“檀香刑“。
“檀香刑“顾名思义,是用一根檀香木橛子,削好后放在香油里煮一天一夜,从那人的谷道钉进去,才能保证钉时滑畅,钉进去不吸血。
然后从脖子后面钻出来,然后把那人绑在高架子上。
犯人施刑后,肚肠并没有受伤,但血在不断地流。
为了让他多活几日,不断忍受生不如死的惨痛,还要不停得灌参汤。
都是为了让犯人遭受非人折磨,而又生不死。
以敬效尤。
故事便从这里开始说起。
眉娘的亲爹抗击列强的孙丙1.眉娘浪语:从眉娘眼中看世界,都是享乐的人性。
眉娘的父亲孙丙是一个有着一腔热血的老百姓,他的原型是山东高密民间抗德群众的首领孙文。
1899年11月22日,孙文在绳家庄召开大会,组织抗德队伍。
1900年4月9日,抗德群众数千人从绳家庄北上阻路,焚烧窝铺数座,并准备攻城。
下旬,孙文率群众沿柳沟河一带设防,打败进攻的清兵。
继之,由德国顾问指挥的清兵洋枪队参战,群众浴血抵抗,因伤亡较重,斗争陷入低潮。
孙文隐蔽在绳家庄、王家庄。
后因叛徒出卖,于5月3日晨被捕。
这部小说正是以此为背景展开。
演绎了一幅山东大地反抗压迫、反抗列强的故事。
孙丙被捕行刑而主人公眉娘,正是小说中起义领袖孙丙的女儿。
眉娘自己嫁给了傻人赵小甲,专门卖狗肉。
人称“狗肉西施。
”眉娘的相好是县太爷钱丁。
在清明节那天,县太爷为眉娘架起了秋千架。
全城的老百姓,都看到了秋千上飞舞的眉娘。
“桃花脸蛋柳条腰,螳螂脖子仙鹤腿。
狗肉西施,高密第一”。
就在这天,眉娘亲爹被抓。
而眉娘在他爹被捕后,没有哭天喊地,她直接去找她的情人——县太爷钱丁,还极为享受地荡了秋千。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小说以明代的刑罚“檀香刑”为线索,通过对檀香刑的描写和对主人公的命运的追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于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对檀香刑的描写令人震惊,檀香刑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它不仅仅是一种肉体上的折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檀香刑的描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檀香刑的存在,不仅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它让人们明白了在封建社会中,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人的尊严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其次,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也让人深感悲凉。
主人公从小就被卷入了檀香刑的阴影之中,他的父亲因为一桩冤案而被判处檀香刑,而他也因此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主人公不得不忍受着各种磨难和折磨,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小说中对主人公的描写,让人深感悲凉和心痛,他的命运让人深思,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到底给了多少人以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公正的命运。
最后,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也令人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命运和周围人的行为举止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人们的行为举止往往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各种牺牲和妥协,而这些妥协和牺牲往往会对人的灵魂造成极大的伤害。
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让人深思,人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人性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又是如何的扭曲和变形。
通过对《檀香刑》的阅读,我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说中对檀香刑的描写、主人公的命运和人性的揭示,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所展现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都让我深思,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每个读者带来不同的触动和感悟。
极刑下演绎的悲剧——解析《檀香刑》

轰 隆隆
。
精 气神 儿 这 行 当兴 隆 朝 廷也 就 昌 盛 这 行 当 萧 条 朝 廷 的气 数也 就尽 了
切
,
的 声音 扰 人耳 目 民 众们 虽 有怨 言 孙 丙 为 救 妻 儿 失 手 打 死 德 国技 师
,
亦不 敢 有 反 心
。
”
在 赵 甲 的眼 里
,
,
皇 权高 于一
连 同 妻 儿 在 内的
袁 大人 夫人
, ,
谭
从 眉 娘 的 叙 述里
我 们得 知她 的公 爹 赵 甲 是
,
“
京城刑
、
大人
曹 大人
卑 职 不 能 为你们 尽 职 了
眉娘
, ,
为夫
部 大堂 里 的首 席 刽子 手
头 的 高手
,
是 大清朝 的第 一 快刀
、
砍人
不 能 为您 尽责 了
陪 你尽 兴 了 孙丙
我 的亲亲 的 人 儿
本官 不 能 本官 对得
。
他 用极 刑 杀人
,
,
是奉 皇 命行 事
。
他手 里 的 大 刀 可
,
马 桑 镇 二 十 七 条 人 命 惨 死 在 德 国人 手 中
德 国人 蛮
。
以 夺命
这 是 皇上 赋予 他 的 权力
,
他 越 是卖 力杀 人
横 霸道 和 无理 杀 人
,
激起 了 孙 丙 心 中的 仇 恨
当然
,
,
他 的权 力 就 使 用 得 越 酣畅 淋漓
,
在朝 廷 混到 了 七 品 官
告 老还 乡 之 后
,
接 袁世 凯
的 命令
论莫言小说《檀香刑》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论莫言小说《檀香刑》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摘要】《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揭示人性的悲剧意识,探讨社会现实中的悲剧因素,以及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悲壮。
小说中的权力与道德冲突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悲剧意识对当代社会具有警示作用,反思了当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呼吁重新审视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挣扎和社会的困境,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引言:莫言小说《檀香刑》、悲剧意识、当代社会启示正文:人性、社会现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权力与道德结论:悲剧意识、当代社会、道德困境、人性、社会关系、警示、反思、呼吁重新审视1. 引言1.1 介绍莫言小说《檀香刑》莫言是中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其中《檀香刑》是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中国古代的酷刑“檀香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刻画主人公与各种社会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悲剧意识。
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揭示了贫困、封建思想、家族利益等因素对人们命运的影响。
莫言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悲剧现象,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檀香刑》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体现了莫言对人性、社会以及道德的深刻思考。
1.2 悲剧意识的重要性悲剧意识的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深刻反思。
悲剧意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活中的无常和残酷,引导人们思考人类存在的局限和悲剧命运。
在当代社会中,悲剧意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悲剧意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也警示人们权力的腐化和道德的缺失。
悲剧意识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社会价值。
《檀香刑》读后感

《檀香刑》读后感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写道:“直到把修改后的稿子交到编辑部,如释重负地休息了两天之后,才突然明白,我在这部小说里写的其实是声音。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檀香刑》的独特之处。
的确,这部小说构建了一个多声部共响的世界,其中包含了官方与民间、中外两方的多重声音,这些声音的对峙、反抗与顺从,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丰富的“言语体裁”,它揭露了晚清高密东北乡那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小说的主体发展依然遵循着中国传统小说的生长线路,莫言在创作过程中削减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分,加深了对传统小说“故事叙述”的书写。
不少小说家认为,写小说的人更应被称为“讲故事的人”。
小说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能够打破小说与读者之间的三层壁垒(原故事、流传的故事、小说家的改写),使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小说的魅力。
莫言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故事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进行了独特的改写与虚构,让我们一同领略了他小说的独特韵味。
此外,《檀香刑》还可以被视为一部视觉小说。
通过刽子手赵甲的行刑过程,小说不仅满足了看客的猎奇心理,也加强了权力的维护。
福柯在探讨酷刑与惩罚时强调了民众在公开处决中的作用,即刑罚应该对没有犯罪的人产生最强烈的效果。
在小说中,看客在残酷的场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无论是处斩戊戌六君子,还是凌迟处死钱雄飞、腰斩库丁,这些处决都是在开放式的刑场进行的,让广大民众尽情享受处决犯人的“眼福”。
同时,刑罚无需任何说教或心思,就能轻易地威慑住人民。
用刑不仅是处决犯人的方式,更是一种来自权威的声音和眼神,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甚至在“看戏”放松的状态下)自觉遵守国家机器的刑法。
在小说中,赵甲作为社会底层的一员,在告老时受到接见,并被赐予七品顶戴。
他刽子手的身份进一步强化了权威冰冷的声音。
凡是觊觎权力、破坏法纪纲常的人,都将由以“姥姥”自诩的刽子手来处决。
小说中对刽子手行刑时的禁忌、穿搭以及特定时候与乞丐一同领“救济粥”的描写,一方面体现了对身份的异化,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们自以为“律法执行者”的身份,在统治者的权威下,实际上只是被阉割了人性的工具。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

莫言檀香刑读后感莫言的《檀香刑》是一部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小说,通过对中国古代刑法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檀香刑这种古老而残酷的刑罚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命运的考验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
檀香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其残酷性无疑令人震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檀香刑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残酷和不人道。
檀香刑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它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折磨,更是对精神的摧残。
在这种刑罚下,人们不仅要承受着肉体上的痛苦,更要承受着心灵上的折磨。
这种刑罚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极端挑战,它让人们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做出选择,也让人们在面对命运的考验时展现出了坚韧和顽强。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面对檀香刑的考验时,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存态度。
有的人选择了顽抗,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和生命去抵抗命运的安排,用坚韧和顽强去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尊严。
有的人选择了妥协,他们在檀香刑面前选择了屈服,用自己的软弱和无奈去应对命运的安排,用妥协和屈从去换取生存和尊严。
每个人物在面对檀香刑时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和选择,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通过对檀香刑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作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古代社会,檀香刑这种残酷的刑罚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极端挑战,它让人们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做出选择,也让人们在面对命运的考验时展现出了坚韧和顽强。
同时,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个人物在面对檀香刑时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和选择,都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刑法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也可以深刻地反思人性在面对命运考验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
读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一桩酷刑背后牵扯的真相

读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一桩酷刑背后牵扯的真相文:石陵何为檀香刑:将上好的檀木削成“剑”的形状,在香油中煮一天一夜,油全部沁到檀木上,沉而重,香而不蚀血,加上肉香,檀香木成,将檀木从股间插入至椎骨上突出,内脏已碎,却可残留存活数天而不死,加上以人参汤吊命,成生死由他人不由己的惨剧。
发生在高密东北的“战役”内忧外患的运动,产生于兵荒马乱人不为人的时期,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场极度残酷的刑罚。
《檀香刑》从书名处就清晰明了的看出是某一种刑罚,单独从名字看来略带有朴素的意味,檀香木为刑罚起始,显得那么的诗意,但现实往往反差的可怕,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是没人听、诗意盎然带有故事的名字越残暴。
但老实说一般人没见过,甚至在影视剧作品中都少有,想想不同于一般的酷刑来的干脆,檀香刑来的更舒缓些,这种舒缓来自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残酷且要求极高,施刑之人和受刑之人的承受度要求远远高于一般的刑罚,施刑之人必须对刑罚有深度的造诣,这边看来用造诣的词汇形容一个手段显得无比的凶残。
但一切就是如此,喜好刑罚痴迷且技术高超,这是施刑之人,受刑之人必定有一腔怨气和矢志不移的意志力,很直白必须熬过最后一口气,这是刑罚来的艰难的原因,受刑之人或因为故事后续的发展或由于血海深仇,不甘放弃的决心,保留最后一口气,刑罚没结束受刑的人不死,这才是檀香刑极少浮现世间的原因,骇人听闻。
联想到的第一个就是凌迟,凌迟又有千刀万剐的代名词,活生生在受刑者身上片片切肉,与檀香刑差异性在于一个对外,一个对内,书中描述一边施刑一边续命,一种对于生命的无力感跃然纸上,生死不能才是最大的压力,一切都不能控制的结束,显得那么的脆弱,而这正是小说的内容。
施刑人是赵甲刑狱司一代刽子手,所杀千人,阴险而忠于职责,被人称“赵姥姥”所生儿子赵小甲,娶孙眉娘。
孙眉娘何许人物,一个狗肉西施,娇媚貌美,牵扯起关于生父、干爹、公公的三者联系带,不能不说是离奇,生性浪漫的秉性,让孙眉娘私情县官干爹钱丁,也成功引出钱丁与生父孙丙,公公赵甲与孙丙的主线情节,书中多次出现眉娘极为夸张和大篇幅的内心独白,采用猫腔对仗的词汇,用地方特色的唱来表露出对钱丁的爱恋,从全文来看孙眉娘这种是遇不到真爱,所托非人的女人,既不爱丈夫又勾引他人,引发一系列的故事也由于爱情的渴望和生活的不如意,一但入网便身不由己,在自以为的爱情鼓动下私会钱丁,落了个满城皆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檀香刑》解读
《檀香刑》讲述了高密东北乡猫腔戏班班主孙丙在与义和团共同反抗德国修建胶济铁路失败之后,被自己的亲家赵甲施以檀香刑而死的故事。
基于这条主线对眉娘、赵甲、孙丙等不同人物进行了塑造。
在小说中檀香刑是孙丙的生命的最高点,也是其生命的终结点。
孙丙在可以生的状况之下选择了死亡,在漫长的檀香刑中,凸显了孙丙的生命意识,彰显了高密东北乡土著居民的精神,通过这种原古祭歌,将孙丙的猫腔进行了集体无意识的表现,这也是东北群众个性以及活力的彰显。
一、《檀香刑》中的庙堂文化
庙被人们城市为庙堂、庙宇,是奉祀神仙以及祖先、历史名人的场所。
在统治阶级中的庙堂文化就是一种具有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
庙堂文化就是一种封建社会宣扬君王思想、统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
而在小说中的庙堂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基于统治者为主的皇室思想,而量一种就是官僚阶级。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庙堂文化均是在封建伦理以及等级观念影响之下产生的,这种思想是不属于民间的生命形态,而最为典型的就是赵甲这个人物形象。
赵甲出身卑微,就是一个混迹在江湖的小混混,而却成为了朝廷的一个小人物——刽子手。
因为本职工作出色,甚至受到了太后的赏赐,成为了“大清国的卫士”,赵甲甚至以杀人为荣,对于自己刽子手的职业疯狂的热爱。
在他看来在执行台上的人,仅仅是没有感情的血肉,在根本上来说赵甲就是统治阶级冷漠、残酷的产物,是庙堂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赵甲自身就是统治阶级在物质利益以及各种制度规范之下的一个牺牲品。
莫言通过对赵甲人物的塑造,对封建统治阶级
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通过赵甲的人物塑造,彰显了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民间生活。
二、《檀香刑》中的人物精神
人物精神就是一种在庙堂文化之外的,在民间的一种生活状态。
这种精神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相对自由的,可以真实表达自己感情的有血有肉的精神世界,但是这种精神无疑是贫苦群众中存在的下层人民挣扎的生活写照。
这一点通过莫言对人物名字就可以发现,“赵甲、孙丙、钱丁”,三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就是三个不同阶级中的普通群众,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塑造,展示人们生活的不同场景。
而其中最为具有反抗精神的代表人物就是孙丙、眉娘。
孙丙的身上具有一种野性的、自由的生命意识,孙丙作为民间猫腔艺术表演者,他的生命就是一部猫腔的写照。
孙丙的反抗、斗争、离别以及在檀香刑中的了结,都是有血有肉的猫腔大戏。
檀香刑不仅仅是孙丙生命的终结,也是其生命的生化。
孙丙内心的精神以及野性、富有自由反抗的意识就是一种精神,是贫苦群众用生命在呐喊的呼声。
而眉娘则是在《檀香刑》中一个敢爱敢恨的人物,这种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彰显。
媚娘虽然自卑,但是她更加自信。
在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的时候就会主动的追求,彰显了人性的本质,展示了生命的自由状态,是一种原始的野性之美。
而赵小甲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就是为了衬托媚娘的精神。
赵小甲是杀狗宰猪的屠户,是已经被奴性化了,他的精神世界是虚拟的、自欺欺人的,颇有阿Q的意思,他是一个行动与思想畸形的人物,他逆来顺受,没有追求、没有骨气,是对封建社会中部分人群的真实写照。
而在《檀香刑》中,还有一些“看客”,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的特征以及形象,这些人物有的高居庙堂、有的是草芥群众,无论是何种人物其都呈现着一种疯狂的状态。
在莫言的描写之下,这些“看客”麻木不仁,冷血无情;虽然莫言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表述,但是在本质上来说这些看似狂热的围观群众在骨子里都是麻木的,都是精神上就是坏掉了的躯壳。
而知县钱丁是在《檀香刑》中矛盾的结合体,其高居庙堂,是统治阶级的人物代表,但是其具有自己的精神,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对于孙丙的生死,他左右矛盾,在环境的影响之下不知道如何抉择;而在官府与民众、洋人与国人之间他更是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在真正的面临着八国联军的屠杀、亲人的死亡的时候,他愤然反抗,走上路斗争的道路。
可以说钱丁就是最为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其自身在生活以及历史问题的影响之下变成了一个矛盾体,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多数人的写照。
三、结语
莫言在《檀香刑》中描写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饱满,具有不同的人物特征,而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有着不同的生存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人们的精神受到了制约,而小说通过檀香刑的实施为主线,将封建王权以及人们在权力斗争中面临的残酷进行了真实的再现,通过对甲乙丙丁不同人物的塑造,折射了在专制权力中人们生活环境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