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与意译之争是一场什么样的争论_李全安
直译意译辨析(续)

英语知识作者:王晓元二、本义观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直译与意译并非两个学派,而只不过是翻译过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孰优孰劣并不是绝对的(李全安, 1990: 18-22)。
从对直译意译的界定看,可以刘重德(1991)与许渊冲(1984)为代表,虽然许渊冲的翻译实践表明他并不是一位直译者。
刘重德(1991:46-65)在回顾了中西各自关于直译意译的论争后,对直译作了如下的界定(52):在翻译过程中,以句子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同时亦考虑到整个篇章;力图再现整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尽可能保存原作的修辞手法与主要句子结构,如SV、SVO、SVC等。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工作定义或操作性定义,主要是以句为本位。
但有一个问题: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要保持句子内部结构,似乎有点困难。
或许,这与作者的直译可以达到如下三个目的有关(59)─同时不难看出鲁迅的影响来:①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②反映异国风味;③吸收新的表达方式。
而可能更易为人所接受的界说则来自许渊冲。
他(1984: 5-6)认为,‚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
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很明显,许渊冲与刘重德一样,都认为无论直译、意译都当忠于原文的内容或意义,这就意味着,首先承认二者都必须是翻译这一大前提,然后方可讨论二者的异同。
作者这种界定应当说是基本得当的,但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通顺的译文形式‛这一提法不太准确,虽然大多数论者都有着类似的表述,诸如译文‚通畅、明白、易懂‛,实际上这已经把译文的标准降格到中学生作文的要求了。
试问,如原文不‚通顺‛(照我们常规的理解),象一些意识流作品,译文又怎能‚通顺‛?第二,‚原文形式‛所指不明确。
这一术语至少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langue)形式,二是指作者运用语言的形式,即言语(parole)。
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

在中国的翻译发展史上 ,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
其中最早的一次 ,便是关于佛经的翻译。
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已经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唐代臻于极盛 ,北宋时代已经势微 ,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18 - 19。
在这历时约一千年的佛经翻译实践中 ,涌现出许多翻译名家 ,并提出了许多经典译论。
佛经翻译重“文” ,还是重“质”的争论 ,对当时及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文质之争(一 )时间范围关于“文质之争”的时间范围 ,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观点。
从狭义上讲 ,“这场争论 ,发生在初译《法句经》的 224年” 175。
后来 ,支谦所作的《法句经序》记述了这场争论;从广义上讲 ,这场争论是“贯穿整个佛经翻译过程的核心问题”。
各译经大家被粗分成了“文”“质”两派 ,“文质之争”则指代两派人物所提出的不同观点。
这里采用的是广义上的说法 ,从安世高译经开始至赞宁总结译论为止。
(二 )“文”“质”两派“文质之争”是围绕“文”“质”两大派别各自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展开的一场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 ,这场争论沿着从以“质”为主 ,到以“文”为主 ,最后结于文质相辅的道路发展。
按时间顺序 ,最先出现的是“质”派 ,其代表人物有安清、支娄加谶、竺法护、释道安。
安清 ,字世高 ,安息国王子 ,于汉桓帝建和二年 (公元 148年 )抵达洛阳。
至灵帝建宁的二十余年间 ,共译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
“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梁皎慧《高僧传》评他的译本“义理明晰 ,文字允正 ,辩而不华 ,质而不野”。
但“有些地方顺从原本结构 ,不免重复、颠倒 ,而术语的创作也有些意义不够清楚”支娄加谶,简称支谶,西域月支人,于后汉桓帝末年 (公元 167年)从月支来到洛阳。
据道安经录记载,至灵帝中平 (公元 189年) ,共译经文三部十四卷。
晋支憨度评其译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
虽然其译文比安清的易懂一些,但因其仍多用音译,故仍然颇为晦涩。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

归化与异化的例子【篇一:归化与异化的例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范文一:摘要:归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为归宿。
异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
归化异化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创作出成功的译文,才能担负起文化交流的重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世界上有近三千种语言,广泛使用的语言有十几种,众多的语言给彼此信息的交流带来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是翻译,利用翻译这一工具完成不同语言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它同时也是两种语言所蕴涵的深层文化之间的交流。
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一、归化异化的定义1813年,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并分别将它们称为“疏离(alienating)”和“归化”(naturalizing)。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domestication),就是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的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归化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foreignization),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也就是尽量移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

第一大论争,是“信达雅”之争。
由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晚清以来中 国翻译及翻译文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命题。它既是严 复翻译经验的精炼的总结,也相当程度地揭示和概括了翻 译活动的本质规律。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翻译理论中,没 有哪一种学说像“信达雅”一样具有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 响力。由于严复的“信达雅”只是有感而发,并未做现代 意义上的科学的界定,后来的人们或解释、或阐发、或引 申、或赞赏、或质疑、或贬斥,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真 正出现了百年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期间的争鸣出现过 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30年代,第二次在50年代,第三 次高潮始于80年代,延续至今。通过论争,“信达雅” 的历史渊源、内在含义、作为翻译及翻译文学的原则标准 的持续有效性得到了大多数论争者的充述中,我们深感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翻译论争的论题是鲜明突出的, 论争的内容、论争的角度和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论争 的学术含量和理论含量是较高的,有关文学翻译的论 争是与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史的发展演进历程密切 相关的。从纵向上看,十大论争贯穿着整个中国翻译 史和翻译文学史,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论争高 潮相对集中。20-30年代和80-90年代是论争的两个高 峰,十大论争中的大部分论争集中在这两个时期。显 而易见,这两个高峰期的形成是与中国整个学术文化 的繁荣期相一致的。从论争的主题内容上看,是逐步 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和深化的。
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及其 特点
王向远
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与激烈碰撞的时代 环境中,翻译事业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 开拓式的发展,其中始终伴随着文学翻译在实际操作 中的具体处理问题。回顾、梳理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 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及其关注焦点,对于我们深化翻 译实践、实现译论创新、促进(文学)翻译事业的新 发展均具有借鉴性和启发性意义。
直译与意译浅析

直译与意译浅析作者:伦淑新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11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原文和译文的内容及文化的关系,区分了中西方读者语言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差异,从而推出直译、意译是翻译实践中并存的两种方法,他们不但互相补充,而且可以结合使用。
[关键词]直译意译原文译文文化风格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每次的翻译高潮中都伴随着翻译方法之争,说到底就是直译、意译之争。
其实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无论持哪种观点都不可能自始至终仅采用某一种方法,往往是与其他方法交替使用。
因为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解决翻译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如果坚持使用某一种方法的话,那么某些译文便会晦涩难懂,让人不知所云。
一、直译、意译的内涵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句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直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意译指在译文中舍弃原作的表达法,另觅同义等效的表达法,或指对原作的句子结构进行较大的变化或调整,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
例如,天气这样闷,十之八九要下雨。
直译:With the weather so close and stuffy, in eight or nine cases out of ten it'll rain presently.意译:With the weather so close and stuffy, 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十之八九”与“ten to one”属不完全对应,但都表示“极可能”。
如果将“十之八九”译为eight or nine cases out of ten,译文便失去了原文的比喻色彩,借用英语习语ten to one 既保留了原文的比喻色彩,又能使读者欣然接受,达到了译文与原文之间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要求。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

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三次论争摘要本文从我国翻译史上著名的三次翻译论争出发,通过对论争的详细梳理,理清中国译论的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和代表当时最先进水平的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译论的发展做出预测。
第一次论争是二十世纪初的“直译、意译”之争。
这次论争以汉语的发展为焦点,让一向被视为“小辨”的翻译第一次高调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场论争实现了翻译的自觉,让其逐渐脱离了译者随意删改原著的编译阶段,让人们对于译本的态度从一味求“顺”转移到了求“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翻译、语言及思想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以翻译更新思想,用翻译改造汉语的理论;此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神形说”,并从汉语的特征出发,对如何在语言层面上实现“神形兼备”的忠实进行了探索。
有研究者论述“绝对忠实”的不可能,甚至与现代阐释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第二次论争是开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的“异化、归化”之争。
这次论争围绕翻译的文化内涵进行。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人们对于直译、异译的讨论有了新的内涵,翻译理论从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日益关注,到最终将翻译视为文化交往活动进行研究,开始了译论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这个转向之后,翻译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层面的讨论,而是深入和扩展到文化、文学、政治、经济领域,成为国际政治交往、学术交流、文化比较的重要课题。
在借鉴和思考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翻译研究者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异化归化做出了全新的阐释。
在我国译论中,异化归化已经脱离了后殖民主义的狭隘视角,甚至可以说具有了更广泛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一种交往活动,译者的伦理性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新的背景和形式下对译者的自身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次论争以“翻译学”的构建为中心,通过对“翻译是不是一门科学”的讨论,破解了常年困扰译坛的“科学主义迷思”;通过对翻译学学科性质的争论,驳斥了“理论无用”论,解开了“综合性学科”之惑,逐步统一了思想和认识;并尝试从哲学高度对我国现当代译论发展做出了总结;在建构翻译学的努力中,批判性地重新对西方理论进行了评价,在与其对照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自身的特点和不足,明确了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方向:从本国、本民族的翻译实践现状出发,在重新评估和吸收传统译学中的宝贵财富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西方译论,以系统化、科学化的翻译理论推进翻译学科的全面建设,建为世界翻译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_直译_意译_之争_陈言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2009年第2期(Social Sciences Edi tion)(总第187期)文学翻译研究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0、/意译0之争陈 言摘 要: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
/豪杰译0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
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0和/直译0。
有人则坚持/意译0。
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
实际上,/直译0、/意译0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
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0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
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
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0、/意译0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直译;意译;豪杰译;硬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2-0095-08收稿日期:2008-12-25作者简介:陈言,女,江苏宿迁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北京 100101)明末清初的翻译家,无论是懂外语的周桂笙、陈鸿璧、戢翼,还是不通或基本不通外语的林纾、梁启超、包天笑,他们均采取译述或随意翻译的方法,其特点是误译、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到处可见,甚至为了表达自己意旨不惜改造原文,学界一般称之为/豪杰译0。
/豪杰译0流行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急于输入西方文明和新思想,作为政治家的译者、报刊编辑,常常会根据中国社会现实需要来改动原作。
其次,文学本体意识薄弱。
文学往往被看成是改良社会和救亡图存的工具,目的是一切,手段以目的为转移,是否忠实于原著也就无关紧要。
直译与意义例子短评

直译与意义例子短评第一篇:直译与意义例子短评“白马仍在床上”——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歌词原文:WinterSnow can wait I forgot my mittens Wipe my nose, get my new boots onI get a little warm in my heart when I think of winter I put my hand in my father's gloveI run off where the drifts get deeperSleeping Beauty trips me with a frownI hear a voice:“You must learn to stand up for yourself ‘Cause I can't always be around” He says:*"when you gonna make up your mind When you gonna love you as much as I do When you gonna make up your mind ‘Cause things are gonna change so fast All the white horses are still in bed(go ahead)I tell you that I'll always want you near You say that things change, my dear”*Boys get discovered as winter melts Flowers competing for the sunYears go by and I'm here still waitingWithering where some snowman wasMirror, mirror, where's the Crystal PalaceBut I only can see myself Skating around the truth who I am But I know, Dad, the ice is getting thin Repeat * Hair is grey and the fires are burning So many dreams on the shelfYou say I wanted you to be proud of meI always wanted that myselfRepeat *优秀译文:冬雪雪花缓缓降落我却将手套遗忘被冻得鼻子通红的我将新棉靴穿上只要一想到冬天心里就莫名的温暖我将小小的手伸进爸爸大大的手套雪花越积越深我便顺势逃跑了睡美人却将我绊倒耳畔传来一个声音:“你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因为我无法永远守护在你的身边”他叮咛:“你要下定决心做事情你要像我爱你一样爱你自己因为世事变化无常冬季还未来临我想让你紧靠在我身边亲爱的,记住世事变化无常”冬雪消融孩子们青春跃动花儿争相斗艳岁月轮回,我却依旧在此苦苦等待等待着,这颗心,如同那融化的雪人渐渐枯萎魔镜啊,魔镜啊,告诉我童话里的水晶宫在哪但我只看见了自己的身影徘徊着,执着地,寻找着自己但是,此刻,亲爱的父亲冰雪将融化一切将真相大白岁月变迁双鬓逐渐发白炉火却仍旺旺燃烧时光易逝啊还有许多梦想还未实现你说我想让你为我骄傲其实,我也一直为自己骄傲点评:“白马仍在床上”——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先读几个译文:译文一:当我看到这银冬,内心竟然感受到一丝温暖,我把手放入爸爸的手套中,向水流深处跑去,皱着小小的眉头依憩在美丽的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