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刚柔过渡安装施工工法CREC-01-2016-33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刚柔过渡安装施工工法1 前言接触网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沿轨道交通线路安装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输电线路,它是轨道交通所特有的向电力机车或电动车组提供电能且无备用的供电设备。
为了保证对电力机车良好的供电,接触网的安装必须符合严格的参数要求。
接触网在机车的高速行使中应能始终保持正常稳定的接触授流,且应具有足够的耐磨性与良好的导电性,寿命尽量长,力求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易于施工与维修。
国内地铁线路正线一般受到净空及造价原因采用刚性接触网,车辆段和停车场等采用柔性接触网。
在隧道口,柔性悬挂和刚性悬挂连接的地方,设置刚柔过渡系统。
它是刚性悬挂与柔性悬挂实现无缝连接的关键部位,确保受电弓在两种悬挂之间的平稳过渡。
通常设在架空柔性接触网和汇流排的交汇点处,适用于车辆段柔性接触悬挂与正线刚性接触悬挂。
主要部件由化学锚栓、腕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刚柔过渡元件等组成。
刚柔过渡元件是根据受电弓由刚性到柔性或由柔性到刚性之间弹性的变化,以及汇流排自身的结构,在汇流排的上部布置一定数量的切槽来满足受电弓接触压力的变化。
刚柔过渡元件能够满足刚性沿柔性悬挂方向硬度逐渐变小,即受电弓的弹性在逐渐增加,最终基本与柔性悬挂一致,这样均匀的弹性变化使受电弓能良好的受流,受电弓不论从刚性悬挂进入柔性悬挂,还是由柔性悬挂进入刚性悬挂,受电弓与接触悬挂之间的接触压力逐渐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改善受电弓的受流质量,提高受电弓高速运行的适应性。
为了解决柔性悬挂的张力问题,在刚柔过渡元件中部增加夹紧螺栓,接触线导入燕尾槽以后,拧紧夹紧螺栓,满足隧道外柔性悬挂的张力恒定。
当电客车进出车场时,受电弓必然要从刚性接触网及柔性接触网衔接处上通过,受电弓能否从过渡处接触网上平稳快速获取电流,将决定着电客车的运营效率,目前全国各地地铁刚柔过渡处因为“硬点”等原因,电客车通过时难免产生拉弧,导致此处的接触网磨耗率比较高,从而限制车速通过,本工法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供电项目为依托,主要研究刚柔过渡处安装工艺,从而减少“硬点”,减少接触线磨耗率,使电客车快速通过,提高运营效率。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1刚性接触网1.1锚段及跨距每个锚段一般不超过250米。
1.2锚段关节(1)关节中间处两接触线等高。
(2)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可以比工作支高出0~8mm(0~4m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10mm。
(3)受电弓在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和拉弧现象。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00mm(75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15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长度为15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50mm(130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mm(260??),允许误差±20mm。
接触线外露150mm。
绝缘貌端关节示意图1.3线岔(1)在受电弓可能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范围内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2)在受电弓始触点后至岔尖方向,渡线接触线应比正线接触线高出0~10mm(0~4)。
(3)在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4)单开道岔悬挂点的拉出值距正线汇流排中心线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平行段距离为2000mm。
(5)交叉渡线道岔处的线岔,在交叉渡线处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心线均距交叉点100mm,允许误差±20m m。
(6)侧线端部向上弯70mm左右。
(7)线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连接牢固。
道岔分类刚性悬挂线岔示意图1.4刚柔过度(1)两根柔性接触网等高并列运行进入刚柔过渡元件约500mm后,在过渡原件外面的导线逐渐抬高脱离接触,其最终的抬高量不应小于35mm。
(2)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应比柔性悬挂高20~50mm。
(3)柔性悬挂升高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得小于75mm。
(4)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
(5)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接触网绝缘部件检修标准及技术要求

30kV(湿)
二、主要技术 参数
弹性绝缘悬挂组件 额定电压:1500V 最高工作电压:1800V 最低工作电压:1000V 泄露距离: ≥ 250mm 工频耐压: ≥ 60kV(干) ≥ 30kV(湿) 人工污秽耐压: ≥ 10kV 雷电冲击耐压: ≥ 100kV 拉伸破坏荷负荷:≥18kN 弯曲破坏荷负荷:≥9kN
三、检修标准及技术要求
柔性分段绝缘器 分段绝缘器的组装要正确,各部件的连接需牢固,螺栓紧固力矩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安装好的分段绝缘器滑道下缘、绝缘拉杆下缘及接触线下缘构成的平面应与轨道面平行。终端线夹与接触导线连接 处应平滑,且与轨面平行。各接头需平滑顺直,不得有任何打弓现象。 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绝缘棒应在分段绝缘器件的正上方,且该处承力索及绝缘棒不应产生扭转力;简单悬挂的分 段绝缘器安装位置在吊索一侧,分段绝缘器应设置在受电弓的中心位置,允许误差±100mm。 分段绝缘器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中的要求,分段绝缘器在吊悬绝缘棒上的安装位置符合分段绝缘 器安装曲线表的要求。
三、检修标准及技术要求
1. 贯通式刚柔过渡的接触线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应小于75mm 。 2. 隔离开关的本体外观应无明显的损坏,绝缘子应完好、清洁。 3. 运行中的隔离开关,每年要用2500伏的兆欧表测量1次绝缘电阻,并与最近的前1次
测量结果比较,不应有显著降低。新安装的隔离开关,在投入运行前,要按规定进行 交流耐压试验。
06. 在 卡 滞 或 不 到 位 的
缺陷
二、主要技术 参数
刚性针式绝缘子
○ 额定电压:1500V ○ 最高工作电压:1800V ○ 最小爬电距离:250mm ○ 一分钟工频耐压:50kV(干) 25kV(湿) ○ 雷电全波冲击耐压:125kV ○ 最小拉伸破坏荷重:50kN ○ 最小弯矩破坏荷重:9kN
接触网:基础知识

1、接触线 2、线路和受电弓中心 3、支柱 4、定位点 5、拉出值
2.3 柔性架空接触网的结构与设备
接触线断面图
定位点处接触线与轨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接触线高度,简称导高。 两相邻定位点的接触线的高度差与该跨距的比值称为接触线坡度。 由于弓网间的相互作用,接触线的工作面会被磨损,这种磨损叫接触线的 磨耗。
(a)便于接触网的机械分段和电分段; (b)便于安装张力补偿器和其它设备; (c)提高供电灵活性; (d)缩小事故范围; (e)保证吊弦及定位器的偏移不超出规定值;
(f)改善悬挂弹性。
2.3 柔性架空接触网的结构与设备
6 锚段和锚段关节
(3)锚段关节及其发类
定义:锚段与锚段之间的衔接部分称为锚段关节。 分类:
2.2、刚性悬挂的结构与设备
2 刚性悬挂的安装方式
垂直悬挂安装
均应能满足水平和垂直方向 的调节要求。
水平腕臂安装
2.2、刚性悬挂的结构与设备
3 刚性悬挂的断面组成 由安装零部件、绝缘子、汇流 排和接触线组成。 汇流排是刚性悬挂的重要部件
汇流排断面实物照
2.2、刚性悬挂的结构与设备
4 汇流排的连接
交叉道岔处的布置
单开道岔处的布置
汇流排终端
2.2、刚性悬挂的结构与设备
10 锚段关节
2.2、刚性悬挂的结构与设备
小结
以上介绍了架空刚性接触网的基本结 构和主要设备,主要有:悬挂形式、汇流 排、锚段关节、中心锚结、线岔、膨胀接 头、中间接头。
2.3 柔性架空接触网的结构与设备
1 柔性架空接触网的基本组成
接触网技术
两个特点
第2讲 接触网设备和结构
2.1 接触网的定义与分类 2.2 刚性架空式接触网的主要设备和结构 2.3 柔性架空式接触网的主要设备和结构(上)
《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条文说明

广东省标准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技术标准DBJ/T15―XX―2020条文说明目次3设计技术要求 (74)3.1.基础数据 (74)3.2.弓网相互作用 (74)3.3.支持、定位与接触悬挂 (75)3.4.绝缘、接地与防雷 (75)3.5.平面布置 (75)3.6.结构设计 (76)3.7.设计提交文件 (76)4零部件技术要求与检验 (77)4.2.技术要求 (77)3设计技术要求3.1基础数据3.1.1-3.1.6 设计的基础数据由建设方提供。
3.1.1-3.1.5中所规定的数据类型在考虑设计输入需求并参照GB/T 32578-2016后给出。
3.1.6 由于线路的行车密度不同,按照年限规定接触网寿命不合理,根据接触网的使用率(弓架次)来定义,更为合理。
具体算法如下:按照30年核算计算弓架次。
交流系统取流量小,采用单弓,线路长行车间距大。
因此,按照30(年)X 365(天)X18(小时)X20(3分钟一趟)=394.2万次,取400万次。
直流系统取流量大,多采用双弓,线路短行车间距小,按照30(年)X 365(天)X18(小时)X30(3分钟一趟)X 2(双弓)=1182.6万次,取1200万次。
3.2弓网相互作用3.2.1 《铁路设施.电流采集系统.受电弓和架空接触线之间动态相互作用模拟的验证》EN 50318-2018中的适用范围覆盖了刚性网和柔性网,并给出了刚性网仿真数学模型。
目前国内对应的标准GB/T 32591-2016中,未包含刚性网部分,因此,此处参照欧标。
3.2.3 参考《轨道交通地面装置电力牵引架空接触网》GB/T 32578-2016以及《铁路应用电流采集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技术标准受电弓与架空接触线》IEC 62486-2017中相关条款,弓网动态接触力指标是保证弓网可靠受流的必要条件,应首先通过弓网动态仿真方法进行预测,再通过弓网检测手段进行验证。
3.2.4-3.2.7 弓网动态接触力包含受电弓平均接触力与弓网动应力,其中受电弓平均接触力包含弓网静态接触力与空气动力。
铁路工务柔性防护网安设作业标准

铁路工务柔性防护网安设作业标准铁路工务柔性防护网安设作业标准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铁路范围内的SNS柔性防护网安设作业,包含普通型主动防护网(GAR2\GPS2)、被动防护网(RX-025\RX-050\RX-075)。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路基大维修规则》《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3、工作内容及作业标准3.1作业条件a天窗点外。
b对特殊情况可能影响线路及接触网设备安全限界的,按照相关规定单独制定方案并纳入天窗内施工项目。
c作业时间:根据工作量确定。
3.2人员要求a岗位要求作业负责人由不低于工班长或指派胜任的桥隧工担任,作业人员经段级培训合格的桥路工或劳务工。
b人员配置作业负责人1人,作业人员数量根据工作量确定,防护员:0-2人。
3.3作业机具空压机、潜钻孔、钻机、注浆泵、搅拌机、电焊机、捣鼓棒、通讯设备(对讲机)、防护备品。
3.4配合要求施工前与电务、通信、供电等相关设备管理单位现场调查确认,在影响范围内施工必须按规定由受影响的设备管理单位设专人现场配合。
3.5安全风险构成3.5.1违章施工作业风险a机具、料具侵限或滚落,造成碰撞事故。
b作业前未对松动土石进行清理,作业中土石滚落威胁行车安全。
3.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a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使用安全带(绳)、安全帽、防滑鞋和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造成人身伤害。
b坡面作业时作业人员重叠作业。
c列车通过时,避让距离不够,列车坠物伤人。
d搬运重、大、长物(钢柱)时未指定专人指挥、协调动作造成人身伤害。
e各种机具未制定有切合实际的安全操作规程,机械使用未执行专人专机,机具设备带病或超负荷运转,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造成人身伤害。
f电器设备、电路状态不良,使用未装触电保护器的各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移动式设备,未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造成触电人身伤害。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柔性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承力索和接触线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3规定。
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
弛度误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1)简单悬挂为15%;(2)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10%;(3)当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处的张力差不得超过10%,直线地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75mm,曲线地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50mm,但不得偏向曲线外侧。
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
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内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接触线无扭面、硬弯,跨中和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偏差不超过15%。
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为4800mm,最低高度不低于4400mm(在车辆段平交道口处应高于限界门高度一定数值,即最低高度不低于4600mm),允许的误差为±15mm,导线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如接触线距轨面高度不符合规定时,若净空允许,结构高度满足规定,接触线高度可按不大于5‰的坡度变化,但在接触线高度改变开始和结束的第一个转换跨距内坡度不允许超过最大允许坡度的一半;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高度满足系统最低设计标准要求,一般为1100mm。
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受拉状态,在腕臂设定温度下,静态情况: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
双接触线测量读数时,以靠定位器侧的接触线为准;动态情况: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5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300mm。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详]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5b9fd2a3aef8941ea76e05f6.png)
2.8 柔性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2.8.1 承力索和接触线2.8.1.1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3规定。
2.8.1.2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
弛度误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1)简单悬挂为15%;(2)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10%;(3)当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2.8.1.3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处的张力差不得超过10%,直线地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75mm,曲线地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50mm,但不得偏向曲线外侧。
2.8.1.4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
2.8.1.5 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内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接触线无扭面、硬弯,跨中和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偏差不超过15%。
2.8.1.6 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为4800mm,最低高度不低于4400mm(在车辆段平交道口处应高于限界门高度一定数值,即最低高度不低于4600mm),允许的误差为±15mm,导线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如接触线距轨面高度不符合规定时,若净空允许,结构高度满足规定,接触线高度可按不大于5‰的坡度变化,但在接触线高度改变开始和结束的第一个转换跨距内坡度不允许超过最大允许坡度的一半;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高度满足系统最低设计标准要求,一般为1100mm。
2.8.1.7 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受拉状态,在腕臂设定温度下,静态情况: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的技术标准2.8 柔性接触网维修技术标准2.8.1 承力索和接触线2.8.1.1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2)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3规定。
2.8.1.2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的数值。
弛度误差应不大于下列数值:(1)简单悬挂为15%;(2)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为10%;(3)当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2.8.1.3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结处和补偿器处的张力差不得超过10%,直线地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75mm,曲线地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连线,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不超过50mm,但不得偏向曲线外侧。
2.8.1.4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简单悬挂的最大跨距不大于50m。
2.8.1.5 双边补偿时最大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500m,单边补偿时锚段长度一般不大于750m,当一个锚段内有较长的小半径曲线时,锚段长度可适当缩小;接触线无扭面、硬弯,跨中和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偏差不超过15%。
2.8.1.6 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为4800mm,最低高度不低于4400mm(在车辆段平交道口处应高于限界门高度一定数值,即最低高度不低于4600mm),允许的误差为±15mm,导线坡度变化率不大于2‰,困难时不宜大于4‰;如接触线距轨面高度不符合规定时,若净空允许,结构高度满足规定,接触线高度可按不大于5‰的坡度变化,但在接触线高度改变开始和结束的第一个转换跨距内坡度不允许超过最大允许坡度的一半;柔性悬挂接触网的结构高度满足系统最低设计标准要求,一般为1100mm。
2.8.1.7 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受拉状态,在腕臂设定温度下,静态情况:其“之”字值和拉出值要符合规定,误差不得大于±20mm;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0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250mm。
双接触线测量读数时,以靠定位器侧的接触线为准;动态情况:一般直线段“之”字值不大于±250mm,曲线段拉出值不大于300mm。
2.8.1.8 接触线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时,其偏角一般不大于10°,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12°。
3.8.1.9 链形悬挂两接触线及两承力索之间的水平间隙为40mm,两接触线所在的平面要与轨平面平行,以保证受电弓良好地取流和接触线磨耗均匀。
2.8.1.10 接触线磨耗和损伤按表5规定整修或更换。
表5接触网磨耗和损伤表2.8.1.11接触线的接头和分段绝缘器、线夹等零部件应保证受电弓平滑过渡。
2.8.1.12 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和补强线段的总数以及承力索接头和补强的总数均不得超过下列规定(不包括电分段、下锚接头):(1)锚段长度在800米及以下时为4个;(2)锚段长度在800米以上时为5个;(3)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两接头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80m。
2.8.2 吊弦和吊索2.8.2.1 吊弦分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两种。
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
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
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2)吊弦偏移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
(3)吊弦间距应符合设计值,困难情况下不得大于12m;(4)相邻吊弦高差≤20mm,困难时≤30mm。
2.8.2.2 简单悬挂弹性吊索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索须用绞线制成并保持一定的张力。
(2)在无偏移温度时两端的长度应相等,允许相差不超过400mm。
(3)吊索不得有断股和接头。
(4)吊索两端与接触线的连接符合设计规定。
2.8.3软横跨和硬横跨2.8.3.1软横跨分为两绳式和三绳式两种,软横跨的装配和安装要符合规定;横向承力索用钢绞线制成,上、下定位绳用青铜绞线制成;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绳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吊线(弦)应保持铅垂状态,其截面积要符合规定,最短直吊弦的长度为400 mm,误差不大于50mm。
2.8.3.2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绳均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双承力索、定位绳的横担应水平,横向承力索的安全系数不得小于4.0,上、下部定位绳的安全系数不得小于3.0。
2.8.3.3上、下部定位绳要水平,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其数值为:5股道及以下不超过100 mm,5股道以上不超过200 mm;下部定位绳距接触线的距离不小于250mm。
2.8.3.4硬横跨各段之间及其与支柱应连接牢固,硬横梁应呈水平状态,两端允许高差30mm,硬横梁的挠度不应大于梁跨的0.5%。
2.8.3.5每组硬横跨的支柱中心连线一般垂直于多数股线路中心线。
2.8.4线岔2.8.4.1 线岔定位点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在线岔的交叉点处,正线或重要的接触线在下方;侧线与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或硬锚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侧线在限制管内上下活动间隙为1~3mm;线岔的限制管型号要符合要求,安装要正确,螺栓、垫片应齐全、坚固,接触线能自由伸缩无卡滞现象。
2.8.4.2由正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侧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5~10mm,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50~100mm。
2.8.4.3由侧线与侧线组成道岔时,两工作支在相距500mm处应等高,允许误差不超过10mm,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在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50~100mm。
2.8.4.4 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400~850mm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2.8.4.5 线岔两支接触线交叉点位置: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00mm(即垂直投影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之间,且两内轨距不小于840mm),纵向距道岔定位不小于1500mm。
2.8.4.6 道岔定位支柱位置:7号道岔接触网定位在道岔理论岔心前约2米处,9号道岔接触网定位在道岔理论岔心前约3米处。
2.8.4.7 线岔处两支承力索或两支吊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
2.8.4.8 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得大于300mm。
2.8.4.9 对于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两支接触线相较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允许横向、纵向偏差50mm。
2.8.4.10 线岔的编号应以其所在的道岔编号命名。
2.8.5贯通式刚柔过渡2.8.5.1贯通式刚柔过渡处两支刚性悬挂接触线应等高,在刚柔过渡交界点处,汇流排对接触线不应产生下压或上抬力,连接线夹的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汇流排防护罩对露天汇流排覆盖完全,汇流排防护罩安装稳固,性能满足要求;两支刚性悬挂点的拉出值为±100mm,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2.8.5.2贯通的接触线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应小于75mm,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2.8.5.3刚性悬挂与相邻柔性悬挂导线不应相互磨擦。
2.8.5.4刚柔过渡处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安装牢固。
2.8.5.5在受电弓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2.8.6 电连接2.8.6.1电连接的安装位置要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不应大于±0.5m,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满足带电距离要求。
2.8.6.2电连接的安装形式要符合设计规定,并预留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位移长度,多股道的电连接在无偏移温度时,水平投影应是一条直线,并垂直于正线或重要线路。
2.8.6.3 电连接的线材材质、型号和所使用的线夹型号要符合设计规定,线夹应安装牢固并保持铅垂状态,接触良好,线夹内无杂物并涂导电介质,所使用的各种绞线不得散股、断股。
2.8.6.4 架空柔性悬挂承力索和接触线间的横向电连接设置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8.6.5 极限温度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
2.8.6.6 对于压接式的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结式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
2.8.6.7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一致。
2.8.6.8 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定位点和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定位点和吊弦点0~10mm。
2.8.7 定位装置2.8.7.1定位装置应保证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并确保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双接触线悬挂时,定位点处两条接触线相距40mm,定位点处接触线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2.8.7.2定位器(管)的型号和安装符合设计规定,支持器的方向要安装正确,支持器处定位管的伸出长度应为70~120mm。
2.8.7.3简单悬挂的定位器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简单链形悬挂定位管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双接触线两定位线夹在接触线上安装于定位管正下方两边各100mm 处;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应于接触线在定位点的伸缩量相适应,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
2.8.7.4定位环的安装要正确,距定位管根部的长度一般为200mm,困难时不得小于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2.8.7.5反定位管、定位肩架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反定位器主管上套管单耳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
2.8.7.6 转换支柱、线岔及双接触线定位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2.8.8 支撑装置2.8.8.1简单悬挂的平腕臂要水平安装,其端部允许抬高不超过100mm,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移值的1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的腕臂在无偏移的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差值的10%。
2.8.8.2腕臂绝缘子安装时滴水孔朝下,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铰接处要转动灵活,腕臂无永久弯曲、变形,顶部非受力部分余留200mm~300mm,顶端封帽要密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