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名人故居开发与保护

合集下载

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措施

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措施

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措施
《保护名人故居,留住珍贵记忆》
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曾经闪耀着光芒的名人故居,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那可不仅仅是几间老房子呀,那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宝藏啊!
名人故居就像是时间的胶囊,把过去的故事和精神都封存在里面。

当我们走进那些地方,仿佛能感觉到名人曾经生活的气息,能看到他们奋斗的身影。

这多神奇啊!可是,现在有很多名人故居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这多让人痛心啊!
有的故居年久失修,墙壁斑驳,屋顶漏雨,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苦苦支撑。

这难道不应该让我们心疼吗?有的则被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和氛围。

这就好比把一件珍贵的古董随意涂抹改造,多可惜呀!
我们难道不应该做点什么来保护这些珍贵的名人故居吗?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呀!比如,在参观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爱护每一处设施,不随意触摸破坏。

这很难做到吗?我们还可以呼吁政府加大保护的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

难道政府不应该重视起来吗?
想象一下,如果这些名人故居都消失了,我们的后代只能从书本上读到他们的故事,却无法亲身感受那真实的场景,那该是多么大的遗憾啊!保护名人故居,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根基,就是在为我们的历史留下生动的注解。

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在我们手中消失,绝对不能!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名人故居,让它们继续在时间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浅谈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 推进恩平文化和旅游发展

浅谈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   推进恩平文化和旅游发展

浅谈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推进恩平文化和旅游发展摘要:名人给社会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无法估量的,名人故居就其中一项重要的物质财富,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科学价值。

恩平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295处,其中有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上飞机设计家、第一个飞机制造家、第一个飞行家和第一个革命军飞机长冯如的故居,故居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有曾任广东省委委员,恩平县工委书记冯燊的故居,故居1983年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的故居,故居2007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这些名人的故居是社会宝贵的文物资源,仅仅对这些文物资源加以保护,为保护而保护,将其锁在“保险箱”,无疑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浪费。

关键词: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旅游发展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无形而真实的历史信息,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贯穿《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又要抓住机遇,发展旅游经济,对文物合理利用,使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是全社会特别是文物管理部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课题一、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面临的问题名人故居是不可替代的历史产物,它不仅蕴涵名人故居的产生和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民间习俗和建筑艺术等信息,更重要的它包含名人在故居留下的成生的故事和痕迹。

近几年,我市文物部门在名人故居维修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分别对冯如故居、吴有恒故居、唐明照故居、冯燊故居、郑锦波故居等名人故居进行了修缮。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文物文明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全国各地人文景观的名人故居也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激发了保护与利用必须面临诸多问题1、保护意识淡薄。

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常州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名人故居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常州拥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本文指出了保护常州名人故居的重要性,并对名人故居现状作调查,概括出常州名人故居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标签:常州;名人故居;保护;开发;文化底蕴1 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意义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

历经风雨沧桑的一些老建筑,看起來象一堆“破烂”,但要细细回顾这些建筑的主人当初居住在其中的身世著述、高风亮节,则不能不让人留恋忘返而不忍离去。

这些名人故居和相应的古建筑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种文化的继承。

古迹遗存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是城市发展的文脉。

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对增加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对常州的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如果仅从“苏州园林、无锡山水、常州名人故居”这种旅游层面来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常州的名人故居放在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来思考,或许能找到两全其美的保护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传统文明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保留一些古建筑或名人故居,仅把它们作为旅游或凭吊的场所,对继承中华文明来说,意义不大。

而应该把它们作为承载传统文明的载体,发挥出这些建筑的历史文化作用,使中华文明得以延承,那才有实质性的意义。

名人故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文化内涵,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典范,是我们开展社会教育历史研究的极好素材。

同时名人作为楷模,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他们奋斗的足迹对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的人群都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如,洋务派代表人物、天津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创始人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家刘海粟等,还有赵元任、华罗庚、吴价平等2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至于抬手风雷、落笔华章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时代精英,在常州历代名人星河中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浅析——以何长工故居红色景区规划为例

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浅析——以何长工故居红色景区规划为例

置 用于 文物 的保 护及 维修 的 抽干 、制 冷设 备 .
许 多展 品或 陈列 品发 霉 、腐烂 ,不 能对 旅 游者 开 放 。这在 了故 居的 旅游 收^ ,形成 了恶 性循环 。
是 词:名人故居,保护.开发,何长工 键
Abst act T e s ayanals s t r :h es y e he act 31y u( i t
t hatr i nce¥ofceebrt ak n end esde l iest e o i
2 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研究
21 保护 与开 发的关 系 首 先 . 们 要认 识到 保护 故居 不是 为保 护 栽 而保 护 ,而是 为 了新 时代 的需 要。 保护 历史 是 为 了发展 历史 保 护名 人 故居 是 为了教 育 后来 ^。 历史 在前 进 名人 故 居向 人们 展现 的 内容 与方 式也 要 与时 俱进 。在 保护 名人 故居 特 色、 不改 变 名人 历史 的前 提下 .对 名人 故居 中 蕴涵 的历 史 内容 的宣 传 , 定 要随 着时 代的 发 展具 一 有新 的特色 和方 式 其 次 , 们 要明 白利 用是 最好 的保 护 。在 我 坚持 保 护的 前提 下进 行适 当 、合理 的开 发 ,坚 持谁 开发 谁受 益谁 维修 保 护的 原则 ,并 在保 护
P ot r ect i and Dev l on e opm en f t o Cel r i s eb i e t
— —
陈峥嵘 郑伯红 Ch nZ e g o g Z e gB h g e h n r n h n o on

要: 文章 对 国目前绝大多数名人故居 门前 我
0 fHec h口n ggon es g sr i den o e s h ce t xpr st e e c om peh sv 3ue r en iev( 1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旅游业的兴起,名人故居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可以为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名人故居是指古代或现代著名人士居住过或工作过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修缮,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

需要充分挖掘名人故居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参观故居时,更好地领略到历史文化的底蕴。

名人故居旅游产品有多种形式,比如游览线路规划、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教育等等。

在规划游览线路时,要将名人故居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让游客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一位名人的生平事迹、文化思想、艺术特点等。

此外,还可以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名人故居的历史韵味。

比如,可以邀请名人故居所在地的民间艺人、书法家等,为游客提供驻足修行、描红写意等文化体验活动。

同时,开设文化教育课程,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将游览过程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消费者参与度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名人故居文化旅游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提高,名人故居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产品。

走进名人故居,感受那份历史沉淀,考究的建筑风格,以及富有故事的墙壁,都给游客带来了诗情画意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境下,很容易产生浓厚的情感体验,进而涌动消费欲望,激发旅游市场的极大需求。

总之,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为了将人文底蕴和旅游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规范的开发和管理,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名人故居的文化遗产,也能够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为旅游业注入新的元素,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服务。

这不仅可以振兴传统文化,还能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开发
(三)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对于名人故居文化的挖掘,分为高、低两种层次。低层次的文化挖掘通常的做法是恢复或开发几个景点,然后把名人的东西或者名人作品往里堆砌,再配以解说系统进行讲解,给人生硬的感觉,而且枯燥乏味;而高层次的文化挖掘注重内涵,注重对气氛的营造,通过对整体环境的精心布置,通过对细节的设计,通过对名人生平的真实再现,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精神的升华,不仅对于名人本身及作品有充分的了解,还能对名人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甚至还能通过名人透视名人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这才是文化挖掘的最高境界。
(五)在旅游产品宣传方面寻求突破
名人故居长期缺乏自我宣传的意识,普通群众甚至连其名称、地址都没听说过,必须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应通过新闻媒体、文艺创作、网络等多种渠道,以新闻报道、文学影视作品、纪念画册、举行纪念活动、张贴宣传品等手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鼓励利用名人故居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征文等,掀起研究名人的高潮,扩大影响。
(四)开拓故居保护思路
名人故居保护,并非关上门来小心翼翼地守护让其不见天日。需要在现有正确理论指导下大胆创新,依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利用故居,让其发挥教育功能、价值引导功能以及文化审美等功能。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寻求突破。名人故居类景区属于人文旅游产品,存在观光产品多,参与活动少;静态展示多,动态演绎少;传统形式布置多,现代科技运用少的局面,导致名人故居类景区出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趋势。因此,名人故居类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在遵循原风格的基础上强调现场感、动态感和参与感。要利用名人的巨大影响力,针对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化开发,进行景观的营造和活动设计,
三是根据资料描述依据想象进行场景还原。有些是根据文学作品中虚拟人物进行设计。如绍兴根据鲁迅小说中虚构的故乡景致建成的“古镇”——鲁镇。整个鲁镇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鲁迅。根据其小说中描述,主街道中央活灵活现地塑有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如何开发出符合游客需求、满足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的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成为当前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名人故居的价值和意义1. 确定开发主题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可以是名人的生平故事、艺术成就、或者他们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影响等。

通过明确的主题,可以更好地梳理名人故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产品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2. 规划游览路线根据名人故居的实际情况和游客需求,规划游览路线是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环节。

游览路线需要包括名人故居的各个重要景点和展示区域,同时考虑到游客的体验感受和安全问题。

合理的游览路线可以有效地引导游客,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名人故居的历史和文化。

3. 设计互动体验项目为了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体验,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设计一些互动体验项目。

比如可以设置名人故居的生活场景、手工艺制作、或者参与古代传统活动等。

这些互动体验项目可以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名人故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4. 丰富文化展示活动在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设置丰富的文化展示活动,比如举办名人文化讲座、艺术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等。

这些文化展示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增加名人故居的文化影响力,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 制作宣传资料为了更好地推广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需要制作相应的宣传资料,比如导览手册、宣传画册、宣传片等。

这些宣传资料可以为游客提供详细的故居介绍和游览指南,同时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

三、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增长,名人故居文化旅游产品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名人故居的意见

名人故居的意见

名人故居的意见
名人故居是指名人在其生前或逝世后所居住的房屋或场所,通常是在其生前或逝世后建造的。

名人故居已经成为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和参观。

下面是我对名人故居的一些意见: 1. 保护故居:对于名人故居来说,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故居的完整性和历史风貌,避免故居被拆除或破坏。

2. 展示名人故居:故居应该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同时作为一个展示名人生平、事迹和文化的场所,也应该被好好利用。

游客可以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来了解名人故居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3. 体现当地的人文特色:名人故居所在的地方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来设计展览、景观等,以更好地展示当地的文化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4.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故居可以通过开放部分区域、举办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故居、参与互动体验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名人的生活和文化。

5.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相关机构和媒体应该加强对名人故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故居和名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记忆。

名人故居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机构、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吉隆县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开发与保护
——对我县辖区3名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分析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是博物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主要是展示为国家、民族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历史名人的生平业绩、思想著述等,并围绕着研究、纪念、弘扬他们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等层面开展工作。

由于我县地处偏远,受到诸多原因许多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轮到无人问津的地步,我县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开发状况堪忧。

一、历史名人及历史遗产地基本概况
二、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由于北京的特殊历史地位,20世纪荟萃了一批文化名人,其中包括宋庆龄、李大钊、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鸿、梅兰芳8位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卓越贡献且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名人。

这8位名人的故居、纪念馆都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单位,从2000年起,在社会宣传和公众教育方面加强了沟通协调,整合相互之间的资源,开拓了一种新型的自主联合的宣传模式。

多年的实践活动证实,这种沟通协调关系是形成合力,提高效力的有效手段,是一个值得总结和探索的案例。

以下就以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8家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联手活动为例,探讨一下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沟通协调关系。

一、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沟通协调关系的基本原则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是触摸得到、看得到的历史,它们大多是老北京四合院住宅的精华所在,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是一个城市的闪光点,一个城市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宣传价值和旅游价值,它们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在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牵手合作,打破了馆际之间的界限,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新的宣传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馆际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起了重要
而积极的作用,其横向合作关系和沟通协调关系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平等友好、民主协商、步伐一致
8家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隶属、级别、规模、人员组成等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所以,8馆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一致的整体。

这就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相处,充分考虑,集体讨论,达成基本一致后,求大同存小异,以一个联合的集体形象开展对外宣传活动,结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民主协商的方式是多种形式的,如:“轮流坐庄制”、召开协调会(集体协商项目负责人、联系人)、电话或网络沟通等,分工明确,把每项合作计划落实到位。

“轮流坐庄制”是一种民主集中的做法,“庄主”把民主产生的意见统一起来,这种做法使各馆增加了责任感和参与性,使思路不断创新,主题不断深化。

(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之间合作要讲奉献,不计较本馆利益。

在合作中互相信任、互相“补台”。

当意见不一致时,多从集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听从项目主管单位和负责人的安排。

(三)开拓创新、互惠双赢
8家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有着各自的特色,但彼此却能够尝试着优势互补,主动走近社会,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自觉建立,实际上是多元社会影响下的思考方式的转变,它完全有别于以往的个体思考的方式,更多地体现出了团队和集体的力量,体
现出了馆际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共同繁荣的理念,使得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馆际之间更加团结,这种合作直接惠及了活动的参与者。

二、名人间的沟通协调为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沟通协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与人的沟通是人生存的一种手段,也是必须具备。

上述的20世纪的文化名人,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给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他们生前在工作上是伙伴,在生活中是挚友。

比如,宋庆龄与郭沫若曾并肩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为世界和平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鲁迅故居门口镶嵌的“鲁迅故居”四个字,是当年毛泽东提议由郭沫若手书的,鲁迅博物馆的建立,也有郭沫若1945年倡议的功劳;徐悲鸿纪念馆的馆名同样是郭沫若书写的;郭沫若与茅盾“肝胆相对共筹量”成为流芳百世的佳话;老舍与郭沫若常常与“人艺”的演员们一起研究戏剧艺术;郭沫若曾经为梅兰芳写下了“俄国人民只知道中国有二人,一为孔夫子,二为梅博士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的沟通关系成了千古佳话,这种友谊给日后馆际之间的交往、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之间的沟通协调存在着广阔的合
作空间
从8位名人的生平业绩和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来讲,他们是浓缩的历史,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所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快捷和深入的方式是从名人入手。

这8位名人都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上世纪的中国历经沧桑,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革,他们的存在,使得现代中国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坚韧不拔、聪明才智的共性。

在共性中又突现出他们鲜明的个性,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造就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给人类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这无穷的财富,也给8家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合作宣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从2000年开始,8馆联合推出了“追寻世纪名人”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漫步名人故居”系列文化活动,举办“名家名篇语文教学与名人纪念馆”研讨会和系列文化讲座,名人业绩知识问答,以及围绕宣传文化名人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宣传他们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而开展的各种专题活动,如“历史的记忆——文化名人与文化遗产”、“文化名人与和谐社会”、“文化名人与世界文化”、“清明时节走进故居缅怀名人”以及“中华名人展”海外巡展等文化活动,在国内外引起深刻反响。

“文化名人走进中华老字号”活动让人们了解了文化名人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活动更加贴近百姓,为公众所喜爱;“文化名人展走进北京22所高校”、“百名青年志愿者签约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活动”、“文化名人展览进军营活动”激发了青年学子的报国之志和服务社会的决心。

“社会大课堂”、“文化扶贫”、“展览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展览走进地坛书市”、“展览走进大墙内少管所”等活动,使文化名人走出了故居、纪念馆,走进了学校、走进了社会(包括特殊群体)。

随着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大,内容不断丰富,沟通
协调的关系也越来越默契。

这种有效的沟通协调把8家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组成一支团结的,有活力的团队,有专家亲切地称这支团队为活跃在博物馆界、活跃在社会中的一支“乌兰牧骑”。

四、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与社会的沟通协调具有互动的优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虽然是为了纪念某一位对历史有特殊贡献名人而设立的,但又不是纯粹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要为群体社会服务、为现实服务的,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因此,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工作都要围绕着时代而进行,脱离了时代、脱离了社会,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就失去了沟通协调的客观基础。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如果没有或者缺少社会的沟通互动,它将毫无存在的意义。

从国际博协近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确立的主题来看,比如:200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社区建设”,2002年的主题为“博物馆与全球化”,2003年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朋友”……,2009年的“博物馆与旅游”这些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确定,公众已经感受到了博物馆与社会的沟通和互动作用,这同时意味着博物馆、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已开始成为社会教育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横向联系,形成“无墙的博物馆”,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不是孤立的。

2009年举办的“穿越时空——…五四‟文化名人事迹展览走进1000个社区活动”将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与
社会的沟通范围再次扩大,社会互动广泛,这是基于故居、纪念馆,大多地处街头巷尾,是社区文化影响范围最广、作用持续最长的文化场所,社区人民引以为傲。

这个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也极大丰富了社区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方面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的沟通协调同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们与学校建立起共建关系,派出工作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许多学生定期到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服务,这种互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大有好处。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与社会的沟通协调关系还包括新闻媒体。

这些活动在社会中能够引起反响主要是抓住了新闻宣传的时机,与党和国家宣传的主旋律、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公众精神上的不断需求紧密结合,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宣传出来。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从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间的联手到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与社会的联手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形式的探索,也符合沟通协调关系基本的原则。

尽管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但在共同牵手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权力之争,没有人员内耗和摩擦,有的只是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和轻松愉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实际上体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馆风馆貌。

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馆际的沟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存在着很大困难。

比如,活动经费的困难、
人员的困难、机制的问题等。

8家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这种新型的沟通协调关系,已经打造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和文化品牌,通过多年的实践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