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掌声》听课报告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王老师:触及到孩子心灵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原有的样子。通过刘老师的课例,大家把反思到的、能改变的就留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去研究,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今后的小语路上撑起深度学习长篙,行至语文素养深处。
《掌声》教学反思
深度学习,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教后思,思而变,通过这一次的优课活动,我对“深度学习”有了更来自的体验。从“她”到“我”
距离产生美,从文本到学生有一段微妙的距离,需要老师为孩子牵线搭桥。故事中的英子因患病腿脚落下残疾,孩子们怎样走进这样一个忧郁自卑的内心世界?我用“三问英子”的方法,引导孩子把自己代入故事中,孩子们与老师三问三答,在对话中,“她”成了“我”,“我”读懂了“她”。利用文中的语句,孩子们第一次在这里进行了人称转换的尝试,这也为后面的转换人称练习转述做了铺垫。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鼓励、尊重、关爱、力量,让英子永远不会忘记。“如果是英子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这是课后第三题的训练点。“后来,英子考上了大学,再后来,英子参加了工作,多年以后,英子还这么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同学们想听听英子是怎么来讲述这段经历的吗?把自己变成英子试着说一说。”我创设出这样一种情境,让孩子在这个时段里变成英子,在联想与体验中真实地感受着文中人物的感受。
由“泡”及“品”
泡茶要下功夫。一朵凝聚了所有生命力的菊花在水的浸润中无声地舒展所有的花瓣,那一刻,茶便有了灵魂。《掌声》这个故事如茶般暖人。老师要做的便是把故事中浓缩了的东西“泡”开,然后带着孩子慢慢品。文中以前的英子是个忧郁的孩子,什么是“忧郁”?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很难用语言解释明白,这个词表达出来的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读起来没有感觉。这个时候需要老师下功夫把抽象的东西泡开、化开,紧紧依托着文字,唤醒孩子们的思维。我开始追问“观察字形,这个词可能跟什么有关?”孩子们在确定了这是英子内心情感的一种体现后,我继续追问:“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这种忧郁?”孩子们的眼睛开始关注英子外在的表现:“早早地来,最后一个离开,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样,孩子们便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有了具体地感受、体验。

《掌声》听课报告细选

《掌声》听课报告细选

《掌声》听课报告细选《掌声》听课报告菁选扩展阅读《掌声》听课报告菁选(扩展1)——《石榴》听课报告菁选《石榴》听课报告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本文为大家收集的《石榴》听课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沈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石榴》,这是一篇写物的文章,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按照石榴的生长过程来描写的。

重点就写了石榴树的`花和果。

沈老师的这堂课,通过两个重点问题:课文写了那几个季节的石榴?课文主要写石榴的什么?理清脉络,指导读通读顺课文贯穿其中。

一、字词的朗读和理解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难读的`多音字和词语,沈老师不同方法教学这些生字词。

注拼音读,根据意思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根据图片理解词语再朗读;重点词语“喜讯”分层次朗读理解:先理解“讯”,再说说什么是喜讯,然后说说生活中的喜讯,最后用喜讯说一句话。

字词的朗读和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沈老师这节课字词的指导实在,到位。

二、积累——培养意识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如用“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玛瑙般”等词语描写出了石榴子儿的样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写出了石榴的味道。

教师采用多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积累好词的基础上鼓励孩子们朗读课文片段,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教师心中有学生沈老师眼中有学生。

整节课,老师构思巧妙,善于等待。

在石榴实物的刺激中,在亲切、友善的交流中,课堂向前无痕推进。

如:检查自读环节,老师出示字词,第一个学生读错了,老师又请第二个学生来读,让学生听听哪里读得不一样。

学生很快发现了生字容易读错的地方。

自己给生字纠正了读音。

学生朗读时抓住学生错误资源,为“间”正音,顺着学生疑问出示两个义项选择。

一举解决了“间”的字音、字义。

四、写字指导扎实沈老师课堂上指导学生识记“讯”的笔顺,再教师范写,然后立即让学生临写;课堂最后留有五分钟的写字教学:教学生字“甚”,先用投影出示生字教学生读帖,研究如何写好这个字,再出示书写的注意点,然后教师范写,最后学生描红、临写。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英获得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尊重、鼓励他人,学会为他人鼓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英获得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体会小英的心情变化,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被别人鼓励、为别人鼓掌的时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掌声的故事,看看故事里的小英是如何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2.初读课文师: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受课文中小英的情感变化。

3.学习课文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语气、节奏。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概括内容。

师: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告诉我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分享读懂的内容。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小英在演讲比赛中为什么会紧张?生:讨论、分享。

师:是的,小英因为腿脚有毛病,自卑、紧张。

但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鼓励和掌声,这让她感受到了关爱。

请大家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小英的心情变化。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请大家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扮演小英,另一个小组扮演同学们。

我们模拟一下小英在演讲比赛中得到掌声的情景。

生:分组进行模拟。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我们感受到了小英在得到掌声后的喜悦。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关爱他人,为他人鼓掌。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关于小英得到掌声的故事。

生:写作。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掌声》这篇课文,感受到了小英在得到掌声前后的情感变化。

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为他人鼓掌。

下面,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生:分享收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教案与反思第1篇】《掌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体会,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英获得的两次掌声的含义,体会小英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英获得的两次掌声的含义。

2、理解小英的内心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掌声是一种语言,它能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掌声是一种关爱,它能让我们感到人间的温暖。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掌声都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聆听一个总是默默坐下教室角落里的残疾小女孩的故事,和她一起感受掌声的神奇力量。

板书“掌声”二、初读课文,感悟理解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识记生字,同时交流一下识字的方法。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全体齐读,再找学生领读。

3、课件出示去拼音生字,找学生领读,开火车读。

4、同学们熟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呢?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我们先来走近演讲前的小英,看看演讲前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原来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2、出示句子:“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

她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她不愿意让人看见自己走路的样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①从“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你觉是她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默默,忧郁)②是什么原因让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原因。

《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2篇

《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2篇

《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2)《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2)精选2篇(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掌声》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掌声》的音频,让学生听一遍。

2. 学生集体商讨并回答问题:这首诗有哪些特点?你对这首诗的印象是什么?展示与解读:(10分钟)1. 教师将《掌声》的诗歌内容和意义进行解读。

2. 教师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朗读训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读《掌声》,并指导学生注意抑扬顿挫、语调变化等朗读技巧。

2. 学生小组进行练习,相互指导和纠正朗读。

表演与创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创作: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选择适合的表演形式(朗诵、舞蹈、影视等),将《掌声》进行再创作和呈现。

2. 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学习《掌声》,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表演能力是比较有效的。

通过让学生首先听诗歌音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再进行解读和朗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和掌握朗读技巧。

最后通过表演创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艺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掌声》这首诗歌的理解并不深入,他们更多地只是停留在对诗歌表面的把握上,对于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无法很好地感知和理解。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对诗歌内涵的解读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受。

此外,学生在表演创作方面的展示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创作意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在表演过程中,我也应该更多地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表演效果。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听课感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听课感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掌声》听课感昨天,有幸参加了XXX名师工作室的第四次活动,聆听了《掌声》一课,收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林特的组织下,大家进行了真诚而热烈的交流,林特以他深厚的学养、睿智的语言、新颖的观点及时给予了我们点拨,我真是受益良多,值到敲下这些文字之时,心情依然激动。

听完了这课,我只想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堂课,到底有着怎样的实际效果,究竟真正带给了学生什么?我们读了崔峦会长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其中谈到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自觉地教学行为。

我是太赞成这个观点了。

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至少应该让学生带走些对今后的生活、学习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的思绪比较杂乱,那么就根据林特的三个问题来理理思绪吧。

第一问“这节课教什么”。

我想,这节课,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应该把重点放在充分让学生感受美、拥有审美体验上。

这不是对语文课的大而化之,我们的语文课在很多时候是对学生的审美体验、生命体验的一种熏陶、一种贯彻,当然,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要有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语言的训练。

这篇课文是真实的,这就很有意思了,有更多的挖掘空间。

那么,这节课美在哪里呢?本节课的美不是体现在艺术美上,就是普通生活中的情感之美,美在两处。

一、小英之美,美在其化蛹成蝶。

在长期的自卑忧郁下,一次偶然掌声使她意外的认识到生活的美好,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二、同学之美,美在关键时刻的对小英的雪中送炭——掌声的及时,还美在自身的觉醒——恐怕同学们也是第一次认识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需要它的人是那么的重要吧。

认识到着两处美,那么,对文章的解读应该就比较透彻了吧,那么怎样使用抓手呢?在感受小英之美即她的巨大变化这个部分,无需琐琐碎碎去谈很多,关键要走进小英的心里,抓住三个关键动词“低“站“走”再结合动词前面的神态“慢吞吞”“眼圈儿红了”“一摇一晃”走进小英那小小的心里的巨大苦闷、胆怯、忧郁。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掌声说课稿和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掌声说课稿和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掌声说课稿和课后反思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掌声说课稿和课后反思范文《掌声》一课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题眼——掌声,以小英的来信为线索串起全文,将两次掌声的出现、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以及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说话训练,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来信导入、质疑掌声。

从小英的来信入手,复习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一和第五段,回忆掌声前后小英个性的变化。

引出学生的质疑:小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掌声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通过第一段和第五段的对比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

第二步: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在全文的教学中,多处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第二段中,老师不了解小英的情况,你们作为小英的同学了解多少?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心里想些什么?而第四段中,她微笑着走下讲台,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第一次掌声给小英带来了什么?第二次掌声又有什么含义?两次掌声之后,读小英的来信,和之前读小英的来信,理解又有了什么变化?通过多处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掌声对小英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小英的那段话。

第三步:潜心品读,换位思考。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

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

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掌声》听课反思

《掌声》听课反思

《掌声》听课反思《掌声》想到的上午第一节,刘庆华讲的公开课《掌声》,引发了我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的思索。

《掌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

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公开课的“流畅”与常态课“拖沓”整节课,从结构设置和结构的上,很流畅。

从板书课题,到检查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第一部分的内容学习,教师没有丝毫停顿,学生没有丝毫犹豫,教师问,学生答,且句句切中要点,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回想自己教这节课的过程,单单在“从哪些词句上感受到小英的自卑”这个问题上就纠结了一分多钟,这班的学生怎么会一语就中的了呢?莫不是老师课前渗透了,亦或这就是年轻教师的蜻蜓点水,亦或是老教师生怕讲不透的啰嗦?不由得又想到自己或指导别人上大的公开课情景,为避免学生答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想尽种种办法,或事先给学生交代,或暗示等等手段,以求课的流畅,其实自己心里很清楚,从学生的学出发了吗?这节课到底是指导学生阅读的,还是表演给评课老师,听课老师看的?为什么说,一到公开课,老师就“有病”了,是呀,公开课上成常态课,拿各种标准一套,漏洞百出,你敢吗?每位老师在上常态课时,都很清楚,自己这节课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悟不到,就多停留会儿,直到讲清讲透为止,及时讲不完,下节课接着来呀,所以就有了拖沓的毛病。

一味的追求流畅,一则不可能,二来容易蜻蜓点水。

还是让我们继续“拖沓”吧,只要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只要是心里清楚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只要我们正把学生带到那里去。

授之于鱼与授之以“渔”在讲重点段“两次掌声”时,刘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小英有了如此大的转变?”默读课文,画出表现小英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学生自读,圈画之后,进入师生的交流环节——逐一出示,交流,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掌声》听课报告
三年级语文《掌声》听课报告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能快速获取经验的方式就是听课,通过听课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想要记录下这些收获,写听课报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掌声》听课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吧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让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先将我们的掌声献给今天上课的四位老师,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借用别人的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今天我没事先准备好的评课稿,就是打算现场观察,然后临场发挥。

希望待会儿如我这比米粒还要小很多很多的小小“苔花”的家常评课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在座的也别忘了给我掌声表示鼓励。

余老师这堂课应该没试教过,所以更原滋原味,而给我们参考和反思更多。

余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跟学生之间的合作非常默契,虽然因为紧张有些教学环节发生错乱,但因着他及时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一直很高涨。

而这也正是我们芳芳老师所欠缺的地方。

听课的老师大概都注意到了,听芳芳老师的课,总觉得她跟学生之间存在了隔膜,原因就是她的课堂评价语太过贫乏。

其实在开课之前,芳芳老师也已经注意到自己的不足,可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多看书,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是自己的课堂评价语发挥独到的效果。

两个老师的共同之处都采用了前后对比,感受英子的变化。

余老师讲英子故事会前、后的变化都板书在了黑板上,可以说学生能明白英子前后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只是我觉得芳芳老师在这里要做的更到位一些。

芳芳老师不仅将描写英子前后变化的’句子分句品读,还进行了对比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明确树立起英子前后不同的形象。

再让学生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有学生自己提出:“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样,疑由生生,疑由生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余老师的这个疑问好像就是有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英子的故事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点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学生跟英子的距离,使学生进入
到当时的情境中呢?两位老师都鼓励学生转化角色。

余老师在学习英子犹豫的句子时,就处理的很好,告诉学生自己是英子的知心人,让学生处于英子的位子,问学生:“英子,你为什么犹豫?”“英子比为什么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是学生能真正进入到英子的心灵。

还有当英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让学生说说:“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刚才余老师在谈自己的反思时,说英子向“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个环节落掉也没关系。

我觉得不可以。

因为本课的思想教育还有一部分是“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英子向同学们鞠躬,就是对同学们掌声的感谢,掌声的珍惜。

这无声的背后掩藏着的就是英子对同学们感谢的话语。

所以,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像芳芳老师这里的处理就更细致些。

她让学舌根化身为英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流泪?以及通过“鞠躬”再次引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使学生明白英子的鞠躬实际上是无声的动作,更有力的心声!余老师在课末组织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朗读,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朗读课文之后,余老师让学生们说说:“你们喜欢英子吗?为什么?”我觉得这跟课文的思想教育是没联系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身边也有英子这样的同学,你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关心他,尊重他呢?”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张纸条等等。

芳芳老师在这里进行的是写话训练,让学生写写:“自己在什么时候得到过掌声,你在掌声中享受到了什么。

或者你想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

”丰富了掌声的内涵,拓宽了掌声的外延。

文本只是我们教学的依托。

我们还要跳出文本,使学生学到的更多。

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自己也要学地更多,使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得更多。

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