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

教案:前前后后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创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或实物都有‘前前后后’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3.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三、学生创作1. 教师发放绘画工具,学生根据“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
2. 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教师给予总结和鼓励。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前前后后”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和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 4《前前后后》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三年级美术课上的一篇作品——《前前后后》。
该作品是以儿童熟悉的瞬间动作为主题,探索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学生可以从画面中领悟出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方式。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如何使用线条和形状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能够独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们可能会有难度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创造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前前后后》是什么样的作品。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面包师傅、妈妈烤蛋糕、老师上课等场景,思考其中的瞬间动作。
2. 学习1.展示作品《前前后后》。
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线条和形状,理解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
3.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线条和形状运用技巧。
3. 创作1.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瞬间动作,用线条和形状表现出来。
2.指导学生在创作中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方式。
3.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
4. 总结1.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强调时间和空间表现方式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简单描述线条和形状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2.学生能够创造一个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是否有效的辅助学生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以及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1.整个教学过程沟通良好,学生积极参与。
2.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理解有些困难,需要引导更多练习。
3.学生创作作品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老师细心地帮助。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以生活中的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在绘画中体验和表现前后关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有兴趣和热情。
但是,学生在表现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实践中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2.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能够灵活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前后关系,将其运用到绘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在绘画中体验和表现前后关系。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交流和合作完成绘画作品。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优秀的绘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情境引入,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前后关系。
2.讲解:讲解绘画中前后关系的概念和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3.实践:学生分组合作,进行绘画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
4.展示: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心得和体验。
5.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前后关系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前后关系观察体验表现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绘画作品的评价:以学生在绘画实践中对前后关系的运用为主要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2.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为主要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教案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的第4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这种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他们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绘画。
但对于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也需要在本课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前后遮挡关系。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生活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实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让学生初步认识前后遮挡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详细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遮挡关系,并学会运用到绘画中。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前后遮挡关系创作更具创意的绘画作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 “前前后后”的概念及运用- 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 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 学具:绘画纸、彩笔、蜡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分析:通过视频或图片,分析一些艺术作品中如何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4. 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的概念- 观察、分析、创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课后反思-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以上就是对于《前前后后》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教案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包含“前前后后”概念的图片,如排列成一列的玩偶、重叠的书籍或者是一系列的动作照片(如跳远的连续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前前后后”的视觉表现。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 4《前前后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体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并通过绘画实践,让学生学会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学会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绘画练习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讲解:分析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讲解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实践: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尝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课题《前前后后》,同时要包含物体前后关系的知识点,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如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创意等。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展示,提高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前、后”等空间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创作。
3. 示范:通过示范作品,展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练习: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12三年级上册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前前后后”这一空间概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空间构图技巧,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并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间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既有空间感又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绘画工具(如画笔、颜料、画纸等)、示范作品等。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课堂讲解和示范的素材,确保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
绘画工具要保证种类多样、品质良好,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绘画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挑选颜料和画笔时,还需考虑到颜色的饱满度和笔触的细腻度,这些都对学生的作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画纸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吸水性、承印性以及尺寸大小等要素,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示范作品方面,教师应挑选出典型和优秀的作品,以此展示不同绘画技巧的运用和效果。
这些示范作品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总之,教师在准备这些教学工具和素材时,需细心且周到,确保每一项都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也更能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环节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会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会以“探索空间”为主题,讲述关于“前后”的日常生活实例,如排队、行走马路等,并让学生理解“前后”的基本概念。
随后,教师将展示一些有关“前后”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前后”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二)新课内容呈现在明确“前后”的概念之后,教师将详细介绍本节课的美术课程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二】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三】
教学《前前后后》一课,它比《大人国与小人国》来得难。
不用说小学生,就是大人画复杂画也会搞错前和后的关系。
怎么办?“突出显示第三维,关注第二维,多种教学方法引导第一维”恐怕不行。
调整一下“突出显示第一维,关注第二维,淡化第三维”。
调整的原因是:这一课程理性比较分析含量多了。
于是,我把“观察比较看仔细”作为老师引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维知识与技能上下功夫。
课堂上,“这一块”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教具演示(表象积累)——学生上台画刚才的教具前后关系——出示儿童画让学生找前后——学生说前后事物,老师现场画——学生评老师:“对否?把前后事物找出来,用红笔标出。
”由于合理调整三维,教学效果较好。
这一节课又使我明白:三维不是死教条一成不变的,要灵活使用它,以学生进阶性发展为总前提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