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
大地测量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范文

大地测量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范文一、课程背景分析1.1 课程目的和意义大地测量是测绘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测绘工程的基础。
通过学习大地测量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为他们将来参与测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大地测量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内容大地测量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地测量基础知识、大地测量仪器设备与操作、大地测量方法与技术、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
1.3 课程特点大地测量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另外,大地测量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常规仪器设备和专业软件的操作技能。
二、课程设计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够灵活使用各类大地测量仪器进行测量;能够运用大地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工作;能够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2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原则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地测量课程的设计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
3.2 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设计要求全面、系统地传授大地测量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3.3 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大地测量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测绘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测绘技术和方法。
四、课程设计内容4.1 课程教学内容大地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地测量基础知识、大地测量仪器设备与操作、大地测量方法与技术、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
4.2 课程实践内容大地测量课程的设计还包括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地测量操作、数据处理分析等实践环节。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1]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1]](https://img.taocdn.com/s3/m/4c5d79235a8102d276a22f4e.png)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设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意义城市和工程控制测量是保证城市建设与工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工作。
不论是城市控制网还是专用工程控制网,都必须事先进行技术设计,并且一定要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书的指导下进行施测,不得盲目作业。
因此,作好技术设计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中,《大地测量学基础》历来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这是由于《大地测量学基础》在测绘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的必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总学时为12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学时为90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有5个实验)、课程设计20学时。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城市或工程控制网技术设计。
控制网技术设计是在学完《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之后,对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实践和应用。
在课程设计中,每个同学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使课程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应用系统的控制测量知识,对工程技术实际作出推理、判断和决策,分析和解决工程控制网布设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1. 总结和检验《大地测量学基础》基本知识的学习情况。
通过布设控制网的技术实践,深化已有知识,拓宽新的知识,掌握工程控制网技术设计的方法。
2. 将《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中涉及到的名词、概念、术语、原理及理论,按照设计任务通知书的要求,经过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的逻辑组合,完成技术方案设计任务,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3. 技术设计说明书是对工程设计进行解释与说明的书面材料,是一种技术性文件。
设计者通过对自然语言——文字和人工语言——图像、表格、公式等各种书面符号的综合应用,可进行科技写作的锻炼,培养科技写作的实际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满足如下要求:1. 设计的项目和内容应该齐全并符合本大纲之规定。
设计的四个阶段:编制技术任务书、设计构思、绘制工作图、编制工程设计说明书。
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班级:班级:学号:学号:姓名:道外繁华地区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测区概况测区概况1.1 测区情况:测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繁华地段,北至东直路,南至先锋路,西至红旗大街,东至南直路。
该区域地势比较平坦,测区内主要是学校,还有居民区、商店和公园等。
交通便利,道路多为柏油马路,但人口密集,由于测区范围呈近似矩形,且测区面积约180000 ㎡。
测区临近哈东站、先锋立交桥,交通方便。
测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应在夏秋两季作业。
1.2 任务来源为满足哈尔滨道外区城市规划管理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区政府决定对规划区180000 ㎡范围进行1:2000 地形、地物测量。
公司受道外区城市规划管理处的委托,承担了此项任务,计划于2010 年5 月24 日至5 月29 日完成内外业全部工作。
1.3 已有资料1.3.1. 平面控制资料测区内有国家控制点,经过实地踏勘,这些点位保存完好,其成果可直接作为一级导线的坐标起算元素。
1.3.2.高程控制资料离测区较近的水准点国家控制点,经实地踏勘,这些个水准点标石完好。
上述水准点可作为本次高程控制的起算数据。
测区内及附近有四等水准成果的导线点,可进行四等水准联测以资检核。
上述水准点的高程成果为1985 国家高程基准。
1.3.3.图纸资料测区内有由测绘局于调绘的1:10000 地图,可作为本次控制网设计、选点,以及图幅划分、作业分组等的工作用图。
2.作业依据作业依据本次地形测量工作执行的作业技术依据如下:1、《城市测量规范》2、《1:500 4、《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1:1000 1: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3、《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5、《道外繁华地区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3.工作步骤、人员设备配置及进度计划工作步骤、工作步骤3.1 地形测量工作主要步骤1、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实施方案;2、收集测区已有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3、组织人员,成立项目部,设立技术组及质量检查组;4、准备各类测绘仪器及器材,制作测量标志等;5、进行控制测量;6、进行地形图野外数据采集,包括各地物点、地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数据;7、内业计算机数据处理,成图及各种资料整理;8、质量检查及验收工作。
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

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地测量学在现代测量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地测量学是一门关注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地球物理、地图制图、导航、建筑工程等领域。
因此,对于大地测量学的学习和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课程目标大地测量学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掌握大地测量学的测量技术和工具,了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3.了解大地测量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如地图制图、建筑工程、导航等领域。
4.能够熟练运用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测量问题。
二、教学内容大地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大地水准面等。
2.大地测量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如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
3.大地测量学的误差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如气象因素、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等。
4.大地测量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如地图制图、建筑工程、导航等领域。
5.大地测量学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如数据的精度评定、误差传递、数据拟合等。
三、教学方法针对大地测量学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操作、课外实习、案例分析等。
1.课堂讲解课堂讲解是大地测量学教学的基础,通过讲解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来说明理论知识的应用。
2.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大地测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大地测量学的测量技术和工具,了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同时,实验操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的应用。
3.课外实习课外实习是大地测量学教学的延伸,通过实际工程实习,让学生了解大地测量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设计精品文档14页

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设计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时间:目录1 概述1.1课程设计的目的1.2测区概况2 测量施工进度及组织人员2.1进度安排2.2拟投入的技术人员2.3仪器设备2.4引用标准及作业数据2.4.1引用标准与作业数据2.4.2可利用的成果资料3主要技术指标3.1坐标系统3.1.1平面坐标系统3.1.2高程系3.1.3成图比例尺3.1.4成图规格4 图根控制测量4.1平面控制网4.1.1平面坐标系的选择4.1.2主要技术要求4.1.3平面控制网布设(见附图)4.2 高程图根控制网4.2.1高程系的选择4.2.2成果取位4.2.3水准测量精度要求4.2.3水准网的布设(见附图)4.3三角锁推算元素的精度估算4.3.1精度估算的目的和方法4.3.2精度估算公式4.3.1平面坐标点精度估算4.3.2高程控制点精度估算4.4图根控制点埋设4.4.3控制点标石埋设4.4.3控制点命名4.4.4点之记绘制5经费预算6设计实践总结7附录1 概述1.1课程设计的目的总结和检核《大地测量学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布设控制网的技术实践,深化已有知识,拓宽新的知识,掌握工程设计控制网设计的方法;将《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中涉及的名词、概念、术语、原理及理论,按照课程设计通知书的要求,经过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的逻辑结合,完成技术设计任务,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技术设计说明书是对工程设计记行解释与说明的书面材料,是一种技术性文件。
设计者通过对自然语言——文字和人工语言——图像、表格、公式等各种书面符号的综合运用,可进行科技写作的锻炼,培养科技写作的能力。
1.2测区概况包头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15′~41°29′、东经109°22′~110°07′。
位于蒙古高原南端,南濒黄河,东西两侧有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大地测量GPS课程设计

大地测量GPS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2. 掌握GPS信号的组成,理解坐标系统、时间系统在GPS定位中的作用;3. 掌握利用GPS进行大地测量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操作GPS设备,进行实地测量,并正确处理数据;2. 学会分析GPS测量结果,判断测量精度和可靠性;3. 能够运用GP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地图制作、地形测绘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地测量和GPS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地理信息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测量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GPS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GPS测量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有一定的地理信息知识和数学基础,对新技术具有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GPS基本原理与结构-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的起源、发展与应用领域;- 学习GPS卫星、地面控制站、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 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掌握地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等坐标系统;- 了解GPS时间系统及其在定位中的应用。
3. GPS信号传播与接收- 学习GPS信号的组成、传播过程以及信号接收原理;- 了解多路径效应、信号遮挡等影响GPS定位精度的因素。
4. 大地测量操作方法- 学习利用GPS设备进行大地测量操作的基本步骤;- 掌握坐标转换、高程求解等数据处理方法。
5. GPS测量误差分析- 分析GPS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 掌握提高GPS测量精度的方法。
大地测量GPS课程设计

大地测量GPS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2. 掌握使用GPS接收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3. 掌握大地测量中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学会操作GPS接收器,进行实际测量并获取数据;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大地测量中与GPS相关的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测量技术进行地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现代测量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的认识;3. 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选修课,结合大地测量的实际需求,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大地测量领域,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GPS基本原理与系统组成- GPS系统的发展历程- GPS信号的组成与传播- GPS定位原理及误差分析2. GPS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 GPS测量基准与坐标系- GPS静态定位与动态定位- GPS测量精度与可靠性分析3. GPS接收器操作与数据处理- GPS接收器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 GPS测量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GPS测量成果的整理与分析4. 实践教学环节- 实地操作GPS接收器进行定位测量- 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与技巧- 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GPS基本原理与系统组成第二周:GPS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第三周:GPS接收器操作与数据处理第四周:实践教学环节本教学内容基于课本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掌握GPS大地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2.有关软件的原代码、示例检验结果,程序使用说明 七、实用工程坐标系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一)基本原理
根据《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规定:“所有大地测量的观测成果, 都须归化到参考椭球面上,……所有国家大地点均按高斯正形投影计算其在 6°带内 的平面直角坐标(一般称作高斯一克吕格平面坐标)。在 1:1 万和更大比例尺测图的 地区,还应加算其在 3°带内的平面直角坐标”,根据这种规定所采用的高斯投影 6° 带或 3°带坐标系统通常称作国家统一坐标系统。
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适用专业:测绘工程)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测绘科学与技术系测绘工程教研室
付培义、薛永安编写 2008 年 6 月编写,2010 年 10 月修订
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目的 《大地测量学基础》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涵盖测量坐标
基准建立的理论及坐标系转换、以及大地控制测量基本方法等内容,理论性、实践 性均很强,学习本课程对学生形成完整的测绘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进行课程设 计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个综合性题目的设计,使学生加深对坐标基准的内涵的理解, 培养学生应用本课程知识解决大地测量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计划与时间分配
欲使长度综合变形得以抵偿,必须:
Hm RA
s
y
2 m
2R2
S
将推证式(3)时所引用的关系和数据代入,则
y2
H
m
2 6371000
式中,若 y 以百公里作单位,H 以 m 作单位,则
H=785y2
(5)
利用上式可以确定抵偿高程面的位置。例如,某地中心在高斯投影 3°带的坐标
y=91km,该地平均高程为 400m,按式(5)算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大地测量课程设计灯湖矿区控制网设计目录一、 目的要求及任务范围.................................2 二、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3 三、测区有关测绘资料.................................3 四、测区已有地形图.......................................4 五、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5 六、导线网的建立..........................................6 七、高程控制测量.......................................8 八、埋标与经费预算 (11)九、工作量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表 (12)十、控制网相关参数与平差结果.....................13 十一、水准高程控制网布设方案 (40)十二、上交资料清单 (46)应用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一、目的要求及任务范围班级:测绘12—1 姓名:王亚亚学号:07122825 2014-6-51、目的:1.总结和检验大地测量学基础基本知识的学习情况。
工程控制网分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变形监测控制网等。
通过设计控制网的技术实践,深化已有知识,拓宽新的知识,掌握控制网设计的方法。
2.将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中涉及到的大量的、零散的、独立的观点和资料,按照设计任务通知书的要求,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完成技术设计任务,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3.技术设计说明书是对工程设计进行解释与说明的书面材料,是一种技术性文件。
设计者通过技术设计,编写技术设计书,是进行科技写作的锻炼,培养科技写作的实际能力。
2、目的要求:1.设计的项目和内容应该齐全并符合大纲和规范的要求。
设计分为几个步骤:学习领会技术任务书、图上设计构网、做出精度估算、制定观测方案、绘制控制网图、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
2.设计的论点应该正确,明确表达设计者的主张、意见和看法。
论据力求做到真实、充分、新颖。
公式推导正确,推理符合逻辑。
3.认真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
在使用专业词语、布局、谋篇及至行款格式等方面,都要加强训练。
3、任务要求:1.阅读领会任务通知书2.熟悉测区地理环境及原有测绘成果等情况;对原有控制测量成果进行分析和评定,确定其利用程度。
3.根据任务书要求,选择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拟定起始数据的配置和处理方案。
4.根据任务书要求和测区面积,确定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和布网层次,确定作业的技术依据。
5.在地形图上进行首级平面控制网的选点设计,作出精度估算;平面控制网一般应设计两个方案,以便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优化,选出最佳方案。
6.在地形图上进行高程控制网的选线设计,确定水准网或测距三角高程网布设方案,并进行待定点高程精度估算;注意平面网点的高程联测方案。
7.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再作出加密控制网布设方案。
8.确定控制点标石规格。
9.制定观测纲要;编制建网进度计划表。
10.编制经费预算表。
11.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
12.绘制所设计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图(A4图纸,着墨成图)。
二、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1.地理概况本测区中心位置为东经117°13′,北纬34°12′。
测区地面高程为+30~+244m。
位于XX省XX县境内,属于华东丘陵地带,南部及中部为山地。
其上林木繁茂,不利通视,其余为平原,密布村庄和厂矿,建筑群遍地,影响观测。
灯湖位于测区东部,湖面开阔,中有大堤。
2.交通情况测区内有铁路支线通过,公路四通八达,村间大道可行汽车,交通方便。
3.气候情况测区地处华东近海地区,气候宜人。
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040mm,雨量集中于6、7、8三个月份。
全年平均气温+15℃,夏季气温较高,一般为30℃左右,冬季有雪,但不寒冷,最低温度为-5℃,冻土线深度为0.1m。
全年平均风力为2~3级,夏季略受台风影响。
宜于野外作业时间为3~11月份,年平均作业时间利用率为21天/月。
4.居民及居民点测区内地少人多,人口稠密,多为汉族,少数为回族。
测量作业所需人力、物力、财料及食宿均可就地解决。
三、测区有关测绘资料1.三角网成果及其精度测区内及附近有国家二等网点三个:玉山、太山、广具山。
系1959年由XX测绘队施测,作业所依据的规范为《一、二、三、四等三角测量细则》(1958年)。
三点标石保存完好。
坐标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三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为117°。
2.高程网成果及其精度国家Ⅱ等水准路线由西向东横穿测区北部。
根据二等水准路线图,本测区内及附近应有三个二等水准点,依点之记只找到其中两个:Ⅱ-2,Ⅱ-4,标石保存完好。
该二等水准路线系国家测绘队于1979年施测。
施测精度及埋石质量均符合规范要求。
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3.地形图资料1984年XX航测队航测本地区1:50000地形图,成图质量良好,可供技术设计图上选点之用。
二等三角点、水准点坐标和高程:点名等级x(m)y(m)H(m)Ⅱ-4二35.000Ⅱ-2二46.000四、测区已有地形图五、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及论证,我们决定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而高程系统则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GPS网观测与数据处理采用基线解算、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经坐标转换最后得到GPS点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坐标。
GPS点的水准高程通过已知水准高程公共点采用多项式拟合法求得。
在图上设计时我们则暂时取图纸的西南角为坐标原点,定出测区内两个假定控制点的坐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水准及高程控制网的设计,及精度估计。
待对该测区进行实测和进行工程建设时,只需确定原点在国家80西安坐标系中坐标,即可延展出所需点坐标。
六、导线网的建立1、1选点(1)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1.5m(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4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200米以上;(3)为避免多路径效应,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并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4)交通方便,有利于其它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基础稳固,便于点的保存。
1、2埋石与点之记三角点标石应用混凝土灌制,或用相同规格的花岗石、青石等坚硬石料代替1、3?使用仪器;拓普康GTS-225全站仪设备1套,脚架3个,反射棱镜2套,喷漆两瓶,钢钉若干。
DS3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脚架1个,黑红双面尺1对1、4?线路布设路线图方案一:方案二:红色为首级E级GPS网,绿色为水准网(四等),蓝色为一级附和导线。
2、布网依据的原则(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91(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3、外业观测A、控制点布设要求(1)点位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并按照要求绘制点之记;(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B、观测的基本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技术要求(2)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C、观测过程(1)、观测路线:玉-广具山-太-玉山(2)人员安排:两人负责棱镜与配套脚架,一人为观测员,一人为记录员,一人为协调员。
(3)观测方法:在组织组员对测区进行了勘察情况下选定了控制点,在确定已知点坐标和正北方向后,按照三联脚架法对导线进行观测,具体步骤如下:1)将全站仪安置整平对中在BM2点,棱镜分别安置在后视点BM1和前视点A的基座中,进行导线测量。
2)采用两个测回观测数据,分别置为0°0′0″和90°0′0″,读取水平角β,和距离S。
3)迁站时,BM2点和A点上的脚架和基座不移动,将全站仪安置在A点的基座上,BM2点上则安置棱镜,再将BM1点的仪器迁到B点,随后再如前一站进行观测,直到导线测量完毕。
4、内业计算使用控制测量优化与平差软件进行数据计算,最后得出网形与精度统计、导线闭合差、控制点成果表、方向平差成果表、边长成果表、高差平差成果表、点位误差、点间误差。
七、高程控制测量1、水准观测(一)、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有关的规定。
(二)、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DS1型不应超过15″;,DS3型不应超过20″;(2)、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3)、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点。
点位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
2、水准控制的一般规定(一)测区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进行测量时,可沿用原高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亦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二)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等级的划分,应依次为二、三、四等。
(三)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
当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四)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一般地区应为1~3km,了业厂区、城镇建筑区宜小于lkm。
但一个测区及周围至少应有3个高程控制点。
应布设成环形网。
当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3、布网形式和要求(1)本测区以国家高等级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起算点,布设三等水准网,作为高程控制,以满足测区高程控制发展的需要。
(2)等外水准、测距高程导线,自三等水准联测点起发展不得超过2次。
(3)三等水准观测采用DS3型号的水准仪,中丝法读数,各测段测站为偶数。
作业前须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检校。
(4)控制网与水准网的连测由相应水准点处采用三角测量的方法传递。
4、实测方法及过程(一)仪器:三等水准测量中使用DS3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脚架1个,黑红双面尺1对,记录板1个。
(二)三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注:表中L为闭合导线长度,以km为单位。
(三)、仪器检校水准仪i角检验(1)在比较平坦的地面上选取距离为30米的A、B两点,然后在BA延长线上选取一点1,使1到A的距离等于30米,最后在AB延长线上选取2点,使2点到B点的距离也等于20.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