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名词解释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推荐阅读书目:
《系统哲学引论》 欧文·拉兹洛 商务印书馆
《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
切克兰德 《系统思想的轮回》
王诺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二章 系统分析
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与阶段划分 系统分析的概念、要素与步骤 系统环境分析 系统目标分析 系统结构分析 系统评价
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实质
启下—— 对系统设计实施的可行性评价,
三、特点
避免失误,保证设计最优。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
3、运用定量方法
4、凭借价值判断
四、要素
1945年 兰德公司提出系统分析的方法 1 确定期望达到的目标; 2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3 分析达到期望目标所需要的技术与设备 4 分析达到期望目标的各种方案所需要的资源和费用 5 根据分析、找出目标、技术装备、环境资源等因素
统)和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
第四节 系统工程方法论
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的方法,一般叫做系统方法论,它是在深入研究系统 的概念,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其各种形态的基础上,把 分析对象作为整体系统来考虑、掌握、分析等的基本 思想方法。
美国学者H.Hall最先提出了“三维结构体系”, 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
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在一定的阶层结构形
式中分布,在给定的环境约束下,为达到整体的
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系统的属性
目的性 阶层性
集合性 整体性
相关性 环境适应性
系统的分类
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从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看: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 从系统与环境的密切程度看: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按系统的形态分:实体系统,概念系统 按反馈性分: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 按系统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分为小系统(一般系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引言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交通状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交通运输网络分析交通运输网络是交通运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了解各种交通方式的布局、连接情况和运行状况。
道路网络分析道路网络是城市交通运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道路网络,可以了解道路的布局、道路状况和拥堵情况。
同时,还可以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容量来评估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拥堵状况,以便提出改进方案。
公共交通网络分析公共交通网络是城市中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
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网络,可以了解公交路线的覆盖情况、换乘便利性和运行状况。
在分析公共交通网络时,可以考虑不同公交线路之间的联系,以及公交车站的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公交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铁路网络分析铁路网络是长途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铁路网络,可以了解铁路线路的布局、连接情况和运行效率。
在分析铁路网络时,可以关注铁路客流量、列车运行速度和站点间距离,以评估铁路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服务水平。
交通运输需求分析交通运输需求是指旅客或货物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之间的迁移需要。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需求,可以了解人们出行的目的地、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的选择。
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对交通运输需求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人口分布,可以了解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大,需要提供更多交通服务。
产业分布分析产业分布也对交通运输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产业分布,可以了解不同产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和运输方式的选择,以便提供适当的交通服务。
出行时间分析人们的出行时间对交通运输需求有一定影响。
通过分析出行时间的分布规律,可以了解交通流量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从而合理安排交通资源,缓解交通拥堵。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引例:泡茶问题
开水没有,开水壶 要洗,茶壶茶杯要 洗,火已生了,茶 叶也有了,想泡壶 茶喝,怎么办?”
一、问题描述
目标:喝到一碗清新的热茶。
条件:已有一个茶壶、一包好茶叶、 一个燃着的火炉和可用的凉水水源。
其它要求:以最节约资源的方式实现 目标。
研究任务:合理安排各道工序,设计 一个解决泡茶问题的行动计划。
第一讲 系统与系统工程
1.1 系统概念与特征 1.2 系统工程概念及特点 1.3 系统工程方法论 1.4 运输系统工程内涵
1.1 系统概念与特征
你认为什么是系统?
你认为哪些算系统?
这些系统的共同点是什么?
(1)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整体 (2)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整体与环
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 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哲学 系统科学的产生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钱学森)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桥梁 数学 自然辩 历史唯 系统论 认识论 社会论 军事 …
哲学 证法 物主义
哲学
学科 数学
自然 科学
社会 科学
系统 科学
思维 科学
行为 科学
军事 … 科学
基础 科学
Joseph Sussman, Introduction to transportation systems, Boston : Artech House, 2000.
Alexander Kossiakoff, William N. Sweet, Sam Seymour, System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2011
交通运输学名词解释

名词:1、机车车辆限界——是机车车辆横断面的最大极限,它规定了机车车辆不同部位宽度、高度的最大尺寸和底部零件至轨面的最小距离。
2、列车——铁路车辆按规定重量、长度及编挂条件编成车列,挂有机车和规定的列车标志并指定有列车车次时。
3、铁路车辆——是指本身没有动力,用于运送旅客和货物的铁路专用工具。
4、铁路行车制度——是指为了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所采用,并用铁路行车规章加以规定的列车运行间隔法。
5、直达列车——货物列车在装卸车站或技术站编组、通过一个以上编组站不进行改编的列车。
6、交通运输——运输工具在运输网络上的流动和运输工具上载运的人员与物资在两地之间位移这一经济活动的总称。
7、港口——是指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8、包车客运——是将客车租给用户安排使用,按行驶里程或包用时间计费的一种营运方式。
9、运输——是指“人和物的载运和输送”。
也就是说,运输是指借助公共运输线及其设施和运输工具来实现人与物空间位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10、联合运输——是指货方只要与一个机构或经营人订立一份全程运输合同,一次交付费用、办理一次保险就可以实现货物的全程运输。
11、周转——如果车辆在完成运输工作过程中,又周期性的返回到第一个车(运)次的起点,这一过程就称为周转。
12、交通运输布局——是指交通运输系统的相关基础设施、技术设备和运输工具形成的各地区的分布。
13、运输调查——就是运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形式,针对某些问题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而展开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运输信息,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的过程。
14、公路——则是公共道路的简称,习惯上指各级政府所建的连接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的、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配置的道路。
15、集装箱运输——是指把一定数量的货物集中于一个便于运输、搬运、装卸、储存的集装箱内来进行货物运送的运输组织形式。
16、直达行驶法——是指每辆汽车(或列车)装运货物由起点驶经全线直达终点,卸货后再装货或空驶返回的行车组织方法。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1系统的整体性是什么任何一个元素不能分开整体去研讨,元素之间的联络、作用以及阶级散布也不能分开整体的谐和去思索。
脱离了整体性,元素的机能和元素间的作用以及层次散布便失去了意义。
系统的整体性应保证在给定的目的下,使系统元素集、元素的关系集以及其阶级构造的整体结合效果为最大。
2 系统的思想中心是什么(系统科学的开展)把系统环境作为一个外部环境,系统的输入和目的作为子系统,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思索树立转换过程的系统。
3 系统工程是怎样样的一门学科由于通讯技术、信息科学、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疾速开展为根底,构成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科学的观念,合理地结合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文科学、现代数学的最优化的办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其他有关工程技术,依照系统开发的程序与办法去研讨和建造最优系统的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
4 系统构造剖析的中心是什么找出系统构成表征方面的规律,即系统应具备的合理构造规律。
5 在综合运输的组织和管理中,综合管理和谐和的重点是什么1 货物流向流量和运输线路的谐和2 地域间各运输方式的谐和3 各种运输方式设备才能的谐和4 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的谐和5 运价和运输费用的谐和6 货运量在空间上的散布取决于什么货物发送量,货物发送吨数,货物周转量,货物均匀运程。
7 平衡运价是怎样样随需求和供应变化的当需求和供应都增加时,平衡交通量将增加很多,新的平衡运价则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原来的平衡运价。
8 交通运输通道能够分为哪几类1国际通道2区际通道3区内通道9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承当哪些交通流1区内流2区际流3国际流4中转流10 我国高速公路应该采用怎样样最合理的收费系统世界各国高速公路的收费系统通常有4中制式:均一式,开放式,封锁式和混合式。
我国采用的是封锁式收费系统。
11 系统工程的办法详细包括哪些办法系统剖析办法、系统评价办法、系统仿真办法、系统预测办法、和系统决策办法等。
12 系统剖析的特性包括哪些1以整体为目的2以特定问题为研讨对象3运用定量剖析的办法4 凭仗价值判别 13 系统构造剖析包括哪些内容系统的6个属性就表现出系统构造的普通方式,把目的性作为决议系统构造的动身点,即统领和支配环境顺应性以外的4个属性。
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

摘要: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关键词: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综合功能;运输能力一、引言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
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二、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由系统科学理论可知,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综合整体。
从系统及交通运输枢纽的基本定义角度来看,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组成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
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
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
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及枢纽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
第五讲 交通运输系统

根据港口的功能,对港口的基本要求是 基本要求是: 根据港口的功能,对港口的基本要求是: • • 要有良好的水域,保证进出港船舶航行; 要有良好的水域,保证进出港船舶航行; 要有功能齐全的陆上设施和服务机构。 要有功能齐全的陆上设施和服务机构。
交通运输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
港口水域及其陆上设施
港 口 水 域 设 施
交通运输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
港口的分类
用途
• 商港 • 渔港 • 工业港 • 避风港 • 军港 • 旅游港
地理位置 • 海港 • 河港 • 运河港
潮汐影响 • 开敞港 • 闭合港 • 混合港
地位 • 国际性港 • 国家性港 • 地区性港
交通运输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
港口的功能
运输功能 工业功能
港口
商业功能
快速路 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交通运输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
道路运输系统
交叉口: 交叉口:
平面交叉 十字形、X字形、T字形、Y字形、错位交叉等 十字形、 字形、 字形、 字形、 立体交叉 跨路桥、匝道、出入口、 跨路桥、匝道、出入口、变速车道
交通运输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
19
交通运输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
不同类型交叉 内河航道 •人工航道 人工航道
属于自然水道,其通行能力几乎不受限制 属于自然水道, 大部分是利用天然水道加上引航的航标设施构成的 是指由人工开凿,主要用于船舶通航的河流, 是指由人工开凿,主要用于船舶通航的河流,又称运河
交通运输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
航道的航行条件
1.有足够的航道深度 有足够的航道深度 最小通航深度=船舶满载吃水+ 最小通航深度=船舶满载吃水+富余水深 2.有足够的航道宽度 有足够的航道宽度 需航道宽度=同时交错的船队或船舶宽度之和 所需航道宽度=同时交错的船队或船舶宽度之和 +富余宽度 3.有适宜的航道转弯半径 有适宜的航道转弯半径 4.有合理的航道许可流速 有合理的航道许可流速 下驶时:航速=船舶静水速度+ 下驶时:航速=船舶静水速度+流速 上驶时:航速=船舶静水速度- 上驶时:航速=船舶静水速度-流速 5.有符合规定的水上外廓 有符合规定的水上外廓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是指城市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运输网络。
交通运输系统可
以分为水路运输、空中运输、地面运输、铁路运输以及城市内的公共交通系统。
这些交通
系统的最大作用是贯穿整个社会,促进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性。
首先,交通运输系统
能够联系地区的不同部分,并为人们提供有效的出行方式。
其次,它可以分配和运送资源,如物资、原料等,从而支持经济发展。
此外,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主
要部分,可以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
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因素是技术,传统的交通工具
受到电子科技的支持,新技术可以减少货物和旅客的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另一个因
素是资源,合理分配资源可以使得大面积地区的交通运输运行有效。
此外,合理的政策制
定也是影响交通运输系统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它指导交通运输运行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交通管理人员优化交通运输系统,以提高其有
效性和安全性。
一方面,可以分析运行灵活性和运行成本,以确定如何有效地优化拥有的
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分析和评估新的技术,以改善交通运输服务。
同时,系统分析还可
以帮助分析和解决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的符号性问题,如噪声污染和环境污染。
总之,交通运输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技术能够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交通运输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系统:是混乱、无秩序的反义词,通俗的说就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达到墨重目的的一个祝贺提(P5)
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它是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线路、站的土木建筑物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域分布。
(P34)
交通运输枢纽:
联合运输:
区内通道:
交通运输规划: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即根据公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通过综合平衡和方案比较,确定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和地域空间分布。
(P43)
交通运输需求:
客流密度:
联合运输:
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
系统分析:就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
(P35)为了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有系统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分析人员使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用、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并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据此建立若干替代方案和必要的模型进行仿真实验。
交通运输供给:
交通运输通道:
输送能力:
一、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不便于清楚的研究供给者行为。
(2)在交通运输中,供给的一些非货币特征相对于经营者收取的价格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很多运输方式中运行时间都是供给中最重要的一个因
素。
(3)很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由于这些原因,将运输供给严格限制在经济学中,即理解为一定价格下的市场货物供应量的概念是不合适的。
为了进行需求分析和交通量预测,我们考虑由一组真正发生的对运输活动的特征和数量有影响的运输系统特征来定义供给。
这一推广超出了以货币表示的运输成本和价格,它包括了其他直接或间接地代表消耗在运输中的资源的特征,尽管它无法定量或转化为货币成本。
这一组特征的选择依赖于所考虑的不同运输方式。
因而在城市小汽车交通系统中,运行时间、成本、延侯、停车费和可达性等就足以描述运输供给了。
而在航空客运中,运行时间、票价、地面交通费、机场延误、机型、服务频率、时间表、服务质量等是运输供给的必要的描述量。
没有必要遵循统一的模式给各种运输方式第定义供给,这样的统一模式容易复杂化并且有可能忽略运输分析的重要特征。
二、交通运输供给特征
运输供给特征的改善有赖于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技术
运输系统的技术特征影响它的行为。
特别是,系统的运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技术类型。
其他直接受技术影响的运输供给特征有能力和速度等。
(2)运营策略
用技术来提供运输服务的方式取决于运营者的行为和目标。
例如,为了适应交通量的增加,系统扩能策略对于像航空、铁路这样按时刻表运行的系统来说对供给特征的影响很大。
运营者的行为也确定了运营成本被还原的程度及还原方式。
这是将运营成本转化为使用者成本(函数)的一种价格机制。
(3)政策机构的要求和限制
运输运营策略和价格政策常常要受到政府的调节和限制。
例如,在一个被调节的运输系统中,运营者能够使用的价格策略可能是由政府机构制定的,有时甚至能力和使用的设备类型也由政府机构确定。
市场结构也可能会类似的影响。
例如,在竞争和垄断的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价格政策。
(4)使用者行为
运输供给的有些特征取决于运输系统中使用者的行为。
货主选择可用的运输服务方式常常确定了货运总成本,货主可选择不同的存储量、批量、频率和包装方式。
市内旅客也可以通过选择路径、速度以及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而影响供给特征。
这四大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运输供给函数,它从使用者的角度描述了供给特征,
三相互协调的基本条件
(1)保证运输过程的连续性,即不间断性、无延误地完成技术作业过程中的全部必要作业。
这一条件可用下式表示:T∧H∧E——→
式中T、H、E技术作业图中各种运输方式;
∧结合符(代替“与”结合);
——保证运输过程连续的符号。
(2)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设备的通过能力、输送能力彼此相适应,它体现在一般的指标中(货物吨数、旅客人数),或体现在该种运输方式接运的运输量与所需的单元运输工具的能力及数量的相适应上。
两种运输方式衔接处,需设置中间库场及换装机具时,这些设备的能力应与相邻接的运输方式的通过能力相适应。
具体表现为
在直接装机条件下Na〓Nc
在经由库场换装时Na〓Nb〓Nc
式中,Na、Nc两种相邻接的运输方式通过能力;
Nb衔接两种运输方式的中间换装设备能力;
能力相适应符号。
(三)各环节的作业时间相互协调,以基本作业环节为目标,前一项作业占用整套设备的时间应小于等于后一项作业占用整套设备的时间,且两者均小于等于基本作业的相应作业时间,具体表示为:Tf≤Tn≤Te
式中:Tf前一项作业时间;
Tn衔接两种运输方式的中间换装设备能力;
Te结尾作业(基本作业)时间。
(四)必要的组织、制度保证。
为确保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应设置有相对应的高、中、低各级管理组织,并制定有配套可行的相应措施。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处于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与其他工业相比交通运输系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
交通运输的产品不具有实体形态,其产品是实体(货物或旅客)和信息在时空四维域中的坐标变换。
从直观上说,人们不会为了运输而运输。
归根结底,交通运输只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另外,交通运输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发生在系统之外,作为一个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否则,它就很难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交通运输的职能是为整个社会经济大体系服务的,其外部效益远远超过了系统内部效益。
由此可见,研究交通运输不能局限于交通运输本身,必须从社会系统出发来评价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