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教案)(2020年)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支持儿子读课外书,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儿子钱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慈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关心。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慈母情深,理解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母爱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受慈母情深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表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慈母情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慈母情深,理解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慈母情深。
2.教学难点:感受慈母情深,理解母爱的伟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和自主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朗读,让学生感受慈母情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准备好课文教材,供学生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慈母情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教师总结,引出课文《慈母情深》。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慈母情深的句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慈母情深。
教师指导朗读,强调情感的把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慈母情深的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本文讲述了作者回忆童年时与母亲之间的一些生活片段,表现了母亲对作者的慈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节课是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母亲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文的情感内涵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爱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品质。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资源:收集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或文章,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母亲的一些美好时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慈爱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本文讲述了母亲在生活艰辛的情况下,依然支持“我”读课外书的感人故事。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形象,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母爱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母爱的伟大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母爱的伟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母爱相关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做好笔记。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讨论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c.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日记,记录一天中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点滴。
2.实践作业:
a.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按摩、洗脚、做家务等,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b.与家人分享课文中关于母爱的故事,共同感受亲情的美好。
3.预习作业:
a.提前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了解课文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幅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我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3.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慈母情深》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
b.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4.拓展作业:
a.观看一部关于母爱的电影或电视剧,写一篇观后感。
b.参加学校举办的“感恩母亲”主题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激。
作业要求:
1.书面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内容真实感人。
2.实践作业要注重行动落实,真正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慈母情深》的背景,认识作者,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运用。
3.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细腻描绘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课后作业:
a.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说课稿+教案

18 慈母情深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围绕“我”买书这件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坚忍,关爱儿女的母亲形象,展现了母爱的无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感激之情。
本课语言细腻,真切感人。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连续、广播”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领会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对母亲深沉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
(重点)2.领会作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对母亲深沉的感情。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有着大量的场景描写,要让学生通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画面所呈现出来母亲工作的艰辛,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物对话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悟。
2.词句分析法本课呈现了大量的细节,词语的重复使用既使故事场景更鲜活,也让情感表达更强烈,因此要对这些词句作重点分析,分析这些词句加深学生对作者表现手法的了解。
3.结构分析法本课叙述结构严谨,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故事的叙述结构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教学同步课件,辅助教学,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堂上学习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完成课后习题,重点是完成本课小练笔。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思考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找出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让学生举手发言,谈一谈自己心中母亲的形象。
板书:慈母情深二、学习生字词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结合生字表自行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强调字音,重点字:辞酸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背诵《慈母情深》课文。
2.能够描述文中描写的母爱情景。
3.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含义,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慈母情深》课文内容。
2.理解母爱的真谛。
3.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导入
通过与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唤起学生对母爱的情感共鸣。
2. 课文学习
(1)整体理解
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母子情深的描写。
(2)课文分析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3. 学习活动
(1)朗读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2)角色扮演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母爱的伟大。
4. 情感教育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培养孝顺之心。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对母爱的深切感悟,但在课文理解和表达
能力上仍有一定欠缺。
下节课可以加强对语文修辞手法的讲解,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
以上就是本文对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及反思
的教案。
希望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8慈母情深》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8慈母情深》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慈母情深》的内容和主题。
2.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思。
4.懂得感恩,珍惜母爱。
5.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感悟和情感。
2.加深学生对母爱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与学生谈论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引出对本课文的思考。
2. 学习课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
3. 谈感想
学生就课文中的感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对母爱的态度和想法。
4. 生字词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词,进行词语解释和造句练习。
5. 课文拓展
以课文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拓展阅读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母爱的感悟和理解程度有待加强,下一次课我会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
另外,在生字词学习环节,有些学生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词语记忆练习和巩固。
整体来说,教学效果还算理想,但仍有提升空间。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内容。
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贡献一份心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优秀7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优秀7篇)《慈母情深》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教学过程:一、诵读诗文,激发情感:课件出示母爱的小诗,学生朗读体会,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1.轮流读文,读准生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3.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三、细读课文,锁定形象1.带着这些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用心体会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做好标注。
2.交流感受,反复品读辛劳的母亲(一)a. 从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体会母亲之劳苦,感受母亲之坚强。
b.带着这种感情读小诗,读课题。
(二)a.从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体会母亲之劳苦,感受母爱。
b.我们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诗的形式来读一读,体会感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c. 带着这种感情读小诗,读课题。
(三)a.从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体会母亲的忙碌,感受母爱。
b.立刻立刻立刻立刻让你感受到什么?体会读。
c. 带着这种感情读小诗,读课题。
贫困的母亲a.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一篇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
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这一重点主要写了“我”的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父亲卖了茧子给“我”买枇杷吃、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父亲带“我”赶庙会及给“我”做万花筒、父亲背“我”去上学、父亲送“我”到校及替“我”铺好床、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无锡师范和上学。
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从平凡的小事中表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谢。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场景并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理解父母之爱。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句般的人文导语“舔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配合精美的插图,引发想象,发人深思。
2.单元重点:(1)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慈母情深》一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
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使“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通情达理的母亲。
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地敬意与无比地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
这是一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父爱之舟》一文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谨严。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
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连贯。
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
文中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
最后一次提到小船时,作者明确地写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博格。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文章的作者巴迪在童年的时候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却得到了父亲和母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形象的描述了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联系十分密切较容易理解,不过也有一些含义深刻但具有启发性的语句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加以感悟。
本篇课文重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并感受生活中不同方式的爱。
(2)学习书面表达,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紧密联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感受到父母的爱,表达出对父母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运用恰当的词句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认真观察生活现象及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并且他们也能够发现生活中观察到的零碎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加上他们阅读量不断增加,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所以在习作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并不很难。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课文为突破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同时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教法建议】1.加强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前两个学段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潜移默化,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
在高年级段,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更有效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深化阅读,强化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途径有很多,应加强课前的阅读和课后的阅读。
在自主阅读中,重点指导批注。
学生在课前阅读的预习中应该留下思考的痕迹,把写得特别好,感受特别深的地方画下来加上批注,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
批注的思路可以从内容、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入手,可以写我从这一语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我觉得哪个词用得好,这句话采用了什么写法等。
批注是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批注式阅读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
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把握全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关键、重要之处,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可以避免教师琐碎的提问。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抓关键词句、抓文题文眼、运用教材资源等几个切入点入手。
3.落实读写训练点。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感悟。
读是基础,感才是重点。
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3.把握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
从课文内容的学习来看,精读在于咬文嚼字,细琢细磨,对重要的语句和情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做到透彻理解与感悟,揣摩文章的写法;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
但精读和略读都是新知,都要读懂。
从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出发,精读课文还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重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
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即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自主阅读,教学时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
至于略读课文该抓哪一点,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
4.系统教学单元组课文。
教学每一单元课文之后,我们还可以把这一组课文系统地进行梳理,找一找这几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作者的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强化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同时也为习作打下基础。
本单元课文都是有感染力的记叙文,写法上都是抓住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刻画,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描写的,这是写好写人记事这一类文章的重要的习作技巧,可引导学生好好回顾其中的精彩语句,再次感受写法。
5.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时课文18.慈母情深 219.父爱之舟 2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1习作我想对您说 2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2合计1118慈母情深(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学会“魄、抑”等11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龟、挣”等,熟练书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词语。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3.注意句子中反复出现的地方,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4.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朗读,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从而进一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激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2.注意句子中反复出现的地方,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
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激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教学难点】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中的场景。
2.注意句子中反复出现的地方,想想它们的表达效果。
3.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4.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有过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魄、抑”等11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龟、挣”等,熟练书写“辞、抑”等12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词语。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古诗导入。
课件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互相交流:互相交流读后的感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2)(3)(5)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