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解表法

合集下载

07解表

07解表
脉浮
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
治法: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辛温解表· 九味羌活汤
方解:
君: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利关节止痹痛
臣:防风、苍术——祛风散寒除湿 黄芩、生地——清热、制燥
善治太阳经风寒湿邪
佐: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止痹痛 佐使:甘草——调和诸药
辛温解表· 九味羌活汤 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辛温解表· 小青龙汤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清稀, 苔白滑,脉浮 使用注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辛温解表· 小青龙汤
随证加减:
外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兼热象者,酌加石膏、黄芩;
喉中痰鸣,酌加杏仁、射干、冬花;
鼻塞涕多,酌加辛荑、苍耳子;
兼水肿者,酌加茯苓、猪苓
分述· 辛凉解表
风热
体外
口鼻
咽喉
体内



风寒(湿)邪
正气
郁而化热
(风热)
肌表
分述· 辛凉解表
适应证: 外感风热表证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 有汗,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 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15g) 金银花(15g)苦桔梗(6g) 薄菏(6g) 竹叶(4g ) 生甘草(5g) 荆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 鲜芦根适量
辛温解表· 桂枝汤
证治要点: 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
随证加减: o 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o 体质素虚者,加黄芪; o 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
辛温解表· 桂枝汤
使用注意:
a. 微火煮取;药后啜热稀粥以助酿汗; 温覆以助汗出 b. 桂、芍用量相等

中医-解表方

中医-解表方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对于表虚 有汗、新产妇 人、失血患者等均不宜用。 【加减运用】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寒湿在表,一 身烦痛,宜于发汗者。
桂枝汤
【组成】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
【方解】 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散风寒。 臣药:白芍,益阴敛营。 佐药:生姜,助桂枝解肌,又和胃止呕;大枣,益 气补中滋脾。 使药:炙甘草,调和药性。
桂枝汤
【使用注意】药后饮热稀粥少许,使微微汗出。 【加减应用】本方加厚朴、杏仁,名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发表, 降气平喘。 【鉴别】与麻黄汤相鉴别
相同点: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治外感风寒表证。
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为辛温发汗之重剂, 适用于外感 不同点 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 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 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 虚证。
麻杏石甘汤
【使用注意】本方为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 风寒咳喘者不宜使用。 【加减应用】若肺热甚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咳喘较甚者可加 苏子、葶苈子、地龙。可用于支气管肺炎、大 叶肺炎等。
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 连翘 桔梗 薄荷 淡竹叶 生甘草 荆芥
穗 牛蒡子 淡豆豉 芦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表证。
银翘散
【方解】 君药: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臣药: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荆芥穗、 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宣散在表之邪。 佐使药:芦根、淡竹叶、桔梗、甘草,清热生津,利 咽 化痰。
一、解表剂
概念: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 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表寒证 分类及适应证 辛凉解表剂—表热证

中医八法及施护

中医八法及施护
第二页,共23页。
【护理】
❖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
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 易散寒。 ❖ 3.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 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 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 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 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 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第十七页,共23页。
【护理】
1.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 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 况等。
2.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 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第十八页,共23页。
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第十页,共23页。
四、和法及护理
【概念】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 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
1、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2、肝脾不和病证。 3、肠胃不和病证。
第十一页,共23页。
【护理】
1.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 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 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 疗效果。
第六页,共23页。
【护理】
1、一般服药的剂量应从小量渐增,一服即吐者,不必尽剂。
2、服药后应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手探喉引吐。 3、服药后呕吐不止者,用生姜汁、冷开水或药物解之。 4、患者呕吐时应取坐位或侧卧位。 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更换或清洗衣被。
6、服药期间应禁食,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渐到普食。

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到底能治哪些病

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到底能治哪些病

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到底能治哪些病当今,有这么一句话: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

可见,发汗也是一种治病良法。

而汗法更是位列“中医治病八法”之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对汗法也很是重视。

那么,汗法究竟为何广为流传?哪些疾病又可使用汗法?该如何使用汗法?名老中医为您揭秘。

汗法亦称解表法,在临床上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

运用汗法,一要发散,二要清气,三要通络。

汗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或伏邪瘀着窍络从化为他病的,亦可根据“宣可决壅”的道理而用之,常可收一得之功。

因为汗法能开发卫实,疏通腠理,若用于补虚、宣络、温经等药中,又能透发经隧筋骨之间的外邪凝滞之毒,从汗而解。

一、汗法要发散外邪束表,气门闭塞,气的升降出入之道路不畅,根据“客者除之,表者散之”的道理,用汗法进行治疗,常用发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发散风寒属于风寒病因的,就要用辛温类药,开发腠理,驱除风寒,一汗而解,使客邪得除,气门通畅,皮毛之气与肺相通,太阳经脉自然委和。

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荆芥、薄荷等。

麻黄开卫实,宣肺气,使风寒从毛窍而散;桂枝解肌达表,发其汗于卫间,又有宣散走络之能,助麻黄逐风寒从汗而解;羌、防、荆、薄虽是风药亦能散热,羌活气轻而雄,行卫分之表邪,治水湿之游风;防风发散风寒,防御外风,随引经药并行,得芎芷则上行,清头目之风,得羌独则下行,除腰膝之风;荆芥长于治风又兼治血,对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薄荷辛能散风,香能解郁,与诸退风寒类方药如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等方伍用得当,效果颇佳。

唯对表虚自汗之人,切忌慎用。

因汗为心液,过汗或不当汗而汗,则动心液,有伤津亡阳脱气之弊。

2、发散风热风热乃阳邪,东垣书载:皮肤毛腠者,阳之分也。

阳盛则伤阴,故宜辛凉解表剂,发汗而已。

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桑叶、浮萍、苏叶、芦根等。

金银花清热散毒疗风,连翘解诸经之毒,多用有发汗之功,同金银花同用相得益彰。

薄荷辛香走散,菊花益肺开阖,皆有清散走表之效,以苏叶少许,辛温相助,散表邪,无残留之患。

解表四大手法

解表四大手法

解表四大手法
解表四大手法是中医治疗感冒等表浅病症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包括发汗、解表、散寒、祛风。

发汗手法通过刺激汗腺,使体内的汗液排出,达到解表的效果,具有较好的解热、解毒、解暑作用。

解表手法是通过行气活血,使人体的热量得以散发,达到解表的效果,具有缓解身体疲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散寒手法是通过刺激经络,增强体表的血液循环,使人体产生温热感,达到散寒的效果,具有缓解寒性疾病、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祛风手法是通过排出风邪,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祛风的效果,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总体而言,解表四大手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感冒等表浅病症的有效手段,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促进身体健康。

- 1 -。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
中医八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包括下面的八种治疗方法:
1. 解表法:主治表浅的热病,如感冒、发烧等。

通常采用辛凉发汗或清热解毒的药物。

2. 祛风法:主治风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如头痛、关节疼痛等。

通常采用祛风透疹、活血通络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3. 祛湿法:主治湿邪困滞引起的疾病,如风湿病、水肿等。

通常采用祛湿利水、化湿化痰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4. 清热法:主治内热外热等热病,如疮疡、热淋等。

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

5. 消积法:主治脾胃虚弱造成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状。

通常采用健脾开胃、消积化滞的药物。

6. 止血法:主治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咯血、便血等。

通常采用收敛止血的药物和针灸疗法。

7. 安神法:主治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症等。

通常采用安神定志、镇静安眠的药物、针灸疗法和气功。

8. 补虚法:主治各种气血亏损引起的虚证,如贫血、萎缩性疾病等。

通常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添精的药物和养生保健措施。

以上八种治疗方法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医生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延伸出的中医“十法、十二法、十六法”,也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解表

解表

组成
香附
四两
紫苏
四两
陈皮
二两
甘草
一两
方解
君 苏叶:发表散寒,理气宽中 臣 香附:行气开郁 佐 陈皮:理气燥湿 使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功用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 常用方。 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 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现代运用
本方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
类方比较 配伍 主治 异 功用
麻黄汤
桂枝汤
桂、芍并用,佐以 姜、枣,发汗解表 之逊于麻黄汤
外感风寒,恶风发 热,有汗之表虚证
麻、桂并用,佐以杏 仁,发汗力强
外感风寒,恶寒发 热,无汗喘咳之表 实证 宣肺平喘,辛温 发汗之重剂
调和营卫,辛温解 表之和剂

均为辛温解表剂,同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均 用了桂枝、甘草,都具有解表散风寒之功

个人简介
袁立霞 中药方剂教研室 方剂学博士 副教授 电话:61648257 QQ: 195154565 邮箱:cnylxtcm@



解表剂
一、概念
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 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二、 立法依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因其轻而扬之” “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
第二节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剂,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口渴,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为主组方。
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银翘散
《温病条辨》
主治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 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 浮数。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治疗疾病的同时平衡全身的阴阳五行,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

而在中医治疗中,八法是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病的八法。

一、解表法当病人出现感冒、发热等表象外的早期症状时,中医普遍采用解表法治疗。

解表法主要通过发汗使体内邪气排出,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常用的解表法包括汗法、泻法以及通过汤、丸、散等中药剂型进行治疗。

二、清热法清热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体内的热邪引起的症状,如高烧、咽喉发炎等。

清热法可通过清热药物的使用,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火气,达到解毒清热的效果。

清热法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清热降火法、清热解毒法等。

三、泻下法泻下法是中医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方法。

当病人出现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时,中医常常会采用泻下法进行治疗。

泻下法通过通便、润肠,帮助病人排出体内的湿气、毒素等有害物质,达到清肠胃、宽中通腑的目的。

四、利水法利水法是中医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尿、排尿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气,达到行水利水的目的。

常用的利水方法包括舒张血管、调整水盐平衡等。

五、攻下法攻下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肝胃失调、积食等症状。

攻下法通过刺激肠胃,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积食,达到通肠利便的目的。

常用的攻下方法包括灌肠、泻下等。

六、温里法温里法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病症,如寒疮、胃寒等。

温里法通过使用温热的药物帮助病人温养内脏,达到温里行寒的效果。

常用的温里法包括温药法、灸法等。

七、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血液循环不良、淤血等症状的重要方法。

活血化瘀法通过活化血液循环,帮助病人排解体内的瘀血,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包括针灸疗法、捏按疗法等。

八、祛痰法祛痰法主要用于治疗病人痰湿引起的症状,如咳嗽、胸闷等。

祛痰法通过使用祛痰药物或针灸疗法,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痰湿,达到祛痰的效果。

常用的祛痰方法包括吐痰法、化痰法等。

总结: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们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知识:解表法
解表法又称发汗法,是使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达到去除外邪的目的。

一般非为以下几种:
1、辛温表解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因正邪抗争于皮毛经络,故有恶寒发热,头颈强痛,肢体酸痛,脉浮紧或者浮缓、无汗等。

解决之道常有用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白芷。

紫苏等药物为方。

如表寒而无汗,用麻黄;若兼里热,则辅以辛凉,如大青龙汤;若有汗恶风,则用桂枝;表寒证青,用葱豉。

2、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燥之邪的表征,常见身热头疼、微恶风寒。

出汗。

口渴咽痛等症状。

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等,桑菊饮,银翘散为其中的代表药方。

也有辛温解表药和寒凉药物配成辛凉解表剂者,如麻杏甘石汤,有效针对肺热咳喘,肺气不宣者。

3、滋阴解表法
适用于外感表征兼有阴血不足之症。

因阴血亏虚,则汗源不足,感受外邪,不能作汗达邪,必须滋阴药与解表药配合使用,滋其液以充其汗源,发其汗以解外邪,是扶正与祛邪一箭双雕之做法,使表可解而正气不伤。

常用药物如玉竹、地黄、麦门冬、葱、豉、葛等同用,代表药方有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4、助阳解表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兼阳气不足的症状。

阳气虚弱,则正气不足,感
受外邪,不能祛邪外出。

必须加以助阳药与解表药使用,扶其正以祛其邪,发其汗以解其表,才能攻邪,而不伤正。

常见药物如附子、人参、黄芪,与防风、麻黄、细辛、羌活等同用,代表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再造散。

5、理气解表法
适用于表证兼气滞之症,患者由于气分不舒,感受外邪,已非简单表证,因此需要解表。

理气双管齐下,才能解除复杂病情。

常用药物有香附、陈皮,与解表药同用,代表药方:香苏散。

6、化饮解表法
适用于外感兼痰饮之症。

有痰饮的患者一旦感受外邪,则内饮外寒,扭结不解。

当用解表药与化饮药配合使用,才能使外邪化解,表里均治。

常用半夏、干姜、细辛,与解表药同用,代表药方:小青龙汤。

7、透疹解表法
适用于小儿麻痹疹初期,欲出不透,透发不畅者。

因麻疹初起,病邪在表,宜解肌透疹,而疹毒外透则邪有去路,不致内陷而变为逆证,病情可以迅速得到控制。

常用升麻、葛根、荆芥、牛蒡子、西河柳等等,代表药方为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