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来了解延安的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难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2.相关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作者为什么会怀念延安?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延安的哪些景色?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延安的怀念之情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人物语气和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笋”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重温单元人与事,营造“追寻”之意1.播放《建党伟业》主题曲《追寻》的mv片段。
(板书:追寻)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首诗领略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颗心感悟,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过渡:我们曾追寻一句话体会京剧表演术家的民族气节!“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梅兰芳2.引出课题:追寻一段历史可知兴衰,追寻一腔志向可明其志,追寻一种抉择可感气节……这节课,我们沿着“追寻”的足迹,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补全课题:延安,我把你)3.读题猜测,作者走进延安可能会“追寻”什么呢?(预设:事物、历史、人物、事件、地方、精神……)(设计意图:以音乐的旋律,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结合情景朗读,感知“追寻”的含义,唤醒整个单元的“人物和事件”关联语文要素,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朗读诗歌词与句,体会“追寻”之韵1.初读正音,感知诗韵。
(1)自由朗读,辨析词语词语:(预设:“炕”后鼻音,“脊”读三声。
释义“满目琳琅”也作“琳琅满目”指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2)设疑生思,发现诗韵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预设:诗中“追寻”的事物;每个词的都有相同的“αng”韵。
)(3)练习朗读,相机指导(预设:借助节奏划分,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适当突出每小节第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读书诗歌的声韵美。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关键词语,既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感知词义,又进一步引发思考,发现全诗押“αng”韵,体会现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文体特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贺敬之。
本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通过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运用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延安有什么了解?2. 出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介绍延安。
3.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教师总结反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精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过朗读和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贺敬之热爱、怀念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初步理解了诗歌内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
本课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和怀念。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感悟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信念”、“理想”、“奋斗”等。
2. 感悟延安精神,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延安的美丽风光和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课文结构:描绘延安美景——表达追寻信念——感悟延安精神3. 重点词语:信念、理想、奋斗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感悟延安精神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感悟。
3. 搜集有关延安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仔细观看,稍后来说说你的感受。
师∶好,图片播放完了,谁来说说看 ?师∶哦,你说你看到了宝塔山,知道它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你曾经和爷爷去延安旅行时见过它。
师∶你的记忆力可真好,过目不忘啊,请坐。
师∶嗯,你也有想说的。
你知道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展,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师∶你的知识储备很丰富,看来课下没少读书,请坐。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通点啊 ?师∶被你们发现了,它们都在陕西省延安市。
师∶延安可是有名的红色圣地,我们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居住,很多影响中国的重大决策都从这里发出。
那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祁念曾去这些地方游览一番,一起走进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一起读一遍课题。
师∶老师听到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字音,"延安"的"延"是前鼻音,读yan,来,我们再读一次。
好,这次读准确了。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谁来分享下你对延安的了解?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师∶没错,延安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所在地。
师∶还有吗 ?师∶嗯,是我们国家的革命圣地,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师∶看来你认真预习课文了,请坐。
师∶除去刚才同学们说的,老师还要补充一点。
延安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
也是一部真正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师∶好,老师读完了,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和拓展。
在表达和朗读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对延安精神的尊崇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和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学。
3.教学课件: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资料,创设延安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延安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延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描写作者对延安精神追寻的诗歌。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历史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对未来的追求。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延安精神这样的抽象概念,可能还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讨论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准备课文原文,用于学生朗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回顾,回答问题。
例如:“课文中的延安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等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2.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了。
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3.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
5.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小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指名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1~2):写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写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写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三、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
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杨家岭:位于延安市西北。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这次代表大会,为争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
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延河叮咚的流水”指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枣园梨花的清香”指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指大生产运
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指当年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第2小节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
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这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在朗读第2小节时应充满深情,语速稍慢。
四、学习第3~4小节。
1.学生自读自学第3~4小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课件出示: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新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教师讲解点拨: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和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
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
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诗人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
诗的第3~4小节写虽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需要延安精神。
五、学习第5~6小节。
1.指名朗读这两小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读句子: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一旦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就没有动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3.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时代呼唤延安精神。
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一旦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题。
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和光明。
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
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六、总结扩展。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指的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内部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延河 枣园南泥湾 杨家岭}革命圣地继承{窑洞土炕宝塔脊梁}民族精神发扬——信念、温暖、光明——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代代传 祖国面貌日日新
1.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像……”“追寻你……”,学习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把解答“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
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
在学生基本弄清这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习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22.4.264.26.202219:1519:15:09Apr-2219:15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六日2022年4月26日星期二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19:154.26.202219:154.26.202219:1519:15:094.26.202219:154.26.2022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4.26.20224.26.202219:1519:1519:15:0919:15:09
5、三军可夺帅也。
Tuesday, April 26, 2022April 22Tuesday, April 26, 20224/26/2022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7时15分7时15分26-Apr-224.26.2022
7、人生就是学校。
22.4.2622.4.2622.4.26。
2022年4月26日星期二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
19:1519:15:094.26.2022Tuesday, April 26, 2022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