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观后感

合集下载

参观名人故居心得体会

参观名人故居心得体会

参观名人故居心得体会一、名人故居的美丽当我踏入这位名人的故居时,扑面而来的是一阵历史的气息。

位于静谧的乡村,故居被四周的绿树环绕着,仿佛是一个隐居的天地。

周围的景色让人感到宁静与宜人,使人不禁远离喧嚣与压力。

而故居本身,建筑风格独特、别致,石砌的院墙、典雅的楼阁,无不显露出主人的高贵气质和文化底蕴。

二、名人故居的历史这位名人的故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几百年的岁月未曾磨灭其辉煌的面貌。

每一块石头都带有历史的印记,每一道墙壁都保留着曾经的故事。

在这里,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目睹着历史的变迁。

故居中的陈设、家具、文物都生动地诉说着过去的光辉岁月。

这里曾是名人策划大计的地方,也是名家鉴赏艺术的舞台。

名人的智慧和才情在这些文物中得以凝聚和传承。

三、名人故居的内涵参观名人故居并不仅仅是欣赏其美丽的外观和历史的积淀,更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内涵和精神。

每一座名人故居都是一面传承者的旗帜,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参观,我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开创性的贡献,更从中感受到了名人精神的伟大。

名人故居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名人故居的教益名人故居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美丽风景和文化底蕴的场所,更是一个寄托着名人智慧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殿堂。

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观察名人的生活细节和工作环境,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对事业的专注和奉献。

他们的才华和追求引发了我对自己的思考和反思,也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名人故居成为了我个人成长和学习的动力之源。

五、名人故居的意义名人故居作为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它们的存在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名人故居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仅要保持其原有的面貌和风貌,更要通过科学的展示和教育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文化瑰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六、个人体会参观名人故居让我受益匪浅。

陈毅故居观后感

陈毅故居观后感

陈毅故居观后感早就听说陈毅故居是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一直想去看看,这次终于有机会去好好领略一番了。

当我踏入陈毅故居的那一刻,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陈旧但依然坚固的房屋建筑,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

走进故居里面,看着那些古朴的家具,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陈毅元帅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那把陈旧的椅子,说不定就是他曾经坐过的呢,我忍不住在心里这样想着。

还有那桌子上摆放着的一些简单物品,虽然平凡普通,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的生活气息。

在一个房间里,我看到了陈毅元帅曾经用过的书桌,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他当年奋笔疾书的痕迹。

我凑近仔细地瞧,想象着他在这里认真思考、书写的模样。

哎呀,真的感觉好神奇呀!仿佛时光一下子就穿越回去了。

故居的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树,不知道它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了。

我站在树下,抬头看着它茂密的枝叶,心想这棵树一定见证了很多的历史变迁吧。

说不定它还曾为陈毅元帅遮过荫呢,哈哈。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影,真的好美呀。

接着我来到了陈毅元帅的生平事迹展览区。

这里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一生。

从他年少时的经历,到后来投身革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每一个阶段都让人感慨万分。

看着那些珍贵的照片和文字资料,我对陈毅元帅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我看到了一张他年轻时穿着军装的照片,哇塞,那英姿飒爽的模样,真的太帅啦!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让人不禁为之心动。

还有他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照片,那气势,简直了!我都能想象到当时激烈的战斗场景呢。

在另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物品,比如他的军帽、水壶什么的。

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因为是他用过的而变得格外有意义。

我盯着那些物品看了好久,仿佛能从它们身上感受到陈毅元帅的气息。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些和我一样对陈毅元帅充满敬意的人。

我们一起交流着对他的看法和感受,那种氛围真的很好。

大家都觉得。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甄选5篇)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甄选5篇)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甄选5篇)1.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第1篇在乌镇,我们参观了茅盾的故居,还有茅盾的学堂——立志书院。

茅盾被称为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名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

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刚一进门,就是一个茅盾的上半身像,手中还握着一根金笔,听导游说,这是茅盾生前用的笔,由于用的时间很长,笔尖磨秃了,有一个说法就是:人们上前摸一摸茅盾手中握的金笔,就会沾上一点名人的才气,我好奇的上前摸了摸,就算沾上了一些才气吧!茅盾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长期从事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鞠躬尽瘁,为社会文化主义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那纯粹利人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之后,虽然与党失去了联系,但仍然对党矢志不渝。

虽然共产党员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些遥远,但是,即使不是共产党员,也要像矛盾那样做一个爱国,对祖国忠心耿耿的好公民。

今天参观茅盾故居,不仅仅看到了文学巨匠茅盾的作品,还看到了茅盾先生对祖国的一颗火热的心,还体会到了茅盾先生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我们要向茅盾先生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品质,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人。

2.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第2篇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法制民生电视台的老师们组织我们小记者参观秋瑾故居。

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也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牺牲时年仅32岁。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

观看名人故居有感观看名人故居有感(通用12篇)名人故居,就是经过多方考证,证实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

小编整理的观后感,供参考!观看名人故居有感篇1昨天有机会冒雨参观了晚清“学霸”——云南红河石屏人袁嘉谷的故居,一幢精巧的老式四合院。

虽然平时对其有所耳闻,知道那么一点点的信息,但真正到了他的故居并听了介绍以后,才明白了今天的“学霸”与过去的“学霸”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点的。

首先,袁考取的是当年的特科状元。

这个特科状元比普通状元“牛逼”,因为它每隔五、六十年才考一次,整个清朝只考了三次,袁是第三次参加的考生;其次,参加特科考试报名的条件比较严苛,考生必须是举人,并且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

等于是一群已经很牛逼的人又在同一个考场、同一份试卷中激烈竞争。

经过三天封闭式大考,袁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名。

其父是茶商,家庭条件中上水平。

看他的样貌,属于天资聪慧的一类。

看过的名人故居有那么几个。

总体上感觉,名人能够成其为名人天份不可少,还有就是他们所处大时代能够提供的机会也不可少。

参观名人故居,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话题是他们的后人现如今生活、工作得怎么样了?几乎所有名人的后代所取得的成就都没有他们的名人前辈取得的成就大。

大多数后辈都沦为了平凡之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变了,这也是他们的前辈努力奋斗的结果。

另外,名人都有一份非凡的执着。

也许一开始是因为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引起的行动,但后来的执着才成就了大事。

昭通的罗炳辉将军就是因为无法忍受当地恶霸对他家人的欺负,一怒之下,徒步一个月走到昆明,又遇上陆军讲武堂召录年轻学员才偶然地成为一名军人,后又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将军。

既然名人的后人们都没有再取得光辉的成就,那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前辈的成就只能是前辈的,最多也只是多一些钱财而已。

作为一个前辈,没有必要太多地为后人担心,后人有后人的命运。

你再辉煌,再怎么为后人处心积虑,到了他们手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你完全无法掌控。

三坊七巷 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

三坊七巷 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实用版4篇)《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篇1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名人故居,是福州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代表。

参观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可以深刻感受到福州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不少历史名人的故事和成就。

在参观过程中,我可以看到故居的建筑风格和装修都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尽显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和华丽。

同时,故居内的展品和资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故居主人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到了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参观名人故居也让我意识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故居的保护和维修需要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它们得以完好地保存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篇2参观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

这些故居不仅是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故居中,我可以看到名人们的生活起居、工作环境、藏书、字画等,这些都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参观名人故居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名人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他们对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贡献。

例如,林则徐故居让我更加了解了他的禁烟运动和爱国精神,严复故居让我更加了解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启蒙贡献,这些故居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参观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保护名人故居和古建筑的重要性。

这些故居和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和民族精神。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保护意识,保护好这些故居和古建筑,让它们得以传承和弘扬。

总之,参观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名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贡献。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参观感悟心得》篇3参观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厚重。

李鸿章故居观后感

李鸿章故居观后感

李鸿章故居观后感逛完李鸿章故居,那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洗了把脸,五味杂陈啊。

一走进故居,就感觉像是走进了李鸿章这个人的世界。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看着就很有年代感,仿佛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小声嘀咕着当年的故事。

咱先说说李鸿章这人吧。

以前对他的印象就是历史书上那个签了好多不平等条约的大臣,感觉有点“背锅侠”的味道。

但是到了他的故居,看着那些陈列的物件、书信啥的,才发现他的一生可复杂着呢。

就像一道超难的谜题,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你看他的住所,虽说在当时肯定是豪华的,但又没有那种特别夸张的奢靡。

这说明他也不是那种只知道贪图享受的人。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他就像一个在暴风雨里掌舵的人,虽然船已经千疮百孔,但还得硬着头皮往前开。

他得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列强的虎视眈眈之间周旋,感觉就像一个人在好几个鸡蛋上跳舞,稍微不小心就全碎了。

那些条约,虽然是他签的字,但又好像不是他一个人的错。

当时的清政府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他只是被推到前面去面对那些凶狠的“医生”(列强)的倒霉蛋。

我都能想象他签字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那每一笔下去,估计都像在自己心上割一刀。

故居里还有些他和外国使者交往的记录展示。

从这里能看出来,他也想学习西方的东西来挽救清朝。

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可清朝就像一个沉睡的巨兽,想叫醒它太难了。

他办洋务运动,想搞实业救国,就像一个老中医给一个快不行的病人开了一副猛药,虽然用心良苦,但无奈病人的身体已经烂到根了。

逛完故居出来,我就在想,李鸿章就像是一个被时代浪潮裹挟的人。

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无奈。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悲剧电影,他是主角,却无法改变那个悲惨的结局。

这次参观,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历史不是简单的对错题,而是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做的一件事,而是要从他的整个人生轨迹去分析。

这一趟,真的是没白来。

参观肖敬光故居观后感

参观肖敬光故居观后感

参观肖敬光故居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肖劲光故居,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奇妙之旅,现在我就想跟大伙唠唠。

一到那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居那古色古香的建筑,虽然不是那种特别宏伟的大宅子,但却透着一种质朴和宁静。

就好像它静静地站在那儿,默默地诉说着肖劲光将军的故事。

走进故居,就像是走进了将军的生活里。

看着那些老物件,什么陈旧的桌椅啦,简单的床铺啦,我就在想,这就是肖劲光将军曾经生活过的环境呀。

他就是从这样看似平凡的地方出发,一步一步走向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这让我觉得,真正伟大的人往往都是从最普通的起点开始,靠着自己的理想和毅力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和介绍,让我对肖劲光将军的一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在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那可真是惊心动魄。

海军的建设就像是他精心打造的一个孩子一样,从无到有,他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

我想啊,那时候的他肯定是个超级有决心和耐心的人,就像我们现在打游戏闯关一样,每一关都充满了挑战,可他就是一关一关地闯过来了,而且还把海军建设得越来越强大。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听到旁边的一位大爷给一群小朋友讲肖劲光将军的故事呢。

大爷讲得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小朋友们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我也在旁边听得入神,感觉自己又重新学习了一遍历史,而且是那种特别生动的历史。

从故居出来的时候,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感慨。

这一趟参观,不只是看了一个老房子,更是像是上了一堂特别的课。

肖劲光将军的一生,让我明白了人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行。

而且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加努力,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呢?总之呢,这一次的参观真是收获满满,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这次独特的经历,并且把从中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生活里。

参观冯子材故居观后感

参观冯子材故居观后感

参观冯子材故居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冯子材的故居,那可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

一到那儿,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段被尘封的英雄岁月。

冯子材是谁呢?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就像一道坚固的城墙,守护着一方土地。

走进故居,房子看起来虽然没有现代建筑那么华丽耀眼,但是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透着一种古朴和厚重。

就像一个低调的老者,默默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那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仿佛也见证过冯子材的起居生活,说不定还看过他为打仗的事儿愁眉不展或者慷慨激昂地谋划战略呢。

我一边走一边看那些陈列的文物,什么兵器啦、旧衣服啦之类的。

那些兵器,看着就觉得寒光凛凛,能想象到当年冯子材带着士兵们拿着这些武器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样子。

感觉他就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不过他可是实实在在地拯救了许多人的英雄。

特别是看到他的画像的时候,我就盯着看了好一会儿。

那眼神,透着坚毅和果敢,感觉他的眼睛里有一团燃烧的火焰,那是要把侵略者赶出去的决心。

在那个时候,外国人都打到家门口了,他可没有害怕退缩。

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硬汉,对着那些侵略者说:“想欺负我们,没门儿!”然后就带领着军队去打仗了。

镇南关大捷那可是相当有名的战役啊。

我在参观的时候就在想,当时的战场上肯定是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冯子材就冲在最前面,像一头勇猛的狮子,他的士兵们肯定也被他的这种勇气感染了,一个个都奋勇杀敌。

他们可不是为了什么名利,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己的家人。

从故居出来之后,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敬佩。

现在我们的生活这么安稳幸福,都是像冯子材这样的英雄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在玩着手机、享受着各种美食的时候,可不能忘了这些英雄们曾经的付出。

他们就像星星一样,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光芒,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要有像他们一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这次参观冯子材故居,可真是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2)沈童语
巴金故居
简介: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

1955年9月,巴金迁居武康路寓所。

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

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

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以及《团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散文、小说和译作。

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

个人感受:巴金的故居位于一条小路上,通往他故居的大门被绿荫遮着,十分不起眼,我一开始还没怎么注意到,单单一扇铁皮大门就足以看出巴金先生为人处世十分低调。

进入大门,一栋洋房就进入了我的眼帘,这便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所了。

我向四周环视了一圈,扑
面而来的青草香气和各类植物
组成的绿色景观令我着迷。


个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和两栋
副楼组成,我绕整个场地走了
一圈,巴金先生的住所外部装
饰十分朴素,并没有什么特别
吸引人眼球的。

在副楼的墙壁上,绿色的藤蔓缠绕着,搭配着阳光,在这冬天,也交织出一副盎然的生机。

在外部,唯一令我驻足许久去观赏的也只有花园了,然而在这花园中,几乎种满了白玉兰,我细细寻找,也未发现一朵名贵的花,虽不珍贵,却在平凡中透露出淡雅。

在巴金先生青年时,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宣泄为主要特色,当他来到上海,居住在这个花园洋房里时,已是年过半百,此时的写作风格也正如这花园中的一簇簇白玉兰,创作激情转为平静,在客观写实中慢慢品味过往岁月。

赏花的过程中,我仿佛看见巴金先生在写作的空余,栽种着花朵,享受着生活的点滴,我也看见了巴金先生在写字台前,映着阳光,握着钢笔,一边回忆着往事,一边书写着他的经历。

淡淡花香传来,驻留在这平淡的生活中,透露出了别样的清香…….
或许在这座花园洋房中,这片不算大的花园才是整个建筑的魂所在,充分体现了巴金先生到了晚年时的性格和感受。

我也幻想着,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有这么一片栽种着白玉兰的花园,闲暇时观赏着花,在闹中取静,不必去理会门外的浮躁,这是种怎样的享受啊。

孙中山故居
简介: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
同的住所,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
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
中山的。

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
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
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
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
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政
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馆由一幢
欧式洋房改建而成,共有三层、八个展
区,展览面积七百多平方米,共展出文
物、手迹、资料三百余件。

个人感受:孙中山先生的故居属于近现代欧式楼房,外墙饰以灰色卵石,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独具一格,透露出典雅之美。

孙中山先生的故居有两层楼下是客厅、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一个中型会客室和一室内大阳台。

这里,是孙中山先生饱受挫折后的置身所,虽然遭受了多次挫折但孙中山毫不气馁,他在这里总结革命经验,继续探索革命新路。

书房中,就有他为中华民国付出奋斗的影子。

我走进书房,发现书房三面都放着书架,里面整齐的放着书籍,书房对面,放着一张桌子,书桌上放着毛笔、墨盒和印泥盒,以及孙中山先生常用的放大镜,绘图板等。

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坐在写字台前,皱着眉头,为中华民国的未来感到担忧;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翻阅着历史和政治文献,他总结着革命经验,继续探索革命道路;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书用毛笔书写将来的革命计划,用放大镜斟字酌句地检查着;
我看见了孙中山先生的两鬓渐渐斑白……
孙中山的革命之路在这里又重新启程,他在这里先后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

孙中山也却因这里而去世,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北上,他在这里召开了记者招待会,重申了他的“北上宣言”,进一步阐明了他北上谋求和平统一祖国的主张。

我看着这一字字的资料,不禁为孙中山先生敢于为革命牺牲的精神感到赞叹,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