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解析直译与意译

合集下载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

直译”与“意译”异同辨析
摘要: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用最普遍,是最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

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和异同点,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

一、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特别要注意的是:“直译”中要杜绝“生搬硬套的翻译”,
二、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也就是说,“意译”主要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需过分注重细节,但要求译文自然流畅。

特别要注意的是: “意译”也不等于“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翻译”。

三、“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共同点在于:目的相同。

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是要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本意,没有好坏之分。

四、两者的区别在于:直译对“忠于原文”的要求较高,这类翻译一般用在科技、法律等需要用绝对精确且不让人产生歧义的语言来翻译的文章。

1。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一)、直译与意译的历史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中国古代就有。

从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到慧远的“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以及从以释道安为代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资料讲解

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浅谈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一)、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异化法 foreignization )Free translation 意译(归化法 domestication)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存在着雷同和差异,翻译时有时用直译,有时用意译。

(1)、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指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把忠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要求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同(无限接近)。

直译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1)直译的应用:(1.1.1)某些习语和短语的翻译,例如cold war 冷战 hot line 热线 spicy girl 辣妹black market 黑市 paper tiger纸老虎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The heart is seen in wine. 酒后吐真言(1.1.2)含义广为流传,读者较为熟悉的短语、习语等, 直译可以丰富译语语言。

例如:A. He walked at the head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and every nowand then wiped his crocodile tears with a big handkerchief.他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还不时用一条大手绢抹去那鳄鱼的眼泪。

B.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today extended the olivebranch to the Clinton Government by pleading for cooperation indeveloping foreign policy.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今天向克林顿政府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在发展外交政策上合作。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举例说明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举例说明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举例说明直译和意译,这俩词听上去就让人觉得有点复杂,实际上它们就像是一对小兄弟,各有各的性格和特点。

想象一下你在点外卖,菜单上写着“鸡肉炒饭”。

你看到这个名字,心里就想,哦,鸡肉加米饭,简单明了,是吧?这就是直译,字面意思直接了当,一点都不含糊。

可是,如果你用意译来表达,可能会说成“满满鸡肉的米饭”,哇,这样一来听起来是不是更美味了?意译就像是给直译加了一点调料,让人食欲大增。

就像一个老朋友给你讲笑话,虽然笑话的原话没那么搞笑,但他给你讲的时候加了表情和动作,瞬间就有了趣味。

再说个例子,假设你在学习英语,看到一句“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直译可就成了“下猫和狗”,这下可把你搞懵了。

你心想,天上怎么可能掉猫狗呢?而意译就会告诉你,哦,其实这意思是“下大雨”。

这种翻译方式更贴近语境,更能让你抓住说话者的意思。

就像是跟朋友聊天,不一定每句话都得逐字逐句地翻译,更多时候是看你的朋友想表达什么,才能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直译和意译还真有点像是生活中的两种选择。

有时候你需要直接了当,像在重要的工作报告中说话,那时候就得用直译,不能含糊。

可是生活中,尤其是跟朋友聚会时,大家聊天就得用意译,毕竟幽默感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试想一下,跟朋友聚餐,大家都在分享自己最近的趣事,你不可能一本正经地说每个细节,那样太无聊了,你得加点故事,加点感情,这样才会引人入胜。

再说说文化的差异,直译往往忽略了文化背景。

有些话在一个地方听起来非常正常,换个地方就像外星语。

例如,中文里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是直接翻成英文,真不知道能否被理解。

可是如果意译成“失去的东西可能带来意外的好运”,哇,那就容易多了,大家能明白这个意思。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意译更能把文化的味道传递出去,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翻译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有时候可能需要灵活运用,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直译还是意译。

直译和意译的界定

直译和意译的界定

直译和意译的界定直译和意译是语言翻译中常见的两种方式。

直译是指把原文的每一个词汇和语法结构都翻译成目标语言,而意译则是将原文的意思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直译和意译的界定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

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句法和词汇,表达出原文的文化背景和风格,尤其在翻译文学作品和诗词时,直译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意境。

然而,直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把原文的语法结构翻译得不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用法,从而导致翻译“生硬”不自然。

直译可能会强化语言障碍,因为直接将原文的语言文字翻译成目标语言,对目标读者来说不太易懂。

相比之下,意译则更注重在语言间建立意义联系,着眼于译文的“自然流畅”,也更多以目标受众为导向。

意译追求传达原文的深层意思、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态度情感。

在翻译实践中,有时候根本无法对原句进行直译,因为文化、语言、词汇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使得原文通过直接翻译表达的意思在目标文化中不可行或不适宜。

在这种情况下,意译和自由翻译就显得非常必要,它能够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意译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个领域的翻译,尤其是在新闻报道和商务沟通方面,意译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和解释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直译和意译并不是两种互相排斥的翻译方式,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在翻译实践中,常常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灵活地运用。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原文和目标文的特点以及读者群体的背景和读写水平来确定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翻译方式。

对于一些需要保持原文风格和言辞的文献、修辞体和诗歌,应以直译方式进行翻译;对于一些商业合同及科技论文等应以意译方式进行翻译,并掌握科技术语和该领域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总之,在翻译中,直译和意译都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没有哪种方式是普适的。

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自行选择采用哪种方式,并全面考虑原文及目标文的文化背景、风格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意义,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

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在于: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
文字;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
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
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

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
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
的形式。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
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意译就是指译者在受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抛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期
疑点与原文的内容吻合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近。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

意译法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使译
文在表达思想和语言功能方面与原文相同的一种方法。

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
同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研究,更多
地认识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学
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法汉翻译“直译”与“意译”

法汉翻译“直译”与“意译”

法汉翻译“直译”与“意译”第八章永恒的争吵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不对等,译者常常会被迫做出选择:要么放弃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功能等值。

这种选择实际就是“直译”与“意译”之间做出的选择。

如果选择前者,译文虽然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却有可能被目的语读者批评为“生硬、晦涩、难懂”;如果选择后者,译文虽然通顺易懂,却又可能被指责为“不准确、不忠实”。

无论译者做出哪种选择,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取舍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节,直译与意译关于直译和意译,在翻译界,国内外学者或大师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各自的倾向。

该问题之争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是因为二派都有充分的理由。

鉴于双方都一致主张“忠实”地再现原语文本,那么就不能给直译和意译划出明确的分界线。

如有区别,也仅仅是在对“忠实”的诠释上。

主张“直译”的学者们坚持语言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哪怕是原语和译入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

而主张“意译”的学者则认为:既然二种语言从内容到形式均存在着不同,二者之间便是不可克隆的。

既然在翻译原语文本时经常遇到语义的缺损,其结果自然是以意补损。

我们之所以想在此探讨直译和意译,是因为译者所持的态度可能影响到翻译文本的风格。

再有,既然直译和意译双方都按各自的方式诠释“忠实”,那么“忠实”这个标准便是翻译实践中的“绝对目标”。

正如前面多次讲过的那样,翻译需要把握主旨,至于使用什么方法,那就属于次要问题了。

下面,我们就直译和意译各自的一些优点或缺点进行一些探讨。

一、直译对主张直译的学者而言,保留原语的言语形式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它本身就具备着相应的功能。

因为它不仅能够在内容上向译入语读者传递着“异国情调”,而且在语言形式上也是如此。

即使今天,译入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吸收新的语言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

以汉语为例,“五四”以来,随着外国作品的大量译入,外语结构和表达方式不断地冲击或影响着汉语,从而给汉语带来新的营养,不仅丰富了词汇,而且在结构形式上也有新的发展。

翻译概论翻译直译和意译

翻译概论翻译直译和意译

• 断肠” “breaking one’s intestines” “heart-breaking”
“玉颜” “jade face”
.
16
直译和意译兼用
• 在翻译实践中,直译和意译是不可分割的。 直译和意译兼用也被看作是 “平行式转换” (Paralleling)(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这中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直译和 意译二者结合,交替使用。
.
17
(1). I want a man who will throw his hat over the Chindwin and then lead his troops after it.
我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决心在钦敦江破 釜沉舟,然后率领部队前进。
.
18
(2)She didn`t like him much, but if she went out with him, it`d be one in the eye for Kat于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
12
示例
.
13
You can trust him completely,he eats no fish.
意译为: “你完全可以相信他,他是个诚实的人。”
“你完全可以相信他,他不吃鱼” •
“eat no fish”这个习语产生于伊丽 莎白一世时代。当时信奉天主教的 英国人按照罗马天主教定下的法规, 每逢星期五那天只吃鱼不吃其他的 肉。英国天主教也把星期五定为 “fish day”,但是,信奉基督教的 人却不理会这套,星期五他们照样 吃其他的肉,因此得出“He eats no fish. ”以此来赞扬他们对基 督教的忠诚。因此“eat no fish” 就. 转义为“忠诚,诚实,可以信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外语教学与研究再解析直译与意译牛 谷 芳(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晋中030600) 摘 要: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

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

本文尝试进一步分析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间派的观点,说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关键词:翻译;直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606(2003)外20040204 翻译界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是古已有之。

晋代道安(314~385)、隋代彦腙(557~610)主张直译(质),苻秦鸠摩罗什(344~413)主张意译(文),唐代玄奘(602~664)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梁启超对我国历史上直译意译消长调和的过程作了精辟的总结:“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为焦点……新本日出,玉石混淆。

意识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

然而矫枉太过,诘鞠为病;复生反动,则意译之论转昌。

卒乃两者调和,而中外醇化之新文体出焉。

”与古代一样,20世纪我国翻译界又重演了直译意译消长调和的过程。

20、30年代,直译意译两派曾展开一场激烈的论战。

50年代初,直译意译之争又起,但不如20、30年代的论战激烈。

此后两派之争虽然并未完全停止,但主张调和的中间派占了统治地位。

这次消长调和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触及的理论问题深而且广。

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派,也不像古代那样在两派各领风骚之后才出现,而是一开始就出现了。

然而,中间派内部远不是统一的。

有些人根本否定直译意译的提法,可以称之为“持否定态度的中间派”,简称“否定派”;有些人承认直译意译两者并存且无优劣之分,可以称之为“持肯定态度的中间派”,简称“肯定派”。

否定派认为,“以直译意译分作两类,在根本上似有问题”,“凡适当的翻译均系意译,又同时应为直译”。

有的主张“不分裂直译和意译”,指出“真正主张意译的人所反对的也不是直译,而是呆译或死译”;“两派正面的主张,倒是相互接近的……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否定派中有些人在否定直译意译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译法。

有的主张“译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条件,那便是要“信”,说“信”有三种程度:形似、意似、神似,“不过在未说之前,对于时下流行的‘意译’或‘直译’说一句话。

翻译就是翻译,本来无所谓什么译”。

并把直译等同于“形似”,加以否定,主张“意似的译法”和“神似的译法”。

有的在否定直译意译的提法之后,提出“字译”与“句译”的区分,“字译是以字解字及以字译字的方法”;“句译与此正相反……是取一种态度,先把原文整句的意思明白准确的体会,然后依此总意义,据本国语言之语法习惯重新表现出来”,“句译是对的,字译是不对的”。

有的不仅否定直译意译,而且否定“句译”,并提出“五步法”:寻求原文字义,分析原文文句组织,把原文所代表的意义变成有意义的译文语言的话,按照译文文字的习惯和规则把话写出来,将译文文字加以适当的修饰。

收稿日期:2003210208作者简介:牛谷芳(19652),女,山西榆次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这些主张各有其贡献。

有的指出了两派对立的无意义,因为双方都是在与想象中的论敌作战,有的提出了如今广为流传的“神似”,有的提出了翻译的本位———句本位,有的论述了翻译的程序。

然而,否定派的根本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翻译实践证明,直译与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 orth tw o in the bush.可译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也可译为“多得不如现得”。

不论以什么名称来称呼这两种译法,闭上眼睛不承认两者的区别,是难以令人心悦诚服的。

从理论上说来,翻译方法至少应包括翻译的对象(语篇及构成语篇的各种要素)、翻译的单位及本位、翻译的标准、翻译的程序等五个方面,其中翻译的程序至少应包括理解与表达两大步。

表达则有不同的方法———直译与意译。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矛盾又统一。

否定直译与意译之分的观点是以两者的统一性否定两者的矛盾性,以“神似”否定直译意译是以翻译标准否定表达法,以“句译”取代直译意译是以翻译的本位否定表达法,以“五步法”取代直译意译是以翻译程序这个整体否定表达法这个局部。

这都是不妥的。

肯定派在承认直译与意译都是正当的翻译表达法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直译意译的用途上。

第一种观点是直译用于内容,意译用于形式。

有的主张“对于意义上、实质上,须直译;对于文字上、形式上,须意译”。

“直译者与意译者苟各趋极端,皆滋流弊。

如以前者为精神,后者为手段,则文质庶可茂乎?”这实际上是说,内容忠于原文是直译,形式变通是意译。

但意译在内容上也应忠于原文,形式上必然变通。

可见持这种主张的人实质上是隐蔽的意译派。

第二种观点是直译与意译用于不同的功能变体。

有的认为“直译、意译当用何法最善,则当视科目之性质及原文之严谨或浮夸而定”。

有的具体地指出,文学应当用意译,自然科学用直译,或“适用此种翻译(直译)者,如学术记载、法令、契约等类,或重要书籍,如学术记载、宗教经典等皆是也……文艺作品,如小说、论著、诗歌之类,多用意译不独能存其真,且亦能臻其雅”。

这种主张意味着,译者须首先辨明原文类别,然后确定用直译还是用意译;一经确定之后,一种方法可以而且必须用到底。

但这是不符合翻译实践的实际情况的。

第三种观点是直译与意译可以而且必须互相参用。

“如直译能使人看得懂,不妨直译,否则宜略参用意译。

即在一书之中,直译可懂之句即直译。

直译不懂之句则须略为变通,略加意译。

”这种主张符合翻译实际,所以拥护者日众。

尤其是80、90年代,这一主张几乎独领风骚。

《英汉翻译教程》指出:“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

不可设想,主张直译的人在翻译中通篇都采用直译法,而主张意译的人通篇只采用意译法。

一本书和一篇文章如此,即使一个句子中,译者兼用直译和意译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文体与翻译》指出:“实践证明,直译和意译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

”这些论断可以说是不易之论。

至此,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任何进一步讨论似乎都是多余的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直译和意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并未解决。

肯定派,甚至直译派和意译派,在这方面的意见倒是相当一致的,只是具体用语不同罢了。

绝大多数论者所下的定义,似乎可以概括为:在译文中既保存原文的意义,又保存原文的(句法)形式的译法谓之直译;在译文中只保存原文意义而打破原文(句法)形式的译法谓之意译。

其中“原文的形式”有种种不同的其他说法:“原来文法之结构”,“原来的语法”,“原文表层结构”,“原作面目”等等。

直译与意译的这种定义,虽被广泛接受,但是潜伏着危机。

早在1984年,就有人指出:“认为保持原作语法结构的译法方是直译,只是把直译推向死胡同,而又在两种互不相同的语言中寻求某些程序、结构的共同点,为直译开拓出路,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

”的确,如果以是否保存原文形式为区别直译与意译的标准,那么连最常见的句子也不可能用直译;如果要用,其结果必然是呆译、死译。

例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桌上有一本书。

这显然是直译,但译文并未保存原文的形式。

且不说“is”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无法保存,冠词“the”无法保存,连词序也无法保存。

因此,从直译的这种定义可以直接导致对直译的否定。

否定了直译,也就否定了意译,因为没有直译,“意译”就与“翻译”同义了。

果然,1988年《中国翻译》上有一篇题为《翻译———只能是意译》的文章,彻底否定直译的存在,其办法就是从分析直译的定义入手。

为了避免因定义不当而导致对直译与意译的区分的再次否定,必须重新为之下定义。

不宽不窄的直译定义,必须一方面区别于意译,而另一方面区别于“呆译、死译”;同样,恰如其分的意译定义,必须一方面区别于直译,另一方面区别于“胡译、曲译”。

翻译涉及两种很不相同的语言,因此,在翻译中完全“保存形式”是根本办不到的;如果不说完全保存,而说在一定程度上保存,那么达到多大程度是直译,谁也无法确定。

因此必须放弃“保存”的概念。

我们认为,直译的本质是译文与原文在词汇和句法上的相互对应。

“对应”不是“相同”,正如编号与房间对应,但编号不是房间。

大量事实表明原文中哪个词、哪种结构还是大体可以确定的。

换言之,两种语言中存在大体对应的因素。

就词汇来说,好的双语辞典上列出的译语词语通常可以认为是原语词语的对应词语。

例如,桌、书桌、课桌、写字台、办公桌、读经台、乐谱架等都是英语desk的对应词。

但不能说(句法)列出的就一定是对应词,如the desk的释义是“文书职业”,但它不是“desk”对应词。

另一方面,也不能说双语辞典上找不到的就一定不是对应词。

衡量的标准应是原词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义素。

前面列举的词之所以是desk的对应词,是因为它们都包含“供人工作于其上,用具”这两个最基本的义素,而“文书职业”没有这些义素。

从句法方面来说,不管译文与原文是否一致,或不一致到什么程度,只要是从一种语言中的某一聚合体(paradigm)选取不同的元素插入某一组合体中(syntagma)而组合关系不变,另一种语言也可以如法炮制,阻隔关系也不变,那么我们可以说两种语言中的这两个组合体相互对应。

例如:原 文译 文组合体组合关系组合体组合关系on the desk prep.+det.+n.桌上名+方位on the ground(不变)地上(不变)under the bridge(不变)桥下(不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应可以是一一对应,也可以是一多、多多对应。

这在词汇方面是不言而喻的。

句法方面的例子是:He did that.D o y ou remember his doing that?He is said to have done that.其中的斜体部分形式各异,但它们都是“他做了那件事”的对应语。

两种语言中究竟哪种句法结构相互对应,是如何对应的,是两种语言的比较语法应该解决的问题。

以上所述直译的本质,只从词汇与句法方面考虑问题,没有从语用方面考虑问题。

如果直接以此为定义,虽然不会导致违反译文规范的死译(因为既然说“对应”,那么原文符合规范,译文必然也相应地符合规范),但可能导致违反恰当原则的呆译、死译。

例如,英语中的“DET+N+S”与汉语中的“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名词”对应,但英语中的S可以拉得很长,而译成汉语时,用对应的结构虽然规范却不恰当,其结果是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