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选修走向世界大战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3《走向世界大战》word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把握绥靖政策及慕尼黑阴谋;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阻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缘故。
情境设置:1938年,德国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希特勒信誓旦旦地说“苏台德区是我在欧洲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你相信希特勒所说的吗?英法相信吗?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政治家认为德国有理由对一战后的现状不满,有理由修改《凡尔赛》和约,因此主张对德国采取“安抚”、“平息其不满”的政策,这是“绥靖”(Appeasement)一词的由来和最初的含义。
随着绥靖政策推行的恶劣后果逐步明显,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另外的含义来明白得这一词汇,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绥靖政策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张入侵的政策,是在贬义上使用那个词汇的。
材料二:英法尽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紧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庞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意、日入侵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入侵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坚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也极为复杂。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而且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造成了一种负罪感。
它们对战后德国显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明白得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容忍的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峻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
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显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幸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还有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专门难希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决和连续的政策。
在这一时期内希特勒尽力造成一种看起来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方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绥靖者在专门大程度上是顽固的反共产主义者,他们相信通过支持德国重新获得其原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他们就会建起一座阻遏苏联共产主义西进的前哨堡垒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情愿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入侵的庞大障碍,如此,“反共”就成了他们结盟的最好招牌材料三: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在那个地点挖掘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真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我那个人,从心底里确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
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3-3 走向世界大战

•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 向全面战争的。
•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英法
• 1.含义: 、 、美等西方大国为维护自
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
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 为姑息纵容的政策。
• 2.表现 • (1)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 [探究结论]
• (1)态度:不干涉,对交战双方都不提供任何 支持。原因:维护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 。
• (2)评价:能够消除战争或Fra bibliotek小战争的规模, 避免将苏联卷入战争。首要目的:苏联以此避 战自保,扩大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德国以此 避免出现两线作战的局面。
• (3)实质:纵容侵略。危害:助长了日本和德
• 也正是这项公约,在欧洲的战场缩小了,…… 还不能证明欧洲有可能完全避免战争,这种敌 对行动的范围现在也将受到限制……依靠这项 公约,苏联就不必再被迫让自己卷入战争,不 管是站在英国一边反对德国,还是站在德国一 边反对英国。”
• ——以上材料均引自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
》
• [探究问题]
•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联当时对日本侵华采 取的态度及采取该态度的原因。
• (3)苏德双方于1939年8月在
签订条约。
• 4.影响:西方大国的利己主义的绥靖政策使
全面理解慕尼黑阴谋
• 1.背景 • (1)西方大国的纵容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 • (2)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以捷克斯洛伐克民族
问题为由,对捷提出领土要求。 • (3)英法企图牺牲捷利益,与希特勒妥协,推
动德国进攻苏联。
• (2)根据材料二,分析莫洛托夫是如何评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结合当时的形势,分 析苏德双方这样做的首要目的。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史料印证] 材料一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主要战胜国, 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 材料一说明英法因为 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 …… 这种状 国家实力受到 第一次 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 世界大战 的 严 重 削 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 弱,所以不敢同法西 的斗争, 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 斯的侵略进行斗争, 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国际关系史》 故采取绥靖政策。
[对点巩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 强化了邪恶的刻毒。”这句话揭示了(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 B.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负有重大责任 C. 《凡尔赛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 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由于英、法、美
材料三
我们对一个
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 小国无论抱有多大同 情, 但总不能仅仅为了 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 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 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 不进行战斗的话, 那也 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 要的问题。 ——张伯伦(英国首相)
思考:材料三中“强大邻邦”和“小 国”分别指的是谁?你怎样评价张伯 伦的言论? 提示: “ 强大邻邦 ” 指德国; “ 小 国”指捷克斯洛伐克。 评价:为了自 身的利益与安全, 不惜牺牲弱小国家 利益,体现了大国强权主义色彩; 满 足了德国法西斯的要求, 助长了其侵 略气焰,加速了大战的爆发;没有使 英国避免战争,英国最终自食其果, 遭到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B. 《慕尼黑协定》 D. 《反共产国际协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从“如果他们走到一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来 看,丘吉尔担心德国与苏联在将来会走到一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 了丘吉尔的预言。 答案:C
历史选修3人教新课标3.3走向世界大战教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学目标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 同时企图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的政策。
2.实质:西方大国仇视社会主义,无视小国利益的极端自私的强权政治3.表现:⑴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国际共管”成为一纸空文)⑵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名不副实“经济制裁”)⑶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不干涉”和“中立”)⑷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⑸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⑹“奇怪战争”、“静坐战”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1)英法①英法地位的削弱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政局复杂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⑤对苏联的本能仇恨及无视小国利益(2)美国(“中立政策”)①忙于恢复经济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③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5.绥靖政策的危害⑴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⑵英法忽视了战争的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⑶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⑷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敌6.教训: 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⑴德国对外侵略扩张吞并奥地利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⑵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2.内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慕尼黑阴谋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峰?绥靖政策是用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换取苟安局面并祸水东引。
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等问题上,英法等国或貌似公允,或置身事外;但在慕尼黑,英法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不惜从幕后走到前台,抛开当事国,公开地把捷送到法西斯铁蹄之下,这是大国强权主义和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3.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侵略气焰,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②欧洲集体安全落空,苏联寻求自保转而与德国谈判,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三、“集体安全的落空”1、集体安全:是一种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
高中历史选修3第三单元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 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
2.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3. 西班牙内战:英法不干涉,美保持中立
二.慕尼黑阴谋
1. 1938年5月,德吞并奥地利,撕毁<凡尔赛和约>
2.1938年9月,英法德意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3.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
4.德国向英国提出归还一战的殖民地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1. 1939年4月英,法,苏缔结同盟失败
2. 1939年8月,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名师公开课国家级获奖课件(15张)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合作探究
全面认识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右图中希特勒说:“没有问题的,你知道有些狗是只会吠 而不会咬人的吗?”墨索里尼回答道:“我知道,你知道,但那只狗知不 知道?”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合作探究
材料二 下图中英国首相张伯伦自慕尼黑回国,声称已赢得“我 们时代的和平”。
第 3课
走向世界大战
自主预习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合作探究
课程 标准 学习 目标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 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1.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知道其具体表现 2.简述慕尼黑会议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3.分析集体安全的落空与世界大战爆发的关系 4.比较苏联避战自保与西方绥靖政策的异同
自主预习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一 二
合作探究
三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 1.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破裂 (1)面对法西斯带来的严重的战争威胁,1939年4月起,英、法、苏 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 (2)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 失败。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原因:德国为防止英法与苏联结盟,避免出现东西两线作战的 局面;苏联寻求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英法与苏联社会制度不 同,互不信任,被德国利用。 (2)签署:1939年8月,苏德两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双 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 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 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1)材料一中的“狗”代表哪一个国家?这只“狗”为何向希特勒和墨 索里尼吠叫?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那只“狗”不会咬人的 证据。 (3)请你对这只“狗”的行为作一评述。
高二历史选修三课件走向世界大战(1)

06 走向世界大战历史教训与启示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01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破坏,我们应该深刻认 识到战争的危害,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03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与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凡尔赛和约的不平等性
国际联盟的无能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厉, 导致德国国内复仇情绪高涨,为二战 爆发埋下伏笔。
国际联盟缺乏强制执行力,对国际争 端的调解和仲裁作用有限,无法有效 维护世界和平。
华盛顿会议的矛盾
华盛顿会议虽然暂时缓解了列强间的 矛盾,但未能根本解决各国间的利益 冲突,国际秩序依然不稳定。
• 东南亚战场: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东南亚地区发动了多次进攻。其中,菲律宾、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均遭受了日本的侵略和占领。这些地区的反法西斯 力量在战争中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和斗争。
• 大西洋战场: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对盟军船只进行了广泛的袭击和破坏活动。 为了保卫大西洋航线的安全,英美等国组织了大规模的护航行动和反潜战役。
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及主要战
04
役
欧洲战场:波兰闪击战、敦刻尔克大撤退
波兰闪击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般的速度对 波兰发动进攻,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正式爆发。此战役中,德军使用了先 进的战术和武器,成功突破了波兰的防 线,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波兰的大部分 领土。
VS
敦刻尔克大撤退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今属波黑) ,并对其进行残酷统治,引发当地人 民的强烈不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
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
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 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1.写出绥靖政策的含义。
2.列举绥靖政策的表现。 1】对日侵华: 2】对意侵埃: 3】对西班牙内战: 。 4】对德并奥: 5】对德并苏台德: 3.列举苏联1939年两件大事。
西文大国的态度(绥英法等国向捷施压,1938年9月年9月会议召开,英法两国同意把等地区割给德国。
3.列举苏联1939年两件大事。 ①1939年两件大事。1939年4月起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 判,未达成一致。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败;②苏德双方于 1939年8月在1939年8月在签订条约
对意侵埃-----“制裁”
②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公开与法西 斯国家直接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
对西班牙内战---“不干涉”“中立” 出卖他国利益。
吞并奥地利----平静地接受 慕尼黑阴谋成为绥靖政策顶峰
对德并苏台德----公开出卖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3 3.3走向世界大战 (共24张PPT)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3 3.3走向世界大战 (共24张PPT)
2.列举绥靖政策的表现。 1】对日侵华: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时,得到英法操纵下的的迁就。
2】对意侵埃: “制裁”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 3】对西班牙内战: 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 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4】对德并奥: 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
• 英法绥靖政策的表现反映英法对法西斯的 侵略的态度有怎样变化?
莱茵河非军事区---理所当然 对日侵华------迁就 对意侵埃-----“制裁” 对西班牙内战---“不干涉”“中立” 吞并奥地利----平静地接受
对德并苏台德----公开出卖
慕 尼 黑 阴 谋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 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大不列 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 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英国首相)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3 3.3走向世界大战 (共24张PPT)
• 英法绥靖政策的表现反映英法对法西斯的
侵略的态度有怎样变化?
莱茵河非军事区---理所当然
[深度点拨] 慕尼黑阴谋成为绥靖 政策顶峰的原因
①此前的绥靖政策,主要是通过
对日侵华------迁就
所谓的“中立”和“不干涉”的方式 体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还不甚露 骨。
德国
柏林
莱
德
莱 茵
茵 区
河
国
台德 区 苏
布拉格 捷 克 斯 洛 伐 克
慕尼黑
维也纳
奥地利
意大利
(1)1936年3月 莱茵河非军事区英法态度: 收回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理所当然)
1.1936年,德国采取了破坏以往条约的某一行动, 英国政府以这只不过是希特勒要收回“自己的私人宅 旁花园而已”为理由,对法西斯德国姑息纵容。据此 判断,当时德国的“某一行动”是( )
5】对德并苏台德: 英法等国向捷施压,1938年9月年9月会议召开,英法两国同意把等地区割给德国。
3.列举苏联1939年两件大事。 ①1939年两件大事。1939年4月起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 判,未达成一致。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归于失败;②苏德双方于 1939年8月在1939年8月在签订条约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B.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C.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D.出兵吞并奥地利
解析】 结合材料中“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 信息,说明此处原属于德国所有,即莱茵非军事区。
【答案】 B
1.写出绥靖政策的含义。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企图以牺牲弱小国 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 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
2.列举绥靖政策的表现。 1】对日侵华: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时,得到英法操纵下的的迁就。
2】对意侵埃: “制裁”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 3】对西班牙内战: 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 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4】对德并奥: 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
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一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 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 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 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 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还有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 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 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 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 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 团相信了这一点…… ——《国际关系史》
报告书后2章是李顿等人向国联提出的解决意见。他们不主张 东北恢复原状,而建议设立一个“自治政府”,包括“相当数额之 外国顾问,其中日本人应占一重要比例”;中日军队全部撤出东北
,改由两国宪警维护治安等。报告国书联还认对为日,本九迁一八就之前,日本在
东北拥有特殊利益,中国的反日行动损害了日本的利益。
1.写出绥靖政策的含义。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企图以牺牲弱小国 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 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
1932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 和日内瓦同时发表。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长达270余页,共10章。前8章是调查结论 ,从法理层面澄清了几点事实:一、“九一八”事变中,日军行动 “不能视为合法自卫之办法”,其有“精密预备的计划”;二、“ 满洲国”为日本扶植成立,其政权“不能认为由真正及自然之独立 运动所产生”;三、承认东北三省领土及主权归中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