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名人故居的开发与利用
名人故居类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分析

名人故居类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分析中国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众多名垂青史、墨入丹青的各行业、各类型的名人。
名人故居作为旅游资源,已经开发出类型多样的旅游景区,并成为我国旅游产品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市场大受欢迎,发展潜力巨大。
一、名人故居类旅游景区开发类型名人故居主要分为山水依托型、园林宅院型和一般住宅型。
其特点主要以名人故居为资源开发重点,围绕故居空间规模扩展或就故居精雕细琢,故居成为景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规模扩展主要是山水依托型景区,主要特点为外延空间大,景区功能格局特色明显,产品体系外延丰富。
例如宁波溪口旅游区,景区规模在蒋氏故居基础上扩展至溪口镇、亭下湖,总观赏面积达85平方公里,景点60余处。
以故居为中心进行精雕细琢的主要是园林宅院型和一般住宅型,主要特点是空间规模较小,外延空间不大,就故居本身进行功能布局和产品设计。
例如苏州拙政园是明朝御史王献臣的故居,后几次更换主人,但作为园林住宅,已开发成景区的拙政园,吸引游客的是园区内以水为主题的亭台轩榭等建筑上。
二、名人故居类景区开发现状一是市场经营两极分化严重。
名人故居类景区目前在市场经营上两极分化,经营效果差别明显,有些景区依托名人效应,扩大规模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例如,依托毛主席故居的韶山景区2010年接待游客突破了600万人次。
但有些景区存在旅游开发层次低、产品吸引力弱、功能设施不完善等情况,景区门可罗雀,旅游收益入不敷出,与优势景区级别层次差距大。
二是旅游产品静多动少。
大多数名人故居类景区因其资源属性,开发产品多为观赏性为主,参与性和趣味性不强,与旅游市场需求不符,导致经营效果较差。
例如北京西城区的宋庆龄故居,故居内文物藏品一万余件,主要有宋庆龄的手迹、书画、家具、衣着、日用品和纪念品等,但自1986年公开对外开放后,参观人数日益减少;杭州有关部门耗资200万修葺的林风眠故居,尽管免费开放、所处地理位置极佳,依然“门庭冷落车马稀”。
浅谈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 推进恩平文化和旅游发展

浅谈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推进恩平文化和旅游发展摘要:名人给社会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无法估量的,名人故居就其中一项重要的物质财富,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科学价值。
恩平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295处,其中有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上飞机设计家、第一个飞机制造家、第一个飞行家和第一个革命军飞机长冯如的故居,故居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有曾任广东省委委员,恩平县工委书记冯燊的故居,故居1983年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的故居,故居2007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这些名人的故居是社会宝贵的文物资源,仅仅对这些文物资源加以保护,为保护而保护,将其锁在“保险箱”,无疑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浪费。
关键词: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旅游发展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无形而真实的历史信息,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贯穿《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又要抓住机遇,发展旅游经济,对文物合理利用,使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是全社会特别是文物管理部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课题一、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面临的问题名人故居是不可替代的历史产物,它不仅蕴涵名人故居的产生和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民间习俗和建筑艺术等信息,更重要的它包含名人在故居留下的成生的故事和痕迹。
近几年,我市文物部门在名人故居维修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分别对冯如故居、吴有恒故居、唐明照故居、冯燊故居、郑锦波故居等名人故居进行了修缮。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文物文明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全国各地人文景观的名人故居也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激发了保护与利用必须面临诸多问题1、保护意识淡薄。
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名人故居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常州拥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本文指出了保护常州名人故居的重要性,并对名人故居现状作调查,概括出常州名人故居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标签:常州;名人故居;保护;开发;文化底蕴1 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意义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
历经风雨沧桑的一些老建筑,看起來象一堆“破烂”,但要细细回顾这些建筑的主人当初居住在其中的身世著述、高风亮节,则不能不让人留恋忘返而不忍离去。
这些名人故居和相应的古建筑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种文化的继承。
古迹遗存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是城市发展的文脉。
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对增加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对常州的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如果仅从“苏州园林、无锡山水、常州名人故居”这种旅游层面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常州的名人故居放在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来思考,或许能找到两全其美的保护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传统文明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保留一些古建筑或名人故居,仅把它们作为旅游或凭吊的场所,对继承中华文明来说,意义不大。
而应该把它们作为承载传统文明的载体,发挥出这些建筑的历史文化作用,使中华文明得以延承,那才有实质性的意义。
名人故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文化内涵,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典范,是我们开展社会教育历史研究的极好素材。
同时名人作为楷模,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他们奋斗的足迹对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的人群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如,洋务派代表人物、天津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创始人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家刘海粟等,还有赵元任、华罗庚、吴价平等2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至于抬手风雷、落笔华章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时代精英,在常州历代名人星河中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浅析——以何长工故居红色景区规划为例

置 用于 文物 的保 护及 维修 的 抽干 、制 冷设 备 .
许 多展 品或 陈列 品发 霉 、腐烂 ,不 能对 旅 游者 开 放 。这在 了故 居的 旅游 收^ ,形成 了恶 性循环 。
是 词:名人故居,保护.开发,何长工 键
Abst act T e s ayanals s t r :h es y e he act 31y u( i t
t hatr i nce¥ofceebrt ak n end esde l iest e o i
2 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研究
21 保护 与开 发的关 系 首 先 . 们 要认 识到 保护 故居 不是 为保 护 栽 而保 护 ,而是 为 了新 时代 的需 要。 保护 历史 是 为 了发展 历史 保 护名 人 故居 是 为了教 育 后来 ^。 历史 在前 进 名人 故 居向 人们 展现 的 内容 与方 式也 要 与时 俱进 。在 保护 名人 故居 特 色、 不改 变 名人 历史 的前 提下 .对 名人 故居 中 蕴涵 的历 史 内容 的宣 传 , 定 要随 着时 代的 发 展具 一 有新 的特色 和方 式 其 次 , 们 要明 白利 用是 最好 的保 护 。在 我 坚持 保 护的 前提 下进 行适 当 、合理 的开 发 ,坚 持谁 开发 谁受 益谁 维修 保 护的 原则 ,并 在保 护
P ot r ect i and Dev l on e opm en f t o Cel r i s eb i e t
— —
陈峥嵘 郑伯红 Ch nZ e g o g Z e gB h g e h n r n h n o on
摘
要: 文章 对 国目前绝大多数名人故居 门前 我
0 fHec h口n ggon es g sr i den o e s h ce t xpr st e e c om peh sv 3ue r en iev( 1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旅游业的兴起,名人故居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名人故居是指古代或现代著名人士居住过或工作过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修缮,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
需要充分挖掘名人故居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参观故居时,更好地领略到历史文化的底蕴。
名人故居旅游产品有多种形式,比如游览线路规划、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教育等等。
在规划游览线路时,要将名人故居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让游客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一位名人的生平事迹、文化思想、艺术特点等。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名人故居的历史韵味。
比如,可以邀请名人故居所在地的民间艺人、书法家等,为游客提供驻足修行、描红写意等文化体验活动。
同时,开设文化教育课程,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将游览过程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消费者参与度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名人故居文化旅游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提高,名人故居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产品。
走进名人故居,感受那份历史沉淀,考究的建筑风格,以及富有故事的墙壁,都给游客带来了诗情画意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境下,很容易产生浓厚的情感体验,进而涌动消费欲望,激发旅游市场的极大需求。
总之,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为了将人文底蕴和旅游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规范的开发和管理,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名人故居的文化遗产,也能够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为旅游业注入新的元素,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
这不仅可以振兴传统文化,还能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外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比较分析

国内外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比较分析0.引言名人故居是指曾经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人士居住的房屋,由于名人居住过,这房屋不仅具有建筑价值,更加具有历史和文化教育价值,应当受到保护。
名人故居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反映出来历史时期名人的社会活动和关系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等情景。
文物古迹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的年轮,名人故居是历史文脉中的璀璨星光。
名人故居最能体现出城市的精神,并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
这些名人故居理应受到较好的保护。
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在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大力倡导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应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名人故居进行保护和利用,从而有效的促进当地城市魅力和特色的建设〔1〕。
1.名人故居的相关概念其一,名人故居的定义和标准。
名人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发挥过较大作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从古自今,国内外各行各业中均有名人。
故居指的是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和地方。
名人故居指的是具有较大影响力或者发挥出较大作用的人物出生或者长时间居住过的住宅建筑。
实际上各地的名人故居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来界定,名人主要指的是已故去的历史名人,名人故居不仅包括名人的出生地、祖宅老屋,还应该包括名人长期生活和工作的住所,以及短暂居住但在其人生重要阶段取得重要成就的住所。
不管是名人曾经住过的房屋,还是租赁的,都应该包括在名人故居的范围之内,重在名人居住的时间长短和在该房屋期间发挥的作用。
其二,名人身份色彩。
名人之间的名气有大小之分,也有好坏之分。
在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时候,在只保护正面人物故居,还是也应保护在历史上有过浓墨重彩,至今仍具有争议的反面人物的故居,在这两方面具有较大的争议性。
大多数人认为名人故居具有教育的作用,应当只保护正面人物的故居。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一个人有一个历史,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重在保护历史,这样才能够将历史真实的反映出来。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

对于名人故居文化的挖掘,分为高、低两种层次。低层次的文化挖掘通常的做法是恢复或开发几个景点,然后把名人的东西或者名人作品往里堆砌,再配以解说系统进行讲解,给人生硬的感觉,而且枯燥乏味;而高层次的文化挖掘注重内涵,注重对气氛的营造,通过对整体环境的精心布置,通过对细节的设计,通过对名人生平的真实再现,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精神的升华,不仅对于名人本身及作品有充分的了解,还能对名人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甚至还能通过名人透视名人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这才是文化挖掘的最高境界。
(五)在旅游产品宣传方面寻求突破
名人故居长期缺乏自我宣传的意识,普通群众甚至连其名称、地址都没听说过,必须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应通过新闻媒体、文艺创作、网络等多种渠道,以新闻报道、文学影视作品、纪念画册、举行纪念活动、张贴宣传品等手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鼓励利用名人故居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征文等,掀起研究名人的高潮,扩大影响。
(四)开拓故居保护思路
名人故居保护,并非关上门来小心翼翼地守护让其不见天日。需要在现有正确理论指导下大胆创新,依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利用故居,让其发挥教育功能、价值引导功能以及文化审美等功能。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寻求突破。名人故居类景区属于人文旅游产品,存在观光产品多,参与活动少;静态展示多,动态演绎少;传统形式布置多,现代科技运用少的局面,导致名人故居类景区出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趋势。因此,名人故居类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在遵循原风格的基础上强调现场感、动态感和参与感。要利用名人的巨大影响力,针对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化开发,进行景观的营造和活动设计,
三是根据资料描述依据想象进行场景还原。有些是根据文学作品中虚拟人物进行设计。如绍兴根据鲁迅小说中虚构的故乡景致建成的“古镇”——鲁镇。整个鲁镇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鲁迅。根据其小说中描述,主街道中央活灵活现地塑有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
解决名人故居的利用问题

三、国内外名人故居利用方式与成熟经验1、更新观念,解决名人故居的利用问题要更新理念, 解决好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要树立“ 合理利用也是保护” 的理念。
要以利用促保护, 在保护中利用, 开放名人故居的经营管理权, 以利于更有效的保护。
要树立“ 挂牌为主” 的保护理念。
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 应借鉴国际上通行的方式, 以不改变现有用途,实物保护与设立标志牌为主, 以建设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图片、图像陈列为辅。
已经拆除消亡或迁移改建的名人故居也应该挂牌说明, 设立标志, 注明此人此事, 立此存照。
要树立“ 灵活多样, 综合利用” 的理念。
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 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作用, 要把文化展示、思想教育、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给国内外观众以教育和启迪。
名人故居的展示经营模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设名人书店、名人画廊、诗书茶社、艺术沙龙等单位办公用房——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利用也可以定期对社会公众开放, 以起到宜传、教育和展示作用, 树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良好形象。
作为旅游胜地,什刹海地区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
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对恭王府花园的参观游览,及以游览北京胡同为特色的胡同游,游客游览时间多为半天到一天。
宋庆龄故居和郭沫若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参观的人数并不多。
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名人故居资源,不仅关系到名人故居的保护,也关系到什刹海地区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
北京绝大多数名人故居的人气都不甚理想。
在历史上名气较大、兼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人故居月流量也不过数千人, 而一般的名人故居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
北京文物局有关人士以为, 有些名人故居的趣昧性、知识性欠缺、交通不便、路标不明晰从客观上影响了客源的增长。
名人故居历来经营管理方式单一, 展品的陈列形式、展出内容陈旧单调, 不太适宜现代人的观赏理念, 缺乏挖掘、衍化文化资源的活力, 没有与景点、餐品、纪念品、娱乐等产品形成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名人故居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何非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1期
摘要: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与建筑风格相互交融的产物,不仅记录着名人生活点滴、彰显着优秀精神品质,还蕴藏着一定历史典故、人文风貌、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开发潜质和利用价值。
如何挖掘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并结合当代技术手段使之活化发展,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精神需求,是一个值得探索实践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名人故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每一座名人故居都和一位或几位历史伟人联系在一起,都有一大堆故事,这就是文化。
知道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是最有前进动力的最有希望的民族”①。
名人故居拥有大量物质、文化资源,如何对其进行开发运用考验着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智慧。
一、名人故居开发利用简析
近年,随着假期旅游、周末游、近郊游的兴起,名人故居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
如何界定、管理、开发、利用好辖区内的名人故居,使之成为宣传推介地方特色、人文风情、发展变化的窗口,是相关主管部门和学者共同关注的命题。
对名人故居的界定多倾向于:“名人”和“故居”两个概念的相互结合。
“名人”指著名人物,即一些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
“故居”指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宅邸,通常指诞生地和曾经生活的地方。
由于居住地的迁移,同一位名人可能有多个故居,而这些故居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不尽相同的。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纷繁、文化辉煌、英杰辈出,在名人故居方面可谓资源丰富。
各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名人故居的开发利用,由最初的忽视漠然变得热衷重视。
但其间不乏一些不妥甚至出格的做法,已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就目前而言国内一般有四种模式,即建成以人物事件为主题的纪念场馆、以博物展出为主题的展示场馆、以传统爱国为主题的教育基地、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园艺景观。
在名人故居开发利用过程中常遇到的瓶颈性问题主要有:商业开发与古迹保护相矛盾,修缮维护费用与资金投入有差距、管理者开发利用理念相对滞后、故居现实作用时代价值不明显等。
为更好地保护故居、传承思想、开拓发展,各地都在故居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多种尝试,其中不乏一些有益启示。
二、羲之故居开发利用情况
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的羲之故居,传说是其幼年刻苦练字之处,因常到池中洗刷砚台,以至于池水呈现墨色,于是名曰“洗砚池”。
故居始建于1989年,位于临沂老城区洗砚池街东段,北至兰山路,东至书院街,西至普照寺巷,总体规划占地面积80余亩,总投资约为7000万元。
一期工程于1990年5月建成对外开放,主要建设了洗砚池、大门、碑廊、琅琊书院、晋墨斋、砚碑亭、晋墨留香亭等景点;二期工程于2003年10月正式建成开放,主要建设了王羲之故宅、沂州普照禅寺、纪念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右军祠、纪念清朝抗日战斗英雄左宝贵的左公祠、纪念临沂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五位贤人的五贤祠等。
修缮一新的洗砚池、晒书台、鹅池、禊亭等遗迹,可一窥当时王宅的模样,晋墨斋、书法展室和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可欣赏到书圣的手迹、碑帖,以及当代南北大家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在故居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循的理念主要有:
(一)整合资源组团发展
临沂羲之故居馆藏丰富、环境优美、建筑典雅、布局合理、文化积淀深厚,结合其周边天主教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书法广场、书圣阁等文化名胜古迹组团发展,整体对外宣传推介,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文化旅游圈,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游玩、品鉴。
(二)带动商贸形成集群
以羲之故居为中心,其所在砚池街街道两侧以经营字画、笔墨、纸砚、装裱、古玩为主的店铺林立,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书画文化用品交易买卖基地,吸引八方商家慕名而来洽谈合作,既为市民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又繁荣了文化市场,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三)打造爱国教育基地
羲之故居经过多次修缮扩建不仅拥有大量名人字画、碑刻,还涵盖了多个弘扬沂蒙传统文化、纪念杰出人物的场馆,已成为临沂对外展示沂蒙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风情民俗、忠义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涤荡的重要基地。
(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羲之故居经常主办或承办书画展,名家名品荟萃,吸引着全世界书画爱好者前来参展、观摩。
不仅如此,羲之故居还是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等国内多所大学和书画协会的创研基地,为书法学习、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创研环境、交流平台。
(五)吸纳融合传统文化
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文化厅和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书圣文化节,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文化节还融入民俗、柳琴、香道、国画等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迎合群众现实需求
为方便居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羲之故居每早九点前对市民免费开放。
每日清晨京剧、二胡、太极拳等各种晨练项目给这座古老庭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逢周末,前来学习书画的孩子们更给故居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羲之故居管理运作启示
近年来临沂市羲之故居在管理和经营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好评,总结和回顾发展历程可概括为:
(一)积极宣传推荐
羲之故居一直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等多种现代信息手段对外推介,并借助多种平台与周边文化景点捆绑式发展、整体提升宣传。
良好自身优势和到位的宣传推荐方案为羲之故居在竞争激励的旅游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二)提升服务水准
羲之故居致力于自身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不断加大对自身员工的培训管理,强调各项服务、管理工作的细化精确,并配有严格的制度规范、考核机制、监察体系。
(三)重视人才吸纳
羲之故居十分注重高学历和专业人才引进聘用,近年来不仅吸纳了多名园林管理、书画教育、播音主持、导游讲解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根据业务需要外聘书画教学、鉴赏等方面的专家,为故居管理注入了新血液、带来了新灵感。
(四)整合属地资源
羲之故居整合了临沂历史上众多典故和名人事迹,使悠远绚烂的齐鲁文化齐聚一堂、熠熠生辉。
其中不乏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左宝贵等贤人志士。
既节省了公共资源、方便了游客,又丰富了故居内涵、提升了竞争力。
(五)政府大力支持
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羲之故居开发利用,不仅多次投巨资对故居进行维护、修缮、扩建,还以故居为主体,向周边区域辐射开发与之相匹配的书法广场、书圣阁,形成庞大的文化集群和浓厚的城市韵味。
(六)倡导创新驱动
羲之故居在承担地标性建筑、博物馆藏、纪念宣扬等常规职能的同时,结合自身文化优势与特点在文化传承弘扬方面不断做着尝试与探索,如成立书法爱好者协会、开办青少年书画培训班、探索研究书法教育规律、交流书法技巧、技艺等。
注释:
①舒乙.重视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掘.北京观察,2003(10).
参考文献:
[1]郑松才,史伟.刍议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以宁波市象山县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9):1-7.
[2]张明庆,赵志壮,王婧.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58-62.
[3]沈实现,李春梅,徐华.地域景观城市记忆——杭城名人故居的景观特质与保护开发[J].城市规划,2005(9):55-58.
[4]周振宇,周公宁.杭州名人故居保护利用[J].研究建筑学报,2003(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