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开发“自然笔记”课程
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广西乡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一、《自然笔记》校本课程开发背景所谓广义的自然笔记,包括一切用文字、绘画、摄影、声音、影像、身体感知、科普实验等方式所进行的自然记录和表达,因此可谓品类繁多、样貌纷呈。
所谓狭义的自然笔记,则主要是指用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相辉映的方式进行自然记录与表达。
现代的青少年儿童被大量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双眼,却忘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忽视了平凡又美丽的风景。
最近几年,《自然笔记》引起了国内读者的注意,逐受重视,“他们用目光、纸笔、镜头捕捉和记录身边的自然界变化,然后把这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告诉更多人。
”亲身体验亲近大自然的感受,远离城市喧嚣。
二、意义(一)是乡土课程开发建设回归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我校系乡土课程基地学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对于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
《自然笔记》将我校学生的学习特长与周围事物结合起来,让我校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
这一切,都是基于回归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
为了更好地凸显自然生态文明教育《自然笔记》课程内容以乡土素材为来源,桂林山水、广西喀斯特地貌、壮族文化等都在课程中予以体现,力求让学生在乡土情境中领会家乡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
是促进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二)是促进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在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的自然科学,与生态环境更有密切的联系,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需要教师创新,则学生创新。
教师通过课程开发,能实现自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逐步转变,为确保《自然教育》对学生、学校和地方的适应性,教师需创造性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贴切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校园自然笔记活动实施方案

校园自然笔记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自然的关注和了解也越来越少。
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更不用说深入了解自然的奥秘了。
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我们计划开展校园自然笔记活动。
二、活动目的。
1. 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2.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和高中生。
四、活动内容。
1. 自然笔记的选题。
学生可以选择校园内的一处自然景观,如花园、湖泊、树林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也可以选择一种植物或动物,记录它们的生长、繁衍等情况。
2. 观察和记录。
学生在选定的自然对象附近,进行观察和记录。
可以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花朵的开放过程、昆虫的活动轨迹等。
记录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3. 制作自然笔记。
学生根据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制作自然笔记。
可以采用手工制作、电脑排版等方式,制作成册。
五、活动流程。
1. 宣传推广。
学校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推广,通过校园广播、校刊、班会等形式,向全校学生宣传活动内容和意义。
2. 报名参与。
学生自愿报名参与活动,填写报名表格并提交给班主任。
3. 观察和记录。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4. 制作自然笔记。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自然笔记,并提交给班主任或指定老师。
5. 评选优秀作品。
学校设立评选小组,对提交的自然笔记进行评选,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并进行展示。
六、活动评价。
1. 学生评价。
学生填写活动评价表,对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收获体会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
参与活动的老师对学生的自然笔记进行评价,对活动的组织安排进行总结和评价。
七、活动意义。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的关注和了解。
小学中段“自然笔记”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小学中段“自然笔记”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发布时间:2022-06-28T03:20:30.02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64期作者:熊飞跃向蓉[导读] 自然笔记就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大自然中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记录的不仅是看到的景象,更是对周围自然界的反应和思考。
基于不同的侧重点,自然笔记分为“自然感知”“科学探究”“人文发现”三个类别。
中段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对自然已经有粗浅的认知,因此,在小学中段开设自然笔记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与大自然的互动,感受自然的美,享受观察、探究自然的乐趣,领悟自然的智慧;学习科学观察、有效获取和鉴别信息的方法,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升综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品质。
熊飞跃向蓉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校401331一、课程背景自然笔记就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大自然中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记录的不仅是看到的景象,更是对周围自然界的反应和思考。
基于不同的侧重点,自然笔记分为“自然感知”“科学探究”“人文发现”三个类别。
中段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对自然已经有粗浅的认知,因此,在小学中段开设自然笔记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与大自然的互动,感受自然的美,享受观察、探究自然的乐趣,领悟自然的智慧;学习科学观察、有效获取和鉴别信息的方法,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升综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品质。
二、课程内容结构三、课程开发策略1.注重深度体验,激发参与兴趣。
深入自然,相对观察标本而言,更直观、更客观。
“种子”课程,鼓励学生到附近的歌乐山等自然环境中去捡拾多样的种子带到课堂上交流;“认识再生稻”“种玉米”等课程,田野是教室,村民是老师,学生在田里观察再生稻,搓泥团、点玉米,现场完成自然笔记。
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和重庆的物候特点有很大区别,书本知识和现有资源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
生命——自然笔记总体设计思路

生命——自然笔记总体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每个用心接触过大自然
感受过生命力量的孩子
不论今后成就如何
至少在平庸生活里
他们都能找到自得其乐的办法
拥有坚实丰盈的内心世界
自然笔记的意义就在于:
爸爸妈妈与宝贝的关系会更加紧密,
一起去爬山,去认识花花草草,
感受春天,在动植物中成长,学做自然笔记
去重新感受亲子间独一无二的联结
开启孩子们亲近自然、阅读自然的乐趣
孩子自己准备:铅笔,画本,胶水,小号放大镜
流程设计:
1、在全素养导师布置观察任务后,鼓励孩子在大自然中静下心用放大镜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生命形式,引发思考它们之间的关联,通过启发孩子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更加深入的去体会和理解大自然。
通过对细微植物的观察,培养孩子对环境的主动观察能力,并学会用纸和笔,做一次细致的自然笔记。
2、大自然里听故事,提高主动探索能力
聆听老师对植物的讲解,从自然界的小故事中学会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植物共性和特性。
学习植物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提升孩子未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游戏:
生命复原——树叶拼图
在几分钟内,把支离破碎的叶子拼完整,还原叶子本来的样貌。
4、我要飞得更高
此项任务是要拍出一张集体都腾空的搞怪照片,要求所有人的脚都要离地。
5,分享自己的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广西乡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一、《自然笔记》校本课程开发背景所谓广义的自然笔记,包括一切用文字、绘画、摄影、声音、影像、身体感知、科普实验等方式所进行的自然记录和表达,因此可谓品类繁多、样貌纷呈。
所谓狭义的自然笔记,则主要是指用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相辉映的方式进行自然记录与表达。
现代的青少年儿童被大量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双眼,却忘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忽视了平凡又美丽的风景。
最近几年,《自然笔记》引起了国内读者的注意,逐受重视,“他们用目光、纸笔、镜头捕捉和记录身边的自然界变化,然后把这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告诉更多人。
”亲身体验亲近大自然的感受,远离城市喧嚣。
二、意义(一)是乡土课程开发建设回归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我校系乡土课程基地学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对于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
《自然笔记》将我校学生的学习特长与周围事物结合起来,让我校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
这一切,都是基于回归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
为了更好地凸显自然生态文明教育《自然笔记》课程内容以乡土素材为来源,桂林山水、广西喀斯特地貌、壮族文化等都在课程中予以体现,力求让学生在乡土情境中领会家乡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
是促进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二)是促进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在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的自然科学,与生态环境更有密切的联系,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需要教师创新,则学生创新。
教师通过课程开发,能实现自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逐步转变,为确保《自然教育》对学生、学校和地方的适应性,教师需创造性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贴切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自然笔记课程实施方案

自然笔记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
自然笔记课程旨在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观察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该课程将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课堂讲解、户外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珍爱自然。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的认知水平。
2.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
1.自然笔记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笔记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明确自然笔记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观察技巧和记录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掌握自然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记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环境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活动,引导他们深入了解自然界的生物、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自然现象和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实践操作。
注重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评估方式。
1.课堂表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展示自然笔记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估。
2.作业考核。
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自然观察报告、自然笔记整理等,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进行考核。
3.实践成果。
对学生参与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活动的成果进行评估,包括报告、展示、作品等。
六、课程实施安排。
1.开设时间。
每周安排2-3节自然笔记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
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讲解、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
自然笔记课程案例

自然笔记课程案例
在自然笔记课程中,我们将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体验探索自
然之美的乐趣。
通过实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界的
兴趣和敏感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首先,课程将从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开始。
我们将引导
学生们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例如天空中的云朵变化、昆虫的生
活习性等。
学生们可以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以是文字、
图片或者声音等形式,以便回顾和分享。
接下来,我们将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自然探索活动。
例如,我们
可以组织野外考察活动,引导学生们去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动物的
行为特征等。
通过亲身经历,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并且在记录中反映所见所闻。
此外,我们还将培养学生们的自然保护意识。
我们会通过讲解环
境保护知识,教育学生们如何保护身边的自然资源。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们可以发现一些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这样的练习将培养学生们的环保责任感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将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进行整理和总结。
他们可以通过写作、展示或者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自己的笔记和
心得分享给其他同学。
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学生们可以拓宽自己的
视野,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总的来说,自然笔记课程将通过观察、记录和分享的方式,培养
学生们对自然界的关注和兴趣。
通过参与自然探索活动,学生们将培
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创造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们更
加热爱和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广西乡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一、《自然笔记》校本课程开发背景所谓广义的自然笔记,包括一切用文字、绘画、摄影、声音、影像、身体感知、科普实验等方式所进行的自然记录和表达,因此可谓品类繁多、样貌纷呈。
所谓狭义的自然笔记,则主要是指用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相辉映的方式进行自然记录与表达。
现代的青少年儿童被大量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双眼,却忘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忽视了平凡又美丽的风景。
最近几年,《自然笔记》引起了国内读者的注意,逐受重视,“他们用目光、纸笔、镜头捕捉和记录身边的自然界变化,然后把这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告诉更多人。
”亲身体验亲近大自然的感受,远离城市喧嚣。
二、意义(一)是乡土课程开发建设回归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我校系乡土课程基地学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就提出:对于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
《自然笔记》将我校学生的学习特长与周围事物结合起来,让我校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
这一切,都是基于回归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
为了更好地凸显自然生态文明教育《自然笔记》课程内容以乡土素材为来源,桂林山水、广西喀斯特地貌、壮族文化等都在课程中予以体现,力求让学生在乡土情境中领会家乡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
是促进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二)是促进完善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需要在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的自然科学,与生态环境更有密切的联系,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需要教师创新,则学生创新。
教师通过课程开发,能实现自身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逐步转变,为确保《自然教育》对学生、学校和地方的适应性,教师需创造性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贴切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笔记”课程是我校自主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
该课程基于初中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培养目标,设置动物与植物、地质天文两个系列,每个系列又依据“主题+模块”的形式加以细分,旨在建设一门能够整合学校育人资源、彰显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自然笔记”课程开发背景
为了打造“美丽校园”。
“自然笔记”课程开发力求打造“美丽校园”、“生态校园”,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植根于校园,植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
源于儿童群体的“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美国一位作家提出的,他认为儿童亲近大自然的时间少会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我校试图通过开发“自然笔记”课程,创造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
开发学生的“自然观察者智力”。
“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能够认识到其他物种或类似物种的存在,能够把几种物种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来,等等。
“自然笔记”课程希望鼓励
学生亲近大自然,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然观察者智力。
提升初中生的观察素养。
“自然笔记”课程通过在自然知识上的专业性、情境创设上的趣味性、生态物种上的丰富性,为学生观察素养提升创造良好的契机、环境和动力。
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我校以“让每一个学生在关爱中体验成功”为办学理念,把“培养知书达理,自信自强,视野开阔,拥有一定艺术与创新素养的健康少年”作为育人目标。
“自然笔记”课程可以很好地承载学校特色建设需要。
“自然笔记”课程的设计
课程理念与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设计、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素养和实践精神。
使学生通过对身边自然现象的观察,逐渐学得观察方法、培养较强的观察动机、正确的观察态度、浓厚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最终学会观察并乐于观察,在观察、记录、交流、讨论、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力、领悟力。
课程内容。
以主题加模式块的形式建构内容,设立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下面都分设了任务主题。
模块一为“绿色的家园”,下设四个任务主题。
任务一:设计和制作书签——植物界的图形(3课时),通过观察叶的形态结构,以叶为主题制作一张书签。
任务二:设计植物台历——多彩的岁月(3课时),仔细观察校园内的各类植物,将自己所感兴趣的植物记录下来,并制作一本植物台历。
任务三:种子成长录——播种的季节(3课时),通过亲自种植感兴趣的蔬菜瓜果,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并且记录下成长的经过,完成一份成长记录册。
任务四:校园植物图鉴编制——身边的绿色(4课时),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考察,记录校园植物的多样性,设计并完成校园植物图鉴。
模块二为“大地的精灵”,下设三个任务。
任务一:设计一个鸟巢——繁殖的时节(3课时),通过对各类鸟巢的观察,掌握鸟巢制作的基本方法,设计完成鸟巢的制作。
任务二:编撰鸟类科学故事书——我的鸟类朋友(3课时),观察身边的鸟类,结合自己饲养鸟类、观赏鸟类的切实经历,编写一本鸟类故事书。
任务三:编制鸟类的图鉴——空中的过客,观察动物园或身边校园内的鸟类,将你所看到过的鸟类记录下来,完成一本鸟类图鉴的编制。
模块三为“庞大的家族”,下设三个任务。
任务一:设计蚂蚁爬行棋谱——蚂蚁的地下王国(3课时),仔细观察自然界蚂蚁的行为,记录下蚂蚁的行动路线,完成一张蚂蚁
爬行棋谱。
任务二:设计一幅蝶翅画——蝶翅成画(3课时),观察自然界的各类蝴蝶,用美丽的蝴蝶翅膀拼出一幅蝶翅图。
任务三:编导蚕宝宝的成长纪录片——蜕变(3课时),在饲养蚕宝宝的季节中,仔细观察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将它们记录下来,制作一部成长记录片。
模块四为“美丽的世界”,下设三个任务。
任务一:校园天气预报——多变的云彩(3课时),仔细观察天空中云彩的形状和变化,结合查找到的天气变化的资料,进行校园天气预报,要求能预测接下来天气变化的趋势。
任务二:设计制作24节气图鉴——科学解密中国农历(3课时),查找资料,了解中国的农历历法,探究农历中24节气与自然界变化之间的关系,找出每一个节气的地理特征,制作24节气图鉴。
任务三:制作立体生态模型——校园里的生态系统(3课时),仔细观察校园内一处微型生态系统,先用画笔把它描绘出来,再用卡纸、塑料板、泡沫等材料制作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模型。
自然笔记课程的实施
课程管理。
一是教导处负责管理工作,成立“自然笔记”课程综合研究室,负责编制课程纲要、制定每学年课程实施计划,编写“自然笔记”校本教材。
课程综合研究室成员由校长、教学科研分管校长、教导主任、科技总辅导员、
科学教研组长、校科研室、地理教师、生命科学教师、语文教研组长、理化教研组长、美术教师、摄影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组成。
二是申报有关课程研究课题,进行相关文献搜集、整理。
三是任课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做好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案例收集、分析。
四是建立课程反馈制度,不定期召集任课教师进行阶段或学期总结,及时调整课程实施中的不足。
五是建立“自然笔记”课程学生档案袋,进行定期交流展示。
六是通过对学生座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参加课程内容的反馈、评价,及时调整。
课程由科学、地理学科、语文学科、美术学科等相关学科教师共同教学,课程实施场地分别为教室、校园和上海动物园。
开发校内课程资源。
一是丰富校园内植物的物种,让学生在一年四季都能有可以观察的植物。
二是开辟一块校园生态环境观测区,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供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活动,记录生态区内物种数量的变化情况。
三是设立“自然笔记”课程中心。
中心内有标本陈列、水生态养护、动植物养护、作品陈列、专用书架、电脑网络等,为学生在完成自然笔记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探究问题的途径。
开发校外课程基地。
与上海动物园的合作,提供学生开展野外考察、观察野外生态环境的平台。
与沪杏科技图书馆合作,充分利用馆内丰富的科技图书资源和视频影像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料查询途径。
课程实施策略。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
在合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地开展观察探究活动,并且用自己观察记录的所得完成任务所需的作品。
通过作品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
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教育教学资源,密切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自然笔记课程的评价
对教师实行全程评价,采用学校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根据课程的参与程度、作品完成情况等,按照优、良、合格给予学生相应的等第。
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着重强调过程性评价,将评价作为学习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鼓励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信心。
(作者陈红波,系上海市虹桥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